与地理有关的诗词

合集下载

地理与古诗词

地理与古诗词

其他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汇总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

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3、“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日出入行》)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

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4、“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徐玑《夏日怀友》)“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

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

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

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

33句古诗词,让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33句古诗词,让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33句古诗词,让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可知道,在美妙而浩瀚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让我们一起读古诗,领略其中风光无限的美丽风景吧!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作者:李白《早发白帝城》“彩云间”描绘的是白帝城的地势之高。

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2.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敕勒歌》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

《敕勒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阳关”故址位于甘肃敦煌西南。

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自古是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杜甫《绝句》描写的是我国什么盆地?答案是四川盆地!西岭:成都西部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所以称为“千秋雪”。

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成都水路通长江,所以称为“万里船”。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原在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苏轼《题西林壁》庐山丘壑纵横、峰峦起伏,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见也不尽相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百态的庐山风貌。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杜甫《望岳》诗人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作者:王维《使至塞上》沙漠在我国西北地区。

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作者:李白《将进酒》从天而降的黄河水,“天上”指巴颜喀拉山,“海”指渤海。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有地理知识的古诗

有地理知识的古诗

有地理知识的古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它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
天气变化特征。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
况,反映了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征。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
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词出自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它反映了新疆地区的气候特征:
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
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

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

九月的轮台,狂
风在夜间呼啸着,
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

4、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一南唐●李煜《虞美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一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三组词都出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

这些词都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
形。

正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由西向东流。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一唐●李白《将进酒》
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

它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
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诗词中的地理中国

诗词中的地理中国

诗词中的地理中国
一、山水风光
1、九江东望秦塞西,洛神楼台花开时。

天汉三峡千重境,鸣王楼台水拍微。

2、金沙江水天色晚,九重洞庭日月新。

银汉澄清四海平,水光潋滟金沙春。

3、商河归去不见处,汉宫柳色见朝人。

南山碧云今古在,北道风物几时新?
4、张家界天姿特别,茂林秀披绿鬓风。

黄山高耸千仞内,叠翠峰顶万壑中。

5、大树底下古老陌,盘门青山雪容深。

苍山楼台钓翁游,回首归路三江阴。

二、古迹热土
1、西湖波涛来激浪,雁门关头多士兵。

洛阳古城若昔日,今朝城上几座堡?
2、故国东江漫漫游,庙前牡丹映秋风。

汉家荆山高万丈,沙中驿站彩旗飘。

3、青楼南望哪里可,千峰插空勾苍穹。

莲花池畔芙蓉娇,六合之地日初冷。

4、长安街上几棵松,峨眉峰前泉水通。

杨家洲头枕头沙,元-和年间新流放。

5、花院香雾春梦易,楼台月华夜深深。

洞庭湖岸风濛濛,桂林山水色正深。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

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

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

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说明冷风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阵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不见太阳的梅雨天气。

7、“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柳宗元《梅雨》)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日期,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8、“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

”(苏轼《船棹风》)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日期。

“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9、“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10、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送瘟神》)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km。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此诗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五十个关于地理的古诗词

五十个关于地理的古诗词

五十个关于地理的古诗词哎呀,说起地理相关的古诗词,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就像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百宝箱!“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黄河的冰、太行的雪,不就把那险峻的地势给描绘得活灵活现?你想想,那黄河上结的冰,得多厚多冷,才能把人的去路给挡住?而太行山的雪,又得下得多大,才能让人望而却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白帝城在那彩云之间,多美的画面呀!还有那千里江陵,一天就能抵达,这速度,不正体现了水流的湍急和路途的顺畅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广袤的沙漠像雪一样洁白,燕山的月亮弯得像钩子。

这大漠的辽阔、月光的清冷,难道不让你心生向往或者敬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上泰山的绝顶,俯瞰其他的山峰都变得渺小。

这种站在高处,征服一切的感觉,难道你不想体验一下?“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弯弯曲曲,携带着万里的泥沙,一路波涛汹涌从天涯而来。

那气势,简直如同千军万马奔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庐山从不同角度看,样子都不一样。

这不就像我们看人生,换个角度,风景就完全不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在晴天和雨天,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美。

这就像人的心情,有时阳光灿烂,有时又细雨迷蒙。

……这么多关于地理的古诗词,它们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把大地的壮丽、山川的雄伟、水流的奔腾都展现在我们眼前。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欣赏、细细品味,从中学到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吗?我觉得呀,这些古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了解地理、感受大自然魅力的重要窗口!。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古诗描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地理现象:描述了黄河的源头和流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汇入渤海。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河流的起源和流向。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冰雪融水形成河流,经过长途奔流,最终汇入海洋。

古诗描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地理现象:描述了从山顶俯瞰周围山脉的景象。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地势的相对高度。

站在山顶,由于周围的山峰都比自己低,所以能够一览众山小。

古诗描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地理现象:描述了锋面雨带的移动。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天气系统的移动。

当锋面雨带从东向西移动时,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

古诗描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地理现象: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详细说明:这首诗表达了即使距离遥远,但只要有知己,就像在身边一样。

这体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尽管距离遥远,但在地球表面,人们仍然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

古诗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地理现象:描述了长江的流速和水流的方向。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长江的流速之快,使得船只可以在一天之内从江陵返回白帝城。

古诗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地理现象:描述了四川地区的地形和地势。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四川地区地势的险峻和复杂,使得道路难以通行,反映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诗描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地理现象:描述了山脉、河流和船只的景观。

