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半导体材料发展的历程

半导体材料发展的历程

半导体材料发展的历程一、早期阶段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

早期的半导体材料主要是以硒和碲等元素为基础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在电导率方面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因此被称为半导体。

然而,由于制备方法的限制以及材料本身的不稳定性,早期的半导体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常见。

二、晶体管的发明20世纪4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引领了半导体材料的发展。

晶体管是一种利用半导体材料的特性进行信号放大和开关控制的设备。

最早的晶体管是用硅和锗等材料制成的。

这些材料具有稳定的晶格结构和较高的电导率,使得晶体管能够稳定地工作在高频率下,为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集成电路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诞生推动了半导体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集成电路是将多个晶体管和其他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芯片上的技术。

为了实现集成电路的制造,半导体材料的质量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促使科学家不断改进制备方法,探索新的半导体材料,如硅和化合物半导体。

四、化合物半导体的崛起化合物半导体在半导体材料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与硅相比,化合物半导体具有更高的电子迁移率,更适合高频和高速应用。

此外,化合物半导体还具有较宽的能带隙,使其在光电器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氮化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发光二极管和激光器等光电器件中,其高效的发光性能为光通信和显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新型材料的涌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新型半导体材料开始涌现。

例如,石墨烯作为一种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子输运性能和独特的光学特性,被认为是下一代半导体材料的候选者之一。

另外,钙钛矿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光电性能,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这些新型材料的涌现为半导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六、应用领域的拓展随着半导体材料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拓展。

除了传统的电子器件领域,如计算机、手机和电视等,半导体材料还在能源、医疗和环境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半导体的发展历史

中国半导体的发展历史

中国半导体的发展历史中国半导体发展可以大致分成四个阶段:萌芽期(1956 - 1965),稳步发展期(1966 - 1978),缓滞-复苏期(1978 - 2000)以及大发展时期(2000 –至今)。

萌芽期阶段(1956 - 1965):1956年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周总理亲自制定了1956 –1967年这12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半导体、计算机、自动化和电子学这四个在国际上发展迅速而国内急需发展的高新技术列为四大紧急措施。

在此背景下,中科院半导体于1957年11月成功拉制成第一根锗单晶,并与1958年成功研制第一只锗晶体管。

锗晶体管半导体晶体管的成功研制,促成了我国晶体管计算机和晶体管收音机的诞生,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时候的收音机被叫做半导体的原因就在这里。

1958年,中国第一个半导体器件生产厂诞生,代号“109”,它就是后来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的前身。

同样是1958年,天津109厂的科研人员借助研制锗单晶的经验,自行研制了硅单晶并进行了设备调试,经过反复试验,并在7月,成功拉制成我国第一根硅单晶,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拉制出单晶硅的国家。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提高材料质量和改进技术工艺,并于1959年实现了硅单晶的实用化。

单晶硅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逐步在外延工艺,光刻技术等领域取得了进展,并于1963年制造出国产硅平面型晶体管。

这些技术的成功,打下了我国硅集成电路研究的基础。

稳步发展期(1966 - 1978)到了1966年,10年风波开始。

我国工农业发展陷入大规模停滞,但我国半导体工业建设并未停下脚步。

1968年,北京组建国营东光电工厂(878厂),上海组建无线电十九厂,形成当时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的南北两强格局。

1968年,国防科委在四川永川县,成立固体电路研究所(即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现中电24所),是中国唯一的模拟集成电路研究所。

同年,上海无线电十四厂首次制成PMOS电路。

半导体行业发展历程

半导体行业发展历程

半导体行业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半导体行业开始崛起,其发展历程如下:
1. 第一代晶体管制造技术:使用硅做为基底海阔天空,进行单晶硅热液培养技术,用于晶体管制造,同时发展出了镀膜、晶圆(wafer)精密磨削、离子注入等技术。

2. 第二代晶体管制造技术:1961年,英特尔公司的芯片工程师已经通过现代半导体材料制造技术成功研制出了第一个微处理器,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技术和硬件工程来支持其发展,从而催生了第二代晶体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了理解半导体物理学的人才。

