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边
在桥边读后感

在桥边读后感桥边读后感:《桥边》这篇小说让我深感震撼和触动。
通过描写主人公杰里米在桥边发生的种种事件,作者向读者传达了关于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桥不仅是一个物理的存在,更是一个象征,代表着人们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挑战。
在桥边的故事中,杰里米是一个性格内向、孤僻的少年。
他孤独地站在桥边,寂寞地看着水流,思考着生活的意义。
他渴望结交朋友,但却迟迟没有勇气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与他人建立联系。
然而,当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坠入水中的危险时,杰里米毫不犹豫地跳入河中救人。
这一刻,他的内心潜藏的勇敢和善良得到了释放,也让他重新认识了自己。
通过杰里米的故事,我体验到了人性中的复杂性。
每个人都是多面的,既有自私自利的一面,也有无私奉献的一面。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善良或者完全邪恶的人。
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而选择往往是基于其背后的动机和环境。
小说中的杰里米一开始显得孤僻而自私,但当关键时刻他选择救人,展现了他的善良和勇敢。
而另一个重要的思考点是关于生活的意义。
通过整个故事,我发现杰里米在桥边的那段经历是他重新意识到生活的珍贵和无限可能性的拐点。
他透过桥边的遭遇,认识到生活本质上是充满困难和挑战的。
而正是在面对这些困难时,人们才能够展现出他们内在的勇气和智慧。
此外,小说还通过描写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展现了社会中的不公和偏见。
在小说中,杰里米细致地观察着桥边发生的各种事件,看到了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偏见。
这让我思考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和背景,他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外界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他人的故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他们。
总的来说,《桥边》给了我很多思考的空间,让我重新思考了人性、生命和社会的意义。
作为一个读者,我被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也因此更加觉得自己对于生命和社会的理解还有很大的空白。
这让我对于阅读和思考产生了更深的热情。
通过阅读和思考,我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更理解和宽容的人。
《在桥边》

中篇小说《火车正点》 (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我”在桥边数人这一工作的目的何在?
在的社会的代表。 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思考。
重点研读 6、写“他们”,对于突 出主题有什么用?
“他们”的表现,让我们对主人公生存的空间有了 深切的了解。这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 送上的数字的官员,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 存在。其实这些数字都是随“我”的心情故意乱数的 “不准确的”。这就深刻地突出了一种对战后重建近 乎痴妄和盲目乐观的态度的讽刺。
伯尔
“二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 奖 的作家,被誉为“当代德国的歌德。”
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 的烙印,他早期的作品是以这段经历为主 要题材,着重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弥漫着 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 乐的精神。 主要作品: 中篇小说《火车正点》 (德国“废墟文 学”的代表作) 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 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他们”——是只知道盲目陶醉和 这份工作单调、枯燥、乏味。
2、“我”为什么坐在桥 边? 3、“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他们醉心于数字上的增多,即便这些是虚假的数字,他们努力做些面子工程,企图作出些“政绩”,
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是 并不真正关心人的生存状况。
“我”为什么对他们感到不满? 这就深刻地突出了一种对战后重建近乎痴妄和盲目乐观的态度的讽刺。
“漏数”并不能改变现实什么,但它表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和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 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早期的作品是以这段经历为主要题材,着重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最新在桥边原文

《在桥边》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49年。
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因伤而被分配在桥边数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的二战伤兵的所见所行,表达了作者在面对二战后德国重建中所遇见的种种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行为的理智的抗议和建议。
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在桥边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桥边原文在桥边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象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
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
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
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
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
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
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
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十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
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
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
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又开始数起来。
《在桥边》教学导读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在桥边》教学导读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在桥边》教学导读教案教学设计1《在桥边》教学导读教案教学设计《在桥边》是作者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揭露了19世纪法国社会贵族糜烂腐朽的生活状态和市民阶层对贵族阶层的追逐,同时也展现了女主角朱利叶特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命运和人性。
本篇教学导读主要介绍《在桥边》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和主题,同时提供了教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路和方法。
一、基本情节与人物《在桥边》主要情节围绕着一个贵族家庭展开,以爱情为纽带将其他角色牵连在一起。
小说主要人物包括:1. 科涅利娅公爵夫人:寡妇,吸引了男人的注目,可以说是小说中最具有魅力的女性角色。
2. 朱利叶特:科涅利娅公爵夫人的女儿,年轻美丽,渴望爱情和幸福。
3. 费利医生:出生贫寒,勤奋好学,被朱利叶特崇拜,一直爱慕着朱利叶特。
4. 勒文绅:成功的银行家,想要娶朱利叶特作为自己的妻子。
5. 马克西姆:朱利叶特自幼的情人,自由不羁,擅长音乐和文学。
二、主题1. 社会阶层的差异《在桥边》中,贵族与市民阶层之间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小说通过刻画贵族家庭和市民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以及贵族家庭内部的等级和利益冲突等方面,揭示了贵族独占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现实。
2. 爱情的力量小说中,爱情是连接不同社会阶层和家庭的重要纽带。
朱利叶特和马克西姆之间的爱情、费利医生和朱利叶特之间的爱情以及科涅利娅公爵夫人所展现的吸引男人的魅力等,都展现出了爱情的伟大力量,超越了社会层面的差异。
3. 人性的复杂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比较复杂。
科涅利娅公爵夫人既有优雅高贵的品质,又有放纵花痴的一面;朱利叶特则既渴望幸福,又害怕爱情的付出和痛苦;马克西姆和勒文绅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这些复杂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人性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教学设计根据教练手册和学生特点,本文为初中生的语文课堂设计了一节有趣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在桥边》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1. 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2)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在桥边原文在桥边全文

