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级培养方案修订说明
关于2016版本科专业综合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

关于2016版本科专业综合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依据。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豫政〔2015〕41号)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现提出修订本科综合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结合教育部关于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工作的相关要求,服务河南省地方、行业经济发展和中原经济区、航空港区建设需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注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1.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1 —坚持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尤其是自主学习,获取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终身教育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
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中,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突出专业特色,将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使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
各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应设置2-6个创新创业学分。
3.参照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对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关注本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体系,并设计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
2016版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2016版培养方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版培养方案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专业负责人: 李玉香 分管院长: 李鸿波 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李玉香 Director of Specialty: Li Yuxiang Executive Dean: Li Hongbo Academic Committee Director: Li Yuxiang一、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名称本专业学制4年,允许修读年限为3-6年,最低应修学分170,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Ⅰ. Duration and DegreeLength of schooling: 4 years (or 3-6 years are permitted) with minimum 170 creditsBachelor of Engineering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有良好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及综合素质,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知晓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的工程理论、技术与研究方法,能在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测试分析、应用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改造、工艺与设备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具有较强适应能力、较好的创新创业意识、踏实肯干、身心健康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经过五年左右的历练,能逐步实现如下目标:1.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及规范;2.具有根据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产品要求,进行材料的相关科学研究、生产、技术研发与改造、工艺与装备设计、生产组织与技术管理的能力;3.具备有效的交流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一个技术研发团队中作为骨干或者领导发挥有效作用;4.具有进取和实干精神,有能力通过学历深造或自主学习,拓展或增强专业工作能力;5.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创新创业意识,愿意并有能力为社会服务。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培养方案修订-河北科技大学

√ √ √
个人和团队
沟通 项目管理 终身学习 √
√
√ √ √
√
√
√
√ √
√
√ √ √
本校化工专业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实现
√
√
三.培养方案修订思路 3.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能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课 程体系设计由企业行业专家参与。
三.培养方案修订思路 判断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合理性
专业毕业要求的指标点的内涵是否具有专 业特色、可衡量性、可评价性和导向性?
《华盛顿协议》是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际
成为正式会员,标志着中国 专业认证体系 教育部组 国际认可,认 织试点 证专业教育质 量与国际实质 等效!
2006年
华盛顿协 议预备会 员
华盛顿协 议正式会 员
2013年
2016年
一.专业认证形势及意义
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工程教育引入国际化标准,吸收先 进理念和质量保证文化,引导专业 建设,持续提升工科学生人才培养 质量。 经认证专业学生具有国际互认质 量标准,可在相关国家或地区取 得工程师职业资格,是毕业生进 入国外劳动市场的“通行证”。 成员国互认专业学位、高校互认 培养方案和学分,推进合作办 学,促进师生国际交流。 发达国家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制度 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紧密结合,拥 有专业认证学位是取得工程师执业 资格的先决条件。
素质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 知识 和人文素养,具备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及相关学 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石油化工领域具有竞 争优势,能在化工、冶金、能源、资源、材料、医 特色 药、食品、环保、信息和国防等部门从事生产运行 与技术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工 就业 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能力
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修订)原则意见

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修订)原则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结合学校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调查结果分析(麦可思调查),特制定本意见。
一、基本原则(一)人才培养方案1、根据专业的职业(岗位)面向,广泛开展行业企业调研,通过职业分析(就业岗位、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2、全面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3、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做好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提炼,构建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4、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职业素养养成、创新创业教育等融入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
5、充分利用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持续推进网络课程开发建设及应用。
6、充分贯彻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包括专业技能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社团活动实践(课外素质拓展)、社会体验实践(志愿服务)等模块的立体化的实践育人体系,将实践育人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
(二)课程标准1、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安全生产、团队精神等融入课程内容。
2、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施方案。
3、注重过程考核,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项目的情况与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结合起来进行考核。
4、制定的课程标准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且充分考虑学生基本情况、教学软硬件条件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01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价的纲领性文件,是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紧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从“教”到“学”的转变,以信息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平台,以学分认证为手段,推行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对接、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3.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构建能力本位和三个对接(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三个符合度(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4.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途径,全面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环节,提高实验、实习实训课时比例,构建实验、实习实训环境,形成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习实训质量保障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5.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学生第二课堂能力互动,全面启动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
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制定课程培养计划及有关事项的通知

