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学案
2021年有关《蜀相》教案3篇

2021年有关《蜀相》教案3篇《蜀相》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
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
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
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
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
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
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

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1【学习要点】1.探究诗歌的结构。
2.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诗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
【探究活动】律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
请你结合《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的结构章法的题目,律诗十分讲究起承转合,注意和意境主旨的联系。
【讨论明确】《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
诗人悲愤而不绝望。
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情感。
【探究活动】《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书愤》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
《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
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分析并解读《蜀相》的诗意、结构和韵律。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手段,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体会忠诚、智慧、勇敢等优秀品质的价值。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文化素养的提升。
2.2 教学难点:诗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复杂情感的把握。
杜甫诗歌独特艺术风格的认识。
古典诗词在现代语境下的审美价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引导学生了解蜀相的含义。
提问:“蜀相”在杜甫的诗中代表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蜀相》,感知诗文节奏和韵律。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了解《蜀相》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探讨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思考深度等。
4.2 作业评价:批改学生作业,如诗文解析、心得体会等,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杜甫《蜀相》原文。
相关杜甫诗文的选集。
5.2 多媒体资源:诸葛亮历史形象的图片、影像资料。
古典诗词朗诵视频。
5.3 网络资源:有关杜甫生平、诗歌评论的网络文章。
古典文学鉴赏的相关网站和论坛。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诗句解析分析诗的节奏和韵律,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蜀相》学案

《蜀相》学案【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并能正确默写。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义。
3.体会诗人借古人表达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
【学习流程】1.熟读成诵,小组内展示。
(给颈联,尾联划分节奏,)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了解作者。
【平行训练】1.本诗的作者是,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代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背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被后人称作“”其诗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所以其诗被称为“”2.这首诗出自《》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义。
2.体会本诗,作者抒发的感情。
【平行训练】1.翻译诗的意思。
2.古诗鉴赏。
(原文填空)①自问自答,点明武候祠的位置的句子是:②写武候祠内碧草映阶,隔叶禽鸣的景象的句子是:③概括诸葛亮一生的抱负功业的句子是:④以史实为内容,讴歌诸葛亮高洁品格的句子是:⑤表现诗人对诸葛亮大业未竟,英年早逝的深深惋惜之情的句子是⑥写尽中华民族多少英雄壮志未酬悲愤心情的句子:⑦“出师未捷”的成语出自诗句:也是诗中千古名句(主题句,主旨句)⑧诗中写景的(近景)的句子是:⑨诗人表达对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仰之情的句子⑩表现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危时艰之有才无命,壮志未酬的悲慨的句子是1.赏析(修辞、写法、内容、思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主旨:这首诗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也表达对他的惋惜之情。
也表现诗人借古人抒发了自已的抱负。
蜀相教学设计一等奖(汇总6篇)

蜀相教学设计一等奖(汇总6篇)篇1:蜀相教学设计蜀相教学设计《蜀相》教学设计祝宇李朝霞(《现代语文(教学研究)某年6期)一、学情分析和教学设想古诗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在鉴赏古诗时,学生对课文把握透彻,领悟深刻;但是,单独做题时,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怎样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去解决课外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本课便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教授《蜀相》这首诗时,笔者的设想是让学生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单元要求“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采用“提问法”来授课。
为此,设计了读、问、背、练这几个环节,力图让学生通过掌握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迅速进入诗歌中去,并能从诗歌中读出个人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背诵全诗。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关键词语,进而把握诗句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三、教学重点1.诗中有关诸葛亮的典故;2.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悟作者感情。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杜甫。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有着心念苍生的博大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坚持着这样的生活信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但是,杜甫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一生颠沛流离。
在他人生的最后时期――“安史之乱”后的第五年――公元759年,诗人来到成都,开始了他“飘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
课文《蜀相》的教案一等奖3篇

1、课文《蜀相》的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
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
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
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
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
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
《蜀相》教案完美版

《蜀相》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激发学生对《蜀相》这首诗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简单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通过朗读和解析《蜀相》的全文,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通过朗读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的语言和节奏。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蜀相》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白发三千丈”、“青天四五尺”等。
探讨诗中的寓意和情感,如对刘备、关羽等历史人物的赞美和怀念。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解读诗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对比分析和案例研究,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蜀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蜀汉政权的兴衰。
探讨李白创作《蜀相》的动机和意图,如对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赞美和怀念。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图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三国时期的历史氛围。
引导学生进行文献调研和小组讨论,了解和分析李白创作《蜀相》的背景和动机。
第四章:诗歌与文化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蜀相》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4.2 教学内容探讨《蜀相》在中华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对忠诚、智谋等传统美德的赞美。
分析《蜀相》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蜀相》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的关系和差异。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蜀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从《蜀相》中汲取人生智慧和启示。
《蜀相》教案完美版

