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古书的注解

合集下载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我国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过注解。

今天我们要想比较顺利地读懂一部古书,一般都要参看旧注。

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於汉代。

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郑玄对先秦的经书,像《周易》《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等书,都曾作过注解。

这些注解对我们了解先秦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没有汉代学者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许多先秦古籍我们今天是很难读懂的。

到了唐代,距离汉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许多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例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注:《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传、郑笺的“传”和“笺”,当时都各有特定的意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古书的注解课件

古书的注解课件

(二)串讲句子大意 1、翻译 按字面直接释义,包括直译和意 译。 ①直译——译文与正文词义对应, 语法结构基本相当。 《尚书· 洛诰》:‚考朕昭子刑, 乃单文祖德。‛苏轼《书传》: ‚考我所以明子之法,乃尽文王 德也。‛
②意译——不拘于正文词义和语
法结构的串讲,目的在于沟通文 意。 《孟子· 尽心上》:‚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赵岐《孟子章 句》:‚当自勉强以忠恕之道, 求仁之术此最为近也。‛
《仪礼注》、《礼记注》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 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这个时期,除了经部书外,还出
现了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 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如: 史部方面:‚《史记》三家注‛: 张守节《史记正义》、 司马贞 《史记索隐》 、 裴骃《史记集 解》。 颜师古 《汉书集注》、裴松之 《三国志注》
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淮南子· 精神篇》:‚不识天下之 以我备其物与?且惟无我而物无不备 者乎?‛高诱注:‚与,耶,辞也。‛ 《孟子· 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 尽心焉耳矣。‛赵注:‚焉耳者,恳 至之辞。‛
2、实词用法 《礼记· 表记》:‚不自大其事。‛
孔疏:‚大谓夸大。‛这里‚大‛用 为动词。 《左传· 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 于郑庄公。‛杜注:‚以女妻人曰 女。‛ 《史记· 卫世家》:‚繄起死人而肉 白骨也。‛韦昭注:‚是使白骨生肉, 德至厚也。‛
孟子
孝经 论语 尔雅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汉武帝
初唐
唐文宗
宋仁宗

元古文训释—古书注解(古代汉语课件)

元古文训释—古书注解(古代汉语课件)

所谓“脱文”,就是指出古书中脱落文
字的现象。
《诗·周南·桃夭》孔疏:“此云 家人,家犹夫也, 犹妇也。” 阮元《校勘记》:“‘犹妇’上 当脱‘人’字。”
三 、阅读古书注释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古人作注的目的 古人作注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经典,因而对作 品的思想的解释难免有错误之处。
2.注意古人作注的习惯
5.笺 郑玄对《诗经》的注解称笺,是对毛 传有所阐发和补充。 后来一些古书注解称为“笺证”“笺 注”也就是注释
一、古书注解的类型
(二)义疏类 疏 又称“义疏”或“正义”,即疏通其义。 是一种既解释正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是针对“注”而言的。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三)章句类
章句;除了解释字词之外, 主要是串讲文章大意。 赵岐《孟子章句》 王逸的《楚辞章句》
(四)集解类
集解可以分为两类: 1.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 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如三国 魏 何晏的《论语集解》。 2.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 集解》。
(五)补注类
补注,即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 包括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 《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 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8.如字 表示按照某字常见的读音来读,相对于变读和改字而是 原文用的是通假字,现在要改成本字读。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释文》:“好,毛如字,郑呼报反。”
“×,×也”。 多数情况下,“×,×也”是 在解释词义,有时并不是在解释词义。
《诗·召南·行露》郑笺:“谓媒灼之言 不和,六礼之来强委之。”《释文》: “媒,谋也。”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通論古書的注解第一節古書注解的體例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

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爲這些古書做注解,如漢代的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他們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他們在注解古書時,都有一定的體例,了解這些體例和注解的內容,對我們閱讀古書是非常有用的。

我們按照注解的體例分類如下:一、傳注類1、傳:本指古代驛站傳遞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爲由此達彼之義,因而遞達古今語言也稱作“傳”。

