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转帖: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完美整理版)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温带大陆性气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快行冷锋的影响“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垂直地带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准静止锋的影响“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地球公转“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李商陷《谒山》)——地壳变动“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季节性“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水调歌头》)——月相变化“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长歌行》)——水循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梁羽生《点绛唇》)——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然后到洛阳呢?“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地域性“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淮南子》)——地域性“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水循环“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胡玢《桑落洲》)——地壳变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波浪的侵蚀作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迎风坡易形成降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汉乐府《赤勒川》)——大草原的景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在当时的条件下,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生物循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冬季风的影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在此地附近“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光照对植物的影响“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沙漠景观“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洞庭湖景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细腻的艺术赢得了世人的赞美。
在古诗中,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感慨和情怀,还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这些地理知识不仅是对中国历史和地貌的真实记录,也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中国古诗中蕴含的地理知识进行探究,揭示古代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和理解。
中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涵盖了山川、江河、湖泊、地貌等方面。
首先,我们可以从诗中的山川描绘中了解到中国的地理特点。
比如诗人杜甫在《望岳》中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中国山川的雄浑与壮美。
泰山作为中国五岳之首,其气势磅礴的山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又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流经山区进入海洋的壮丽景象,强调了黄河的长势巍峨和宏伟。
古代诗人对江河的描写同样生动而细腻。
例如司马迁在《卜居》中写道:“浣花溅水蕊心动,碣石鲸波胆气开。
”这首诗描绘了浣花小姑娘在江边洗花的场景,通过描写江水的波浪、浪花以及鲸的波动,将水流的形态、气势和声音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江河的壮美景色,还体现了古人对江河的熟悉和感受。
又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这首诗刻画了船只驶入蓬莱的场景,描绘了岛屿的景色和黄昏时分的淡淡忧愁。
这些描写展示了中国沿海地区的一块独特风景。
除了山川和江河,中国古代诗词中还蕴含了丰富的湖泊知识。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夜泊牛渚怀古》中写到:“白洲虽在,依旧宛然。
鬓微星,眉似月。
楚江玉蒲团,万载何年束?牛渚在何方?”这首诗以夜晚在牛渚岛泊船的场景为背景,描绘了湖泊周边的景色,表现了湖光山色的美妙。
还有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首诗展示了青海湖和玉门关的景色,通过描写湖泊的云雾和雪山,凸显了湖泊地区的雄奇和壮丽之美。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感受诗词中蕴含的有趣的地理知识。
1.古诗词与月相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地理解析诗中“九月初三”是表示时间,“月似弓”是写月初的娥眉月,即上娥眉月。
上娥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形状为一反“C”字形。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地理解析诗中“夜半”而“月落”,描写的是“上弦月”。
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形状为一大写的“D”字形。
2.古诗词与气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地理解析该句诗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地理解析该诗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在我国的江淮地区,每年六七月份都会出现持续阴天有雨的气候现象,持续时间能达到一个月左右。
由于这个时候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所以人们称其为“梅雨”。
初夏时节,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与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相遇。
它们势均力敌,处于“拉锯”状态,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导致阴雨绵绵。
3.古诗词与河流将进酒(节选)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地理解析该诗句旨在说明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但黄河水奔流入海之后真的“不复回”了吗?从自然界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自然界的水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河流汇入海洋的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降落到地面,成为地表径流,可能重新进入河流。
“天上”指巴彦克拉山脉。
“奔流到海”指渤海。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地理解析昔日的大江大河所流经之地,现在已经成了“数家新住处”,体现了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现象,即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
古诗词中的地理常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常识一、描述我国河流发源及景象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旨在说明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描写了湘江的流向是由南向北的。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李白《横江词六首》)——“浙江”即指现在的钱塘江,八月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胡玢《庐山桑落洲》)——体现了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现象,即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李白《清溪行》)——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二、描述我国天气、气候的诗句1.描写天气的诗句(1)地形、地势对天气的影响“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是说四川巴蜀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刘元载《早梅》)——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
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
“人间四月菲芳尽,山寺桃花如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说明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这一气温分布的规律。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明地势对气温的变化,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及乡村的影响不同。
(2)锋面对天气的影响“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有约》) ——在每年6月至7月间,江淮地区因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梅雨天气。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国冬半年,北方地区受冷锋的影响,形成短时间内的降温、降雪的天气现象。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毛泽东《登庐山》)——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即暖锋对天气的影响。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点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点
哇塞,你知道吗?古诗词里可藏着好多地理知识点呢!就像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白帝城和江陵之间的距离可
不近呢,他咋就能一日就到了呢?例子就是咱现在出门,要是相隔千里,一天能到吗?肯定很难呀!
