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

合集下载

临床药理

临床药理

1、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描述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2、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3、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有高度亲和力并与受体结合,但内在活性为0,却能够妨碍受体激动药的作用。

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

4、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以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表示吸收程度,以血药浓度达高峰时间表示吸收速度5、治疗指数: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一个指标6、药物滥用:指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或不断地自行过量用药行为。

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特征,往往导致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危害,并进而酿成对社会严重危害。

7、药物耐受性: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对药物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

必须增加剂量才能获得原用剂量相同效应8、临床实验:指任何在人体进行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

9、部分激动剂:药物与受体结合方式及亲和力与受体激动药相似,但内在活性小,只产生较弱的生理效应,却能同时妨碍其他激动药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10、稳态血药浓度: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以相同剂量多次给药,血药浓度可依次叠加,直至维持在一定水平或一定水平内上下波动,该范围即稳态浓度,有一峰值和一谷值1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学作用所引起的反应12、表观分布容积Vd:指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13、药物不良反应: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4、时辰药理学:研究药物与生物内源性周期节律变化关系的科学15、药物依赖性:是精神活性药物的一种特殊毒性在滥用的条件下,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16、临床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及作用量的规律的科学17、一级动力学:指药物在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一次方成正比18、零级动力学:指药物自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19、治疗药物检测TDM:以药动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它体液中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给药方案20、毒性作用:由病人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量时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21、后遗效应:药品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22、药物相互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作用和疗效的变化,包括作用增强和作用减弱23、房室模型:药动学研究中按药物在体内转运速率的差异,以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相结合设置的数学模型24、药物警戒:是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它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活动25、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26、脱敏:机体长时间使用某种激动药后,受体对该药的敏感性渐渐降低的现象,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负反馈措施1、药理研究内容:药效学研究、药动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临床试验、药物相互作用2、新药临床试验内容:(罗马)1期临床试验:新药研究起始期,研究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的药动学过程,提出新的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

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

1、临床药理学:主要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临床药理学的主要内容:①临床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②临床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③毒理学研究或药物不良反应(ADR)⑤临床药物试验(clinical trails)⑥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所出现的复合效应3、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②对ADR进行监督与调研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4、新药临床药理学评价又称为临床药理试验临床试验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①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③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二章临床药动学临床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粘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首关消除。

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1、半衰期:其中消除半衰期(t1/2)最重要,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按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t1/2为一恒定值2、时量曲线C-T: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图,用药后,由于药物的体内过程,可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量)随着时间(时)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以时间为横坐标,药物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绘制的图形。

临床药理学分类

临床药理学分类

临床药理学分类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和药物效果的学科。

它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帮助医生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药理学的分类主要包括药物分类、药物作用机制分类和药物代谢分类等。

一、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性质和作用机制,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 化学药物:按照化学结构可分为多种类型,如酚类、胺类、醇类、氨基酸类等;2. 生物制品:包括蛋白质药物、多肽药物、核酸药物等;3. 中药:按照中药的性能和功效可分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理气和中药等;4. 放射性药物:包括放射性同位素药物和放射性药物探针等。

二、药物作用机制分类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临床药理学将药物作用机制分为以下几类:1. 拮抗作用:指两种药物通过相互竞争结合于同一个受体位点,从而产生相互阻止或相互减弱的作用。

例如,β受体阻断剂对抗肾上腺素在β受体上的作用;2. 激动作用:指药物通过结合于受体位点,激活受体从而产生生理效应。

例如,β受体激动剂能够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率;3. 反应作用:指药物与生物体内某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效应。

例如,某些抗菌药物能够与细菌细胞壁结合形成不可逆的共价键,破坏细菌细胞壁从而起到抗菌作用;4. 替代作用:指药物与体内某种物质类似,在生理功能上起到替代作用。

例如,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三、药物代谢分类药物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形成代谢产物后被排出体外。

根据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性质,药物的代谢可分为以下几类:1. 直接代谢:指药物在体内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而转化为代谢产物。

例如,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能够将某些药物氧化为相应的代谢产物;2. 间接代谢:指药物在体内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通过成环开环、酯水解等反应途径转化为代谢产物。

例如,部分药物在胃酸的催化下发生酯水解反应;3. 酸碱反应:指药物在体内经过酸碱反应而转化为代谢产物。

临床药理 名词解释

临床药理 名词解释

1、临床药理学:就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与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得一门交叉学科。