《蜀相》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蜀相》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怀。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杜甫的生活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
解析《蜀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1.2.2 诗歌解析:分析《蜀相》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步骤2.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杜甫的生平简介和诗歌创作背景。
引发学生对《蜀相》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蜀相》并分享感受。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释难点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4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反馈。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
《蜀相》的注释和翻译。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3.2 教学材料:课本或教材中的《蜀相》文本。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资料和板书。
写作纸张和文具。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评估方式:学生朗读和讨论的参与度。
学生对诗歌解析的准确性和深度。
学生创作练习的创意和技巧运用。
4.2 评价标准: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能够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师自身教学反思和改进。
5.2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创作,尝试自己创作。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蜀相》诗歌,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让学生收集有关杜甫和《蜀相》的资料,如诗词鉴赏、历史评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
杜甫【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体味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胸怀锦绣破万卷,万里江山隽秀,在你眉间。
或许今生最安处,卧龙岗下半亩田。
说好要归去,为何你一去,便不返。
待早梅发斜窗前,踏白雪三顾蹄声频繁。
满腔碧血早酬知己,隆中对出天下宽。
丈夫生此世,兴邦继绝世,风云翻。
宏论傲惊三吴江川,火生东南焚尽千帆。
纵庙堂舌灿珠莲,生灵涂炭,几时安。
酒奠故人当风临岸,三千青丝任江涛拍乱。
风流如云烟过眼,青史简书添几转。
握山河旧豪杰换,荆州入毅,蜀道蜿蜒连绵。
夷陵岸连营烧断,白帝城高月色寒。
半世君臣分,中道绝分,哽难言。
二、解题
三、知人论世
1.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为杜少陵。
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杜工部。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
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他诗难以企及的。
2.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
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
“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
唐肃宗昏庸,宠信宦官,排斥功臣。
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四、赏析诗文
识幼主孱朝堂变,整伦常按剑只手回天。
平南疆初策马扬鞭,七擒七纵若等闲。
出师一表显,问千载谁堪,伯仲间。
街亭恨败旌麾血染,至交新斩泪洒军前。
养生息厉兵秣马,再遣征鞍,度祁山。
出师未捷魂梦杳然,动地悲风过五丈荒原。
志未竟此生犹憾,身后无人可交管。
诫子书存宁静致远,千秋道义题词上匾。
谁又道宽严皆误,自古知兵非好战。
兴衰存亡独担双肩,斯人不复令英雄扼腕。
行路难我自清廉,忠名长不没人间。
回眸但笑江湖远,功过后人传。
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①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柏森森”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此联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
五、比较阅读
《蜀相》与《武侯庙》比较阅读
武侯庙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曰又昏。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六、拓展延伸
倾听杜甫
杜甫,你是寻找宝藏的孩子/携着诗歌的巨臂在唐朝的风烟里寻找、迷失/记下了每一个黄昏、雨夜和徘徊的足音/当我找不到哪间茅屋可以盛放你高洁的灵魂时/我渴望,渴望能倾听你的心声
我想听/你这位读书破万卷的名门之后/何时走出书斋,裘马轻狂/何时登临绝顶,睥睨众山/又是在何处与李白同醉,与高适和唱
我想听/一个高洁的灵魂怎堪朝扣富门、暮随马尘/老妇的告白,征人的陈述/路边的饿殍,朱门的歌舞/又是如何搅乱你伤痕累累的心湖
我想听/你如何宽慰新安吏抓来的壮丁/如何慰藉新婚别夫的妇人/烽火连三月如何传递可抵万金的家书/风雨飘摇中迈着怎样的步履走进羌村
我想听/何处的翠柳边有两个黄鹂/何处的小舟上有独立的危樯/知时的好雨何时敲打游子的无眠/放歌纵酒后的你可曾穿过巫峡回到洛阳?
我想听/西郊草堂的床头屋漏是否修葺/千万间广厦为何只庇天下寒士/锦官城的蜀相为何让英雄洒泪如雨/安史之乱中你与妻儿有怎样的分合离聚
我还想听/贫穷何以成就伟大/困窘怎样坚守内心/国家不幸为何诗家幸/满目疮痍的时代为何有你这样仁厚深沉的诗人
我想听,我想听你的心声/然后跟着你往洛阳走,往西南走、往大唐的土地走/体会沉郁顿挫,体会忧国伤时/或者泡在你的泪水里/寻找有厚度的人性,有张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