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官场智慧谋略_六、北宋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
为了能使这个大宋王朝长治久安,世代相传,不致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宋太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耗费了许多心思,961年的一天他召见大臣赵普,两人在一起谈论国家兴亡的大事。
太祖叹息着问道:“天下自唐末以来几十年间,换了八姓十几个皇帝,战火连年不断,百姓困苦不堪,这是什么原因啊?我想平息天下的战火,使国家长治久安,应当怎样做呢?”赵普回答:“这不是别的原因,而是藩镇的势力太强大,皇帝的势力弱而臣子伪势力强。
如果想改变这种局面,只有稍微削弱他们的权利,控制他们的钱粮,收编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就会安定。
”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已经知道了。
”
过了不久,宋太祖把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召来一起饮酒,在酒酣耳热之时,宋太祖命令左右的人退下,对他们说;“我如果不依靠你们的力量不会有今天,你们的恩德我将永远铭记。
然而天子也不好当,真不如当个节度使快乐,我现在哪睡过一个安稳觉啊广石守信等人不明原因忙问:“这是为什么呢?”宋太祖说:“这不难理解,我这个位置,有谁不想坐呢!”石守信等人听了这话大惊失色,连忙叩头说:“陛下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现在天命已定,谁敢违抗天命反叛陛下您!”宋太祖说:“你们固然没有这个野心,但是你们的手下人如果贪图富贵,一旦把黄袍给你们穿在身上,那时就是想不做皇帝,办得到吗?”石守信等人听了宋太祖这番话,都非常害怕,怕因被怀疑而遭杀身之祸,于是,一边叩头一边哭泣着说:“我们实在愚蠢,没想到这一点,只求陛下可怜我们,给我们指出一条生路。
”宋太祖一看时机已到,就说:“人生就象白驹过隙,转眼即逝,想求富贵的人,不过多积些钱财,使自己能吃喝玩乐,使子孙能过上好日子。
你们何不放弃兵权出去做个地方官,选择一些好的田地,宅院买下来,为子孙后代创立永久的产业。
再购置一些歌儿舞女,天天饮酒作乐,一直到年老归天。
我再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君臣之间免却互相猜疑,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再次拜谢太祖:“陛下替我们想的这样周全,真如同亲骨肉啊!”第二天这几个人都以自己有病不能继续带兵为理由,请求宋太祖解除他们的兵权。
宋太祖大喜,收回他们手中的兵权,赏赐他们许多钱财,并把他们派到外地去当徒有虚名的节度使。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请诸将喝酒是假,在他们的势力尚未强大时,夺取他们的兵权是真。
几百年来藩镇势力太重,致使一再引起内乱,削弱中央集权以至推翻中央政权另立王朝的严重问题,在酒席宴上,谈笑之间就解决了,宋太祖真可谓“高明”。
整个宋朝都没有藩镇的忧患,没有臣强君弱的问题。
聪明的曹玮
北宋初年西夏人经常侵犯边境,一次他们又来骚扰,渭州知州曹玮领兵出战,打了胜仗。