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毒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得规律等。

2、新药:就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得药品。

已上市得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得适应症,亦按新药管理。

3、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得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得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得关系.根据计算出得药物动力学参数制定最佳给药方案以及给药剂量与给药频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4、吸收: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得过程称为吸收。

5、首关效应:又称首过消除,就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得酶代谢所致,使体循环药量减少得一种现象。

6、分布:就是指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得过程.7、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内后,发生化学结构上得变化,这就就是药物代谢过程,也可称为代谢。

8、排泄:药物得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得过程称为排泄.9、肝肠循环: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汁,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

10、房室模型:为了定量地分析体内药物得动力学过程,通常用房室模型模拟人体,将人体分为若干房室。

只要体内某些部位得转运速率相同,均可归为一个房室,房室得划分与解剖位置或生理功能无关。

在多数药代动力学模型中,药物可进入该房室,又可从该房室流出,称为开放系统(open syst ems)。

11、半衰期(t1/2):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得时间12、表观分布容积(Vd):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得体液总容积。

13、生物利用度(F)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得程度与速度14、清除率(Cl):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消除掉药物得能力,用血浆容积表示,单位就是ml/min15、稳态血药浓度(Css)·定义:若以一定时间间隔,以相同得剂量多次给药,则在给药过程中血药浓度可逐次叠加,直至血药浓度维持一定水平或在一定水平内上下波动,该范围即称为稳态浓度。

简述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简述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简述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药物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影响的学科。

本文将简述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是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点。

这些过程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药理学家通过研究这些过程,可以制定最佳的用药方案,如药物剂量、给药频率、给药方式等。

2. 药物的药效学
药物的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临床药理学家通过研究药物的药效学特性,可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以及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3.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临床药理学家通过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可以制定最佳的用药方案,如药物剂量、给药频率、给药方式等。

4. 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药物可以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过敏反应等。

临床药理学家通过研究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5. 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的相互作用是指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临床药理学家通过研究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避免不良相互作用的发生。

6. 药物的遗传学
药物的遗传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遗传多态性和遗传变异对药物代谢和效应的影响的学科。

临床药理学_总结

临床药理学_总结

一.绪论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不一定考,但要知道)主要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重要,老师读了一遍):其核心是保障受试者与患者的权利,保证临床试验的科学性。

临床药理学的主要内容:临床药效学(clinical pharmacodynamics):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临床药动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临床药物试验(clinical trails)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所出现的复合效应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②对ADR进行监督与调研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临床试验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①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③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我国的新药临床试验分期Ⅰ期临床试验是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主要目的是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提出新药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

对象:健康人II期临床试验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临床试验。

其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疗效适应证,了解药物的毒副反应,对该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

对象:靶疾病的患者Ⅲ期临床试验是Ⅱ期临床试验的延续,目的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要求在Ⅱ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除增加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之外,还应扩大临床试验单位。

临床药理

临床药理

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科的分支,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药物效应动方学(简称药效学)、毒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肝肠循环:药物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汁,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

一级速率过程,指药物在某房事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事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零级速率过程,指药物在某房事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事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生物利用度:是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入进入体循环速度与程度,药物进入全身血循环的相对量(AUC)表示吸收程度,用血药峰浓度(Cmax)及达峰时间(Tmax)表示吸收速度。

稳态血药浓度:若以一定时间间隔,以相同的剂量多次给药,则在给药过程中血药浓度可逐次叠加,直至血药浓度维持一定水平或在一定水平内上下波动,该范围即称为稳态浓度。

TDM:在药代动力学院里的指导下,应用现代的分析技术法,检测病人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用于药物的指导和评价,以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试验:任何在人体(病人/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品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用药品的作用、不良反应/或试验用药品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用药品的疗效与安全性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稽查记录总结和报告。

治疗指数:药物LD50/ed50之比叫做该药的治疗指数。

临床药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职能

临床药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职能

临床药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职能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安全性和机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临床药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职能。

一、临床药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 药效学:该领域研究药物如何产生治疗效果,并通过药物代谢、药动学等方面的研究来确定药物的合适剂量、给药途径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2. 药物安全性:临床药理学研究不仅关注药物的疗效,还重视药物的安全性。

