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蒙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文学批评视野下的王蒙小说

文学批评视野下的王蒙小说王蒙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饱含人性的深度思考和生命的磨砺。
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来,王蒙一直活跃在文坛,并且多次获得了诸多文学奖项。
本文将通过文学批评视野,探讨王蒙小说的独特之处,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提纲:一、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和风格1.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2.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法3.注重反思社会问题二、“文化大革命”对王蒙小说的影响1.身临其境的经历2.深入到人性的所在3.对生命的思考三、文化记忆再现的主题1.历史上的“大事”和史诗2.文革时期普通人的生活困难3.人性共同的面向和认识四、王蒙小说的艺术性价值1.人物形象的塑造2.情感的表达和抒发3.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五、王蒙小说的意义和价值1.文学批评视野下的历史评价2.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对文学发展的启示六、王蒙小说中的性别议题1.女性形象的刻画2.爱情与婚姻的探究3.女性生存状态的呈现七、王蒙小说的家国情怀1.对故乡的回忆与怀念2.对祖国的热爱与关注3.民族精神的体现与表达八、中国文学的全球化1.王蒙小说在全球文学市场上的影响2.中西文化对话的跨越3.中文小说在国际上的地位九、文学批评和王蒙小说的关系1.批评视野对王蒙小说的影响2.文学批评在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作用3.批评视角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通过以上几个提纲点,本文将深入王蒙的小说创作中,同时也会探究更多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问题,为广大读者朋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1.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和风格提纲一探讨王蒙小说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主要包括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法和注重反思社会问题等方面。
这些特点共同构建了王蒙小说的艺术形式和主题内容,是深入探讨王蒙小说的基础。
2. “文化大革命”对王蒙小说的影响提纲二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对王蒙小说的影响。
王蒙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中生活和写作,他的作品深受这段历史经历的影响。
因此,“文化大革命”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是理解和解析王蒙小说的重要环节。
对女性声音与女性主体性的再思考——论王蒙小说《笑的风》中的女性形象

对女性声音与女性主体性的再思考——论王蒙小说《笑的风》中的女性形象作者:蔡郁婉来源:《艺术评论》 2020年第11期蔡郁婉【内容提要】王蒙的新作《笑的风》描写了主人公傅大成17岁以来的个人经历,塑造了傅大成、白甜美和杜小鹃等人物形象。
小说主要描写了傅大成与这两位女性之间的情感纠葛。
借助对“新时期”文学中一场并不鲜见的婚外恋的重新讲述,王蒙重新思考了爱情乌托邦叙事,指出农村妇女被抛弃的遭遇在其中被湮没,也揭示了女性声音对父权秩序所具有的颠覆力量。
通过白甜美与杜小鹃的人生故事,小说也或在无意之中触及了对女性主体性与父权秩序之关系的探讨。
【关键词】《笑的风》;女性声音;主体性王蒙的新作《笑的风》篇幅并不长,时间上却跨度极大,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2019年。
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傅大成17岁以来的个人经历,尤其是傅大成的爱情经历与婚姻生活。
由此,小说也塑造了在傅大成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女性角色——白甜美和杜小鹃。
这两个女性角色分别作为傅大成被父母包办成婚的第一任妻子与自由恋爱的第二任妻子,虽然具有某些符号化的倾向,但也在以往同类人物的序列中显示出了某些新的特征,从而使我们对王蒙的性别观有了新的理解纬度。
一、关于“理想之爱”的反思关于理想爱情的想象和书写是“新时期”文学中并不少见的主题。
同时,秉承“五四”新文学的传统,理想爱情在“新时期”文学之中亦被赋予了突破禁锢、呼唤人性的救赎意义。
“爱情不仅意味着理想主义者的固守,‘合理、健全的人生’,而且意味着个人的天空、人性的领地。
”[1]这种关于理想爱情之救赎功能的想象在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之中达到了极致。
在这一小说中,钟雨与老干部只见过寥寥数面,却相爱一生。
张洁以这样一段“镂骨铭心”的、纯粹的柏拉图之爱,构筑了一处精神家园、一个“想象中的现实”,“从灾难血污的底景上凸现并救赎出‘人’”[2],并以此呼唤着文明社会的到来[3]。
《笑的风》首先也是一个关于爱情想象的文本。
试论王蒙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特征

