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典故
历史名人典故4篇

历史名人典故4篇历史名人典故篇(一):十位中国历史名人作文素材集锦中国历史上名人辈出,这些经典的素材也是写谈论文的重要论据,各位高考考生若能派上用场,定让自己的作文文采飞扬,获得抱负的分数。
1.岳飞“精忠报国”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自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托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历史名人典故篇(二):历史典故:划粥割齑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闻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宠爱,广为传诵。
他在担当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胜利抵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
西夏的军官相互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
”话里对范仲淹布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才能,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努力有着必定的因果关系。
早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日后的丰硕果实。
范仲淹的祖籍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
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
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
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闻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学问,立志报国为民。
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特别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探望他,发觉他的伙食特别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钱来,让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非常坚决地推辞了。
他的伴侣没方法,其次天送来很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
过了几天,他的伴侣又来访问范仲淹。
他惊讶地发觉,他上次送来的鸡、鱼之类的佳肴都变质发霉了,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
他的伴侣有些不兴奋地说:“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称字,不称名,以示敬重),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吃的东西你都不愿接受,岂不让伴侣太难过了!”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会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
历史名人节俭的典故

历史名人节俭的典故
历史名人节俭的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1.朱元璋“四菜一汤”的故事:朱元璋在贫困时期,常常只能吃些大麦饭和一碗葱汤。
即使
在成为皇帝之后,他仍然保持简朴的生活习惯,每顿饭只有四菜一汤。
他还规定,无论官员还是百姓,都必须吃粗粮和青菜,不允许奢侈浪费。
2.季文子的故事:季文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贵族和著名外交家,他非常节俭,穿衣只求朴
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
他吃的食物也很简单,从不讲究奢华。
3.司马光的故事:司马光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他以节俭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
容。
他给儿子写了一篇《训俭示康》的文章,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认识,教导儿子要节俭持家。
4.傅玄的故事:傅玄是晋代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看到时俗非常奢侈,便上书朝廷说:“粮
食和绢帛的生产很不容易,人们不注意节约,必然会出现断粮缺绢的时候。
”他还表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
这些历史名人的节俭故事告诉我们,节约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珍惜资源,避免浪费,保持简朴的生活态度。
[古代名人典故]名人典故4篇
![[古代名人典故]名人典故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f70b3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0d.png)
[古代名人典故]名人典故4篇名人典故一:名人故事爱因斯坦的故事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
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期冀。
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
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
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
他们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
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
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
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
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
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在讥讽和侮辱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
在中学里,他喜爱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那些脱离实际和生活的课不感兴趣。
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
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
书籍和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视野开阔了,爱因斯坦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
一天,他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
中华典故500则

中华典故500则本文将精选500则中华典故,从历史传说到名人故事,从寓言故事到成语引用。
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中国传统典故的魅力。
一、历史传说1. 大禹治水在古代,《大禹治水》是中国四大文化神话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缩影。
传说大禹治水耗时九年,劝农耕田,引河直道,最终战胜洪灾,天下太平。
大禹治水成为了中国改革传统的代表,并且大禹治水也是大禹学堂的教育理念的来源。
2. 妲己在《山海经》中,妲己是商纣王的美女宠妃,她曾经勾结率领各部落反叛,最终被周武王所灭。
3. 吕布与貂蝉《三国演义》中,吕布是曹操手下的大将,貂蝉是国色天香的绝世美女,两人之间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
4. 西施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因为长得太漂亮,被迫牵延千里。
5. 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是一个很感人的古代故事,她丈夫被强迫劳作,她在长城旁召集村民,想重新寻找丈夫的尸体。
6. 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爱情传说,故事主要讲述了荆宁和白素贞之间的爱情故事。
7. 梁山泊《水浒传》中的梁山泊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宋江和他的几百兄弟反抗腐败官员的故事。
8.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三国时期的群雄争霸和英雄豪杰之间的恩怨情仇。
9.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个故事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10. 燕郊说葛《燕郊说葛》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主要讲述了齐国人葛文的故事,作为后人向往和学习的榜样。
二、名人故事11. 孔子的言行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成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12. 孟子说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言行对后人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13. 关公关公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他的忠诚和义气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14. 范蠡的为山移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贤臣,他通过为山而移水的举动,成就了岳州。
15. 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的用兵谋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故事5篇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故事5篇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医学家。
华佗创造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比西方的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奉献特别巨大。
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受了千辛万苦,最终获得了渊博的医学和超群的医术。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故事5篇2屈原其有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屈原可能不太适宜,但我认为屈原在文学上成就的顶峰确实是比拟晚的时候。
这于他一身坎坷的经受是有关的。
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报国的忠臣可能在文学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坛遭到排挤,被放逐后宏大的《离骚》才横空而出。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见,怀王遂被秦拘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连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楚襄王二十一年(62岁),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
他为了实现政治抱负,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盼望的国家,被弄到了面临危亡的绝境。
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抱负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兴奋人心的诗歌。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抱负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抱负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的喜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
据说屈原还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故事5篇3文天祥.同胞兄弟志向径庭文天祥有一个弟弟叫文溪山,当时还在惠州做官,他看着宋室江山大势已去,不思振作,却甘心媚颜事敌。
就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次年5月,他投降元朝,后即赴燕京,骑马招摇于市。
历史名人故事典故5篇