3. 电脑硬件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芯片产业成为计算机硬件领域的先锋,实现了芯片尺寸的缩小和高度集成,这些技术促进了计算机硬件的升级换代。

4. 芯片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半导体技术发展导致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产业转型,催生了大量的新领域和新应用,如嵌入式系统、汽车电子、智能家居、物联网等。

5. 制造成本不断下降: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制造成本不断下降,同时,牵涉到的相关市场日益壮大,市场经济不断成熟,从而使得半导体制造业蓬勃发展。

总之,半导体行业为信息时代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半导体技术的发展

半导体技术的发展

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半导体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子工程和信息技术的关键技术。

它涉及到半导体材料的性质、制备、应用以及其发展趋势。

本文将详细介绍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历程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半导体材料的性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半导体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从早期的二极管、三极管,到现代的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等,半导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二、半导体技术的现状目前,半导体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电子工业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现代电子设备中,半导体器件的应用已经无处不在,如手机、电脑、电视、汽车、医疗设备等。

这些半导体器件的性能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电子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此外,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除了传统的电子工业外,半导体技术还在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太阳能电池、LED照明、电动汽车等都离不开半导体技术的支持。

三、半导体技术的未来趋势1.更高性能的芯片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对芯片的性能和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未来半导体技术将更加注重提高芯片的性能和算力。

通过研发更先进的制程工艺、材料和设计方法,有望实现更高性能的芯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计算需求。

2.集成化与微型化随着电子设备的集成化和微型化趋势,半导体技术也将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通过将不同功能的器件集成到同一芯片上,可以降低电子设备的体积和功耗,提高其性能和可靠性。

同时,纳米级别的制程工艺也将成为未来半导体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3.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半导体产业也需要关注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未来半导体技术将更加注重采用环保材料和生产工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通过研发高效节能的半导体器件和设备,也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4.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半导体技术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机遇。

半导体工艺发展历程

半导体工艺发展历程

半导体工艺发展历程半导体工艺的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中叶,经过了多个阶段的演进,逐渐实现了半导体器件的高集成度、小体积和高性能。

第一阶段是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晶体管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主要研究和应用的是晶体管技术。

晶体管的制造过程相对简单,主要通过光刻、扩散和金属化等步骤来实现。

晶体管时代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第一台商业化晶体管收音机的诞生。

第二阶段是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集成电路时代。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探索将多个晶体管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发明了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包括将多个晶体管连接在一起的方法。

这一阶段的突破是Jack Kilby和Robert Noyce分别在1958年和1959年发明了第一个集成电路芯片。

第三阶段是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微缩电子元件时代。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制造更小型化和更高性能的芯片。

研究人员发展了更加精细的光刻技术,使得芯片上的线宽得以进一步缩小。

此外,人们还开始使用更高级的材料,如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和互连技术等,以提高芯片的性能。

第四阶段是1990年代至今的纳米工艺时代。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在芯片上制造纳米级的结构。

通过引入更多的工艺步骤和更复杂的材料,人们成功地制造出了互连更密集、晶体管结构更小型化的芯片。

此外,随着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和器件也不断涌现。

总的来说,半导体工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微缩电子元件时代和纳米工艺时代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技术突破和进展,推动了半导体工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发展历程1. 起步阶段(1950-1980年代)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半导体芯片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并决定投资大量资金来发展这一产业。

然而,由于技术水平和资金方面的限制,在这一时期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发展并不顺利。

主要依赖进口芯片,市场占有率并不高。

2. 起飞阶段(1990年代)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兴华为”等国家战略,加速了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发展。

政府加大了资金的投入,支持中国半导体企业进行研发和生产,并积极鼓励国际合作。

此时,中国的半导体企业开始崭露头角,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3. 飞速发展阶段(2000年代)进入21世纪,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的半导体企业也在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01年,中国五家龙头企业成功开发了首颗全球最先进的64位芯片。

