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呐喊读后感
《朝花夕拾·呐喊》读后感(精选16篇)

《朝花夕拾·呐喊》读后感(精选16篇)《朝花夕拾·呐喊》读后感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仔细想想,如果没有了书,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
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朝花夕拾呐喊》。
《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自己往事的散文集,而《呐喊》则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讲的是鲁迅小时候和一位叫阿长的保姆在一起的时光。
这个保姆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懂的礼节很多,在大年三十早晨都让鲁迅按照习俗把该干的事干完。
不过有一次她把鲁迅的隐鼠害死了,鲁迅非常恨她。
后来,鲁迅的叔祖送他一本《山海经》绘本,他很喜欢,但没多久就把书弄丢了,想再买也没买着。
阿长告假四五天回来后带来了一本新的《山海经》,鲁迅忘记了仇恨,非常敬佩阿长。
我认为阿长是一个懂礼节、关心他人的人。
懂礼节体现在除夕夜,阿长让鲁迅准备明天的事。
第二天早晨,必须让鲁迅按照习俗把该干的事干完才能上床。
关心他人体现在她把隐鼠害死了以及把新的'《山海经》带回送给了鲁迅。
害死隐鼠是因为她以为那是老鼠,不让它伤害人们;如果她不关心鲁迅,就不会给他新的《山海经》。
《朝花夕拾呐喊》这本书中还不止这一篇文章,有趣的还有很多篇。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童年的乐园,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深深地刻在了童年欢乐的记忆里。
三味书屋既是鲁迅先生认真读书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童趣的地方。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这本书,也欢迎大家推荐书籍。
《朝花夕拾·呐喊》读后感 2“小书虫”张馨月同学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惊喜,因为她遇到了一本有趣的书。
这个星期,我觅得了一本好书,是鲁迅先生写的《朝花夕拾·呐喊》。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完整篇文章,我对鲁迅先生的幼时生活既羡慕又不羡慕。
我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中的生活,充满了无限趣味。
百草园是鲁迅先生老宅后的小园子,后来“同老屋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后人了”。
《呐喊》读后感(精选15篇)

《呐喊》读后感(精选15篇)《呐喊》读后感1鲁迅先生是我很崇敬的一位作家。
他笔下的三味书屋、闰土、社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这些__就像小草一样清新自然。
可他的另一本小说集《呐喊》却像声声惊雷,在那个陈腐黑暗的年代唤醒了许多铁屋子里的清醒者,让黑暗的旧社会有了反抗的力量与希望。
《呐喊》是拯救民族,为革命先驱助威的号角,是让沉睡者觉醒,让勇士们振奋的战鼓!鲁迅原本是要学医拯救病人的生命的。
可在那民不聊生、战火纷飞的年代,手术刀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把手中的刀换成了拯救国人灵魂的枪。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开学第一天第一课堂里爱心大使李连杰叔叔说人们这一代的任务是继承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把它们发扬光大。
让人们祖国不但国富民强而且精神上也要站在世界顶端!是呀,人们盛唐时期,一走出国门,迎来的都是崇敬羡慕的目光。
比如唐僧。
外国人一听说是中国来的,都会赞叹道:您是大唐来的高僧啊!语气是多么崇拜向往啊!不像前些年人们去日本。
导游不敢给人们发队帽,他怕人们大声喧哗,在外国人跟前丢了中国的脸;还老提醒人们在公共场合不要拥挤、插队;男同胞上厕所要上前一步可见人们在老外的眼中素质是多么差啊!是呀,这些年人们的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但精神文明没有跟上。
这就像一个跛脚巨人,是无法跑到世界前列去的!今天,我也要学学鲁迅先生当年呐喊的精神,大声呼喊:同学们!让人们继承祖先们深厚优良的文化传统,接过建设精神文明的大旗,努力学习,为发扬祖国文明而奋斗!来吧,小主他们!让人们就从现在开始,人人讲文明,懂礼貌:向老师敬个礼,向同学问声好;帮妈妈扫扫地,帮老人捶捶背大家都从小事做起,先管好自己再帮帮别人。
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中华民族一定会成为物质精神的巨人,迈着强健的脚步走向世界。
加油!《呐喊》读后感2想带孩子们读经典,上次读了《城南旧事》,学生阅读兴趣浓厚,感悟很深,这次带他们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
朝花夕拾呐喊读后感5篇