傳,即指闡明經義。

漢代最有代表性的傳是毛亨對詩經做的傳。

它以字詞爲訓釋的基本單位。

2、箋:《說文·竹部》:“箋,表識書也”,意思是“在書中有所表記之也”,指在原有注釋旁附記自己的意見。

一般是對前人的注有所闡明、補充,或有所訂正。

3、注:也是對經籍的解說。

鄭玄曾對《周禮》、《儀禮》、《禮記》作注,鄭玄之後,“注”幾乎取代了“傳”,而成爲訓釋經籍的統稱。

二、章句類章句是離章辨句的意思。

這種體式以句子爲基本訓釋單位,通常先解釋詞義,再把字詞的注釋融進句子的直譯之中,串講句意,進而達到對章旨的探討。

這種體式的優點是對文獻的注釋更富於整體性,有利於對主題的理解,但不如傳注簡明。

東漢時期留下的章句著作很多,流傳至今的有王逸的《楚辭章句》和趙岐的《孟子章句》。

《楚辭章句》是王逸根據劉向的《楚辭》十六篇,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九思》,逐篇進行訓釋而成。

每篇前都有敘文,說明作者和寫作旨趣。

這些序文對於理解原作非常重要。

例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

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

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

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

因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

故其文義不同,章句錯雜,而廣異義焉。

王逸作章句的體例是:先解釋詞義,再串講文句大意。

例二《孟子章句》偏重於分析章節句讀,對詞義的解釋不多。

古代汉语与古书的注解课件

古代汉语与古书的注解课件

《尚书》注疏
汉 ·孔安国 《尚书孔氏传》
(简称《伪孔传》)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
宋 ·蔡 沈 《书集传》
清 ·阎若璩(qú) 《尚书古文疏证》
清 ·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
返回本章目录
附:《尚书》与注疏-2
西晋末年 秦焚书 西汉初 西汉中期 永嘉之乱
东晋
唐初颁布 《五经正义》
现在
《尚书》 原本 被毁
第六章 古书的注解
第一节 古注的体例 第二节 古注的术语 第三节 古注的方式
第一节 古注的体例
返回本章目录
传注体-传
传注体-传
古注 体例


举例
1.传:zhuàn,传述。
《春秋左氏传》 以传述的方式阐明
经义,故称传。
春秋 ·左丘明
2.秦汉之际的注释多 《毛诗故训传》
称传,传是最早出
西汉 ·毛亨
现的注释体例。
今文《尚书》
29篇
古文《尚书》
45篇
武帝时孔壁 孔安国献书
伪《孔传古文尚书》
58篇
存于十三经中 33篇为旧本原有 25篇为伪作
返回本章目录
附:《诗经》与注疏-1
西汉传诗的
四家
齐人辕固所传- 齐诗 鲁人申培所传- 鲁诗 燕人韩婴所传- 韩诗
今文经学派
东汉后散佚
鲁人毛亨所传- 毛诗 — 古文经学派
毛诗
补充、说明、订正,都另 行标明,不与前人传注相 混杂,这种注释称为笺。
《毛诗笺》
东汉 ·郑玄
2.笺,始于东汉郑玄的《毛
诗笺》。
返回本章目录
传注体-释例
毛亨 传
毛亨 传
郑玄 笺 郑玄 笺 郑玄 笺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古书注解与训诂、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 训诂,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训诂,它同 训诂 音韵、 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
言部》 说教也,从言,川声。 《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 说文解字 言部 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 曰训。 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 说文》 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训故者, 顺释其故言也” 顺释其故言也”。
三国·魏 何晏 论语集解·雍也 何晏《 雍也》 三国 魏·何晏《论语集解 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王曰务所以化道民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包曰敬鬼神而不黩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曰先 问仁。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 劳苦而后得功此所以为仁子曰。知者乐水。包曰知者 仁者乐山。 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己仁者乐山。仁者乐如 知者动。 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知者动。包曰日进故动仁 者静。 知者乐。 者静。孔曰无欲故静知者乐。郑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 仁者寿。 乐 仁者寿。包曰性静者多寿考
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 郑《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 六艺论》 注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古书的注解——精选推荐

