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珍惜和平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揣摩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难点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以战争为主题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及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战争主题课文,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引出今天的课题——《十五从军征》。

2. 解诗题,知诗人:让学生从诗的题目中找出与战争有关的信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初读诗歌,了解诗意: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大意,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4. 研读诗歌,体会感情: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5. 感悟诗歌,抒发情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战争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热爱和平。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提醒学生珍惜和平生活。

六、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练朗读。

2. 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培养他们热爱和平的情感,同时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掌握诗歌内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战争是可怕的,它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讲授新课一.检查预习1.乐府常识一﹑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二、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四、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2.朗读诗歌正读音3.理解字词始:才阿:语气词,无意义冢:坟墓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狗窦:狗洞雉:野鸡旅:野生葵:葵菜舂: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羹:糊状食物贻:送,赠送4. 读诗歌解诗意: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十五从军征》是中国古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著名诗歌。

这首诗歌描写了楚国女子离故乡,投笔从戎,奋勇杀敌的英雄壮举,表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爱国精神的高峰。

本课时旨在通过《十五从军征》的诵读,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妇女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伟大壮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教学目标•理解《十五从军征》的写作背景和意义•掌握词语“投笔从戎”、“奋勇杀敌”和“身名俱灭”的含义•通过默写、诵读、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投笔从戎”、“奋勇杀敌”和“身名俱灭”三个词语,并向学生征集解释它们的意思。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例诵和分析(15分钟)老师可以选取一位优秀的学生,进行《十五从军征》的诵读。

在学生朗诵时,教师可以用PPT播放诗歌的内容,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诵读完毕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诗句的内涵和感情表达。

3.默读和讲解(1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默读诗歌,理解整个诗篇的意义。

然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解释一些生僻词汇和古语熟语,如“四望”“平沙万里”“征戍”的含义。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首诗歌。

4.朗读和默写(15分钟)通过每组代表的诗句朗读,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进行默写,巩固学生的语文能力,并评选出表现优异的同学作为优胜者。

5.写作和表演(20分钟)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评价这首诗歌,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现出对祖国的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然后,学生们可以表演一些自己创作的朗诵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和写作,教师可以详细了解学生对《十五从军征》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同时,对于默写测验,可以判断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接受能力是否达到预设目标。

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及时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和补充不足,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关键帮助。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十五从军征》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以描写汉武帝令年轻士兵十五岁以上入伍从军,经过战争和训练,最终成为合格勇士的故事为主要内容。

这首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军事制度和战争文化的重要篇章。

针对《十五从军征》这首古典诗歌,我们可以提供以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诗歌朗读和歌曲表演,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战争文化和军事制度及其历史背景。

2.学生通过翻译和注释汉字以及阅读故事全文,掌握词语和语法的使用方法,拓展自己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

3.学生通过分析和领会诗歌的情境、节奏、韵律和语言运用,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教师为学生介绍《十五从军征》的作者和诗歌的背景知识,并进行口头翻译,普及汉字的词义和使用方法。

2.学生听课还原,模仿教师的朗读,学习《十五从军征》的基本情境和韵律,然后进行小组朗读和集体朗读。

3.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和领会诗歌的语言运用和节奏韵律,例如诗歌的押韵和起伏,字句与意象的联系,隐喻和夸张的表现等。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作笔记和演讲,然后进行班级评选。

4.学生听课解析汉字,并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和解释诗歌情节、人物形象、文化内涵等,让学生通过经典诗歌和故事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5.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文本素材,创作和演绎相关话剧、评书和曲艺,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整体语文素质。

三、教学方法:1.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像、声音、文字等素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歌和文化。

2.教师采用翻译和注释的方式,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汉字和语言的用法。

3.教师采用分析和解读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情境和语言特点。

4.教师采用表演和创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四、教学评估:1.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朗读效果,教师可以组织班级评选和表彰。

2.针对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模拟考试和综合测评。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篇一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

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

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遥看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室空无人,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庭园荒芜杂乱,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

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

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

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

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改写《十五从军征》篇二战火刚消的战场上,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黄沙漫天,渐渐把地上七横八竖的尸体掩盖,狂风无情地刮在了那几个奄奄一息遍体鳞伤的人身上,起初,他们还呻吟着,后来,便毫无声响。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揣摩诗句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读诗歌意象,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教学难点:通过揣摩诗句含义,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苦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直接导入本课,让学生初步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2. 解诗题,知诗人: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和来源。

