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力和运动——章复习与知识点总结(正式)
必修二第六章物理知识点

必修二第六章物理知识点
第六章《力学》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章节,主要涉及力、运动和力的作用等内容。
以下是第六章的主要知识点:
1. 力的概念和计算:
-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用矢量表示,单位为牛顿(N)。
- 力的计算公式为:力=质量×加速度(F=ma)。
- 物体受力时会发生运动或变形。
2. 牛顿三定律:
-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受到力的作用。
-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所受到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重力与万有引力定律:
- 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大质量物体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用Fg表示。
- 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两个质量之间的引力大小与距离的关系,F=G×(m1×m2)/r²,
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m1和m2为质量,r为质心间的距离。
4. 斜面上物体的受力分析:
- 斜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支持力(法向量)的作用,可以将重力分解为垂直和平行于斜面方向的分力。
5. 平抛运动:
- 平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同时,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作用的运动。
- 平抛运动的水平方向速度不变,竖直方向速度随时间变化。
以上是必修二第六章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对于更详细的内容和公式推导,建议参考课本或参考资料。
物理第六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第六章知识点归纳总结本章主要讲述了力学的重要内容,包括力的性质、平衡条件、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弹簧力和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等。
力学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物体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可以更好的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掌握并应用相关的知识,为后续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力的性质1. 定义:力是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的原因,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 特点:力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符合叠加原理,单位是牛顿(N)。
3. 测力的方法:弹簧测力计、万能测力计等。
二、平衡条件1. 力的平衡条件: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是合力为零,合力矢量为零。
2. 静力平衡:物体在静止时处于静力平衡,即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
3. 动力平衡: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时处于动力平衡,即合力为零。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若两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可以将它们合成为一个合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
2. 力的分解:一个合力可以被分解为两个分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合力和分解角度决定。
四、摩擦力1. 定义:物体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2. 包括: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分别对应物体静止时和运动时的摩擦。
五、弹簧力1. 定义:弹簧受力变形时产生的力,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2. 弹簧常数:刻画弹簧硬度的参数,单位为牛顿/米。
六、能量与功1. 功:为力沿着位移方向的作用力大小与位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F = ma,W = Fd cosθ,W = △E = E2 - E1。
3. 能量:物体具有的做功能力的属性。
4. 势能:由位置和状态决定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弹簧势能等。
5. 动能:由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能量,等于1/2mv²。
七、动能定理和功率1. 动能定理:一个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沿着位移方向的功。
2.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功的大小。
3. 动能定理和功率的应用:可以用来计算外力做功的大小和做功的时间。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6章力与运动总复习

第6章力与运动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可概括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四者缺一不可。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7合合方向与大力F1相同8.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时,合力为零。
9.第7章密度与浮力一、(密度)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
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托盘天平)测质量。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把游码放在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红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指示值。
6. 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称量X 围;(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 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ρ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计算密度公式是Vm =ρ;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 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 的单位是米3。
第六章 力与运动知识总结

第六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节力的合成第三节力的平衡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这个或那个力的作用,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这一定律。
但是,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是保持静止状态还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取决于物体的初始状态。
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3)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改变。
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物体必然受到外力的作用,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3、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第二节力的合成1、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二力合成。
2、合力与力的和是两个概念,合力是建立在等效的基础上,用一个力代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力与运动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衡与不平衡力、牛顿三定律、摩擦力、弹力等内容。
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状态改变或产生运动的物理量,它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力的单位是牛顿(N),1N等于1kg·m/s²。
二、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有三种:使物体产生运动、使物体停止运动、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速率。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的合力。
合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来求解。
力的分解是指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
常用的方法有力的正交分解和力的正交分量法。
四、平衡与不平衡力当物体所受的多个力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平衡。
如果物体所受的力合力不为零,物体将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此时称为不平衡。
