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手法全套整合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大全

小儿推拿大全

小儿推拿大全包括夜啼、吐奶、退烧、增高、强体、腹泻、开胃等等12个症状的简易解决方法。

小儿推拿效果非常确切有效【迎香】[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所以命名为迎香。

[主治]鼻塞流涕。

【耳后高骨】 [别名]【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用] 疏风解表。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 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位置]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阳胆经。

[操作] 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用] 发汗解表,补益气血。

[主治] 感冒,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

[位置] 在小指顶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功用] 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或盗汗(白天或夜间汗多),解颅(指囟门应合不合)等。

【掌小横纹】[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100~500次。

[功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位置] 在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 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用] 开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 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四横纹】(四缝)[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小儿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为推四横纹。

用拇指甲掐,为掐四横纹。

[功用]退热除烦,散结行气,和气血。

治疗腹胀,疳积,不思饮食等症。

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优势特点①小儿推拿是一种良性的、有序的和具有双向调节性的物理刺激,易被小儿内脏或形体感知,从而产生功效。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具体表现为肌肤柔嫩,肠胃柔弱,筋骨不强,血脉不充,免疫能力低下。

生理上的稚弱决定了小儿对外界环境的被动适应性和依赖性。

小儿又称为纯阳之体,生长发育最为旺盛,代谢快、吸收快、排泄快、生长也快,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所以,小儿对推拿治疗更为敏感。

②小儿推拿在儿科病的治疗中疗效快,无副作用,同时可避免小儿服药困难问题。

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在外易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在内又易被乳食不节所伤,从而易导致感冒、咳嗽、哮喘等肺系病症及厌食、泄泻、便秘、腹痛等脾胃系病症。

有临床研究表明,推拿通过穴位补泻及脘腹部的直接操作,能调节胃肠蠕动,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加速消化液分泌,促使炎症消散,从而有利于组织恢复。

小儿推拿有很多优点,也有严格的适应证,主要适用的对象一般是6个月以上、9岁以下的小儿,尤其适用于半岁至3岁的婴幼儿。

9岁以上的孩子也可以应用此法,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对按摩的感知力下降,所以疗程相对要长一些。

小儿推拿治疗范围广泛,可治腹泻、呕吐、疳积、便秘、腹痛、脱肛、发热、咳嗽、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病症。

小儿推拿的禁忌证主要包括重大疾病:心脏病、肿瘤、皮肤感染性疾病以及肌肤破损、烫伤、正在出血的部位等不宜采用推拿疗法。

小儿单式手法小儿推拿手法与成人手法虽然有些在名称上相同,但操作要求和方法却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有些手法只用于儿童而不适用于成人。

小儿推拿具有明显操作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因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肌肤柔弱,所以操作时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切不可攻伐太过。

②小儿皮肤柔嫩,在操作时常需推拿介质如滑石粉、润肤露、薄荷汁等,以减少对皮肤的损伤。

③小儿推拿手法的名称常与小儿穴位结合一起联合命名,如清大肠、补肾经、补脾经等。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处方(自己整理)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处方(自己整理)

1、感冒平肝清肺10 天河水15 掐五指节3遍发热重:+推六腑15 提捏大椎10次鼻塞重:+揉阳池10呕吐:+清胃10(运八卦)咳、痰:+运八卦10 痰盛+清补脾10伴惊风:平肝30 清肺15推天河水30惊觉角弓反张目上翻+下捣小天心2分钟斜视相反方向捣夹滞:+运八卦15 清脾(胃)10便有食:+清大肠102、寒热往来分阴阳10推大四横纹10揉外劳宫153、急性支气管炎运八卦15 平肝清肺10 清胃10 天河水10发热超38.5+推六腑10喘重改为逆八卦喘重湿罗音+小横纹10喘重干罗音+大四横纹10慢性支气管炎按急性操作两次后改用补法揉二马10 补脾10 平肝清肺10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方法一:逆运八卦10 揉二马10推大四横纹10清胃5推六腑15方法二:揉二马10 补脾10 清肺10天河水104、肺炎逆运八卦10平肝清肺10揉小横纹10推六腑10高热惊厥+捣小天心2头痛鼻塞+揉阳池10体温下降症状减轻改运八卦10平肝清肺10推大四横纹10天河水105、顿咳(百日咳)逆运八卦15揉小横纹15清胃10天河水或推六腑10 +-痉挛期,咳嗽痰稠,咳吐不利。

