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测试专业技术培训试题
红外检测试卷2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诊断距离15米,输电线导线接头红外诊断修正系数为()。
A. 1.08B. 1 .14C. 1.20D. 1.262、以下情况可以判定为危急缺陷的有()。
A. 电器设备与金属部件的连接部位表面温度≥90℃或相对温差≥80%B. 断路器动触头、静触头表面温度≥80℃或相对温差≥95%C. 隔离开关转头表面温度≥90℃或相对温差≥80%D. 金属导线表面温度≥80℃或相对温差≥80%3、二次设备导电回路金属部件与金属部件连接部位,表面温度60℃及以上,温升20k及以上,属于()。
A. 一般缺陷B. 严重缺陷C. 危急缺陷4、电气设备金属部件连接部位表面温度( ),温差<10K时,不必确定缺陷性质,应记录在案,加强监督。
A. <50℃B. <60℃C. <70℃D. <80℃5、电流互感器串并联出线内外连接的温差10~15K,属于()。
A. 一般缺陷B. 严重缺陷C. 危急缺陷6、主变压器运行过载温度异常,应采用()。
A. 表面温度判断法B. 相对温差判断法C. 同类比较判断法D. 实时分析判断法E. 档案分析判断法7、电容器熔丝、熔丝座的表面温度≥80℃或相对温差≥95%,属于()。
A. 一般缺陷B. 严重缺陷C. 危急缺陷8、高压套管柱头表面温度70℃,属于()。
A. 一般缺陷B. 严重缺陷C. 危急缺陷9、蓄电池室内的运行温度最高不应超过()。
A. 25℃B. 30℃C. 35℃D. 40℃10、变压器套管连接部位接触不良发热,应采用()。
A. 表面温度判断法B. 相对温差判断法C. 同类比较判断法D. 实时分析判断法E. 档案分析判断法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红外诊断中,一般按照设备发热部位不同将设备划分为。
A. 电流致热型设备B. 电阻致热型设备C. 电抗致热型设备D. 电压致热型设备2、下列仪器中属于目前普遍使用的红外仪器的是A.非制冷型焦平面热像仪B.光机扫描型红外热像仪C.红外热电视D.便携式红外测温仪E. 制冷型焦平面热像仪3、电流互感器过热故障原因主要有。
红外感应理论基础知识题库100道及答案解析

解析:红外感应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更简单、高效和低成本,而不是更复杂的结构。
21. 红外感应在医疗领域可用于( )
A. 体温测量 B. 疾病诊断 C. 药物研发 D. 手术操作
答案:A
解析:红外感应常用于非接触式的体温测量。
22. 以下哪种红外传感器的稳定性较好( )
A. 热释电传感器 B. 热电偶传感器 C. 热敏电阻传感器 D. 量子阱传感器
46. 红外感应与激光感应相比,优势在于( )
A. 成本低 B. 精度高 C. 抗干扰能力强 D. 测量范围大
答案:A
解析:红外感应相对激光感应成本较低。
47. 以下哪种红外传感器适用于远距离检测( )
A. 热释电传感器 B. 量子型传感器 C. 热电偶传感器 D. 热敏电阻传感器
答案:B
解析:量子型传感器在远距离检测方面具有优势。
A. 降低工作频率 B. 减少传感器数量 C. 提高检测精度 D. 缩短检测时间
答案:C
解析:提高检测精度可能会导致红外感应系统的功耗增加。
45. 红外感应系统的防护等级通常用( )表示
A. IP 代码 B. 电压等级 C. 灵敏度等级 D. 分辨率等级
答案:A
解析:防护等级通常用 IP 代码表示。
30. 红外感应可用于火灾预警,主要检测的是( )
A. 火焰的温度 B. 烟雾的浓度 C. 物体的燃烧 D. 异常的热辐射
答案:D
解析:红外感应在火灾预警中主要检测异常的热辐射。
31. 以下哪种红外传感器适用于测量微小的温度变化( )
A. 热电偶传感器 B. 热敏电阻传感器 C. 热释电传感器 D. 量子型传感器
39. 影响红外感应精度的因素不包括( )
红外光谱分析法试题及答案

D 分子的偶极矩的大小在振动时周期地变 化, 必为红外活性振动, 反之则不是
三、填空题
