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形 ——说课稿

合集下载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2. 掌握中国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3. 理解中国地形对气候、水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2. 中国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1. 中国地形对气候、水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 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电子白板和投影仪;2. 地图和图片资料;3. 学生练习册和教材。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中国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有哪些国家与中国接壤?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位置对一个国家有什么影响?Step 2 地形特点介绍(15分钟)1. 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中国的地形图,并简要介绍中国的地形特点:中国地势高低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地形类型。

2. 分别介绍中国的主要地形类型:a. 山脉:中国有众多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脉等。

山脉对气候和水资源有重要影响。

b. 高原:中国的高原主要有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肥沃,适合农牧业发展。

c. 平原:中国的平原广阔,如华北平原、长江平原等。

平原地区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d. 盆地:中国有许多盆地,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

盆地地区多为内陆,气候干燥,资源丰富。

e. 丘陵:中国的丘陵分布广泛,丘陵地区多为丘陵山地,适合林业和旅游业发展。

Step 3 地形对气候、水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地形对水资源有什么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 教师出示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地形资源进行经济建设?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逐组点评。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说课以中国地形为主题,主要针对初中地理课本内容进行讲解。

中国地形作为地理学的重要一环,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地形,可以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加深对地球上不同地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了解中国地形的主要地貌类型,如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台地等;(2) 掌握中国典型地貌的分布特点和地理特征;(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中国地形与气候、水资源、农业等方面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采用提问、讲解、示意图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合作完成小组活动;(3)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和自主学习的机会。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与好奇心;(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 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环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地形的各种类型及其分布特点;(2) 掌握中国典型地貌的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对中国地形的理解与归纳能力,对地形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复习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引起他们对中国地形的好奇心。

例如,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不同地方的地貌有何不同等。

Step 2 知识扩展为学生提供一张中国地形图,根据图上地貌特征,进行地貌类型的分类。

使用幻灯片讲解中国的主要地貌类型,包括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和台地,并介绍它们的分布和地理特征。

Step 3 经典案例学习选择中国的典型地貌案例,如黄土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等,通过图示、文字等多种方式,展示它们的地理特征和地貌类型。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地貌类型与当地的气候、水资源和农业等方面的关系。

Step 4 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貌类型,在课堂上进行研究,并总结该地貌类型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形成原因和对当地人民的影响。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引言概述:中国地形丰富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河流、湖泊等各种地貌类型。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阐述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地理环境。

正文内容:一、高山地形1.1 高山地形的特点: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多、植被稀疏。

1.2 形成原因:1) 构造运动: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青藏高原构造带,地壳运动导致高山地形的形成。

2) 风化侵蚀: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使得部分地区的山地逐渐升高形成高山地形。

3) 冰川作用: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也是高山地形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平原地形2.1 平原地形的特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2.2 形成原因:1) 河流冲积:长期的河流冲积作用使得河流两岸的沉积物逐渐堆积形成平原地形。

2) 海岸沉积:海洋侵蚀和沉积作用也是平原地形形成的原因之一。

3)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引起地壳的隆起或下沉,形成了一些大面积的平原地形。

三、丘陵地形3.1 丘陵地形的特点:地势起伏、土壤疏松、植被茂盛。

3.2 形成原因:1) 风化侵蚀: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使得山地逐渐被侵蚀形成丘陵地形。

2) 水力侵蚀:河流的冲刷和侵蚀作用也是丘陵地形形成的原因之一。

3)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引起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形成了一些丘陵地形。

四、盆地地形4.1 盆地地形的特点:地势低洼、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4.2 形成原因: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引起地壳的下沉,形成了一些盆地地形。

2) 河流冲积:长期的河流冲积作用使得河流两岸的沉积物逐渐堆积形成盆地地形。

3) 海岸沉积:海洋侵蚀和沉积作用也是盆地地形形成的原因之一。

五、河流和湖泊5.1 河流的特点:流域广阔、水量丰富、对农业和交通具有重要意义。

5.2 湖泊的特点:湖泊众多、分布广泛、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综上所述,中国地形的多样性是由构造运动、风化侵蚀、冰川作用、河流冲积和海岸沉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中国的地形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地形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地理景观和多样的地貌类型。