改用逆运八卦10揉小横纹10推六腑10捣小天心5病久,气血亏损,体弱消瘦,咳嗽不典型,治宜清肺养阴。

改用揉二马10清补脾10揉小横纹10天河水106、厌食运八卦10清胃10天河水10推大四横纹10脾胃虚弱去清胃改用清补脾10+捏脊5-7遍7、鼻炎寒症:平肝清肺10揉一窝蜂10揉外劳宫5热症:天河水10平肝清肺10揉阳池108、鼻窦炎平肝清肺20推六腑15揉阳池109、扁桃体炎平肝清肺10清胃10天河水20热重+推六腑20-3010、口腔炎发热者:清胃10天河水20推六腑10不发热:去推六腑11、口疮选择一:清胃15天河水15推大四横纹10选择二:清脾15清胃15天河水10发热+推六腑20流口水+揉小横纹10烦躁惊悸+捣小天心2分钟外用西瓜霜、冰硼散12、哮喘寒性:逆运八卦15揉外劳宫10推大四横纹10清肺5 热性:逆运八卦15推天河水10推大四横纹10缓解期:揉二马15清补脾15运八卦10热重:+推六腑1513、脘腹痛气郁腹痛:平肝15运八卦15推大四横纹10揉板门10 食积腹痛:平肝10清胃10清脾10运八卦15揉板门15清大肠15寒性腹痛:揉一窝蜂10揉外劳宫10揉板门15运八卦15推天河水10如有形寒积+清补大肠10热性腹痛:平肝10清胃10推天河水10揉板门15肠套叠腹痛:揉外劳宫(手法加重)20清脾10清胃10清大肠15推大四横纹15肠套叠开后用清补脾善后10蛔虫腹痛:第一次揉外劳宫15平肝15第二次15清胃10清大肠10淤血腹痛:推大四横纹10揉外劳宫10揉板门15天河水10虚寒腹痛:揉外劳宫15清补脾10揉板门15推大四横纹1014、呕吐伤食呕吐:揉板门15运八卦15清胃10清补脾10胃热呕吐:清胃15平肝10推天河水10运八卦15腹痛+揉板门15便秘+清大肠10阴虚呕吐:揉二人上马10揉板门15清胃10运八卦15清补脾15夹惊呕吐:平肝10清胃10运八卦15揉板门15天河水10揉外劳宫10胃寒呕吐:揉外劳宫15揉板门15平肝10清胃10运八卦15外中寒邪兼腹痛+揉一窝风15有形寒积+清大肠15寒伤脾胃+清补脾10兼冷泻亦同15、呃逆实证有热者:运八卦10清胃10推六腑15虚证有寒者:运八卦10揉外劳宫10清补脾1516、疳积揉二马15补脾15平肝5腹胀重+推大四横纹10有痰者+运八卦10腹痛明显者改用揉外劳宫15补脾15平肝5以上疗法加刺四缝穴,隔日针一次,对疳积有特效17、自汗盗汗自汗:揉二马15清补脾10运八卦10清肺5盗汗:运八卦10揉二马10天河水10平肝518、遗尿揉二马20清补脾10揉外劳宫10注:尿频小便频数多属虚证或气虚或阴虚治疗可参考遗尿小便少色黄、急躁、手足心热去揉外劳宫加平肝5、推天河水1019、脱肛补脾15揉外劳宫10清补大肠10大便干+运水入土10脾肾不足便溏+揉二马1020、便秘选择一:清补脾10清大肠15运水入土10平肝5选择二:独揉神阙15略带热像:运水入土10清大肠15平肝清肺10天河水5腹胀+推大四横纹1021、腹泻伤食泻重症(十余次,有脱水现象)运八卦10清胃15天河水15利小便10+-腹痛重者+揉外劳宫10-15轻症(5-6次)运八卦10清胃15天河水15日久邪实兼体虚者,消化不良、便黄、脉滑无力者。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集合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集合