在桥边原文在桥边全文在桥边原文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象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
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
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
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
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
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
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
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十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
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
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
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又开始数起来。
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在桥边

《在桥边》鉴赏背景介绍: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是德国小说家。
二战时当过兵,二战后开始文学创作活动。
他的许多作品表现了二战后德国下层人物的生存状态,抨击了社会的不公正现象。
本篇小说是在德国当局片面追求物质生产,缺少对普通民众精神生活进行关注的背景下写成的。
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本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6分)12.请扼要梳理一下小说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脉络过程。
(4分)13.从语言表达和情感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6分)①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或更低的数字;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
②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
14.探究一下这篇小说的主题。
(8分)参考答案11.二战时,我受了伤。
二战结束后,我替当局数每天从桥上通过的人数。
(2分)一天一位美丽的姑娘从桥上通过,从此,姑娘的美丽身影深深地烙在了我灵魂深处。
(2分)为了不伤害姑娘,我不把姑娘算进这枯燥的数字中。
(2分)意思对也给分。
12.①初数过桥人时的单调与乏味。
②美丽姑娘出现后的兴奋。
③主任统计员检查时的不安与担心。
④被安排数马车差事后的欣喜。
每个分点1分,意思对也得分。
13.①用讽刺、揶揄的口吻对德国当局只重视“数字”,偏重物质生产的鄙视与不满,同时对他们漠视普通百姓精神生活需求的愤懑。
(3分)②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这位美丽的姑娘闯进“我”的视野之后的欣喜之情,姑娘的出现改变了“我”数“过桥人数”的单调、枯燥的生活,使”我“对未来有着一份美好的期待。
(3分)14.小说表面上,是在表现爱情对于一个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层次上更在于表达对德国战后,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精神状态的关注。
揭示了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
(4分)因为主人公的爱情,仅仅只是暗恋,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诉那姑娘,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
在桥边读后感

在桥边读后感在阅读《在桥边》之后,我深受触动。
这是一部以日本战争期为背景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小川的故事,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人性的边缘。
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刻思考和人性的共鸣,让我痛惜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让我思考人性的复杂和趋于极端的倾向。
首先,小说中对战争的描写让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战争的各个细节,舍弃了传统战争小说中的荣耀和勇敢,更注重于揭示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和恐惧。
小川作为一个平凡的学生,被卷入战争的漩涡中,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摧毁与死亡。
通过小川的视角,我看到了战争对人们心理的冲击,他们的希望和信仰被战争很快撕碎,留下的只有无能为力和绝望。
这让我深切体会到战争背后的恐怖和荒诞。
其次,小说中对人性的揭示使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趋于极端的倾向。
在战争中,人们的道德和人性逐渐变得扭曲。
小说中描写了厌战的小川在桥上犹豫的场景,他不愿为战争贡献生命,而是选择逃避和自毁。
这种选择看似懦弱,但在人性被战争压迫的情况下,也是一个可以理解的选择。
另外,小说中还描写了人们在战争中为了生存而做出的种种残忍行为,比如饥饿时争夺食物、为了逃避被俘虏而杀害同伴等。
这种现实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演变,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小说中对生命的探讨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
小川在战争中历尽艰辛,经历种种痛苦,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命的希望和渴望。
他对桥的执着和对爱情的追求,给予了他力量和勇气,使他坚持到了最后。
小说中,桥被赋予了象征希望和坚持的意义,它不仅是小川追求生命的象征,也是希望的象征。
这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生存,还在于追求自己钟爱的事物,坚持自己的信仰。
通过阅读《在桥边》,我对战争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战争是残酷而无情的,它摧毁了人们的希望和信仰,让人们丧失了最起码的人性。
然而,人性的复杂和趋于极端的倾向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对生命的希望和渴望,追求自己真正钟爱的事物。
《在桥边》教学课件