试论王蒙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特征作者:白杨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09期摘要:在王蒙创作的大量小说中,经典之作非常多,手法比较独到,往往以犀利的眼光看待社会。
在王蒙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的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本文将着重分析王蒙的几部经典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特征。
关键词:王蒙小说人物形象特征在王蒙创作的小说中,给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有很多,其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鲜明,但都来源于生活,给人警醒,小说中的角色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缩影,在当时社会随处可见的人,也有的是作者自己的缩影。
一、知识分子形象及特征(一)刘世吾和林震的形象及特征王蒙的《组织部新来了个年轻人》震惊文坛,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林震由小学教师进入组织部后的成长历程。
主要塑造了林震和刘世吾两个具有鲜明形象特点的人,林震是一个对生活和工作充满了激情的积极主动的热血青年,在小说中,他发现了麻袋厂隐蔽的问题后,主动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并且向刘世吾报告情况,却遭到了冷漠和挖苦,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顽强实干。
[1]而刘世吾却不一样,尽管是在前线工作过的老干部了,但是他却有一副能而不为的官僚形象,他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尽管有高深的理论能力和一系列政治概念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但是他却对一切都那么平平淡淡,常常将“就那么回事”挂在嘴边,对生活一切都没有了兴趣。
刘世吾和林震两个人的形象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都代表了当时各社会阶层人的总体特征,林震是有志青年壮志难酬,在挫折中步履艰难地前进,对社会的建设充满了信心,另一类人刘世吾则对生活和社会失去了信心,这篇小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以刘世吾为戒,以林震为榜样,从而在工作中改进自己的不良作风。
(二)倪吾诚的形象及特征《活动变人形》中的倪吾诚,是一个出生于封建家庭,却充满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社会多余人。
在他的家庭中,父亲自缢、伯父发疯、父亲窝囊、母亲是女强人,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的双重性格,尽管早已把科学民主的新思想扎根于心底,却冲不破旧的社会现实,对现状不满却无法改变,只是自己发牢骚,在奋进与堕落中挣扎,又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
【课外阅读】浅谈王蒙小说的人物心理性格

【课外阅读】浅谈王蒙小说的人物心理性格王蒙从七九年后致力于小说创作的革新。
从写作中篇《布礼》开始,随后又写了《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海的梦》。
突出人物的意识活动,以意识流手法改变了小说创作的面貌。
王蒙的创新是从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开始的,从情节结构改为心理结构,大量的感官印象和意识流动进入作品,从心理角度处理时间次序和空间位置,构成一种新的小说形式。
从小说发展的角度来说,是中国当代小说突破政治框架进入人学的一个跃进。
这一跃进并不是一般的把人物创造作为文学的中心命题,而是进入性格内部,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为目标。
王蒙的小说正是通过人物自身的意识展露,让人物的心理图景以直观的形式袒露在读者面前。
当然,王蒙的小说也不完全相同,有的以人物自身心理活动为主,有的也介入作者的心理分析,但总的趋向是进入人物心理过程,人物所表现的是心理性格。
《春之声》中的岳之峰,由大量的感官印象,触发起种种联想,这联想是活泼的跳跃的,时空颠倒交错的,构成他在历史转机时期的思绪飞扬的心理图景。
读者对外在的东西就如同那辆闷罐子车里的旅客模模糊糊,然而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岳之峰的意识和情绪的流动。
这意识的流动有一条心理主线,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心理,这就是结构中心。
在一场大混乱之后,人们的神志刚刚得到调整,虽然仍有混乱,但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秩序。
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的岳之峰,在一个闷罐子车的小空间里联想着世界的大空间,在一个半明半暗嘈杂拥挤的环境里,联想着一个现代文明世界,在时来运转的时候联想着昔日的命运多艰的日月。
这小与大、嘈杂与现代文明、几十年的坎坷多艰与一旦时来运转,两者之间的不对称,在他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张力,一种躁动不安的张力,这种心理张力直接诉诸读者的感觉,产生比复杂的艺术触动,因而也在心理上与读者产生共感、印象、人物、景物闪现变迁,令人眼花缭乱,不同于情节小说。
《春之声》中所有的物象都经过岳之峰的抉择和折射。
论王蒙笔下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存在

