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精心整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科的主干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1.2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1.3纵向研究设计:就是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内发展变化的依据。
1.4聚合式交叉设计:将横断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构成聚合式交叉设计。
1.5观察法: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然后观察的结果。
1.6实验法: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1.7调查法:指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向被试或有关人员了解其某种心理活动的发生极其有关条件。
1.8问卷法:指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生心理活动的数据资料的方法。
1.9测验法: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学生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
1.10生态学运动:指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种强调在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被试的心理特点的普遍倾向。
2.1人格:是一个人行为系统,即动作的总和。
它是后天形成的,是人的各种习惯系统的产物。
并且其中也有一些占优势的习惯系统。
2.2 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工作。
2.3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2.4顺应:指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
2.5平衡: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
2.6守恒:就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
2.7假设-演绎推理: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先提出一系列的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到答案。
2.8命题推理:指不必一定按现实的或具体的资料做依据,只凭一个命题就可以进行的推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心理问题和心理发展机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发展等方面。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可以了解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问题,并探索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幼儿阶段,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关注幼儿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
研究发现,幼儿在认知方面逐渐发展出对物体的分类、数量的理解,以及语言能力的提高。
同时,幼儿的情感发展也十分重要,他们需要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培养积极的情绪表达能力。
社会发展方面,幼儿需要学习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的行为规范。
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自我认同和学业发展。
研究发现,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能力逐渐发展,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和推理。
同时,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也在发展中,他们需要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学业发展方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如何提高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
在成人阶段,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关注成人的职业发展、家庭关系和心理健康。
研究发现,成人的职业发展涉及到职业选择、职业满意度和职业发展规划。
家庭关系方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如何促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和谐。
心理健康方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关注成人的心理压力、情绪管理和心理幸福感。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教育实践和心理咨询。
在教育实践中,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心理咨询方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和发展需求,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总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总论:探讨本学科的历史发展、确定 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并阐明本学科 进行科学研究的路线和方法等问题。
主要包括: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 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教学心理、 教学的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教师心理
11
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 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实践性原则 (四)综合创造性原则
12
一、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 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 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它 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
二、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 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 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44
(三)阐明了教学与发展与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思想(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 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 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 斯基把两种水平之 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 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 水平与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 间的 差异。”
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这种横断与 纵向的交叉研究。
13
1、教育心理实验 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旨在探讨在改变教育
教学过程影响下的心理活动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 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优点:与自然实验一样 缺点:不如实验室控制严格,进行因果分析不太容易 等
14
2、观察法 这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使用观察法要注意: (1)在观察前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周详的计划 (2)观察中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尽量避免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发展和教育方面的心理特征、过程和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情感、认知和身体等方面。
本文将从该学科的历史、理论和应用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当时一些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儿童的认知、社会和情感发展,以及教育对其发展的影响。
这些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20世纪上半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理论也逐渐形成,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等。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上。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他提出了认知结构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通过不断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来适应新的环境和经验,从而实现认知的发展。
这个理论不仅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教育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除了认知发展,社会和情感发展也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在社会发展方面,亨利·温曼提出了父母-儿童关系的理论,认为父母与儿童的亲密关系对儿童的发展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情感发展方面,爱德华·斯普林格提出了情感的阶层理论,认为个体在情感发展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从基本的需求满足到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
这些理论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了指导和指导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据。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个体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他们还可以通过了解个体的情感发展水平来建立积极的教育关系。
此外,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为教育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依据。
例如,教育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教育政策,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总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发展和教育方面的心理特征、过程和问题的学科。
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区别

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区别1.引言1.1 概述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三个重要分支,它们各自研究不同的问题和领域,具有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文旨在比较和区分这三者之间的异同点。