1.在分子的红外光谱实验中, 并非每一种振 动都能产生一种红外吸收带, 常常是实际吸收 带比预期的要少得多。其原因是(1)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 (4)______。
11. 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r=72,红外光 谱指出,该化合物含羰基,则该化合物可能的 分子式为 ( )
A C4H8O B C3H4O 2 C C3H6NO D (1) 或(2)
12. 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 )
A 分子外层电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 B 原子外层电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 C 分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 D 分子外层电子的能级跃迁
5. 在下列不同溶剂中,测定羧酸的红外光 谱时,C=O 伸缩振动频率出现最高者为 ()
A 气体 B 正构烷烃 C 乙醚 D 乙醇
6. 水分子有几个红外谱带,波数最高的谱 带对应于何种振动 ? ( )
A 2 个,不对称伸缩 B 4 个,弯曲 C 3 个,不对称伸缩 D 2 个,对称伸缩
三个光区。
10.在红外光谱中,通常把4000一 1500
cm -1 的区域称为 区,把1500- 400
cm -1的区域称为
区。
11.根据Frank一Condon原理,分子受到 红外光激发时发生分子中 能级的跃迁;
同时必然伴随分子中 化。
能级的变
12.红外吸收光谱是
地反映
分子中振动能级的变化;而拉曼光谱是
6.何谓指纹区?它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红外光谱分析法试题及答案

氢键效应使OH伸缩振动谱带向 波数方向移动。
添加标题
一般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类型分为 振动和 振动。
添加标题
在分子振动过程中,化学键或基团的 不发生变化,就不吸收红外光。
添加标题
比较C = C和C = O键的伸缩振动,谱带强度更大的是 。
红外光谱分析法 试题及答案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演讲人姓名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一、简答题
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是什么?是否所有的分子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光谱?为什么? 以亚甲基为例说明分子的基本振动模式. 何谓基团频率? 它有什么重要用途?
添加标题
红外光区位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光区之间,习惯上又可将其细分为 、 和 三个光区。
在红外光谱中,通常把4000一 1500 cm -1 的区域称为 区,把1500- 400 cm -1的区域称为 区。
根据Frank一Condon原理,分子受到红外光激发时发生分子中 能级的跃迁;同时必然伴随分子中 能级的变化。
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有哪些? 解: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 (1)电效应,包括诱导、共扼、偶极场效应;(2)氢键;(3)振动耦合;(4)费米共振;(5)立体障碍;(6)环张力。 外因:试样状态,测试条件,溶剂效应,制样方法等。
何谓指纹区?它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解:在IR光谱中,频率位于1350 -650cm -1的低频区称为指纹区.指纹区的主要价值在于表示整个分子的特征,因而适用于与标准谱图或已知物谱图的对照,以得出未知物与已知物是否相同的准确结论,任何两个化合物的指纹区特征都是不相同的.