本文将从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地貌类型和地理意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东北与俄罗斯接壤,北界蒙古国,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相连,南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西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西与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相连。

二、地形特点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

东部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南部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北部以平原和沙漠为主。

三、地貌类型1. 山地中国的山地分布广泛,主要有长白山、昆仑山、天山、秦岭、太行山、华山等。

其中,长白山是中国最北的火山山脉,昆仑山是中国最长的山脉,天山是中国最高的山脉。

2. 平原中国的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其中最有名的是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

这些平原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是中国的粮食基地。

3. 高原中国的高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其中最著名的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地势险峻,气候寒冷,是世界上重要的水源和牧区。

4. 盆地中国的盆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其中最著名的是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

这些盆地地势低洼,气候干燥,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区。

四、地理意义1. 自然资源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山地和高原地区富含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铜、锌等。

平原和盆地地区适宜农业发展,是中国的粮食和棉花等农产品主产区。

2. 水资源中国地形复杂,河流众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交通要道,为中国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 生态环境中国地形多样,拥有丰富的生态环境。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地理条件复杂多样的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多样的地形特征。

本篇说课稿将介绍中国的地形特点,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河流等方面。

二、山脉中国地理上的主要山脉有五岳、秦岭、太行山、大别山、南岳、华山等。

其中,五岳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岳之首,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这些山脉保护了中国的东方平原,形成了中国的自然屏障。

三、高原中国的高原主要有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

青藏高原是中国和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高达4000米以上。

它被誉为"世界屋脊",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水资源储备。

内蒙古高原则位于中国的北部,地势相对较低,但仍有独特的地貌景观和资源。

四、平原中国的平原主要有东北平原、北方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东北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主要由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构成。

北方平原则位于长江以北,是我国农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区域之一。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盆地中国的盆地众多,其中包括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等。

四川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盆地,位于四川盆地中部,被山脉环绕,地势相对较低,属于典型的向内流域。

塔里木盆地则位于新疆西部,被喀喇昆仑山脉和天山山脉环绕,地势高于海平面。

鄂尔多斯盆地和吐鲁番盆地分别位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地势相对较低,气候干燥。

六、河流中国有众多重要的河流,其中包括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和黑龙江等。

长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流经11个省市,对于中国的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意义重大。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有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美称,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七、结语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形特征,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通过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一、说课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了解中国地形的形成原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对中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说课重点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

三、说课难点中国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起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量。

2. 学习地理位置(10分钟)介绍中国地理位置,包括东、南、西、北四面环海,与14个国家接壤等内容。

通过图片和地图的展示,让学生对中国地理位置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 探索地形特征(15分钟)介绍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包括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台地等。

通过对不同地形特征的示意图和实例的讲解,让学生对中国地形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4. 讨论地形形成原因(20分钟)引导学生思量不同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等因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量能力。

5. 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农业、交通、居住等方面。

通过图片和实例的展示,让学生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6.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地形的多样性和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预地理学习,培养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

六、教学资源准备中国地图、地形示意图、图片资料、案例分析材料等。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回答问题和参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地形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量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地理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延伸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考察活动,亲身体验中国地形的多样性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地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地理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024中国的地形说课稿范文

2024中国的地形说课稿范文

2024中国的地形说课稿范文敬爱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的是《2024中国的地形》这个课程内容,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中国的地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教材的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地图、经纬度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地理知识,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认识中国的自然环境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能够使用地图和表格获取地理信息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和关心,增强国家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学会使用地图和表格获取地理信息。

难点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从地图和表格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

二、说教法学法在教学地理科学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引导探究法,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和思考来获取地理信息;学法是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展示地图和表格来直观地呈现地理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积极参与、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我会和学生进行一个简短的谈话,询问学生对中国的地形有什么了解和认识。

然后,我会给学生出示一张中国地图,并让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中国的地形特点。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总结,我将导入今天的课题:《2024中国的地形》。