敌人丢下物资逃跑了,曹玮派人打探到他们已经走远了,便命令士兵赶着敌人丢下的牛羊、抬着他们丢下的物资,慢馒的往回走。
敌人逃了几十里后,听说曹玮贪图财物行动迟缓,队伍零散,就又返回想袭击他们。
曹玮得到情报后,仍然不慌不忙地带着队伍慢慢走,部下很担心,对曹玮说/把牛羊丢下吧,带着这些东西,跑也跑不动,打也打不了,敌人追上来怎么办?”曹玮对这些话全不理会,队伍还是往前走,又走了半天,到了一个比较有利于战斗的地形,曹玮才命令停下来等待敌人到来。
敌人快要逼近的时候,曹玮派人迎上去对他们时首领说:“你们从远道而来,一定很疲劳,我不想乘你们疲劳的时候和你们作战,请你们的人马先休息一会,然后咱们再决战。
”敌兵正跑得精疲力尽,听他如此说非常高兴,坐下来休息。
过了好长时间。
曹玮派人对敌人说:“休息好了,咱们可以交战了。
”于是双方击鼓进军,曹玮的部队毫不费力就把敌人打的大败。
曹玮的部下对这一仗取胜如此容易都感到奇怪。
曹玮说:“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乏,让大家赶着牛羊抬着财物,作出贪图财物的样子,是为了诱骗敌人,把他们引出来。
等到他们走了很远以后再回过头来袭击我们,几乎走了一百里地。
这时如果马上和他们交战,他们虽然疲劳,但是士气正旺,谁胜谁负很难定夺。
我让他们先休息,是因为走远路的人,停下来休息一会,就会腿脚肿痛麻木,站立不稳,根本无法作战。
我就是根据这一经验打败他们的。
”
曹玮能把普通的生活经验,运用到实际作战中,使其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是个聪明的将领。
曹彬用计约束诸将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统一中国,振大将曹彬率兵10万讨伐甫唐。
曹彬奉命率军出征,一路上势如破竹,没用几天江南州郡巳大被攻下。
只剩都城金陵,也已被重兵团团围住。
曹彬派人给后主李煜传话:“江南州。
郡已经都在我军手中,你守住一座孤城又能怎么样呢?不如趁早归降,否则明日攻破城池,恐怕你们都难留活命。
”李煜此时还是迟疑不决,于是曹彬决计攻城。
此次过江临行之时太祖曾经嘱咐曹彬破城之后,不可掠夺财物,杀戮生民,李煜一家切不可加害。
曹彬心想明日攻城虽然有令在先,入城之时不可残害百姓,但是冲杀之中恐怕也难以顾全。
这可如何是好,左思右想得出一计。
第二天诸将个个摩拳擦掌,专等一声令下即刻攻城,拿下金陵好回朝领功受赏。
没想到曹彬帐中走出一名军校,对众将言道:昨夜元帅突然病倒,现在帐中歇息,攻城之事只能往后推移。
众将一听主帅有病,都急忙入帐请安。
曹彬对大家说:“你们谁知道我得病的原因是什么?”众将听了,有的说是连日劳累所致;有的说是感冒风寒引起。
曹彬都说不是,众将又说还是请医生看看,吃上几付药调治调治。
曹彬摇着头说:“我的病不是吃药能治好的。
”大家听了都觉得奇怪,忙问;“那怎样才能治好您的病呢?”曹彬说:“只要诸君诚心起誓,等到攻克城池以后,不枉杀一人,我的病就会痊愈了。
”众将听他如此说,就明白了,曹彬原来是怕他们克城之后随便杀人。
就说这个不难,我们每人都在主帅面前宜个誓,让您放心就是了。
于是命令军校焚香,诸将在曹彬帐中一一宣誓,宣誓已毕,曹彬说:“诸君要谨记誓言,如有违者,当军法从事。
”诸将都诺诺称是,没有敢不放在心上的。
果然攻下金陵各部官兵没有敢胡作非为的。
曹彬是宋军中一员良将,长于治军。
他深知有些事情,只凭下命令是不能解决的,只有让执行的人自己认识到他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去执行。