朝花夕拾呐喊读后感5篇朝花夕拾呼喊读后感1一朵朵花瓣,一缕缕香气,组成了一座花园,它就是《朝花夕拾》。
翻开书本,好像真有一丝香气扑鼻而来。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对鲁迅先生产生了一种尊敬之情:他是这样的大胆,敢于批判,勇于反对,看似赞美的句子事实上是在辛辣地嘲讽,见解独特,开创了我国白话小说的先河,不愧是宏大的文学家。
读了这本书,我对书中的人物感受最深的是阿长。
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粗俗的劳动妇女,但她很热心肠,心地和善,乐于助人,没有心机,像全部人一样盼望自己一生平安。
我很喜爱阿长,她会讲许很多多好玩的故事,她很和气,很大方。
还有衍太太,我也是对她印象深刻。
鲁迅先生对衍太太的描写外表上是赞美,实质上却是嘲讽和不满。
衍太太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爱使坏、外表一套背后一套的妇人,这种人是最令人们厌恶的。
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表达的淋漓尽致,在百草园中的快乐嬉戏和秀丽景色令我憧憬艳羡,在三味书屋里的枯燥学习和没有自由又使我对他们产生了怜悯。
那时候的孩子们只能死读书,我们这一代相比起他们,是美好多了的。
这本书中最引起我的共鸣的文章是《五猖会》。
鲁迅先生在小时候那么憧憬五猖会,父亲却要求他背书,使他一点也不欢乐。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相同的经受,鲁迅先生真实地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我认为家长们真应当看看这篇文章,看看我们孩子的心声,反省反省自己。
鲁迅先生从自己亲历的生活感受中赞美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和善和对美妙生活的憧憬,对封建旧俗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挖苦和批判,对爱国学问分子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赐予深深怜悯并布满愤慨,对胸怀博大的异国老师,则布满尊敬之情。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宏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华富强的今日,身为将来栋梁的我们,怎能不努力呢?让我们一同捡起鲁迅先生记忆中的花瓣,了解旧中国的弊端,并为了中国更加强大而奋斗!朝花夕拾呼喊读后感2自从买到鲁迅的这本《朝花夕拾呼喊》之后,我不知道已经把它看了多少遍了。
朝花夕拾之呐喊读后感1000字5篇

朝花夕拾之呐喊读后感1000字5篇呐喊读后感1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接触鲁迅的文章,才会真正感觉到“大文豪”的文豪之气所在。
薄薄的《呐喊》中虽然只有十几篇文章,但不乏经典之作,如其中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一部作品或者一篇小说能经历时光的筛选和磨炼,然后流传至今,思想的光辉丝毫不褪色,那应该是其中的内容更多是表现出深层次的意义,而《呐喊》正是如此之作。
虽然鲁迅先生早已作古,但其文笔文风仍不是活力,而在《呐喊》中对国民性赤裸裸的剖析和抨击,在今日看来,更有另一番风采。
对中国国民性的抨击,不止是鲁迅一人,像林语堂、柏杨之辈,也对中国的国民劣根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但与他们所不用,鲁迅的《呐喊》更对国民性“劣根”的“根”进行剖析,从整体的民族性入手。
一个民族“国民性”的形成,自然与几千年来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有密切联系。
几十年前,我们的国民性如此,今日,或者几十年后的今日,“我们”或者“他们”也会如此,劣根犹存,这边是国民性的“根”。
鲁迅曾说,他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
不可否认这与当时国人思想钝化,麻木不仁关于,而这一切的形成又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
他在《呐喊》中对整个国民性进行猛烈的剖析抨击时,其实也就是在对自身的剖析和检讨。
正如其中一文所说的那样“人性大抵都如此,只不过是个人控制能力不同罢了”。
从《阿Q正传》中,更能明白鲁迅文笔的不朽,或者说是阿Q的不朽。
其实阿Q一直都没有走远,也许就活在我们自身的身边,甚至有时候就是我们自身的本身,或许我们不愿承认罢了。
鲁迅用浓墨描写阿Q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在“借鉴”自身或身边的人。
而阿Q发明的“精神胜利法”,更是我们中国国民性中的“精粹”,也是我们很多时候都得以借用的“秘籍”。
看看我们以前的“天朝上国梦”,看看我们现在还把自身得不到的当作是对别人的赏赐,斗不过别人,便躲在自家的被窝里显耀祖宗的余威,就算在睡梦中,嘴角还露着轻轻的轻蔑笑意的痕迹,俨然一副阿Q标准像。
《呐喊》读后感(精选15篇)