研究人员通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治疗的监测和评估等手段,评估药物在人体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3. 药物代谢动力学:该领域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并通过研究药物的药物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等,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4. 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药理学也研究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药物间的潜在相互作用,以防止药物间的不良反应和降低治疗效果。

5. 个体化治疗:临床药理学也致力于研究药物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多态性和药物敏感性等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个体化治疗的建议。

二、临床药理学的主要职能1. 药物治疗方案制定:临床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可帮助医生确定药物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等。

2. 药物治疗监测与评估:临床药理学通过监测患者血药浓度、药物代谢产物和不良反应等指标,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潜在风险。

3. 药物安全监测:临床药理学研究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提供药物在人体内的最佳使用方式,并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4. 药物相互作用预警:临床药理学通过研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醒医生关注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以避免不良反应和治疗失败。

5. 个体化治疗建议:临床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个体化治疗的建议,根据患者的基因遗传特征和药物敏感性等因素,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总结:临床药理学作为药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安全性和机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药理学科的分支,是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等,是基础与临床、药学与临床联系的桥梁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3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CPM),是近30年来在临床药理学与临床药动学领域内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

是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现代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用于药物治疗的指导与评价。

4.激素替代疗法:雌激素替代治疗(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ERT)指给绝经后妇女适量雌激素,以缓解雌激素缺乏造成的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及生殖道、泌尿系统萎缩等症状。

雌激素和雌激素/孕激素替代治疗统称为激素替代治疗(HRT)。

5.直接费用:指与特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直接相关的支出,它包括疾病的直接医疗成本和直接非医疗成本。

6.抗感染药物:是指用于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原虫以及蠕虫等)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7.WHO对ADR的定义:ADR是指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人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8.药物依赖性:是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要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要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停药引起的不适。

9.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10.Ⅰ期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一般为10~30例
Ⅱ期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一般为100例
Ⅲ期临床试验的病例数:多发病一般不少于300例,其中主要病种不少于100例
11.引起帕金森病的主要原因:
①多巴胺学说:黑质—纹状体处的DA能神经元变性,导致纹状体内多巴胺减少或缺乏,
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增强
②氧化应激学说
③自由基氧化神经膜类脂,破坏DA神经元功能
12.治疗精神分裂症一般推荐的药物选择程序:
单用一线药(奥氮平、利培酮和喹硫平)→三种一线药均无效时改用经典抗精神分裂症药→仍无效时改用氯氮平→仍无效或效果不佳时考虑联合用药。

13.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①.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与胰岛b细胞的磺脲类受体结合,阻滞与之偶联的A TP敏感钾离子通道,使细胞膜膜去极化。

增强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开放,胞外钙离子内流,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激活胰岛素释放;
②增加胰岛素与靶组织及受体的结合能力;
③激活糖原合成酶和3-磷酸甘油脂肪酰转移酶,促进糖的利用和糖原的合成。

14.术前应用碘剂的目的:(甲亢手术)
给予硫脲类控制甲亢病情,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然后术前2周加用碘剂使腺体缩小坚实,便于手术,减少出血
15,判定药物治疗方案的质量应考虑的因素:
①临床效果,即药物的疗效和毒性问题;
②患者状态改善情况
③患者满意程度
④患者直接和间接发生的费用情况
16.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原则:
①长期服药、控制症状:几乎所有病人均需终生服药
②对症用药、辨证加减:根据年龄、症状类型和严重程度、功能受损状态、给药的预
期效果和副作用等选择药物;
③最小剂量、最佳效果:“细水长流,不求全效” “slow” and “low” ;“滴定” 原则
④权衡利弊、联合用药:左旋多巴制剂是最主要的抗帕金森病药物,需合并其他作用
机制的药物
17常用硝酸酯类药物及其抗心绞痛机制:
本类药物多数是硝酸酯类,其中以硝酸甘油最为常用,其次还有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和戊四硝酯等。

作用机制:硝酸酯类能在平滑肌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被降解产生一氧化氮(NO),NO能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增加细胞内cGMP的含量,进而激活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降低细胞内Ca2+的浓度,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而产生抗绞痛的作用
18.老年人用药原则:①用药种类不能过多,治疗方案尽量简化,个体化
②由低剂量开始治疗,避免长期用药
③不易服用缓释制剂
④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