02
故事情节分析
情节梳理
情节开端
故事以“我”被调到一座桥边 数桥上行人的数量开始,交代
了主人公的工作和环境。
06
教学方法与建议
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相结合
讲解重点与难点
通过课堂讲解,明确《在桥边》 一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 理解文本内容。
互动提问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通过课堂互 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 堂参与度。
小组讨论与分享个人见解环节设置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在桥边》的 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等方面进行讨 论,促进交流与合作。
对比的运用
作品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人物性 格的差异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 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04
主题思想探讨
对爱情与婚姻观念的反思
爱情与婚姻的矛盾
小说中主人公与两个女孩之间的感情纠葛,反映了爱情与婚 姻之间的矛盾。在爱情中,人们追求的是心灵的契合与精神 的满足;而在婚姻中,人们则需要面对现实的种种问题,如 家庭责任、经济压力等。
《在桥边》教学课件
汇报人: 202X-12-22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故事情节分析 • 语言艺术特色 • 主题思想探讨 • 作品价值与影响 • 教学方法与建议
01
引言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在桥边》是德国作家伯尔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发表于1957年。该作品以二 战后的德国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我”在桥边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当时社 会生活的困境和人们对未来的迷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桥边
学习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
2、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重点)
教学过程:
导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了海明威《桥边的老人》,还记得那位“戴钢丝边眼镜,衣服上尽是尘土”的老人吗?他对动物的爱怜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要走进的是另一个发生在桥边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品味,看看它的动人之处在哪里。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用一两句话概括小说最主要的情节内容。
他们让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爱的姑娘漏数掉了。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了解主要故事情节,并找出情节中矛盾冲突最突出的部分。
开端:(1-3)——空洞乏味的工作,交代主人公的基本现状以及他对职业的态度。
(现实生活乏味)
发展:(4-5)——心悸忘我的暗恋,主人公暗恋过桥的姑娘,她成了主人公乏味生活中的亮色。
(暗恋过桥姑娘)
高潮:(6-7)——突然到来的检查,“我”逃过检查,被调去数马车。
(逃过突击检查)
结局:(8-9)——出乎意料的鸿运,主人公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数马车,交鸿运)
矛盾冲突最突出的部分:第六自然段,请同学们把这部分自读一遍。
2、从这一部分可以读出什么?
▲你觉得“我”身上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工作与爱情
▲你认为主人公内心情感怎样?——痛苦、挣扎
三、赏析情节
1、请同学们精读故事的开端部分,说说故事这一部分交待了哪些内容?
▲开篇的第一句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在战后。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
▲交代了主人公的生存现状:这也许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甚至连姓名都无需交代,他在战争中负了伤,大约也丧失了一般的劳动能力,战后“他们”给他疗伤,给他安排了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每天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试着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一下“我”的工作。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捷报。
”这就是“我”的工作,“我”早已等同于一架“计时的机器”了。
形容词:无聊、空洞、单调、空虚、灰暗等。
▲主人公自己满意这个看起来还算轻松的工作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不满意。
乱数数。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这些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2、自读发展部分,思考:“我”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找一找文句。
想要爱情。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我又停止了心跳”“我一个也没有数。
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
问:与前面的行文相比,语调有何变化?
作者一改前面的反讽语调,写得如散文诗般,调子也比较欢快。
3、这也是情节的第一次摇摆。
可是,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却也并不能一帆风顺。
于是,就有了情节的第二次摇摆。
请同学们根据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二次摇摆作者是怎样设计的?作者的心情又有何变化?
作者安排了主任统计员的出现。
主任统计员要来检查了,“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
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4、默读高潮部分,思考:“我”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主人公为了生计,压抑住自己对姑娘的感情,“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
不能再目送她过去”。
5、请同学们阅读故事的结局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三次摇摆。
“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小结:倘若只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看,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很简单的,甚至不会引发多少的同情与思考。
但正是因为有了情节的一次次摇摆,有了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说简单又丰厚,摇曳而生姿。
四、简介作者:
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德国的歌德。
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种译本,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
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
了深深的烙印,鲜血、残骸、废墟……使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
但也有人
说伯尔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
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
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是其全部创
作的结晶,获次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五、鉴赏主题
▲这个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小说表面上,是在表现爱情对于一个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的精神
力量,深层的更在于表达对德国战后,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精神状态的关注。
▲“我”眼中的“他们”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呢?请同学们回顾相关的语句。
数人这一工作目的何在?
战后重建,恢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他们”看到“我”送上的数字时的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有哪些?
他们看到数字时的“脸上放出光彩、容光焕发、心满意足、眼睛闪闪发亮、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喜欢这个未来完成时…….”等细节。
从中我们发现“他们”是什么人?
盲目陶醉、满足于数字的官员,他们只是醉心于数字的增多,只努力做些面子工程,并不能真正关心人们的生存状况。
▲作者为何要写马路那边数汽车的矿工?
说明像主人公这样的遭遇并非特例,而是一种社会现象。
小结:这就是伯尔的小说,在极短的篇幅里,在看似平静的叙述里,既有小人物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理想主义的欢乐精神。
通过情节的一次次摇摆,阐释了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