五、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力的作用都必然同时伴有一个等大反向的力的作用,且力的作用对象不同。
六、摩擦力摩擦力是由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大小与施加于物体上的力的大小相等,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相对运动时所受的力的大小相等。
七、弹力弹力是指弹性物体受到压缩或拉伸后恢复原状时所产生的力。
弹簧的弹力与其伸长量成正比,符合胡克定律。
八、其他知识点1.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压力:是单位面积上作用的力的大小。
3.功:是力沿着运动方向所做的力的大小与移动距离的乘积。
4.功率:是功对时间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
5.能量:是物体由于位置、形状和状态发生变化时具有的做功能力。
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

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运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总结力和运动的知识点,并探讨其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益处。
1. 力和重量:力是物体的特性,可以用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运动。
力的大小与方向有关,可以通过重量来表示。
重量是指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是牛顿(N),重量的单位是千克(kg)。
2.运动中的力:运动中的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包括摩擦力、弹力、支持力等,而非接触力包括引力、电磁力等。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形状和方向。
3.运动的三大定律:牛顿三大定律是力学中的基本法则,分别是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惯性定律指出物体会保持现有的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影响。
动量定律指出物体的动量等于其质量乘以速度,外力会改变物体的动量。
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每个作用力都有一个相等且反向的反作用力。
4.阻力和运动:阻力是物体运动中遇到的阻碍力,可以分为滑动摩擦、黏性阻力和空气阻力等。
阻力会减缓物体的运动速度并消耗能量。
5.力和功率:力与运动的功率有关。
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功的大小。
功是将力作用于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单位是焦耳(J)。
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
6.运动和能量:运动的过程中,物体会具有动能和势能。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势能是物体由于其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高度和弹性有关。
7.运动与健康: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加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改善身体姿势和身体形状,预防骨质疏松和肥胖等疾病。
8.运动与心理健康:运动也对心理健康有益处。
运动可以释放压力、改善情绪和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运动还可以提高注意力和认知功能,促进社交和增强自尊心。
9.运动的类型:有不同类型的运动可以选择,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性训练和平衡训练等。
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柔性训练可以增加关节灵活性,平衡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知识点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知识点第六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一: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器材:斜面、木板、棉布、毛巾、小车、刻度尺、实验过程:略(书本p102)结论:表面越光滑,滑块运动的距离越大,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减小,速度减小的越慢。
进一步推力: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伽利略的观点)笛卡尔对伽利略的补充:如果运动物体在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永远运动下去。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科学推理法: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多次试验获得多组数据,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抽象概括出来的。
知识点二: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也就是静止物体保持静止状态不变的性质,运动着的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性质:1.惯性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2.惯性大小的决定作用:惯性有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外力、运动状态无关。
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1.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是无条件,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与外力,所处状态无关2.惯性定律是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是有条件的第二节合力知识点一:合力、分力概念: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是这个力的分力。
性质:同一性:几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非重复性: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有一个力,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考虑了合力就不能考虑分力,也就是说,要么考虑分力,要么只考虑合力。
等效性:合力不是简单的力的总和,而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运用等效代替原则,合力实质是分力的等效力。
知识点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和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高一第六章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第六章物理知识点总结在高一的物理学学习中,第六章是一个重要的章节,涵盖了许多基础的物理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便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1. 力的概念和性质1.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相互之间产生的物理量。
1.2 力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
1.3 力的性质: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并遵循交换定律和合成定律。
2. 牛顿定律2.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受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作用改变其状态。
2.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2.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点在同一直线上。
3. 重力和万有引力3.1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质量的函数,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2 重力的计算:F = mg,其中F为重力,m为物体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在地球表面约为9.8m/s²)。
3.3 万有引力: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有关,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4 万有引力公式:F = G * (m₁ * m₂) / r²,其中F为引力,m₁和m₂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G为万有引力常量。
4. 阻力和摩擦力4.1 阻力:物体在运动中受到的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力。
4.2 摩擦力:物体与物体或物体与空气接触时,由于接触面之间的不平整而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4.3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当物体还未发生相对滑动时,施加在物体上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当物体相对滑动时,施加在物体上的摩擦力为动摩擦力。
5. 动量和动量守恒5.1 动量: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5.2 动量的计算:p = mv,其中p为动量,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力和运动 ——章复习与知识点总结 2012.3第六章 力和运动——章复习一、基本知识自测并复习 (一) 力及其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物体间的 。