历史名人故事典故5篇历史名人故事典故篇1在明初的时候,有一个叫宋濂的文学家,诗人。
在小时候他十分好学,但是由于家里很穷就没有办法去买书来读。
于是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然后把借来的书亲自重新抄在一张纸上,再按时归还给别人。
的时候,天气十分寒冷,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而宋濂却坚持的抄书。
有时,连砚台里的墨都冻成冰了,他的则端来热水,把热水倒进砚里,使它溶解。
宋濂的十分关心宋濂,当宋濂全身都冻僵时,母亲则找来棉被给宋濂披上,怕他冻着。
的时候,天气十分炎热,蚊虫又多,宋濂还是坚持的抄写,有时把他的手都咬肿了,可宋濂毫不在乎。
而母亲却在旁边为他把扇,母亲的爱,让宋濂更加勤奋的学习,抄完后,就小步加快跑地送去,生怕超过了约定的期限。
由于他十分坚守信约,因此有许多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他,他就更勤奋地阅读,每天早起晚睡,宋濂的母亲十分担心他吃不消,但宋濂只是一笑了之。
于是他广泛地阅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知识也就更多了。
到了成年时,宋濂就更加仰慕圣人贤士的学说。
但是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在这时,他每天跑到很远的地方,专心的去跟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前辈的弟子很多,挤满了房间,先生十分严厉,宋濂毕恭毕敬。
提出问题并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先生有时训斥,但宋濂并没畏缩,而是表现得更恭敬、态度更好。
有时等到先生高兴时,先生便更具体的给他讲道理,这让宋濂受益匪浅,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但宋濂并不满足于现状,于是他去拜师。
在拜师途中,他遇到了严酷的条件,身上又背着许多的东西。
大雪像鹅毛一样的下着,北风像猛兽一样迎面扑来。
宋濂踩在一尺深地雪中,艰难的行走着。
一次宋濂由于冷得昏倒了,被一位好心的人家收留,当他补充完体力后,谢过老人便又上路了。
经过了艰难的经历,让宋濂更加坚强。
到了校舍,他四肢都僵硬了,不能动弹,学舍的佣人端来热水给他洗,用棉被给他披上。
宋濂才慢慢暖和起来。
他寄居在旅店,主人每天只给他两顿饭吃,但宋濂并没有和别的比,依旧很满足。
中国历史名人典故

中国历史名人典故
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整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封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周公也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的朋友之情。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鲍叔牙甘居管仲之下,情谊不减。
后来,管仲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名人的历史典故

名人的历史典故关于名人的历史典故在中国古代,有不少能力崇高而备受景仰的人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名人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名人的历史典故(一):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名人的历史典故(二):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名人的历史典故(三):田忌赛马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
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
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
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 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签:标题]
篇一: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典故个
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典故个
1.一鼓作气
[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
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正音] 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 作;不能写作“做”。
[近义]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用法] 含褒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成语故事]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
悬殊。
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
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
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
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
并要求
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
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
双方列
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
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
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
曹刿阻止道:“等一等。
”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
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
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
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
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
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
鲁军乘胜前进,
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
曹刿说:“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
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
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
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
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
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
诈败引诱我们。
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
皇逃窜。
)
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
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
以赴,这叫“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
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2.一字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