再看看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黄河那是
奔腾不息啊,那气势,就跟咱勇往直前的劲头似的。
那孤城在万仞山中,这地理环境得多特别呀!就好比在一片大森林里有一座孤零零的
小木屋。
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广袤的沙漠,直直上升的孤烟,还有那缓缓落下的落日在长河之上,多有画面感啊!这不就是一幅绝
美的地理画卷嘛,就好像我们亲眼看到了那片大漠一样。
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就是在说山的形态
和从不同角度看的变化嘛,这和我们去爬山看到的景象不是一样的吗?从这边看是一个样,走到另一边看又完全不同了。
古诗词里的这些地理知识啊,真的是太有意思了!它们就像是一把
钥匙,能打开我们了解古代地理环境的大门。
难道不是吗?它们让我
们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了那些壮丽的山河、辽阔的大漠。
这多神
奇呀!我们读着这些诗词,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怀,还能学到好多
地理知识呢。
所以呀,古诗词可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还是地理知识的宝库呢!我们一定要好好去挖掘,去感受其中的魅力呀!。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古诗描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地理现象:描述了黄河的源头和流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汇入渤海。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河流的起源和流向。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冰雪融水形成河流,经过长途奔流,最终汇入海洋。
古诗描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地理现象:描述了从山顶俯瞰周围山脉的景象。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地势的相对高度。
站在山顶,由于周围的山峰都比自己低,所以能够一览众山小。
古诗描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地理现象:描述了锋面雨带的移动。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天气系统的移动。
当锋面雨带从东向西移动时,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
古诗描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地理现象: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详细说明:这首诗表达了即使距离遥远,但只要有知己,就像在身边一样。
这体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尽管距离遥远,但在地球表面,人们仍然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
古诗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地理现象:描述了长江的流速和水流的方向。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长江的流速之快,使得船只可以在一天之内从江陵返回白帝城。
古诗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地理现象:描述了四川地区的地形和地势。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四川地区地势的险峻和复杂,使得道路难以通行,反映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诗描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地理现象:描述了山脉、河流和船只的景观。
详细说明:这首诗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描述了山脉的景观,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描述了河流和船只的景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古诗描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地理现象:描述了观察点的不同对景观的影响。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嘿,朋友!你知道吗?古诗词里可藏着好多地理知识呢!就说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难道不是在告诉咱们,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会降低,花儿开放的时间都不一样啦?这不就好比咱们爬山,越往上走越觉得冷嘛!
再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是不是生动地描绘了夏季那种局部地区的天气差异?就像有时候咱们在小区里,这头阳光灿烂,那头却下起了小雨,神奇不?
还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天梨花盛开的景象来类比冬天的大雪纷飞,多形象呀!这不就是在说北方冬天的寒冷和雪来得又快又猛嘛。
你想想看,古诗词里咋就有这么多地理知识呢?这是不是古人在有意给咱们留下的宝藏,让咱们从诗词中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我觉得呀,古诗词不只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咱们了解地理现象的一扇神奇窗户。
通过它们,咱们能更有趣、更诗意地去认识这个多彩的世界!。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哇塞,你知道吗?古诗词里可藏着好多神奇的地理知识呢!就像李
白那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城在重庆奉节,江
陵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这可不就反映了长江的水流湍急嘛!还有“人
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随着海
拔升高,气温会降低,山下的花都谢了,山上寺庙里的桃花才开呢。
你想想看,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那黄河
奔腾的气势和周围高耸的山脉,不就展现出了西北地区的壮丽景象嘛!再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份就下雪,这要是
在南方简直不敢想象,这不就是北方和南方气候的巨大差异嘛!