于是他想了个装病的办法,让将领们自己约束自己,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杨业智守雁门关
公元980年辽10万大军由大将耶律沙、耶律斜轸等率领进犯雁门。
雁门在代州的西北是防御辽军进犯的紧要门户,雁门一旦失守,代州就很危险了。
这时守卫雁门的宋军只有几千人马,由大将杨业统领。
杨业深明用兵之道,知道以自己的几千人马与辽的10万大军对抗,敌众我寡,硬拼是无法取胜的,况且正面冲突,辽军骑兵可充分发挥其重甲快马等优势。
因此,要想取胜只能智取。
雁门关在今雁门关西的雁门山上,东、西两面山地险峻,中间有一条山路,盘旋曲折,关就设在绝顶之上。
辽军大队骑兵穿过山路时,只能鱼贯行走,队伍无从展开,如果发生战斗,
既不能发挥人多的优势,也没有办法显示骑兵冲突的威力。
杨业对自己的守地了如指掌,他命部将董思愿等守住峡谷南口。
自己带数百名精锐部卒趁黑夜,自西径出绕至北口,从背后向辽军进攻。
辽军自恃人多势众,见宋营没有动静,以为宋军害怕不敢出战。
正在得意之时,突听杀声震天,不知宋军从天上掉下来,还是从地下钻出来,又弄不清究竟有多少人马。
营中顿时大乱,兵卒吓得东躲西逃。
辽将节度使、附马侍中萧咄李手持利斧前来迎战,被杨业杀落马下,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被活捉。
耶律沙、耶律斜轸落荒而逃,黑暗中其部下自相践踏,死伤众多。
这一战宋军大胜,缴获大量铠甲马匹。
杨业整顿人马,不过伤了数10人。
自此以后,辽军一望见杨字大旗,立即退去,不敢进犯。
以数千人与十万人作战,力量悬殊太大。
守城不出,实际上是坐以待毙,正面迎敌,是以己之短对敌之长,都无法取胜。
杨业利用自己对所守地形熟悉的优势,守住要害,然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出其不意,使敌首尾不能相顾,优势不得发挥,因而取胜。
献粮诈降大败敌兵
太平兴国四年,辽将韩匡嗣与耶律沙、耶律休哥等率领5万人马,入侵镇州。
镇州守将刘廷翰赶快约崔彦进等人商议抵御办法。
刘廷翰说:“我军刚刚打了败仗(指高梁河宋军大败于辽一役),元气还没恢复,现在辽兵又来进犯,怎么办呢?”崔彦进说:“现在敌人气焰正盛,如果和他们正面对抗,我们是不会取胜的,不如用诈降计,诱敌深入,然后打伏击战,一定能够取胜。
”刘廷翰说:“我听说耶律休哥,很有才干,办事持重老成,恐怕不会中计。
”汉琼说:“我们先去向他们献粮饷,使他们相信我们的诚意,肯定会接受我们的‘投降’,那时再使用计策,一定能成功。
”刘廷翰表示同意。
于是派人到辽军大营献粮投降。
韩匡嗣看到所献粮饷,对宋军请降深信不疑。
就问来人准备什么时候投降?来人回答:准备明天投降。
韩匡嗣答应了。
耶律休哥进谏说:“宋军和我们还没有交战,就来请降,其中是不是有阴谋,元帅可要防备着点!”韩匡嗣说:“如果他们是诈降,怎么肯到这里来献粮呢?”耶律休哥说:“这是要想取之,必先与之的计策。
”韩匡嗣说:“我军杀败了宋军数十万人马,锐气正在旺盛之时,宋军听到我们又来了,怎么能不害怕呢?我想他们是真心愿意投降的,即使是诈降,我也不怕。
”耶律休哥见他不听,只褥退出帐外,命令自己的部下不可轻举妄动。
韩匡嗣与耶律沙约定第二天进入镇州城,接受宋军投降。
这边宋军的差人回城后,把去辽营献粮诈降,韩匡嗣欣然接受的情况禀报刘廷翰。
刘非常高兴,立刻整点军马,命令汉琼率领步兵一万,埋伏在城东面,掩击辽兵来路,崔彦进率领步兵一万,埋伏在城北面,截靳辽兵的回路。
再约边将崔翰、赵延进连夜发兵,前来夹攻。
安排好了以后,让大家早早休息,准备明天杀敌。
第二天早晨,刘廷翰命令把城门大开,然后亲自率领部卒前往城西面埋伏,专等辽兵到来。
辽大军由元帅韩匡嗣前面开道,耶律沙押着后军。
