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儿推拿手法归类及组合知识分享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1 推法(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
(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中央推动称合推法。
2 揉法(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 按法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
4 摩法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5 掐法用指甲重按穴位称掐法。
6 捏法(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
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
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7 运法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二、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1 攒竹(天门)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 坎宫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4 天柱骨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
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位于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6 脐位于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7 丹田位于脐下2-3寸之间。
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
8. 脊柱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小儿推拿(手法学)

【挤捏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 法
•用双手拇指和示指在选定的部位或腧穴上作挤捏动作, 直至皮肤变为紫红色,称为挤捏法。
•【操作方法】
•用双手拇、示二指在选定的腧穴或部位上,固定捏住, 然后再使两手拇、示指一起用力向里挤,再放松,反复 挤捏放松,直至皮肤变为红色或紫红色,甚至变为紫黑 色。
用拇指甲从食指依次掐揉至小指横纹,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 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掐各3~5次,推100~30 0次。
小横纹:掌面食 、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主治口唇破裂, 口疮,腹胀,发热,烦躁等。
用拇指甲从食指依次掐揉至小指横纹,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 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掐各3~5次,推100~300 次。
【掐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 法
用手指指甲重刺穴位,称之为掐法。
【掐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 法
【注意事项】
•1.掐前需取准腧穴,逐渐用力,深透为止。 •2.注意不要掐破皮肤,小儿皮肤娇嫩,可在掐刺部位盖一薄布。 •3.垂直方向掐刺,不要抠动和滑动。 •4.操作次数一般4~5次即可,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使用。 •5.掐后常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之感。
常用穴(部)
【前臂三穴 】
位
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主治虚寒病症。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 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次数)100到300次。
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多用于实热、高热等症。 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沾水自总筋 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 马过天河。(次数)100到300次。
最新小儿推拿复式手法

11.赤凰点头法
部位:在手中指及时 部。 手法:医者用左手拿 患儿之斗肘,右手拿 患儿中指,上下摇之, 如赤凤点头之状。摇 二十至三十次。 效用:消膨胀、定喘 息,通关顺气、补血 宁心。
12.凤凰展翅法
部位:在手背部。 手法:医者以两手拇指掐患儿之精宁、威灵二穴,上下摇 动如凤凰展翅之状。摇二十至五十次。 效用:救暴亡、舒喘胀、除噎、定惊。
9.猿猴摘果法
部位:在两耳尖及两耳垂。 手法:医者以两手食、中 二指夹住患儿两耳尖向上 提十至二十次,再捏两耳 垂向下扯十至二十次,如 猿猴摘果之状。 效用:定惊悸、除寒积。
l0.揉脐及龟尾并推(擦)七节骨法
部位:在肚脐及第七胸椎 下至尾骨。 手法:先令患儿仰卧,医 者一手揉脐,另一手揉龟 尾。揉毕再令患儿俯卧, 自龟尾推至七节骨为补; 反之为泻。 效用:止泄、止痢(治赤白 痢疾,必先泻后补,首先 去大肠热毒,然后方可用 补 )。
13.按肩并法(即总收法)
部位:在手之食指、无名指及肩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手法:医者以左手中指,掐按患儿之肩井穴,再以右手紧 拿患儿之食指及无名指,使患儿之上肢伸直摇之。摇二十 至三十次。 效用:能通行一身之气血,诸症推毕,均宜此法收之。
小儿推拿复式手法
概述:
概念: 特点:
1.摇斗肘法
部位:在手和肘关节处。 手法:医者先以左手拇、食 二指托患儿之斗肘,再以右 手拇、食二指叉入虎口,同 时用中指接定天门穴,然后 曲患儿之手上下摇之。摇二 十至三十次。 效用:顺气、生血、通经、 活络。
2.打马过天河
部位:自患儿掌心向 上至洪他处。 手法:医者先以运内 劳官法运之,然后屈 患儿四指向上,以左 手握住,再以食、中 二指顶端自内关、间 使,循天河向上一起 一落打至洪池为一次。 打十至二十次。 效用:主凉、退热。 活经络、通关节。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小儿推拿技术是以揉法、推法、捏法等手法作用于小儿特有的腧穴上,治疗儿科疾病的推拿医疗技术。
以其腧穴的操作手法不同,功效各异。
因操作手法方向、轻重变化而有补泻之分。
适应的病证包括腹泻、便秘、疳积、遗尿、发热、咳嗽、夜啼、惊风、麻疹等多种病证,也用于小儿保健。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手法1.推法推法是以指、掌、拳或肘等着力于施术部位上,沿皮肤表面做单向直线或弧形推动的手法。
用于小儿时,多以指、掌等置于施术部位上,保持均衡的压力,沿皮肤表面做单向直线或弧形推动。
如果直接在皮肤上操作,需要涂抹介质(即用油、水、膏、粉等润滑物质作为中介后,再作手法操作),其操作力度以不带动皮下组织为宜。
以下各种推法均要遵循这一要求。
(1)直推法用拇指桡侧或指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以固定助力,拇指保持一定的压力,依靠拇指掌指关节运动带动手指运动,沿皮肤表面做单方向直线推动。
或以中指罗纹面、示中二指并拢,或示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后的罗纹面等部位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伸直,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手指运动,使手指掌面沿皮肤表面做单向直线推动。
频率大约200~300次/分,用力均匀,始终如一。
(2)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或示中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作分向推动;或作“∧”形推动。
(3)旋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
(4)合推法以两拇指罗纹面自穴两旁向穴中推动合拢。
2.揉法见经穴推拿技术。
3.摩法用掌心或并拢的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指面附着在体表做轻柔缓和的环形运动的手法。
4.捏脊法捏法之一。
用拇指指端桡侧缘向头部方向顶住脊柱或脊柱两侧皮肤,示、中指前按,三指相对轻捏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从龟尾处到大椎穴。
或者示指屈曲,用示指中节桡侧紧贴脊柱两侧皮肤,拇指前按,两指相对轻捏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从龟尾处到大椎穴。
5.捣法用中指指端着力,或手指屈曲,以示或中指近侧指间关节的背侧着力,作有节奏的叩击穴位的方法。
小儿推拿基础: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揉法、捏法、搓法、