现 r时 性 传 统 荚 德 的 歌颂 l. . 綮 的 作 ^ ,以作 行 1。 代 人 身 份 现 的 “ 史” 饯 的选 择 。 这 样 两 类 女 一 的 特殊 存 浮 使
治 风 暴 足怎 样将 她 们 抛 … 止 常 生 活 的轨 迹 . 命 被 . 臀 的 痫 生 f f { I I 她 们 的 灵魂 无 法 舒 腮 自由 的 触 须 : 们 看 到 政 治 强 权 楚 _ 何 使 她 我 盘 l J f的 心 灵变 形 、 扭 曲 . f J 活 人性 的畸 变 蠹 蠹 欲 动 着 H 的暗 、 作
富 深 刻 的精 神 活 动 为 研 究 者 所 历数 所 探 究 .I 中 的 女性 形 象 卸 i其 『 『
经 常 处 于被 遮 蔽 的状 态
悲 , , ft , 、 lLf ¨ 光把 她 f f 变 成 r甭定 的 对 j 州 1 怖 2的 钌膏 rL 1 c J 『『 】J
荷 性 税角 的 必 注 然 绝 不 仪 仅 ” 卡 女 性 人 物 n 种 种 悲 剃 表 勺
, _局 限 于 人物 本身 , 转 较 为 恻 大 的 空 问 午 溉 念 . 】 ÷ ¨ 即从 她 身
文 献标 识 码 : A
关键 词 : 蒙 : 王 女性 形 象 : 悲剧 性 中 图分 类号 : 【 I) 26
文 奄 编号 :I7 —2 ¨( O O)9 0 8 — 6 3 1 2 l 0 — 0 2 0l
活动变人形 论文

一、形象各异的悲剧女性形象《活动变人形》这部小说中主要是由四个女性人物,两个男性人物而构建成的。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她们都是封建男权主义思想的受害者,然而,她们又都是封建思想的捍卫者。
但是,她们悲剧的成因又是各有不同的,下面将对其中三个形象各异的女性形象进行具体分析。
(一)静宜静宜是典型的旧式女人,儿时裹过脚,从而脚部轻微的畸形,正如她的脚那样,娘家的教育使她的思想还是守旧的,念过学堂,却也只是装装样子罢了。
她一心想把丈夫管教成听话顾家的传统丈夫,然而,倪吾诚的思想却是与她格格不入的。
她不想也不能融入丈夫倪吾诚的生活,静宜听到吾诚的英文就发慌,就觉得气短心跳,头晕胃痉挛。
倪吾诚曾试图带她走进他所谓的高贵文明的欧罗巴式生活。
那是他们刚到北京时仅有的快乐时光。
他带静宜去听讲座、学英文、划小船、看电影,然而在城市知识界的生活中,静宜只觉失魂落魄,无处安生。
对新事物的排斥与生活的压迫使得静宜又回到了封建妇女原有的位置上了。
静宜为了这个家尽心尽力,与倪吾诚进行一系列的斗争,在经过图章事件后对倪吾诚彻底失去了信心,从而想到“败坏”,然而在倪吾诚醉酒生病后又悉心照料他“说下大天来,我们不能没有你,你也不能不要我们呀!①”在倪吾诚生病的时候她发出了最真诚的感慨。
而事后他一番感人至深让倪吾诚都觉得自叹不如的话语也多多少少的挽回了丈夫的心。
然而,一个家庭的悲剧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力挽狂澜而避免发生的,最终,倪吾诚离她而去,1950年他们正式协议离婚。
她的一生,是一个不成功的旧式女人的一生的代表,在生命的后几年才摆脱不幸婚姻的枷锁,她一心想维护她的旧式生活,却因丈夫的反叛和自己的愚钝而最终孤老。
提到静珍,让人又爱又恨,又觉得毛骨悚然,可以说,她是一个极其可怜的人,但是,她又是一个极其可悲的人。
她18岁结婚19岁守寡,年纪轻轻的她为了封建贞节而折磨自己一生。
在小说的第二章①静珍就上场了,开头用猫这个古代认为是淫恶化身的动物来突出人物的内心的扭曲变态。
王蒙经典散文读后感(2)