《呐喊》读后感(精选15篇)《呐喊》读后感1《狂人日记》是鲁迅所作,也是中国的第一本现代白话小说,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
鲁迅用这部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的确,《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我们从狂人的日记中,感受到的是充满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战取的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的时代思潮交响乐。
《呐喊》读后感2《呐喊》的作者是鲁迅先生,众所周知,我们初中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今天我就要告诉大家其实周树人并没有那么可怕。
本来,鲁迅先生是学医的,但后来鲁迅先生发现医术并不能医治好中国人那颗愚昧的心,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
他的《呐喊》被誉为“__年伙伴闰土;还有许多许多我不忍心说出口的人与事…或许有些同学并不认为《呐喊》是激励我们勇敢前进的经典。
确实,《呐喊》中有许多生难字、句和段,但其实正是这些东西,才是吸引我们的东西。
像在《狂人日记》中的“海乙那”;《孔乙己》中的“服辩”;《药》中的“刽子手”;《明天》中的“火克金”、“大悲咒”;《祝福》中的“无常”等等…当我们在查找这些字词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真正的`陶冶情操…同学们,不要认为《呐喊》真的是一本魔咒,事实上:鲁迅先生,他用巨大的爱,为被侮辱和被损害者悲哀、叫喊和战斗,他的文字无论拿到哪个时代,都是激励这个时代的人勇敢前进的经典。
《呐喊》读后感3最近,我向姐姐借了几本书,其中有鲁迅先生的一部书——《呐喊》。
《呐喊》读后感精选15篇

《呐喊》读后感精选15篇《呐喊》读后感1“我在青年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完全忘却,这不能完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无由的产生的一种陌生,那种陌生感是寒冷的。
带着这样的感觉,我开启了品读《呐喊》的征程。
从《一件小事》、《狂人日记》、《故乡》这些__中,我感到了迷茫,我真正的不能理解,不能感受出__中的韵味,相反我对要读懂这本书的意念越发强。
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了悲惨的人生,同时也看到了造成这悲惨人生背后那黑暗的社会,我开始慢慢懂得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能够治好国民的皮肉之伤是完全不足够的,只有填满了那内心的空白,人们才会觉醒,才会懂得拿起武器反抗那扭曲的黑暗。
可以使人欢,可以使人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
与家人团聚必然是欢,妻离子散可以使忧,但是我觉得用“苦”或者是“悲”字来形容就更加好了。
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造就了这样凄凉的__理所当然,祥林嫂的惨死街头,孔乙己的悲惨,外加国民的愚昧无知,营造了这样凄凉的氛围,从而产生了《呐喊》。
有时,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我也想呐喊,将这种不满发泄出来,写到书本中,但是这毕竟只是内心的暗示。
有人说,时间可以使人忘却那内心的伤痛,开始的强烈感觉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变得淡了,最后淡的让你已经忘却了曾经有过这样的伤痛。
然而,我觉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样的感觉就如同鲁迅先生书中说描述的那样“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完全忘却。
”回忆就是这么强烈,因为内心深处的强烈呼唤,所以造就了今日的呐喊。
今日的呐喊与昨日的《呐喊》唯一的区别就是,面对的人,所处的社会,表露的情感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并不能阻隔两者的联系,这便让我想到了一首诗《如果》,可是生命中并没有如果,有的只有无尽的呐喊与彷徨。
呐喊朝花夕拾读后感