直奔镇州城而来。
到了城下,韩匡嗣命令进城,护骑尉刘雄武赶快阻止,对韩说:“元帅他们既然投降,为什么城外没有一个人,我们不能轻易进城。
”韩匡嗣也觉得不对,正在这时忽听一声炮响,眼见着刘廷翰、汉琼分别带领人马从城的东西两边杀将出来。
韩匡嗣知道中计,拍马便逃,部卒也随势往回奔跑,与耶律沙后队相撞,乱作一团。
这时炮声又响,
崔彦进带兵杀出,截住辽兵退路。
辽兵腹背受敌,只得奔命冲杀,寻条血路好得活命:不料守将崔翰、赵延进各军都如约而来,宋军人马越来越多,把辽兵团团围住,无路可走。
韩匡嗣、耶律沙领着部将拼死冲杀,怎奈四面八方围的铁桶一般,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宋军又开弓射箭,辽军士卒纷纷落马,死伤无数。
辽军将帅真是万分危急,走投无路,眼见得就要全军覆没。
忽然有一员大将带领部卒从北面杀来,原来是取律休哥前来救援。
辽军将帅随着耶律休哥杀出重围,才得以活命。
宋军追了一程,夺得辎重无数,所获财物是前次所献粮饷的数倍。
两军对阵,还没开战就前来投降,这本来是非常可疑的事,然而宋军将领利用敌人刚刚获胜,被胜利冲昏头脑,容易做出错误判断的时机,献粮请降,诱敌深入,把敌人打的大败。
宋太宗不杀李继迁之母
宋太宗年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经常带人骚扰西部边疆。
有一次保安军报告太宗,说是抓到了李继迁的母亲。
太宗一听非常高兴,当即召担任枢密副使的寇准入宫,商议此事如何处理。
寇准从宫里出来往回走的时候路过宰相府,被吕端看见,吕端让人把他叫到府里,问他:“刚才皇上为什么事召见你?”寇准说:“为西部边疆的事。
”吕端说:“皇上告诫你,别把这件事告诉我吗?”寇准说:“没有。
”随后就把事情告诉了他。
吕端说;“你认为应当怎样处置她(指李继迁之母)?”寇准说:“我向皇上建议在保安军的北门外把她杀掉,给李继迁及其同类以警告。
”吕端说:“皇上认为你的主意怎么样?”寇准说:“皇上决定采纳这个建议。
”吕端想:这个主意不是上策,我得设法劝阻皇上,让他改变主意。
想到这里就对寇准说,“这件事你先缓一缓再做,容我再跟皇上谈谈。
”随即吕端便入宫请求面见皇上,皇上听说宰相慌忙而来,称有要事求见,就召见了他。
吕端见到太宗,对他说:“陛下您召见寇准,和他商量的事,我都知道了”,然后对太宗说:“从前项羽抓到刘邦的父亲,准备用油烹了他。
刘邦听说以后,就派人告诉项羽:如果油炸了我父亲,希望也分给我一碗肉汤喝。
要成就大事的人,是不顾念他的亲属的,何况李继迁这样犯上作乱的人呢!陛下您今天杀了他母亲,就能抓到他吗?如果抓不到他,白白的结下怨仇,反而越发坚定他的叛逆之心。
”太宗听了吕端的话认为很有道理,就问吕端:“那么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呢?”吕端说:“以臣的愚见,最好把她安置在延州,派人好好侍奉,暗中看管,以此诱李继迁上钩,即使他不马上来投降,也可以拴住他的心。
他母亲的生死操在我们手中,如果他想做侵犯朝廷利益的事,总得顾虑到这一点。
”太宗拍着大腿说:“你说的太对了,不是你及早劝阻,险些误了我的大事了。
”后来李继迁的母亲病死在延州。
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向宋朝纳贡称臣。
吕端出的这个主意很高明,杀一个老太太实在是太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问题是杀了她,李继迁就会为母报仇,变本加厉地侵犯大宋边境。
留下这个老太太不杀,派人好好侍奉她,虽然不一定能感动李继迁前来投降,但是对他始终起一种控制作用,每当他要干危害宋朝廷利益的事,就会考虑到这一点。