定位:手掌鱼际平面。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

100-300 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泄,止呕。

【清大肠】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虎口向食指尖直推为清,称清大肠。

100-300 次。

作用:清大肠可清利肠府,除湿热,导积滞。

【补大肠】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

100-300 次。

作用:补大肠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

【清小肠】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自指根直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小肠。

100-300 次。

作用:清热利尿。

【清胃经】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自掌根方向向拇指根直推为清,称清胃经。

100-500 次。

作用: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

【清肝经】定位:食指指面。

操作: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

100-500 次。

作用: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

【清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

100-500 次。

操作: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作用:清脾经则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补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

100-500次。

作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

【清补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从孩子拇指尖直推向指根来回推,100~300 次。

作用:和胃消食,增进食欲。

【清肺经】定位:无名指指面。

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方向直推1-3 分钟。

作用: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定位:无名指掌面指尖到指根。

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100-300 次。

作用:补肺经可补益肺气。

【搓工字背】定位:工字搓背位于背部,成“工”字型,为脊柱正中线肺兪” 身柱“和上背部所在横线及腰部“肾兪” 命门“ ”所在横线组成。

周尔晋小儿推拿法常见手法介绍

周尔晋小儿推拿法常见手法介绍

周尔晋小儿推拿法常见手法介绍一、头部按摩四法二、开天门:两手拇指交替从眉心推至发际,用于头痛、发热、感冒等。

三、推坎宫:两手拇指从眉心同时分推向眉梢,适用于外感发热,多与开天门、揉太阳合用,也适用于眼疾。

四、揉太阳:眉梢后凹陷处即太阳穴,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眼疾,也可以消除疲劳、安神健脑、对偏头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五、揉高骨: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凹陷中,用于头痛、感冒、惊风、烦躁不安,多与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合用,称之为头部按摩四法。

手穴:X形法中讲的上、下、左、右、中,也即是心、肾、肺、肝、脾。

周尔晋老人大刀阔斧,将小儿推拿法加以简化, 精化,通俗化,大众化,深化,即以小儿左手的脾、肝、心、肺、肾为基础,去掉一些繁琐难记认的穴位,普遍用之于常见病与多发病。

更可贵的是用之于疑难病甚至是白血病。

二、周尔晋小儿推拿术的手法介绍小儿百脉汇集于掌,适宜于5岁以下小儿的推拿法有多个版本,而以周老的最为简单、实用。

今将周老小儿推拿法的有关内容从《火柴棒医生手记》中单独抽出,并参考其他版本作了少量补充,供人们试用。

一、小儿推拿手法1 •清、补脾土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面)。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土”,中医功效等于吃人参、白术;从螺纹面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心方向一一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土”。

脾土多用补,而少用清。

2 •清、推大肠部位:食指外缘(即食指桡侧一一编者注),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端直推至虎口,名“推大肠”,为补,止泻;从虎口推向食指端,名“清大肠”,治便秘。

3 •揉板门部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用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自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心方向一一编者注)为“清”,作用同清推大肠。

4 •清肝木部位:食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木”。

注意:“肝木”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火。

5.清心火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心火”。

注意:“心火”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心火。

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
一、脾经(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推拿⼿法 1.清、补脾⼟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中医功效等于吃⼈参、⽩术;从螺纹⾯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

脾⼟多⽤补,⽽少⽤清。

2.清、推⼤肠 部位:⾷指外缘(即⾷指桡侧——编者注),⾃指尖⾄虎⼝成⼀直线。

操作:从⾷指端直推⾄虎⼝,名“推⼤肠”,为补,⽌泻;从虎⼝推向⾷指端,名“清⼤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掌⼤鱼际平⾯。