古诗词就像是一个时光机器,带我们穿梭到古代的各个地方。
比如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广袤的沙漠之中,感受到那份辽阔与孤寂。
又好比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
蒙雨亦奇”,把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咱们的老祖宗可真是厉害呀,用这么美的诗句就把地理知识传递给
了我们。
这就好像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把打开地理知识大门的钥匙,
让我们能通过这些优美的诗句去探索、去发现。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真的是太丰富、太有趣啦!它们让我们在
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学到好多地理知识,这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呀!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去挖掘这些古诗词背后的地理奥秘,这样我们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世界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帖: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杂谈
0217 2017
: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
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说明冷锋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雷阵雨(疑似对流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6、“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柳宗元《梅雨》)
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7、“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
”(苏轼《船棹风》)
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
“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8、“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9、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km。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
此诗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
”(傅云《歌》)
此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也是日影变化的问题。
1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此诗涉及暖风带来的春雨特点:细、小。
14、“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大戈壁滩飞沙走石的场面。
15、“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
”(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
此诗生动简要地刻画了南方海潮及河流涨落的规律。
1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此诗涉及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春风”指的是来自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词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的变化规律。
1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词涉及到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19、“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些诗词都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
正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由西向东流。
2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此诗描述了我国河套平原过去的生态景观。
2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此诗表现了桃花讯的特点。
2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绘的是天气特征:雪后所见。
23、“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
”(李煜《临江仙》)
此诗描绘了晚春初夏特有的“樱桃落尽”“蝶翻轻粉”的景象。
24、“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刘禹锡《浪淘沙》)
此诗表现的是钱塘江涌潮的壮观场面:一条白练从海天相接处滚滚而来,急速推进,潮水猛涨,巨浪滔天,掀起一堵高耸的水墙,气势磅礴。
2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此诗涉及到长江三峡的急流、险滩、山重水绕等自然奇景。
2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此诗涉及到“巴山夜雨”的成因。
巴山位于四川与陕西交界处,是四川盆地的边缘。
一般来说,盆地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气流不通畅,对流交换弱。
白天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空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随着温度的降低,饱和水汽压减小,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水汽发生凝结而下雨,故“巴山夜雨”会时有发生。
27、“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李之仪《卜算子》)
诗人借共饮长江水来慰藉相思之情。
2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此诗形象地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即地势每升高1千米,气温就降低6摄氏度左右。
因此才会有诗中所说的登山前时届盛夏,属桃花落尽之时,登上高山古寺后不期遇到了桃花开得正盛的春景。
29、“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此诗反映了庐山地形地貌的特点。
庐山是断块体上升的山地,周围多断层、陡壁和狭谷,出现了众多的瀑布。
庐山地貌形成与岩层和地质构造有关,砂岸中常夹有松软的页岩和千枚岩,同时岩层平展,垂直节理发育,经风化侵蚀,软的岩层形成了岩洞。
仙人洞就是属于这种类型,而且岩洞地处断崖峭壁之上。
庐山夏季凉爽,降水量较大,在春夏之交,山上经常是云雾弥漫,山中看不到庐山全貌。
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庐山北面和南面分别有长江、九江和鄱阳湖,水汽蒸发旺盛,水汽分子比空气分子轻,暖而湿的空气上升,当空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加上凝结核存在,较多的水汽就会形成为云雾。
同时也说明了旅游景观的观赏。
30、“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
”(范大成《晓发飞鸟晨露满天,少倾大雨》)
此诗表现的是朝雨晚晴的天气特点。
日出日落的太阳光是红色的,照到云上,就形成红霞(红云)。
“朝霞”是指早上太阳在东方天顶或西方,即东方天顶或西方有低云出现。
且这种低云慢慢向本地移动,则预示着将有大雨天到来。
所以这个时候不能出远门,即使出门也要带上雨伞。
反之,晚上西方天顶或东方有红霞,这种低度沉的红霞向东移动,离本地越来越远,即使有雨下,也下不到本地,所以天气是晴朗的。
3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此诗涉及到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此诗原来是说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流入海。
现在常用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
“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
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不断加高,天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
黄河下游河道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河床逐年升高,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
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