4. 坚实基础阶段(2010年代)进入2010年代,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提出了“半导体产业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中国的半导体企业也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并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2017年,中国首次在全球芯片市场占有率超过15%,成为全球第二大半导体市场。

5. 稳步上升阶段(2020年代)进入2020年代,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继续稳步上升。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继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的半导体企业也在不断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预计2025年,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将继续增长,有望超过20%,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

总的来说,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中国的半导体企业在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为中国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上的地位提供了坚实基础。

半导体发展史

半导体发展史

半导体发展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初期阶段: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发现半导体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子导电性和较低
的热导率,开始研究半导体器件。

2.发展阶段:50年代,硅和砷化镓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使得电子器件的性能和尺寸
大大提高,这标志着半导体技术的全面发展。

3.集成电路阶段:60年代,半导体晶体管被集成在一起形成了集成电路,这标志着电
子产品的小型化和高集成度。

4.微处理器阶段:70年代,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得电脑和其他电子产品的性能和能力
大大提高。

5.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8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使得电子产品更加小巧、节
能、高效。

6.现代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纳米技术和三维集成电路的发展,半导体技术在
消费电子、通信、计算机、互联网、智能科技等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历程,使得电子产品的性能和能力不断提高,并对现代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半导体行业概览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趋势

半导体行业概览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趋势

半导体行业概览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趋势半导体行业概览: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社会对高效电子设备的需求不断增长,半导体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里迅速崛起,并成为全球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之一。

本文将对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趋势进行概述。

一、发展历程半导体技术起源于20世纪中叶,当时的半导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放大器和开关等电子元器件中。

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杰克·基尔比发明了第一个集成电路,为半导体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电子设备开始变得更加小型化、智能化。

在70年代和8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行业蓬勃发展。

大量的集成电路芯片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等领域。

此时,美国、日本和欧洲成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主导力量。

二、现状进入21世纪,半导体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韩国等新兴市场的崛起,使得亚洲地区逐渐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新中心。

同时,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半导体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如今,半导体技术的应用范围已从传统的电子设备扩展到汽车、医疗设备、航天航空等高技术领域。

各大半导体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然而,半导体行业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制程工艺的不断进步和升级需要巨额投资,对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分工趋于国际化,合作与竞争共存,企业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未来趋势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商用化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半导体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 物联网时代的来临:物联网的普及将对半导体行业带来巨大需求,各种智能设备将成为主要增长点。

2.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更高性能的芯片来支撑,半导体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技术革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2、太阳能电池技术;
(3)异质结结构: 最早专利申请始于1956年 (4)肖特基结结构: 专利申请始于1966年

10
2、太阳能电池技术;
(5)MIS结结构 专利申请始于1971年 (6)超晶格能带结构 专利申请始于1982年 (7)能带渐变结构 最早专利申请始于1977年

23
FinFET

24
FinFET-制造

25
FinFET-制造

26

27
FinFET 快闪存储器
17
3.9 5-6 7 10 10-20 15-30 30

High k介质材料
淀积方法: • MOCVD • PVD (溅射, 蒸发) • ALE (原子层淀积) • MBE

18
High k介质材料 ALD (原子层淀积)

3
产品种类:
分立器件:二极管、晶体管、晶闸管、太阳能 电池、压电器件、发光器件、单电子器件等; 集成电路(布图)例如有:集成的晶体管、MOS、 CMOS、DRAM、SRAM、ROM、EPROM、 EEPROM 、SOC等; 半导体器件的零部件例如有:将引线框架、引 线键合或焊料凸点、安装架、安装容器、散热 装置、密封层、封装树脂层等; 有机及无机材料半导体器件;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设备及工艺。