关于2016级硕士研究生制定课程培养计划及有关事项的通知2016级硕士研究生于8月27日报到入学,9月5日开始上课,为做好入学后的教学安排工作,现将2016级硕士研究生制定课程培养计划及有关事项说明如下:一、关于培养计划的制定1.2016级硕士生培养计划(包括课程计划和论文计划),根据2016年8月修订的《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和《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目录及内容简介(以下简称《目录及简介》),电子版具体内容见研究生院主页,由硕士生征求导师意见后制定。
2.硕士生的课程计划,要求在入学后7天内制定完毕(9月2日9:00系统关闭,届时培养计划将不能提交)。
3.硕士生的论文计划,在完成学位论文选题报告的基础上制定。
硕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一般要求在完成课程计划中全部课程的学习并取得合格成绩之后进行。
学位论文选题工作最迟应于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
二、关于课程安排由于新老校区的运行问题,原则上不允许跨校区选课。
1.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导师应充分考虑硕士研究生本人的专业基础和具体情况,使列入课程计划的所有课程均能按计划完成。
凡列入课程计划表中的所有课程均属学位课程。
其中学位必修课为学科培养方案中的公共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
学位必修课一经选定,一般不允许更改。
2.按培养方案要求,每位硕士生应完成的课程学分为27~34学分。
其中必修课程:公共课(6学分,必修)、基础理论课(至少必选5~6学分)、专业基础课(至少必选6学分)三部分课程学分合计17个学分,选修专业课(至少必选10学分) 上述四部分课程均必须填入到学位课程计划表中。
3.课程计划所选课程应在第三学期末全部修完。
4.关于外语课程:(1)关于基础外语课程的免修、免考申请(以英语为例,其他语种参照执行)。
基础英语课程:3个学分。
凡入学前三年内(2013.6-2016.6)参加过TOEFL考试成绩在72(满分120)分以上者;入学前三年内参加过国家英语六级统考成绩(425分)合格者;入学前三年内参加过GRE考试成绩204分(满分340)以上合格者;免修免考者必须经导师同意后在系统上办理免修手续,将英语六级证书扫描电子版上传网上提交,并于9月2日上午9点以前带英语六级证书原件、复印件(A4)到所在学院交研究生教学秘书,英语六级证书复印件由学院统一交研究生院培养办审核、备案。
关于制订2016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三年制)

关于制订2016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三年制高职)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我院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制订2016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学教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基本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面向三个需求,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家新型产业政策的变化,确定专业定位。
(一)贯彻职教政策。
2014年,国家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落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各项部署,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各专业要依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六部委联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厅发布的《山东省职业院校基本工作规范》(鲁教职发〔2016〕1号)等文件要求,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
(二)突出学生主体。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职业成长的根本宗旨出发,面向未来职业生涯,科学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
(三)依托行业企业。
体现国内外产业、行业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认证标准,确定专业教学目标。
(四)加大实践学时比例。
强调基础课程及实训、实习教学的系统化建设,实践学时比率占总学时比率要达到60%以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安排课程序列。
完善顶岗实习标准,优化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搭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平台。
(五)生源分类原则。
依据不同招考方式(夏季高考、春季高考、单独招生、三二连读)和生源类别(夏季高考考生、春季高考考生)分别制订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某高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

模块化、个性化、重实践、强能力-------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
为了有力而稳健地推动学院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对制订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修订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深入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改革方针。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响应国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结合《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关于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理应党字【2014】11号)的文件要求,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准确定位,彰显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我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三实、四会、四不唯”的应用型人才。
(二)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个性发展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推进学分制管理。
减少必修课教学时数,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时间,辅修第二专业提供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
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个性成长的教育环境。
(三)进行模块化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学院“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在保证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中列出的核心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