首先,应用心理学是一门关注将心理学原理和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学科。
它的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心理学的帮助和支持。
应用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各个领域,如临床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
例如,在临床心理学中,应用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和提供心理健康治疗,帮助个体克服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和心理疾病。
总之,应用心理学关注如何将心理学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并改善个体和社会的生活质量。
其次,基础心理学是对心理学本质和基本理论的研究。
它探究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过程,旨在了解人类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基础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构建来揭示人类思维和行为的运作机制。
他们的研究可以提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为其他应用学科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基础心理学的重点是理论和实验,通过有效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来探索心理学中的基本原则。
最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关注个人的发展过程以及教育环境对于个体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它研究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发展变化,以及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儿童认知发展、青少年性格形成、学习和教育策略等。
通过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和教育背景下的学习过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综上所述,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研究目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
应用心理学致力于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基础心理学关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个体的发展和教育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这三个分支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我们将会探讨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之间的区别。
87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大纲

87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大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及其与教育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教育如何促进个体心理发展。
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心理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其研究任务包括揭示心理发展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等。
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心理发展实质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生物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等。
三、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包括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形式运算期等。
认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育要适应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以促进个体认知发展。
四、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情绪发展和社會性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另一方面。
情绪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斯宾塞的依恋理论等。
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米德的社会化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等。
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育要关注个体情绪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培养个体良好的情绪和人际关系。
五、个性与性格发展个性是个体在心理特征上的总体表现。
个性的基本概念包括性格、气质、智力等。
性格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等。
个性与性格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育要关注个体个性和性格发展,培养个体良好的性格特征。
六、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评价理论。
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教学理论包括传统的教学理论、现代的教学理论等。
评价理论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课程评价理论等。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3)1.2 知识要点概述 (4)二、发展心理学基础 (5)2.1 发展阶段理论 (7)2.1.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8)2.1.2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9)2.2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1)2.2.1 认知发展 (11)2.2.2 情感与社会发展 (13)2.2.3 动作和语言发展 (14)三、教育心理学基础 (16)3.1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7)3.1.1 学习理论 (18)3.1.2 教学策略 (20)3.1.3 评估与测量 (21)3.2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22)四、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23)4.1 学生评价与个性化教学 (24)4.2 教师专业发展 (26)4.3 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 (27)五、结论 (28)5.1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29)5.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1)一、内容综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本文档旨在梳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要点,以便读者能够对这一领域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
它关注的关键时期包括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在这些阶段,个体的心理特点、需求和问题都有所不同。
在婴儿期,关注点在于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在儿童期,关注点在于培养自主性和社交能力;在青少年期,关注点在于性别认同和社会角色的形成;在成年期,关注点在于应对生活压力和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在老年期,关注点在于保持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变迁。
教育心理学研究在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现象,如学习、记忆、思维、情感和动机等。
它关注的问题包括: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教育心理学还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政策制定等问题。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目录

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第二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二、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三、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一节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一、华生的生平二、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第二节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第三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生平二、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第四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维果斯基的生平二、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五节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一、朱智贤的生平二、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遗传、成熟与环境关系一、遗传及其作用二、成熟及其作用三、环境及其作用四、遗传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三、知识的领会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第三节心理发展的动力一、心理发展动力的几种观点二、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第四节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实质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三、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四、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第四章婴幼儿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婴幼儿发展的概述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二、婴幼儿主导活动的发展第二节婴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四、言语的发展五、情绪情感的发展六、意志(动作)的发展第三节婴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个性的发展二、社会性的发展第五章小学生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小学生发展的概述一、小学生的生理发展二、小学生主导活动的发展第二节小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四、言语的发展五、情绪情感的发展六、意志的发展第三节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个性的发展二、社会性的发展第六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初中生发展的概述一、初中生的生理发展二、初