张咏智平事端
北宋年间,张咏在益州任知府的时候,招付使王继恩的部队正好住在这里。
王继恩的部队因为刚刚打败李顺,恃功骄横,在州里常常恣意寻事。
一天有个百姓到知府衙门来告状,说王继恩军中的一个士兵仗势欺人,以威胁恐吓的手段夺取他的财物,那个士兵听说被勒索的百姓到知府告了状,怕受到制裁,吓得用一条绳子从城墙上坠出城外逃跑了。
张咏派衙役追捕,并告诫衙役说:“你捉住那个逃跑的士兵以后,将
他的衣服整齐的推入井中,然后来报告我,就说那个士兵逃跑以后投井自杀了。
”王继恩军中的人们听说此事,认为拿了老百姓一点东西算不了什么,不值得追究。
听说张咏派人去追捕那个逃跑的土兵,很不满意。
气势汹汹的准备闹事。
这时衙役按照张咏的指示,办完事以后回来报告。
准备在此闹事的那些人,听说那个士兵自己投井而死,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就这样张咏巧妙的处理了这件事,并避免了与主帅不和的恶名。
作为地方官,不处罚勒索百姓财物的士兵是不对的,而处罚了又会引起军政之间的磨擦。
张咏用偷梁换柱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丁谓用智巧施工
宋真宗年间,皇宫里面着了场大火,烧毁了几座宫殿。
皇帝让丁谓负责组织修复工作,并责令他尽快完成。
丁谓想:盖房子修宫殿需要很多泥土和砖瓦木料,这些东西皇宫里面都没有,要从外面运进来,要用很长时间,得想个好主意。
丁谓苦苦思索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他命令工匠在皇宫前面的大道上挖土,然后将土运到皇宫里面,这样没有几天修复宫殿的泥土就够用了,同时原来的大道变成了一条宽阔的深沟。
他又命人把深沟和城外的汴水沟通,使汴水流入沟中,于是运木料、砖瓦的竹排、木筏和船只就可以通过这条“人工河”直接驶到皇宫的大门口,从门口运到工地就很省力了。
这样修复皇宫的工程进展很快,比预定的时间提前了许多。
修复工程完成以后,剩下了许多烧焦的碎砖、烂瓦、垃圾和废土,丁谓让人把它们填入沟中,使深沟又成为原来的大道。
丁谓想的这个办法,使得施工过程中的取土、运输和运走废弃物问题同时得到了解决,既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又加速了工程进度,真是一举三得。
元昊受激得贤才
宋仁宗景祜年间,华州人张元、吴昊自恃才华超群,欲意在科场上一显身手,不料屡考不中,遂弃文从军,投奔边境营寨,却又遭到将士的嘲笑和冷遇。
二人感到在宋朝前途无望,于是下决心到西夏去施展才能。
二人晓行夜宿,来到西夏的兴庆府,在一家酒楼饮酒。
他们商量,到此人地生疏,如何才能面见西夏国主元昊,并为其所用呢?想来想去,琢磨出一个好办法来。
他们在酒楼的墙壁上挥笔题写了一行大字:“张元、吴昊来饮此楼。
”
这一下引起轰动。
原来他们两个人的姓名各有一字与西夏国主的姓名相同。
按照通常的惯例,是要避讳的。
可他们却大胆地写在闹市酒楼的壁上,这可不是件小事。
马上就来了一些巡逻的士兵将二人抓了起来,并报告了元吴。
元昊见二人行动奇特,又是宋人打扮,便亲自审讯,问二人为何来到夏国,竟敢以名讳相犯,难道不怕治罪么?二人却说;“姓’尚不理会,还在乎什么‘名’?”这一下说中了元吴的心事。
原来元昊一直想割据西北,因实力不够,仍受宋朝管辖,他本姓李,却接受了宋朝赐予的赵姓,这事他深以为耻,一时也无可奈何。
元昊见二人出言不凡,内隐玄机,连忙恭敬地请教他们有何妙策。
这时,张元、吴吴才将他们的来意讲明。
元昊正求贤若渴,立即封赐官爵,用为谋主。