古书的注解——精选推荐

古书的注解幻灯⽚1古书的注解⼀、古代注疏簡介⼆、古書注解的體例三、古書注解的內容四、注解術語五、古注閱讀實例幻灯⽚2古代注疏簡介●注解古書的⼯作開始於漢代。

●鄭⽞是漢代最著名的注解家,對《周易》、《⽑詩》等多部經書都作過注解。

●唐代出現了“疏”、“正義”,它不僅注解經書原⽂,還對漢代學者的注釋也作解釋。

●六朝以后,注解的古書的范圍有所擴展。

唐代除了為先秦經書做注疏⼯作之外,也對其他古書做了注解。

●清代是⼩學發展的⿍盛期,學者幾乎對每⼀種重要的經典都做了新的注解,取得極⾼的成就。

幻灯⽚3古書注解的體例● 1.傳注類和義疏類的體例●以《⼗三經注疏》的《⽑詩正義》為例。

● 2.集注、集解類注疏書的體例●以《論語集解》、《孟⼦集注》為例。

● 3.⾳義類書的體例●以《經典釋⽂》為例。

● 4.章句類書的體例●以《孟⼦集注》引鄒⽒“章指”為例。

幻灯⽚4古注的体例·传●1、传(zhuàn)。

本义为传(chuán)递、传述的意思。

引申指解释经义的⽂字,也指对古书字句解释疏通的注释。

●前者如解释《易经》的《易传》,解释《春秋经》的《左传》、《公⽺传》、《⾕梁传》等,这类“传”,多数侧重于经⽂的思想内容,或是叙述事件的原委(如《左传》),或是对“微⾔⼤义”的阐发解说(如公⽺、⾕梁⼆传)。