四、正误判断
01
02
03
(完整版)红外试题及答案

红外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在红外光谱分析中,用KBr作为样品池,这是因为:(3 )(1)KBr晶体在4000-400cm-1范围内不会散射红外光(2)KBr在4000-400cm-1范围内有良好的红外光吸收特性(3)KBr在4000-400cm-1范围内无红外光吸收(4)在4000-400cm-1范围内,KBr对红外光无反射2. 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色散元件的材料为:(3 )(1)玻璃(2)石英(3)卤化物(4)有机玻璃3.二、填空题1. 一般分析上所说的红外光谱区域是指(中红外区)。
2. 在分光光度计中,常因波长范围不同而选用不同材料的容器,现有下面三种材料的容器,各适用的光区为:(1)石英比色皿用于(可见、紫外光区)(2)玻璃比色皿用于(可见光区)(3)氯化钠窗片吸收池用于(红外光区)三、问答题:1.指出指纹区的波长范围、特点及用途。
答:范围:400~1500cm-1特点:峰密集,峰形对分子结构变化十分敏感,是整个分子的特征。
用途:特征基团的进一步确证,整体结构确定,确定苯环上取代基的数目、位置及碳链长短等。
2.红外吸收光谱法定性、定量分析的依据是什么?答:定性依据是峰的位置和数目,定量依据是峰的高度。
3.如何利用红外吸收光谱来区分伯、仲、叔醇?答:利用C—O基团特征峰,伯醇:~1050cm-1;仲醇:~1100cm-1;叔醇:~1150 cm-1。
4.一含氮化合物,分子量为53,红外吸收光谱图如下,推断化合物的结构。
16103067 14122222980答:①3300~3500无峰,无N-H峰。
②2222峰,有C≡N或C≡C基团。
③小于3000处无峰,无饱和C-H键,即无-CH3和-CH2-。
④根据分子量,除N外只能含3个C,H H||C = C||H C ≡N5.某化合物其红外光谱图如下, 试推测该化合物是: HO-C6H4-Cl还是ClCH 2CH 2-CO-CH 2CH 3? 为什么?答:因为3255cm -1有强吸收说明有OH 。
红外分光光度法通则0402培训试题及答案

红外分光光度法(通则0402)培训试题及答案2018 62018.6姓名:成绩: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20分)1、FTIR检测时的环境条件是:。
(A)A、环境温度:15〜30℃,相对湿度:乏70%B、环境温度:10〜30℃,相对湿度:乏70%C、环境温度:15〜40℃,相对湿度:乏70%D、环境温度:15〜30℃,相对湿度:乏75%2、红外分光光度法属于:。
(B)A、原子光谱法B、分子光谱法C、电子光谱法D、离子光谱法3、在FTIR性能验证的波数示值误差中:。
(C)A、在3027cm-1, 2851cm-1处的波数示值误差为±1cm-1B、在3027cm-1, 2851cm-1处的波数示值误差为±2cm-1C、在3027cm-1, 2851cm-1处的波数示值误差为±5cm-1D、在3027cm-1, 2851cm-1处的波数示值误差为±6cm-14、固体样品制备方法不包括:。
(A)A、液体池法B、压片法C、糊法D、溶液法5、在FTIR性能验证的100%线的平直度中:。
(C)A、在3200〜2800cm-1内100%线的平直度不大于5%B、在3200〜2800cm-1内100%线的平直度不大于4%C、在3200〜2800cm-1内100%线的平直度不大于1%D、在3200〜2800cm-1内100%线的平直度不大于3%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20分)1、FTIR的结构组成包括:。
(ABCD)A、光源、单色器B、样品室C、检测器D、计算机系统2、红外光谱仪的检测器主要分为:。
(BC)A、荧光检测器B、热检测器C、量子检测器D、二极管阵列检测器3、FTIR红外分光光度计具有如下优点:。
(ABCD)A、分辨率高、波数精度高B、灵敏度高C、光谱范围宽D、扫描速度快4、在使用红外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时,为减小误差,分析峰的选择应遵循下列原则:。
(ABD)A、各组分的分析峰应不受其他组分吸收峰的干扰B、峰形尖锐,背景吸收平坦C、透光率为100%时线性好D、强度中等,通常透光率为30%〜70%时线性比较好5、红外光区分为:。