操作:⽤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向——编者注)为“清”,作⽤同清推⼤肠。

 4.清肝⽊ 部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

注意:“肝⽊”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

5.清⼼⽕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

注意:“⼼⽕”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

清肝⽊与清⼼⽕有清⽕、降热功能。

6.清、补肺⾦ 部分:⽆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旋推为补,名“补肺⾦”。

“肺⾦”实热症⽤清法,虚症⽤补法。

7.补肾⽔部位:⼩指脂腹。

操作:肾⽔与肝⽊、⼼⽕、肺⾦的⼿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

注意:“⽔”宜补不宜清,补肾⽔相当吊盐⽔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

8.揉外劳宫部位:第三掌⾻背侧,腕横纹⾄掌⾻⼩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痛作⽤。

9.推上三关部位:⼩臂前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

10.清天河⽔部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肘横纹中点成⼀直线。

操作:⽤拇指侧推或⽤⾷、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是退热重要⼿法,还有宁⼼与安眠作⽤。

11.退六腑 部位:⼩臂后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指腹⾃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

【捏脊法】
捏脊法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 捻皮肤;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 中指无名指端沿着脊柱两侧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在操 作时,所提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捏脊法专用于脊柱“线”状穴的操作,具有健脾胃、消食积、和脏 腑、行气血、通经络、调阴阳、强身体、促生长等功效。主治小儿先后 天不足的一切虚弱病证,如小儿疳积、厌食、腹泻、便秘、呕吐等。捏 脊法也是常用的小儿保健推拿手法。 《肘后救卒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 未愈更为之。”
【推法】(直推;旋推;分推;合推)
4.合推法:双手拇指桡侧缘或指纹面或掌面,自腧穴两旁向 中间作分向推动。频率约为每分钟200次。 合推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力于皮肤,不应使皮肤向中间 起皱。 合推法在临床上作为一种辅助手法,仅用于手阴阳穴,具有 行痰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结咳喘、胸闷等。有时还与 分推手阴阳配合应用,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小儿按摩经》:和阴阳,从两下合之,理气血用之。
【摩法】
【注意事项】 1.摩法操作时,指面或掌面要紧贴体表,作顺时针或逆时针 方向的摩动。 2.腕关节要放松,指掌部自然伸直并拢。 3.动作轻柔,压力均匀,不带动皮下组织。 •【临床应用】 •摩法为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刺激轻柔舒适,多应用于头 面、胸腹部,如摩囟门、摩腹、摩中脘等。摩法在某些腧穴 上操作时其方向与补泻有关,使用时应根据不同腧穴而定, 如顺时针方向摩腹为泻,逆时针方向摩腹为补,顺逆双向摩 腹为平补平泻。
【小儿腹泻】
(一)伤食泻 主要症状:腹泻腹胀,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 酸臭,伴纳呆,口臭,腹痛,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脉滑。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处方:揉中脘,摩腹,揉天枢,运内八卦,清大肠,揉 板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的小儿推拿大全
很实用的宝宝家用推拿指南,包括夜啼、吐奶、退烧、增高、强体、腹泻、开胃等等12个症状的简易解决方法。

小儿推拿效果非常确切有效,爸爸妈妈要收藏!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所以命名为迎香。

[主治]鼻塞流涕。

【耳后高骨】[别名] 【高骨】。

[位置] 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用] 疏风解表。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天柱骨】
[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用] 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 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肩井】
[位置]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阳胆经。

[操作] 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用] 发汗解表,补益气血。

[主治] 感冒,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

【肾顶】
[位置] 在小指顶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功用] 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或盗汗(白天或夜间汗多),解颅(指囟门应合不合)等。

【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100~500次。

[功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小横纹】
[位置] 在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 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用] 开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 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四横纹】(四缝)
[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小儿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为推四横纹。

用拇指甲掐,为掐四横纹。

[功用]退热除烦,散结行气,和气血。

治疗腹胀,疳积,不思饮食等症。

[主治]腹胀、疳积、消化不良等。

【五指节】
[位置]在手背,五指第1指间关节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五指节,掐5~20次;用拇、食指揉搓称揉五指节,揉100~200次。

[功用]掐或揉五指节能镇惊安神,祛风痰,通关窍,掐五指节主要用于烦躁不安。

[主治]惊惕不安,惊风抽搐,咳嗽痰多,腹痛等。

【板门】
[位置]手掌面大鱼际平面。

[操作]用拇指按揉板门称为揉板门,顺时针、逆时针都可以。

从腕横纹推向拇指根称为横纹推向板门,可以止吐。

反之,称为板门推向横纹,可以止泻。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治疗乳食停滞,食欲不振。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暧气等。