引导学生从“从军征”三字中揣摩诗歌的主题。

3. 朗读诗歌: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诗句含义。

4. 揣摩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结合诗歌意象,揣摩诗句的含义。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解。

5. 改写诗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诗歌改写成一篇短文,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6.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体会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和认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默写重要诗句。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观察学生的表现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求学生完成改写诗歌的作业,以检验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针对学生在改写诗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 总结反思: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方向。

《十五从军征》情境教学活动设计

《十五从军征》情境教学活动设计

《十五从军征》情境教学活动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大意,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珍惜和平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中的悲凉凄苦之情。

难点:从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导入:展示战争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简述:“同学们,战争是无情的,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反映战争苦难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2. 了解乐府,初步感知介绍乐府诗:简要介绍乐府诗的背景和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对乐府诗的基本认识。

3.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试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分组朗读:学生分组朗读,通过对比和点评,提升朗读水平。

4. 深入探究,提升素养分析诗句: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老兵从军之久的诗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并讨论其背后的兵役制度。

想象场景:通过“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等诗句,引导学生想象老兵回家后的凄凉景象,体会其内心的悲痛和绝望。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老兵为何会“泪落沾我衣”,并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5. 揭示主题,升华情感总结主题:引导学生总结诗歌主题,即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对和平的向往。

情感升华:通过播放美伊战争后伊拉克人民生活的镜头,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激发学生的和平意识。

6. 拓展延伸写作练习: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描写老兵回家后的心理活动。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等乐府诗,拓宽文学视野。

通过这样的情境性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体会其中的悲凉凄苦之情,同时激发学生的和平意识,珍惜和平生活。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老兵的痛苦与悲哀,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引导学生对和平与战争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

(2)提问:同学们,当战争来临,你们觉得普通人会经历怎样的遭遇?(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看看诗中的老兵在经历漫长的从军生涯后,有着怎样的命运。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冢”“窦”“雉”“舂谷”等字词。

3、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提问: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一位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家后看到家中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悲痛。

4、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分析老兵的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提问:从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兵的痛苦和悲哀?引导学生从“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诗句中体会老兵的孤独、凄凉和悲伤。

(2)探讨诗歌的主题。

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讲述老兵的个人遭遇吗?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通过老兵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这位老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老兵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战争的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一、激趣导入师: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

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十五岁从军到了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师板题《十五从军征》,学生齐读诗题。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会读(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1.师:在读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2、师:这是一个80岁的老兵的回家经历师范读(配乐)师:你仿佛感受到了什么?(是呀,悲呀,惨呀)你们也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心情。

同学们可以借用工具书给它注上拼音。

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3、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

(生在小组里交流)以提出来。

1:我想知道舂是什么意思?2:就是把谷类放进器皿里捣碎。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2:我用的是查工具书的办法。

管课文后面没有注释,但我们也能想办法了解到词语的意思。

3:我还想知道什么叫做旅葵、旅谷?4:在这里,旅是野生的意思,旅葵就是野生的葵菜,旅谷就是野生的谷子的意思。

5:贻是什么意思呢?6:贻就是给的意思,文中指老人煮好了了饭菜去不知道给谁吃。

4、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自己试着说一说)意思?1:一个人在15岁时应征去打仗,80岁才回到家乡。

路上遇到乡里人,便问:我家还剩下哪些亲人?那个乡里人说道:远远望过去,松树和柏树相连的地方,就是你的家。

老人回到家里,看见野兔在狗洞里爬进爬出,野鸡在房梁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间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边围绕着一簇簇野生的葵菜。

老人捋了几把野生的谷子舂成米做饭,采几把野菜煮汤算是菜,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却不知道还能给谁吃。

老人走出家门望着东方,泪水洒落在征衣上。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1、师: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

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

(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生:65年)。

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1:我觉得他一定很激动,因为他能大难不死回到家乡,很想快点回家和亲人团聚。

句话,读出他的这种激动吗?(生读)是啊,对于一个常人来说,几十年离家还能活着回来,是有些激动的。

但仅仅如此吗?想想,从一位15岁的少年到一位80岁的垂垂老者,他还会是怎样的心情?2:我觉得他心里一定很担心,几十年都没回家了,不知道他家的亲人怎么样了。

3:我觉得他心里一定沉重,也很担心、焦急,因为他都已经80岁了,说不定父母都不在人世了。

他的心里一定充满着担心和焦急,用一个字来概括(板书:忧)我们一起来体会他的这份心情。

(生齐读第一句。

)2、师:80岁的老兵回到家乡,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我请一个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1:我会带着很沉重、悲伤的心情告诉他这个消息,:远处就是你的家,家里人都死得差不多了。