呐喊朝花夕拾读后感在读过了鲁迅的朝花夕拾等作品后大家都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读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朝花夕拾读后感一想带孩子们读经典,上次读了《城南旧事》,学生阅读兴趣浓厚,感悟很深,这次带他们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
《朝花夕拾·呐喊》分为两部分,《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
它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能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的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青年时的鲁迅充满壮志,希望中国能摆脱旧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
但遭受的挫折却令他逐渐感到绝望和寂寞。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文中塑造了愚昧、无知、欺弱怕强的阿Q和赵太爷,正是封建统治下国民的缩影。
作者把阿Q的得意症结归究于"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从而滋生了一批愚昧、无知、妄自尊大的国民。
当时的国民,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所奴役,一旦得势,便恃强凌弱;一旦挨打,便用"精神胜利法"来疗伤。
鲁迅先生不愧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其以笔为刃,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话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地揭露和批判。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冷峻"外表下的鲁迅,却又散发着人性的灵光,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女佣人阿长,让人感到浓浓的暖意。
文中先抑后扬,首先交待阿长长得过于肥胖,睡态不佳,并谋害我了隐鼠导致我对她的厌恶。
但大字不识的她为给我买《山海经》却费尽了周折。
由此而使我对她充满了敬意。
阿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妇女。
善良、苦命、愚昧,但对鲁迅却给予了深深的爱。
文中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呐喊》交待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缘故及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即通过文字来唤醒麻木的人们,挽救沉睡的祖国,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的孤寂、彷徨、觉醒、奋起。
朝花夕拾呐喊第一章读后感范文

朝花夕拾呐喊第一章读后感范文朝花夕拾呐喊第一章读后感范文篇1初读《朝花夕拾》时,我十分喜爱鲁迅笔下的那个丰富多姿的儿童世界,描写得最详细的莫过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小时候在百草园里捉虫捕鸟等干的一切趣事,充满童真童趣,生气盎然。
再次读后,从中又看出了作者对一些为人处事的批判和对当时封建思想习俗的批判。
今天又捧起《朝花夕拾》,注视着作者的童年,体味着其中的酸甜苦辣,不由得想起我自己的童年,与作者的童年相比,少了许多新奇与发现。
比起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发现之旅,我的童年还是多了份快乐与刺激。
原来,我们最喜欢下雨天,雨停了以后,门前的水泥路往往有许多积水,我们就急急忙忙趿拉着拖鞋跑下楼来,与同伴一起儿打水仗或是扔拖鞋,回家以后身上往往都是湿漉漉的,有时玩着玩着又下起了雨,但我们全然不顾,依然兴致勃勃地玩着。
有一次,同伴不知从哪找来了一块木板,他坐在上面,让别人推,像是冲浪似的十分刺激。
我们每个人都试了试。
我玩的时候,由于身体没保持住平衡,一下子滚了出去,弄得像落汤鸡一样,回家招了妈妈一顿骂。
读鲁迅的*,我深切体会到了他童年所散发出的童真童趣的气息,感受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曾几何时,我已经离童年远去,但我还时常梦见自己五彩缤纷的童年。
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
在繁忙的学习中抬起头来,天空上的童年已是一个遥远的梦。
重温鲁迅的童年,就仿佛自己的童年正在我眼前微笑。
……童年是一只小纸船,虽然很小,但能承载下五彩斑斓的梦;童年是一把彩色风车,只要向前奔跑,风车就会永远在你生命中转动;童年是一支棒棒糖,甜蜜总藏在最里面;童年是一只风筝,带着希望永远飞翔在内心的处;……朝花夕拾呐喊第一章读后感范文篇2暑假中,我读了一本颇有趣味的散文——《朝花夕拾》,在不知不觉中,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一个似曾相识的老友。
《朝花夕拾》,听名字就有一种很深奥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花夕拾·呐喊读后感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朝花夕拾·呐喊》读后感
伍家岗区实验小学602班赵雨婷
《朝花夕拾·呐喊》是由着名作家鲁迅写的,这本书里记录了鲁迅先生写的十多篇小说。
几乎每一篇都有它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这本书中记载了鲁迅先生写的十多篇小说。
其中,我最喜欢的小说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课文无论是生动的描摹还是清晰的线索,都堪称是现代散文的典范。
作者以儿童独具特色的视角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了精彩细致的描绘:百草园生机勃勃、充满乐趣,是“我”心中的乐园;三味书屋枯燥乏味,沉闷无趣。
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这也正是我喜欢在这篇文章的原因。
这本书明显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厌恶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些从他写的种种童年往事中就可以体现出来。
鲁迅先生用他对文学的热爱来照亮旧社会的黑暗,这种热爱也照耀在我们这些读者的心中。
这种光芒不会削弱,更不会消失,我们会把这种光芒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里会一直有这种光芒!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们现在更要珍惜每一天美好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这种对文学的热爱传承下去,向着美好幸福的未来进发,将来成为一个像鲁迅先生一样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