【手阴阳】
[位置]掌侧腕横纹。

又称大横纹。

桡侧(拇指侧)为阳池,尺侧(小指侧)为阴池。

[操作]两拇指自掌侧腕横纹中央(总筋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分手阴阳、分阴阳。

[功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

[主治]寒热往来,腹胀、腹泻、呕吐、食积、烦躁不安。

【小天心】[别名] 鱼际交。

[位置] 在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 用指端揉,称揉小天心;拇指甲掐,称掐小天心;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
[功用] 揉能清热镇惊,利尿,明目;掐捣能安神镇惊。

[主治] 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目赤肿痛,痘疹欲出不透等。

【老龙】
[位置]在中指指甲根正中下一分。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老龙。

[功用]开窍醒神,退热。

[主治] 突然昏厥,虚脱气闭,心火实热,急惊风。

【端正】
[位置] 在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

[操作] 用拇指甲掐或拇指罗纹面揉称掐、揉端正。

[功用] 掐右端正治呕吐及鼻出血;掐左端正有升提作用,主要用于水泻,痢疾等症。

[主治] 鼻出血,惊风,呕吐,泄泻,痢疾。

【内劳宫】
[位置]在掌心中央,握拳屈指时中指、无名指所指处中间,即是劳宫穴。

[操作]用中指揉,称揉劳宫。

揉100-200次。

[功用]左揉发汗,右揉泻心火,除烦躁。

[主治]发热、烦渴、目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等。

【外劳宫】
[位置] 在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

[操作] 用揉法,称揉外劳;用掐法,称掐外劳。

[功用] 本穴性温,为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佳穴,能发汗解表。

掐揉外劳宫主要用于一切寒证。

[主治] 受寒感冒,腹痛,腹胀,肠鸣,腹泻,消化不良,痢疾,脱肛,遗尿,疝气等。

【一窝风】[别名] 外一窝风。

[位置] 在手腕背侧,腕横纹中央。

[操作] 指端揉,称揉一窝风。

[功用] 揉一窝风能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

[主治] 一切腹痛,伤风感冒,关节痹痛,急慢惊风。

【总筋】[别名] 内一窝风。

[位置] 在掌后腕横纹之中点。

[操作] 以指按揉称揉总筋;用拇指甲掐称掐总筋。

[功用] 镇惊,醒神。

[主治] 惊风,夜啼,潮热,呕泻等。

【退六腑】
[位置] 在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示、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功用] 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 一切热证。

高热,口渴,惊风,咽痛,鹅口疮(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形如鹅口),腮腺炎,大便干燥等。

【膻中】
[位置] 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之中央,属任脉
[操作] 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椎至乳头名分推膻中[功用] 膻中为气之会穴,居胸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 主治] 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

【腹阴阳】[别名] 腹。

[位置] 在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功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

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

【肚角】
[位置] 脐下2寸,(石门)穴旁开2寸大筋处。

[操作] 用拇、示、中三指做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

[功用] 此穴为临床止痛要穴,对寒性腹痛及伤食腹痛也相当有效。

[主治] 腹痛,腹泻。

【天枢】
[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

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主治]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脊柱】
[位置] 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

[操作] 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功用] 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

[主治] 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肺俞】
[位置] 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 用两拇指或用示、中二指揉两侧肺俞,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
100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

[功用] 益肺理气,止咳化痰。

小儿推拿培训 [主治] 发热,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龟尾】
[位置] 在尾骨端。

[操作]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功用] 调理大肠,消炎,止泻通便。

[主治] 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涌泉】
[位置] 在足掌心前1/3与2/3交界处
[操作] 用拇指面向足趾推称推涌泉;用指端揉,称揉涌泉。

推揉50次
[功用] 推涌泉能引火归源,退虚热,止吐泻,左揉止吐,右揉止泻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即双手心、双足心发热及心中烦闷)以及烦躁不安等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