2、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
3、单位: ,托起一个大苹果的力大约为5N 。
4、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二) 弹力、弹簧测力计1、弹性:受力时 ,不受力时 的特性。
2、塑性:变形后不能 的特性。
3、弹力:物体由于 而产生的力。
4、方向: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 ,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5、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 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三观察: 和 。
(2)使用时,①要注意所测力不能超过 。
②在 时才能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 。
(三) 重力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的 的力。
2、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大小:重力的大小是 。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 。
4、公式: (g= )。
g 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 的物体,在地面附近受到的 。
5、方向: 。
应用:重垂线。
6、重心:重力的 。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 上。
(四) 摩擦力1、概念:两个相互 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就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的力。
2、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1)实验方法: 法。
(2)因素:① 大小。
②接触面的 。
3、减小方法(1)变滑动为 。
(2)使两个接触面 。
(3) 压力。
(4) 按触面的粗糙程度。
(五) 运动和力的关系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 作用时,总保持 状态或 状态。
2、惯性:物体保持 不变的特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 。
3、二力平衡的条件(1)作用在 上;(2)大小 ;(3)方向 ; (4)作用在 上。
二、重点知识理解 (一)对惯性的理解1、对惯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任何情况下的物体都有惯性。
(2)惯性大小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的状态如何等因素均无关。
(3)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独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但该物体却有惯性。
(4)只能说一个物体具有惯性,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受惯性作用或惯性力。
2、对惯性现象的理解分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被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2)当外力作用在物体的某一部分(或与物体有关联的物体上时,这部分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情况;(3)该物体另一部分由于惯性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4)最后会出现的现象。
第六章力和运动——章复习与知识点总结2012.3第六章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孤立的一个物体是不会出现力的作用的,受力物体存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存在。
2、力的产生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对乙物体有作用力的同时,乙对甲物体也有力的作用,这一对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即:相互作用力.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运动快慢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示意图:带有箭头的有向线段。
1、弹力(1)弹力的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2)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系,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对于拉伸形变(或者压缩形变)来说,伸长(或压缩)的长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3)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平板的弹力垂直于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支撑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索的弹力沿着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
2、重力(1)重力的概念定义: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符号:G)理解: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它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
②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重力的三要素:大小:G = mg(g=9.8N/kg)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垂直水平面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
其中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1)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并且相互挤压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阻碍它们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作用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第一:两物体相互接触、相互挤压、发生弹性形变,即要有弹力;第二: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第三:两物体间接触面粗糙。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或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但是不能把摩擦力方向理解为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
(4)摩擦力的种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远小于滑动摩擦力)(5)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①与物体间的压力有关②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物体的运行速度、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第六章力和运动——章复习与知识点总结2012.3(6)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①增加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有害摩擦: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在接触面加润滑油;利用气垫;利用磁悬浮。
1、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都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刚到达水平面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推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⑴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3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1)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例如: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如果它受力,则一定受的是平衡力。
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它所受的力一定是非平衡力。
(2)要熟悉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力:如重力是用符号G表示,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还有:压力(F),支持力(N),拉力(F),这一类力属于弹力,产生的条件是施、受力物体互相有挤压作用,且施、受力物体之间互相接触,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物体表面。
另外还有摩擦力,、用符号f表示。
产生摩擦力时,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
(3)在分析物体受力时,一定能找到施力物体。
(4)在多个物体互相牵连,受力比较复杂时,可选定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这种方法叫做隔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