王蒙经典散文读后感(2)王蒙散文读后感4王蒙,这位被著名评论家张光年先生称为我国“当代文坛奇才”的杰出作家,与新疆有着一种特殊的缘分。
自1963年底“自我流放”到新疆,到1979年6月“右派分子”问题被彻底“改正”回到北京,由青年进入中年,王蒙在新疆整整度过了16年屈辱而又充实的漫长岁月。
其中有7年时间,他更是在边远的伊犁巴彦岱农村当了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一直与那里的维吾尔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崐在这段艰辛而压抑的日子中,王蒙与一切有志气的知识分子一样,并没有向命运屈崐服,更没有消沉颓唐。
他在生活的最底层默默地思索着、吸收着、积累着,也企盼崐着有朝一日能重新回到文艺队伍中来,在文学事业中一试身手。
有道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国家不幸诗人幸”。
在新疆这段不正常的崐荒.唐经历,对于作家王蒙个人来说,并不全是坏事。
关于如何看待这被迫中断创作崐的20年,王蒙曾有一段很有辩证意味的总结说明。
他说“如果不中断的话,在那崐种环境里,势必有两种可能。
一是得绝对的沉默,这并不大可能,因为我从小就积崐极参加革命,做布尔什维克,做党员,一心一意跟党走,假如1957年以后我没崐有被划进去,就设想我就清醒看到这一切都错了,我就保持沉默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崐这也不可能。
相反的有一种可能就是跟着‘左’起来。
但‘左’到姚文元的程度也崐不可能,因为我心里毕竟有善良的一面,我下不了手,我现在写小说对很反面的人崐物也下不了手。
但起码柳青式的悲剧在我身上会出现,就是我以很大的力量努力把崐当时的政策口号变成我自己的思想感情,再把它写出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写崐出来,可不久发现是写错了。
”王蒙幽默地说,这种情况“从政治上说,对我个人崐很好”。
(见《王蒙文集》第8卷614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年在这段崐非常时期的思想、生活、情绪、知识和艺术的全面积累,是王蒙在新时期最初的几崐年里,就能以极佳的竞技状态实现自己文学创作的“二度青春”,十几来频频引领崐文坛风骚,进入他文学事业辉煌时期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蒙小说女性人物群像概览

Overview the Female Characters of Wangmeng’s
Fiction
作者: 郜元宝[1]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浙江社会科学
页码: 134-13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王蒙;小说;女性形象;恶女;善女
摘要:王蒙小说中的男性人物自成体系,常为学界所讨论,但他笔下的女性人物同样别有意味。
本文以王蒙近70年小说创作中的主要女性作为考察对象,简略分析了其中一些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并将这些女性形象大致分为"善女"和"恶女"两大系列,进而探讨王蒙塑造笔下女性形象所折射的作家本人的复杂心绪及其含蓄、素朴的"古典"美学情趣。
王蒙小说主要不是在肉体上而是在精神上揭示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蒙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王蒙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一直比较关注女性的命运,对女性充满怜爱和同情,倡导她们追求人格独立和自我价值。
尽管王蒙对于自己笔下的女性没有做过系统性的概括,但我们仍能感受到他对女性的一种独特的认识,从他的作品中仍能勾勒出一个内蕴丰厚的女性世界。
笔者对王蒙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小说进行了一番梳理,聚焦于他的政治理念和文化心理,希望能刻画出他小说中女性形象世界的整体面貌,进而更好地去把握作者对女性的内心情感与思想流变历程。
本文第一章主要展现了王蒙笔下三类不同的女性形象:一类是具有进步思想意识的革命女性,二类是背负着传统文化烙印的女性,三类是具有现代女性意识的理想女性。
笔者通过梳理王蒙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展现了这三类女性形象不同的性格和思想。
第二章是王蒙女性形象生成论。
本章系统阐述了王蒙女性形象塑造的成因,一是王蒙受苏俄文学的影响,二是时代精神的影响,三是深层文化心理的影响。
第三章着重叙述了王蒙女性形象塑造的二重视角。
王蒙对女性形象描写的态度是宽容和微妙的,一方面对女性充满怜爱和同情,对她们的命运和生存现状十分关注,倡导她们追求人格独立和自我价值;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传统男权意识在他心底扎根,使他无法跨越这深层传统文化心理的积淀。
同时,他与生俱来的性别立场和视角使他无法彻底超越自身而进入纯女性视角的创作,于是便导致了其小说创作过程中二重视角的错位。
本文通过研究王蒙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以及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男权意识,不断探索女性的命运和生存状
态,将女性问题的研究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