幻灯⽚5古注的体例·传●后者如西汉⽑亨的《⽑诗故训传》,它是以语⾔⽂字的考释疏通为宗旨的注解形式。

《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使为《离骚》传。

”颜师古注:“传谓解说之,若《⽑诗传》。

”《⽑诗正义·关雎》“诂训传”孔颖达疏:“传者,传通其义也。

”可见,传是注解的⼀种形式,讲古书注解,主要指后⼀类书。

幻灯⽚6古注的体例·注●注,本义为灌注,引申为传注、注释。

《说⽂·⽔部》:“注,灌也。

”段⽟裁注:“引申为传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注。

”唐贾公彦《仪礼·⼠冠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之注物也。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三)注
•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 而称“注”。
• 注,流注、注明的意思,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 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 另外,“注”还可以是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 的“注”,就包括“毛传”和“郑笺”。
(四)疏
• “疏”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注解方法。它不仅解 释正文,而且还给古人的注解作注解。
• ⑤儒家七十子之徒,于先秦古书多有注解.
• 《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 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 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献王所 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 《礼记》、《孟子》、《老子》之属,七十子之徒所论。”
孔颖达经学成就
• 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 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 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 • 是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 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 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钻仰;也由于他 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 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 程。 • 他是一个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 学家。
(六)章句
• “章句”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 • 它是在训释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释方 式。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 义。章句于每章之末还有章旨,总括该章主旨。
• 如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 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 言者许行”章后注: • “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是以孟子博 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作用
❖ 1、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 ❖ 2、古注,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 3、古注今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 ❖ 4、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
二、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
❖(一)汉代的古书注释 ❖(二)魏晋南北朝的古书注释 ❖(三)唐代的古书注释 ❖(四)宋代的古书注释 ❖(五)清代的古书注释
(五)清代的古书注释
❖ 3、注释体式 读书札记 4、注释特点 (1)清儒直承汉学,重字义训诂和名物考据 (2)清代因为古音研究的成就而传统语言学 发达,由此全面整理注释古籍
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
❖ (一)传注类 ❖ (二)章句类 ❖ (三)义疏类 ❖ (四)集解类 ❖ (五)音义类
(一)传注类
❖ 1、诂、训 这两个名称,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 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 “训”。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 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作书名,如汉张衡有 《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 训诂》等等。
❖ 2、传 是传述的意思。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
(一)体式 章句、传注
(二)魏晋南北朝的古书注释
❖ 1、注释对象: 除儒家经典外,史、子、集部的古书均有注 释;小学著作。
❖ 2、注家注本 王弼、韩康伯的《易注》,杜预的《春秋经 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裴骃的 《史记集解》,皇侃的《论语义疏》,裴松 之的《三国志注》,王弼的《老子注》,郭 象的《庄子注》,张湛的《列子注》,刘孝 标的《世说新语注》,郦道元的《水经注》, 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
❖ 义疏类注释常常旁征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 注,此其长;但有时不免烦琐冗长,使人目 眩。
(四)集解类
❖ 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 种注释。
(五)音义类
❖ 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有音训、音诂、 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唐 陆德明的《经典释义》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 作。
❖ 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 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 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 释义。
毛传 “无礼义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 “仪”解释为“礼仪”。
3、辨析同义词
《诗经·大雅·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 语。”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孔 疏:“直言曰言谓一人自言,答难曰语谓二 人相对。对文故别耳,散则言语通也。
4、注释虚词
《墨子·鲁问》:“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 舟战之器。”孙诒让注:“焉犹于是也。” 就是对虚词“焉”的注释。
(一)汉代的古书注释
❖ 1、注释对象 以解经为目的,所注之书大部分为经部典籍。
❖ 2、注家注本 贾逵、服虔、马融、郑兴、郑众、许慎、郑玄 毛亭《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 注》、《仪礼注》、《礼记注》,孔安国《尚书 传》,何休《春秋公羊传注》、赵歧《孟子章句》, 王逸《楚辞章名》,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 秋注》。
(五)清代的古书注释
❖ 1、注释对象 (1)整理注释经史子等文献 (2)注释传统语言学著作 (3)读书札记中的字词句解释及名物制度考 证
(五)清代的古书注释
❖ 2、注家注本 陈奂《毛诗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 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刘宝楠《论语正 义》,焦循《孟子正义》,梁玉绳《史记志疑》, 沈钦韩《汉书疏证》,王先谦《庄子集解》,《荀 子集解》、《汉书补注》,郭庆藩《庄子集释》、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孙诒让《周礼正义》、 《墨子间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 《广雅疏证》、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念孙《读 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
(三)唐代的古书注释
❖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 2、注家注本
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 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 章怀太子李贤《后汉书注》,杨倞《荀子 注》,成玄英《庄子疏》,李善《文选注》 等。
(三)唐代的古书注释
❖ 3、注释体式 (1)唐的义疏因为是官修,“奉诏更裁,定 名曰正”,所以也叫“正义”。 (2)音义类注释体式的产生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
❖ 4、笺 是表识的意思。名称始于郑玄。郑玄有 《毛诗笺》 笺这种注释,一般是对原注隐而不显略 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记下自己的 不同看法。
(二)章句类
❖ 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 意思。 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 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三)义疏类
❖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这是一种既释经 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 4、唐代义疏的特点 (1)解释词句及考证名物制度较翔实,引证 丰富,保存了汉魏一些经注旧说。(2)唐疏 遵守“疏不破注”原则
(四)宋代的古书注释
❖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 2、注家注本
朱熹的《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 集注》 ❖ 3、注释特点 (1)宋代的注释受宋代哲学影响大 (2)儒家学说中渗入佛教思想;程朱理学致 力阐述义理;其治经多讲义理
(二)串讲文句大意。
❖ 《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 其代序。”王逸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 然不久,春秋往来,以次相代。言天时易过, 人年易老也。”
四、古注的内容
❖ (一)解释词义 ❖ (二)串讲文句大意 ❖ (三)正字注音 ❖ (四)分析篇章 ❖ (五)补证史实 ❖ (六)指明典故出处 ❖ (七)说明名物制度
(一)解释词义
1、直接释词 《诗经·邶风·新台》中的毛传:“泚,鲜明貌;
沵沵,盛貌。”郑笺:“鲜,善也。” 2、串讲中释词 《诗经·鄘风·相鼠》“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二)魏晋南北朝的古书注释
❖ 3、注释体式 (1)受佛学讲佛经方式影响,古书注释产生 “义疏”体式。 (2)兼采前人各家之说解,产生“集解”
❖ 4、注释特点 魏晋时期北方注经守东汉经师家法,重训诂 章句;南方注好借机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 大谈性命哲理。 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佛教大兴。儒生注书 开始采用一种既解经文,又释注文的新体式, “义疏”由此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