19
High k介质材料

20
High k介质材料

21
(3) FinFET

22
FinFET
优点: • 尺寸 (L < 10 nm, 20nm) • 低功耗 • 最佳阈值电压 (60 mV / decade)
4

二、半导体技术的热点
1、纳米技术; 2、太阳能电池技术(光电); 3、LED技术(OLED技术,电光); 4、FinFET技术。

5
2、太阳能电池技术;
(1)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目前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为15%左右,最高的达到24%,单晶 硅太阳能电池一般采用钢化玻璃以及防水树脂进行封装,因此其坚固耐用, 使用寿命一般可达15年,最高可达25年。 (2)多晶硅太阳能电池 多晶硅太阳电池的制作工艺与单晶硅太阳电池差不多,但是多晶硅太阳能电 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则要降低不少,其光电转换效率约12%左右。 (3)非晶硅太阳能电池 非晶硅太阳电池是1976年出现的新型薄膜式太阳电池,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为 10%左右,且不够稳定,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转换效率衰减。

6
2、太阳能电池技术
4)化合物半导体太阳电池 a) 硫化镉太阳能电池; b) 砷化镓太阳能电池; c) 铜铟硒太阳能电池(新型多元带隙梯度 Cu(In, Ga)Se2薄膜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率为 18%)

7
2、太阳能电池技术

29
(1)印刷电路板能否获取专利保护 (版权、外观、商业秘密)? 申请文件如何表述?
案例1: 权利要求

30
(2)集成电路布图能否获取专利保 护(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版 权、商业秘密)? 申请文件如何表述?
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概况
电学部 唐跃强 tangyueqiang@ 2012.02

1
主要内容
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 二、半导体技术的热点 三、探讨的问题

2
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
半导体领域广义的说是与半导体有关的领 域,涉及半导体材料、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半 导体器件、半导体器件的制造工艺、半导体器 件的应用、半导体器件的测量等等。其分类号: H01L、H05K、G06、H01S。

15
High k介质材料
材料要求 : • • • • • 高介电常数 热稳定性 界面质量 易于处理 可靠性

16
High k介质材料
• • • • • • •
SiO2 Si3N4/SiO2 stack Si3N4 Al2O3 ZrSiOy, HfSiOx, LaSiOx ZrO2, HfO2, La2O3, Y2O3 crystal Pr2O3

31
案例2

32
(3)含有计算机软件的制造设备能 否获取保护? 申请文件如何表述?

33
谢谢!

34

11
4、FinFET技术
(1) Lowk介质材料的背蚀工艺 (ILD)
HTTP://WWW.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2
Low k介质材料

13

14
(2) High k介质材料

8
2、太阳能电池技术;
从太阳能电池芯片的结构的角度进行分类, 太阳能电池专利技术可以分为PN结、PIN结、 肖特基结、异质结、MIS结、超晶格能带结构 和能带渐变结构。 (1)PN结结构: PN结结构的最早专利申请始于1965年。 (2)PIN结结构,最早专利申请始于1955年。
7 : 浮栅
9: 控制栅极
11: 栅氧化物 12: 栅电极 13: 半导体区 14: 源/漏

28
三、探讨的问题
改进型产品:集成电路布图、含有计算机软件的制 造设备、印刷电路板 (1)印刷电路板能否获取专利保护(版权、外观设计、 商业秘密)? (2)集成电路布图能否获取专利保护(集成电路布图 设计保护条例、版权、商业秘密)? (3)含有计算机软件的制造设备能否获取专利保护?
(5)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C)主要由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染料敏化剂、 氧化还原电解质、对电极和导电基底等几部分组成。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通 常为金属氧化物(TiO2、SnO2、ZnO等),聚集在有透明导电膜的玻璃板 上作为DSC的负极。对电极作为还原催化剂,通常在带有透明导电膜的玻璃 上镀上铂。敏化染料吸附在纳米多孔二氧化钛膜面上。正负极间填充的是含 有氧化还原电对的电解质,最常用的是I3/I-。 DSC与传统的太阳电池相比有以下一些优势(附图FTO 导电玻璃上的ZnO 纳米片SEM图) a) 寿命长:使用寿命可达15-20年; b) 结构简单、生产工艺简单,易于制造; c) 生产成本较低。 1991年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首次发表了染料敏化电池的原型,其光 电转换效率达到7.1%~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