环节二、探究新知,突破难点。

1、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我会使用地图展示中国的地理特点,如高山、平原、盆地、河流、湖泊等,并让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这些地形特点。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一、说课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和地理分区,并能够通过地图和图表等形式进行地形的描述和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 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河流、湖泊等地貌要素;2. 掌握中国的地理分区,包括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等;3. 能够通过地图和图表等形式进行地形的描述和分析,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说课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和地理分区,并能够通过地图和图表等形式进行地形的描述和分析。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够进行相关的思量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地图、图表等;2. 教学素材:中国地形图、中国地理分区图、相关的地形图片和数据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中国地形图,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观察地图上的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河流、湖泊等地貌要素。

引导学生思量:中国的地形特点是什么?地形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2. 学习地形特点(1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中国地形图和相关的地形图片,让学生观察地形特点,并进行描述和分析。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河流、湖泊等地貌要素的分布和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思量这些地貌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山脉对交通和农业的影响等。

3. 学习地理分区(1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中国地理分区图,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分区,包括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等。

引导学生了解各个地理分区的地形特点和人口分布情况,并进行相关的思量和分析。

4. 地形描述和分析(15分钟)通过展示地图和图表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地形的描述和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地貌要素分布和人口分布情况,并进行相关的思量和分析。

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的平原地形适宜农业发展,导致人口密集;而西北地区的高原和沙漠地形条件恶劣,人口分布较为希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形——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讲的课是第二章第一节《中国地形》,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理解过世界不同区域、国家。

对所涉及
的地区和国家的地形地势已有所研究,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合的人文环境。

中国地形和地势知识不但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理解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

它不但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

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个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

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材从结构上分为三个标题,教学内容的安排从宏观到微观,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形复杂多样则需要学生在阅读地图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进而认知地形特征,这样的安排不但能锻炼学生阅读地图、使用地图的水平,也更有利于促动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

山区面积广大不但需要学生阅读地图和实行抽象思维活动,还需要学生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实行对比分析,获得结论。

本节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能初步构建出中国地形图的烙印,所以掌握这些地形名称及分布,对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地形特征、研究地势地形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如何去适合、利用和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具有长远的意义。

3、我对教材的处理
明确了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后,我结合自身的业务素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的特点等条件,对教材实行如下的处理:
1)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在中国地形地势这个部分要求学生要使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
特征。

我分析课程标准这样的要求是把地形地势的特征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同时还有意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水平。

所以根据上面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心智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情况,通过阅读统计图表和中国地形图,归纳出我国的地形具有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农业生产、人口分布、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容量,协助学生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借助地图或板图掌握中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空间分布情况,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地形地势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地势、地形的特征,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难点: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空间观点的形成,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2)确定教学策略——说教法
明确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要求后,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我决定在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读图分析、讨论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板图板画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课标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水平上得到发展,知识上有所收获。

3)课时安排
因为教学过程需要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时在教学中能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板图板画等教学方法,所以我把本节教学内容安排在1课时实行。

二、教学流程
1、导言:在导言中对前面学习内容的高度概括,协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连续性,同时又渗透
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为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好铺垫。

以宋朝苏轼的赤壁赋未切入点,揭示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展开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2、新课讲授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使用中国地形图,分析不同颜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况,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借助三级阶梯示意图和教师的板图,掌握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3、借助中国地形图,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河流、降水、交通和水能资源开发的影响。

二、地形复杂多样
1、借助对日本和巴西两国的地形图的分析,对比中国地形图,总结出这两个国家地形单一,
我国是一个地形复杂多样的国家。

2、借助中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和教师的板图,了解我国主要
地形的空间分布情况。

三、山区面积广大
1、借助中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掌握我国地形的另一个特征——山区面积广大。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我国山区面积大的优势、劣势,并指导学生探究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山区经济。

3、巩固练习
1)在中国地形区空白图上填出中国主要的山脉、高原、盆地、平原。

2)完成教材27页活动题3,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填筑在下面的表格中。

4、课堂小结
对本次教学内容实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记忆,为后续的中国气候部分教学内容作好铺垫,使教学活动得以延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