红外考题

红外培训试题姓名:一填空题1、式样的制备方法有压片法、(糊法)、(膜法)、(溶液法)。
2、光谱图的线性横坐标为(波数cm-1 ),同时标出相应的波长(um),光谱的纵坐标为(透过率t% )。
3、压片法通常取供试品约(1 )mg,置(玛瑙)研钵中,加入干燥的(溴化钾)或氯化钾细粉约(200 )mg,充分研磨混匀,移置于直径为13mm的压膜中,是铺布均匀,压膜与真空泵相连,抽气约2min后,加压至(0.8--1 )GPa,保持(2---5 )分钟,除去真空,取出制成的供试片,用目视检查应均匀,无明显颗粒。
(1GPa=1000MPa)4、氯化钾制成的空白片,基线应大于(75% )的透射率,除在3440cm-1及(1630cm-1)附近因残留或(水)而呈现一定的吸收峰外,其他区域不应出现大于基线(3%)透射率的吸收谱带。
5、红外光谱图,系用分辨率为(2cm-1 )条件绘制,基线一般控制在(90% )透光率以上,供试品取量一般控制在使其最强吸收峰在10%透射率以下。
6、压片法中,若样品(包括盐酸盐)与某些基质发生离子交换反应,则采用(氯化钾)做基质。
7、1GPa=1000MPa,请问1MPa= ( 1000000 ) Pa8、中红外的波长范围为(4000cm -1 )到(400cm -1 )。
9、最常用的红外分光光度计的光源是(能斯特灯或硅碳棒)。
10、区分饱和C-H和不饱和C-H伸缩振动吸收峰的标志是(3000cm -1 )波数。
二:选择题1. 在红外光谱分析中,用KBr制作为试样池,这是因为( C )A KBr 晶体在4000~400cm -1 范围内不会散射红外光B KBr 在4000~400 cm -1 范围内有良好的红外光吸收特性C KBr 在4000~400 cm -1 范围内无红外光吸收D 在4000~400 cm -1 范围内,KBr 对红外无反射2. 并不是所有的分子振动形式其相应的红外谱带都能被观察到,这是因为( B )A 分子既有振动运动,又有转动运动,太复杂B 分子中有些振动能量是简并的C 因为分子中有C、H、O 以外的原子存在D 分子某些振动能量相互抵消了3. 在含羰基的分子中,增加羰基的极性会使分子中该键的红外吸收带( C )A 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C 向低波数方向移动B 不移动 D 稍有振动4. 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B )A 分子外层电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B 原子外层电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C 分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D 分子外层电子的能级跃迁5. 用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有机物结构时, 试样应该是( B )A 单质B 纯物质C 混合物D 任何试样6、分光光度计的可见光波长范围时:( b )A.200nm~400nmB.400nm~800nmC.500nm~1000nmD.800nm~1000nm三、判断题1.红外光谱不仅包括振动能级的跃迁,也包括转动能级的跃迁,故又称为振转光谱。
红外测温培训考试题

红外测温技术考试题部门姓名成绩一、填空(每空2分,共40分)1、目前,现行的红外测温行业标准是DL/T 664-2008 。
2、标准给出了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测带电设备的方法、仪器要求、仪器适用范围、缺陷的判断依据及红外数据的管理规定等,使用红外测温仪(点温仪)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3、由于电压效应引起发热的设备称为电压致热型设备。
4、由于电流效应引起发热的设备称为电流致热型设备。
5、检测电流致热型设备,最好在高峰负荷下进行。
否则,一般应在不低于30% 的额定负荷下进行,同时应充分考虑小负荷电流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6、输电线路的检测一般在大负荷前进行。