二人也不负重托,为元吴规划了“联辽制宋”的快策,使西夏位居宋、辽
两大国之间,却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元昊周旋有度
元昊建立夏国之后,兵寡势微,而与其相邻的却是幅员辽阔、兵多将广的辽宋两国,为了在西北占住地盘,他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外交政策,即根据宋辽实力的强弱,不断修正自己与两国的亲疏关系,利用大国间的矛盾,使本国始终处于安然无恙的地位。
元昊即位之初,正是宋朝接受屈辱的城下之盟,向辽国纳币议和的时候。
元昊采取了“联辽抗宋”的方针,再一次同辽国联姻,娶兴平公主耶律氏为妻,亲到边境迎亲;同时虽也接受宋朝封号,却受诏书不跪,并慢待宋朝使节。
当时宋夏边境紧张,小规模冲突不断,元昊采纳了张元的建议,据陕东争,更结契丹,不时出兵进扰,使宋朝“一身二疾”,难于应付。
当西夏打了几次大仗,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辽国乘虚而入,在边境上收留党项族叛民,并打着夏辽“甥舅之亲”的幌子,以压服元昊为代价,敲诈宋朝割地增款。
元吴不甘示弱,也诱降了辽国边境部族投奔西夏,并在与宋的谈判中,不受辽国要挟,称男而不称臣,这样就导致了辽夏关系恶化。
辽圣宗欲举兵问罪。
元昊见形势不好,为避免两面作战,立即同宋朝签立和约,不再坚持长时间争扯的“名义”问题。
并派人偷入辽境,焚毁辽军粮草,阻其出兵。
1044年,元昊采用“诱敌深入”手段,在贺兰山大败辽军。
然后优待辽俘,派人同辽议和,照惯例纳贡。
使宋、辽、夏三国仍处于鼎立之势。
元昊以军事辅助外交,多次在打了胜仗后议和,表现了他在制定外交政策时能够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利用矛盾,采用灵活多变的方针,这也是西夏能以弹丸之地安处于大国之间的一个重要原因。
钟世衡借刀杀人
北宋时,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了党项族的国家夏国(西夏)。
元昊有两员心腹大将野利刚浪唛和野利遇乞,两人各统帅一支精锐部队,经常侵扰宋地。
宋将钟世衡一心要除掉这两个祸害。
这时正好刚浪唛派了浪埋、赏乞、媚娘三人向钟世衡诈降。
钟世衡知道他们来的目的,但又一想,与其杀掉他们,不如用他们来行反间计。
于是假装不知道他们是来诈降,委派他们官职,好象对他们很看重,暗地里却派人对他们严加监视。
当时有一个叫王嵩的人,是清涧的二个和尚。
钟世衡听说这个人智勇双全又坚定忠诚,就和他交朋友,用他的计谋打了几次胜仗,并以此为他请功封官,还为他购买田产,建立家庭,对他十分宠倍。
王嵩对钟世衡非常感激。
为了考验他,一次钟世衡故意找岔,把他关押了几十天,并严刑拷打,他始终没有怨言。
钟世衡知道这个人可以委以重任。
一天他召见王嵩,对他说:“我想派你去西夏行反间计,你将要忍受的痛苦比我给你的大的多,你能为我保密吗?”王嵩深感钟世衡对自己的信任,流着泪向钟世衡做了保证。
钟世衡给刚浪写了一封信。
信中写到:“刚浪大王,你派来的浪埋、赏乞、媚娘三人,我已经给他们安排官职了,朝廷知道你有心归宋,巳任命你为夏州节度使,每月给钱1缗,旌节(皇帝赐给节度使的仪仗)也已经送到我这里来了。
你赶快行动吧!”并画了一幅乌龟与枣同席的画。
让王嵩交给刚浪唆。
王嵩来到刚浪唆的大营,把信与图画交给他,刚浪唆见到信与图画大吃一惊,不明图画是什么意思。
王嵩说;“这幅画是早早归来的意思,大王既想归宋就应该及早行动。
”刚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