详细说明:这首诗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描述了山脉的景观,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描述了河流和船只的景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古诗描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地理现象:描述了观察点的不同对景观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说明冷风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阵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不见太阳的梅雨天气。

7、“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柳宗元《梅雨》)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日期,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8、“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

”(苏轼《船棹风》)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日期。

“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9、“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10、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送瘟神》)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km。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此诗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3、“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

”(傅云《歌》)此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1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此诗涉及暖风带来的春雨特点。

15、“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此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大戈壁滩飞沙走石的场面。

16、“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

”(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此诗生动简要地刻画了南方海潮及河流涨落的规律。

1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此诗涉及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春风”指的是来自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1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的变化规律。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涉及到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20、“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诗词都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

正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由西向东流。

2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此诗描述了我国河套平原过去的生态景观。

2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此诗表现了桃花讯的特点。

2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24、“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

”(李煜《临江仙》)此诗描绘了晚春初夏特有的“樱桃落尽”“蝶翻轻粉”的景象。

25、“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刘禹锡《浪淘沙》)此诗表现的是钱塘江涌潮的壮观场面:一条白练从海天相接处滚滚而来,急速推进,潮水猛涨,巨浪滔天,掀起一堵高耸的水墙,气势磅礴。

2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此诗涉及到长江三峡的急流、险滩、山重水绕等自然奇景。

诗的前两句是说:早晨才乘船离开彩云缭绕的白帝城,远在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回来了。

后两句是说:舟在江上驶,猿在岸上啼,只觉得猿声仍在身旁不停地啼着,所坐的小船,却早已飞快地穿过万重山了。

2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此诗涉及到“巴山夜雨”的成因。

巴山位于四川与陕西交界处,是四川盆地的边缘。

一般来说,盆地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气流不通畅,对流交换弱。

白天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空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随着温度的降低,饱和水汽压减小,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水汽发生凝结而下雨,故“巴山夜雨”会时有发生。

28、“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李之仪《卜算子》)此诗说明中南半岛同我国山水相连的山河形势。

江头指上游,江尾指下游。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注入东海。

全长6300千米,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诗人借共饮长江水来慰藉相思之情。

2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此诗形象地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即地势每升高1千米,气温就降低6摄氏度左右。

因此才会有诗中所说的登山前时届盛夏,属桃花落尽之时,登上高山古寺后不期遇到了桃花开得正盛的春景。

3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此诗反映了庐山地形地貌的特点。

庐山是断块体上升的山地,周围多断层、陡壁和狭谷,出现了众多的瀑布。

庐山地貌形成与岩层和地质构造有关,砂岸中常夹有松软的页岩和千枚岩,同时岩层平展,垂直节理发育,经风化侵蚀,软的岩层形成了岩洞。

仙人洞就是属于这种类型,而且岩洞地处断崖峭壁之上。

庐山夏季凉爽,降水量较大,在春夏之交,山上经常是云雾弥漫,山中看不到庐山全貌。

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庐山北面和南面分别有长江、九江和鄱阳湖,水汽蒸发旺盛,水汽分子比空气分子轻,暖而湿的空气上升,当空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加上凝结核存在,较多的水汽就会形成为云雾。

31、“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

”(范大成《晓发飞鸟晨露满天,少倾大雨》)此诗表现的是朝雨晚晴的天气特点。

日出日落的太阳光是红色的,照到云上,就形成红霞(红云)。

“朝霞”是指早上太阳在东方天顶或西方,即东方天顶或西方有低云出现。

且这种低云慢慢向本地移动,则预示着将有大雨天到来。

所以这个时候不能出远门,即使出门也要带上雨伞。

反之,晚上西方天顶或东方有红霞,这种低度沉的红霞向东移动,离本地越来越远,即使有雨下,也下不到本地,所以天气是晴朗的。

3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此诗涉及到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此诗原来是说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流入海。

现在常用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

“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

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不断加高,天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

黄河下游河道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河床逐年升高,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

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27.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请到天涯海角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柳公权《应制联句》)以上两句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由于海水的热容量大,因而升温慢,降温也慢,气温的年变化小,即“四季春常在”。

夏季,风从海洋吹来,即“熏风自南来”,由于海洋上空气温低,因而海风凉爽,即“殿阁生微凉”。

28. “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

”(日本民歌《北国之春》)东亚的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南亚的夏季风比冬季风强,这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不同点之一。

日本的春天到了,夏季风就来了,夏季风是偏南风,这是肯定的,关键是作者对夏季风势力比冬季风弱小的特点把握得非常准确,用“微微”二字刻画得入木三分。

29.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

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

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

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30. “淮海多夏雨”(刘禹锡《五排·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此诗表现了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季节类型为夏雨型。

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有冬雨型和年雨型。

属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

属冬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

属年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1.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雪》)由“北风那个吹”可知,我国北方冬季主要吹偏北风(西北风)。

当强冷空气南下时,与锋前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

除引起大风和强烈的降温外,还会产生雨雪天气,即“雪花那个飘”。

第二首诗告诉我们北方由于纬度与海拔较高,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影响早,且降温幅度大。

反映了“胡天”冬季长而严寒的气候特征。

农历八月即公历的九月份左右,此时我国南方还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而长城以北已“飞雪”,形成“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

说明亚洲高压在九月开始建立,并影响长城以北。

诗人比喻它犹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千万棵梨树的花。

32.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前句说明水汽凝结使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后句说明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雾这一原理。

33. “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本组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