对正常运行的500kV 及以上架空线路和重要的220 (330) kV架空线路接续金具,每年宜检测一次,110kV线路和其他的220 (330) kV线路,可每两年进行一次。
新投产和做相关大修后的线路,应在投运带负荷后不超过 1 月内(但至少24h以后)进行一次检测。
7、现场操作中一般检测时仪器的色标温度量程宜设置在环境温度加10K-20K左右的温升范围。
8、检测环境的一般检测要求:环境温度一般不低于 5 ℃,相对湿度一般不大于85% ,检测时的风速一般不大于 5 m/S。
9、检测环境的精确检测要求:检测时的风速一般不大于0.5 m/S,检测期间天气为阴天、夜间或晴天日落2小时后。
10、一般检测适用红外热像仪对电气设备进行大面积检测。
11、精确检测主要用于检测电压致热型和部分电流致热型设备的内部缺陷,以便对设备的故障进行精确判断。
12、相对温差判断法主要适用于电流致热型设备设备。
特别是对小负荷电流致热型设备,采用相对温差判断法可降低小负荷缺陷的漏判率。
13、低值绝缘子的绝缘电阻在10 MΩ-300 MΩ。
14、零值绝缘子的绝缘电阻在 1 MΩ-10 MΩ。
15、树叶和微枝摆动不息,旌旗展开,代表风力等级为 3 级。
二、判断(每题3分,共15分)1、输电线路的耐张线夹热点温度为85℃,相对温差为75%,该缺陷属于严重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外测试技术培训试题
一、 单选题
1. 红外成像仪的色标温度量程宜设置在环境温度加 左右的温升范围内。
( ) (a )
(A )10K-20K (B)5K-10K (C)15K -25K (D )20K-30K
2. 下图中哪个成像图不符合“确保被测设备不被遮蔽”原则( ) (d)
3. 在进行红外测试时,有以下步骤需要遵循,①重点、温度异常点精确测温,②全面测温,
③环境检测;应遵循的正确顺序为:( ) (c) (A) ③①② (B) ②③① (C) ③②① (D ) ②①③
4. 对变压器进行红外诊断,应开变电站第 种工作票。
( ) (b )
(A ) 第一种工作票 (B) 第二种工作票
℃
51.5℃
3540
45
50
AR01
℃
51.5℃
3540
45
50
AR01
℃
51.5℃
3540
45
50
AR01
℃
51.5℃
354045
50
AR01
(A )
(B )
(C )
(D )
(C)第三种工作票
5.在红外诊断对环境的要求中,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为( )(b)
(A) 环境温度一般不宜低于5℃、相对湿度一般不大于85%
(B)最好在阳光充足,天气晴朗的天气进行
(C)检测电流致热型的设备,最好在高峰负荷下进行。
否则,一般应在不低于30%的额定负荷下进行
(D)在室内或晚上检测应避开灯光的直射,最好闭灯检测
6.在对红外热像仪拍摄的图像进行分析时,采用的是表面温度判别法,下列解释准确的为
( ) (d)
(A)同组三相设备、同相设备之间及同类设备之间对应部位的温差进行相比较
(B)与红外测试的历史数据作相比较
(C) 在一段时间内使用红外热像仪连续检测某被测设备,观察设备温度随负载、时间等
因素变化的方法。
(D)将所测得温度、与环境的温差,与设备运行规定值相比较
7.红外检测中,精确检测要求设备通电时间不小于( ) (c)
(A) 2h (B) 4h (C) 6h (D)8h
8.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测绝缘子表面污秽放电情况最好在空气湿度( )情况下进行。
(b)
(A) 小于85%(B)大于85% (C) 小于60% (D) 与湿度无关
9.与纯金属相比,金属氧化物红外辐射的发射率()。
(a)
(A) 更低(B) 更高(C) 相等(D) 不一定
10.与抛光铸铁相比,完全生锈的铸铁的红外辐射发射率( )。
(b)
(A) 更低 (B) 更高(C) 相等(D)不一定
11.一般220kV及以上交(直)流变电站每年不少于( )次。
(b)
(A) 一(B)二 (C) 三(D) 四
12.在对以下设备进行红外检测时,( )不需要进行精确检测。
(d)
(A) 避雷器 (B)电缆终端 (C) 电流互感器(D) 导线接头
13.新建、改扩建或大修后的电气设备,应在投运带负荷后不超过()内进行一次红外
检测。
(c)
(A) 24h (B) 1星期 (C) 1个月 (D) 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