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三、初中生主导活动的发展第二节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四、言语的发展五、情绪情感的发展六、意志的发展第三节初中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个性的发展二、社会性的发展第七章高中生心理的发展第一节高中生发展的概述一、高中生的生理发展二、高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三、高中生主导活动的发展第二节高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四、言语的发展五、情绪情感的发展六、意志的发展第三节高中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个性的发展二、社会性的发展第八章个别差异第一节个别差异的概述一、什么是个别差异二、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三、学生个别差异的表现第二节超常儿童一、什么是超常儿童二、关于超常儿童的主要研究三、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四、超常儿童的诊断五、超常儿童的成长与教育第三节智力落后儿童一、什么是智力落后二、智力落后的诊断与分类三、智力落后的成因四、智力落后的预防和教育第九章学习概论第一节学习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学习二、学习的分类三、学习过程的模型第二节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习的联结理论二、学习的认知理论三、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第三节影响学习的条件一、影响学习的内部条件二、影响学习的外部条件第十章认知领域的学习第一节广义知识的分类与学习阶段一、知识与技能的划分和广义知识的分类的对应关系二、广义知识的分类与加涅认知学习结果分类的对应关系三、广义知识的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第二节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分类三、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条件第三节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一、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二、智慧技能的学习第四节学习策略一、什么是学习策略二、元认知三、学习策略的分类四、学习策略的学习过程五、影响学习策略的学习条件六、学习策略的培养与训练第十一章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动作技能的概述一、什么是动作技能二、动作技能的特征三、动作技能的分类第二节动作技能的习得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二、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趋势三、动作技能形成的有利条件第三节动作技能的保持一、动作技能保持的特点二、影响动作技能保持的因素第四节学习的迁移一、什么是学习的迁移二、学习迁移的种类三、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四、现代的学习迁移理论第十二章品德心理第一节品德的概述一、什么是品德二、品德的结构第二节品德理论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二、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三、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第三节品德的形成和品德不良的转化一、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二、品德不良的转化第十三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动机的概述一、什么是动机二、学习动机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认知理论二、动机的人本理论(人本主义动机理论)三、动机的强化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变化一、学习动机的形成二、学习动机的变化第四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一、远景性学习动机教育与近景性学习动机教育相结合二、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求知欲三、充分利用反馈与评价的作用四、科学运用奖励与惩罚五、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六、引导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归因第十四章教师心理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一、教书的角色二、育人的角色三、管理的角色四、代理的角色五、研究的角色第二节教师的人际关系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二、教师与教师的关系三、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四、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第三节教师的品质一、教师的教育能力二、教师的人格特征三、教师的教育机智第十五章学习的测量与评价第一节学业成绩测量与评价的概述一、测量、测验与评价二、学习测量与评价三、学习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功能第二节学习测验的类型一、教师自编测验二、标准化测验第三节测验的质量分析一、测验项目的质量分析二、测验整体的质量分析第四节学习评价的类型一、诊断性学习评价二、形成性学习评价三、终结性学习评价四、三类学习评价的比较主要参考文献后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I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III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A. 荣格
B. 霍尔
C. 普莱尔
D. 桑代克
关于测验法的实施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研究人员没有必要背诵测验指导语
B. 测验的实施过程应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C. 测验结果的解释要参照常模
D. 测验的评分标准因人而异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A. 来自外部环境
B. 来源于遗传
C. 来源于后天的成熟
D.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朱智贤关于教育与发展的关系的观点是:
A. 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B. 发展要走在教育的前面
C. 教育决定了儿童的心理发展
D. 教育延缓了心理的发展
主张用统计的方法来推断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的心理学家是:
A. 霍尔
B. 高尔顿
C. 格塞尔
D. 华生
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是:
A. 需要
B. 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
C. 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
D. 个体实践
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是:
A. 大脑的神经细胞的增多
B.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 神经纤维的髓鞘化
D. 神经系统的抑制性减弱
关于幼儿的记忆发展,下列说正确的是:
A. 以无意识记忆为主
B. 以抽象记忆为主
C. 以有意识记忆为主
D. 以意义记忆为主
婴儿从什么时候开始怕生
A. 3个月左右
B. 6个月左右
C. 9个月左右
性别认同阶段是在:
A. 2-3岁
B. 4-5岁
C. 6-7岁
D. 8-9岁
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
A. 游戏
B. 劳动
C. 生活
D. 学习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或者关键期是:
A. 小学三年级
B. 小学四年级
C. 小学五年级
D. 小学六年级
8-10岁的儿童处于角色采择发展的哪个阶段?
A. 自我反省角色采择
B. 相互型角色采择
C. 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采择
D. 社会-信息角色采择
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
A. 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B. 抽象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C. 形象思维的发展进入到关键期
D. 辩证逻辑思维发展完善
关于初中生的社会发展任务,下列说发正确的是:
A. 学习劳动
B. 认识社会
C. 谋求独立
D. 发展情感
高中生正处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
A. 低谷期
B. 最佳时期
C. 平稳期
D. 最佳发展区的前端
大多数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的什么阶段
A. 观察阶段
B. 探索阶段
C. 确立阶段
D. 确定阶段
性向说是谁提出来的:
A. 荣格
B. 培因
D. 马斯洛
唐氏综合症是:
A. 近亲结婚的结果
B. 由母亲怀孕期间服药引起的
C. 母亲怀孕期间照射X光引起的
D. 遗传性疾病
哪位心理学家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A. 加涅
B. 潘菽
C. 奥苏泊尔
D. 布鲁姆
斯金纳学习理论的观点是:
A. 强调试误
B. 强调顿悟
C. 强调认知
D. 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
奥苏泊尔同化论的核心是:
A. 单项作用观
B. 主动学习观
C. 相互作用观
D. 被动学习观
关于陈述性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是相对静止的
B. 是回答为什么的
C. 学习速度较慢
D. 不容易遗忘
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是:
A. 图式
B. 脚本
C. 产生式
D. 命题
影响学习策略的内部学习条件是:
A. 原有知识背景
B. 学习行为
C. 操作步骤
D. 学习环境
造成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高原现象”的原因是:
A. 教师指导有误
B. 个人能力到了极限
C. 环境的影响
D. 兴趣降低
形式训练说的理论基础是:
A. 行为主义心理学
B. 官能心理学
C. 认知心理学
D. 人本主义
关于品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一种社会现象
B. 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C. 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D. 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在不良行为的转变阶段,避反复的方法是:
A. 引发社会性需要
B. 消除疑惧心理
C. 完善期自我观念
D. 暂时离开旧环境
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
A. 是一种辩证关系
B. 是一种直线型的关系
C. 单项影响的关系
D. 没有直接关系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
A. 马斯洛
B.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
C. 斯金纳
D.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
自我强化是谁提出来的?
A. 罗杰斯
B. 斯金纳
C. 班杜拉
D. 马斯洛
罗森塔尔效应说明:
A. 学校对老师的影响
B. 老师对学校的影响
C. 学生对教师的影响
D.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反馈技术可以用来培养:
A.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B. 教师言语表达能力
C. 教师的处理教材的能力
D. 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
下列测验属于教师自编测验的是:
A. 准侧参照测验
B. 论文式测验
C. 人格测验
D. 常模参照测验
终结性学习评价:
A. 又叫做事前评价
B. 可以发现超常儿童
C.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D. 在教学过程结束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