请你读出这份悲伤来。

(生读,有些快,没有感情。

)没听出你的悲伤呢?静下心来再读。

(生再读,好多了。

)2:我会很同情地告诉他。

因为也许我家也有人在外打仗,我家也有人死去。

松柏冢累累)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1: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快晕过去了。

2:我悲痛但也没有任何办法。

3:我在路上的忧虑给证实了,我的心情跌至了谷底。

4:我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我在外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侥幸活着回来了,却再也看不见父母了,再也不能孝顺他们了。

3、师: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

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

(配乐,师朗诵那四句诗。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1:我看到他们家很荒凉,没有人,明显能看出很久都没人住了。

2:我看到一些野兔看见老人仓皇逃跑,井台边有很多野葵菜,井里一滴水也没有了。

3:我家的院子里长满了野草,很久都没人打理了。

野鸡在屋梁上安了家,到处一片狼籍。

4:我想到了以前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现在杂草丛生,远处还有一堆堆坟墓,我感到十分悲伤。

的故园吗?(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1:65年前,他15岁,每天一回家,他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都出来迎接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他们家人每天早上一起去打井水,特别快乐、温馨。

3:他们家虽然非常简陋,但一家人该干活的干活,该料理家务的忙着料理家务,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4:他当时才15岁,经常和朋友一起开心的玩,比如捉迷藏啊之类的,父母在家早就准备好了饭菜。

5:我一定会想到我家背后有一棵高大的树,到了秋天,叶子一片金黄。

家里养了几只鸡鸭,特别热闹。

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男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句子,生读:松柏冢累累)曾经的家人都在这一座座坟墓里呀。

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再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4、师: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生:我觉得他吃着饭菜,却觉得是无味的。

因为家里破败,再也没有家的感觉了。

我联想到我的爷爷奶奶,他们60多岁,都在家里安度晚年,每天都会做好饭菜,笑眯眯地看着我吃,享受着老人的天伦之乐。

而这位老人都80多岁了,却还是孤苦伶仃地一个做饭一个人吃着,失魂落魄。

起吃饭;打仗时,虽然很苦,但吃饭时是和战友们一起吃,应该是很热闹的。

而现在,吃着野饭野菜,又没人陪着他吃,一定很苦。

很苦呀!靠的心里的痛苦。

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全班都起立深情地读。

)5、师: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这位80岁的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生动笔在书上写下来。

)1:我哭泣我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呢?再也看不到生我养我的父母了。

2:我颤抖着双腿走到我的父母坟前,老泪纵横:我的父母就这样离我而去了,我十分对不起他们。

请你把这种泣读出来。

(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除了泣他自己和自己的亲人,他还会泣什么?3:他还会泣别人。

说不定还有其他很多家庭的亲人也死去了。

师:是啊,就拿他们村庄来说不知有多少家庭也成了(生:松柏冢累累)4:我觉得他可能还会泣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战友,也会泣跟他一样侥幸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战友。

也许,那些战友回到家看到的景象也是这样。

而成了(生:松柏冢累累)甚至是尸骨未寒。

把你的这种泣读出来。

(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生5:我会哭泣着想到:我唯一的牵挂---家人没有了,我唯一的朋友---战友没有了,唯一的美好回忆---家园也荒芜了,那我还有什么呢?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不6:我觉得他还在泣战争带来的危害。

因为肯定还有无数人,无数个家庭也遭遇了这样的不幸。

师: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大家带着这种泣读最后一句话。

(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吟诵(感悟诗境,提升情感)1、师: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吟诵再次走进他这段回乡历程。

出示:《十五从军征》师:这位80岁老兵的经历只是众多遭受战争苦难的百姓之一。

从古至今,在战争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还有多少。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生1:我觉得战争太残酷了。

如果没有战争的话,老人也不会家破人亡。

生2:我觉得战争有好处但也有坏处。

但战争的坏处远远大于战争的好处。

生3:不管正义不正义,战争都是十分残忍的。

生4:有时战争是为了某些政治利益和权利,可以实现某些梦想。

但在实现这些梦想的同时,却是以牺牲老百姓的生命为代价的。

生5: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

比一切都更可贵和重要的,是人的生命。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

远离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

师: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出塞》,《出塞》【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