小儿推拿基础: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揉法、捏法、搓法、小儿推拿手法是以手的动作为基础,如按、摩、推、揉等。
但又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一般的、简单的、随意的动作;它是有特定要求的动作,需经规范地训练,从而熟能生巧。
因此,要很好地进行手法的练习。
有些小儿推拿手法与成人推拿手法相类同,但与成人手法的要求有所不同。
小儿推拿手法特点:小儿具有脏腑娇嫩,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的生理特点,因此其手法特别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要求做到“轻而不浮,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重而不滞”。
小儿推拿与成人推拿相比,有时仅用某类手法中的一二种,如成人手法中的按法有指按、掌按、肘按等,小儿临床中则多用指按,不用肘按;有的手法为小儿推拿所特有,如旋推法、直推法,成人推拿一般不用或少用。
小儿推拿手法种类:小儿推拿手法有一二十种,常用的有“小儿推拿八法”及捏、拿、捻、擦等。
小儿推拿八法是指“按、摩、掐、揉、推、运、搓、摇”,这种提法首见于《厘正按摩要术》。
海派儿科推拿则将一指禅推和滚法、擦法运用到小儿推拿的临床治疗中,并将小儿推拿手法总结为以“按、摩、捏、揉、推、拿、搓、摇、滚、擦”为主的“推拿十法”。
小儿推拿手法时间:小儿推拿手法操作的时间,一般以推法、揉法、运法、摩法操作时间长而次数多,而按法、拿法、捏法次数宜少,掐法则重、快、少,在掐后常继用揉法。
在临床应用上,其处方名是将小儿推拿手法与具体穴位结合在一起称谓。
例如,补脾经、补肺经(用旋推法施于脾经、肺经),清脾经、清肺经(用直推法施于脾经、肺经),揉一窝风(用揉法施于一窝风穴),掐人中(用掐法施于人中穴)等等。
小儿推拿手法顺序:在手法操作的顺序上,按照取穴及部位,一般是从上而下、自前而后,先头面、次上肢、再次胸腹及下肢正面、最后腰背及下肢背面;二是先重点、后一般;三是先一般、后重点。
对于如掐、捏等一些刺激较强的手法,一般应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因刺激过强使患儿哭闹而影响治疗。
小儿推拿介质:由于许多小儿推拿手法是直接接触小儿皮肤的,因此在手法操作时常用一些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
小儿推拿入门知识

小儿推拿入门知识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是通过手法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段,刺激小儿体表的穴位和经络,调整小儿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小儿推拿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小儿推拿的入门知识。
一、小儿推拿的基本理论小儿推拿的基本理论是中医经络学和脏腑学。
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内部有经络相连,气血运行于经络之中,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交通运输系统。
小儿推拿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脏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人体内部的脏器和功能,认为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儿推拿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二、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包括按摩、拍打、揉捏、推拿等。
按摩是指用手指、掌心等部位轻柔地按压小儿体表的穴位和经络,以调和气血、舒缓经络为主要目的。
拍打是指用手掌或拳头等部位轻轻拍打小儿体表的穴位和经络,以刺激经络、活血化瘀为主要目的。
揉捏是指用手指、掌心等部位揉捏小儿体表的穴位和经络,以调和气血、舒缓经络为主要目的。
推拿是指用手掌、指尖等部位推动小儿体表的穴位和经络,以调和气血、舒缓经络为主要目的。
三、小儿推拿的适应症小儿推拿适用于各种小儿疾病,如感冒、咳嗽、发热、腹泻、便秘、哮喘、湿疹、夜啼、惊风、遗尿等。
小儿推拿还可以用于小儿保健养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四、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小儿推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推拿前要检查小儿的身体状况,了解小儿的病情和体质,选择适当的推拿手法和穴位。
2. 推拿时要注意手法轻柔、缓慢,避免过度刺激,以免引起小儿不适。
3. 推拿时要注意手法的方向和力度,遵循经络走向和穴位特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 推拿时要注意小儿的情绪变化,避免过度刺激,以免引起小儿情绪波动。
5. 推拿后要观察小儿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处理。
小儿推拿的四大手法

⼩⼉推拿的四⼤⼿法⼩⼉推拿的四⼤⼿法应对⼩⼉外感的四⼤基本推拿⼿法,即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后⾼⾻。
这四⼤基本⼿法不管是风寒还是风热都可以⽤。
⽽且都在头⾯部,不⽤脱⾐服,不怕孩⼦冻着。
按摩介质,⼀般天热可以⽤平常的饮⽤⽔,天冷可以⽤葱姜⽔。
风寒⽤葱姜⽔,风热⽤饮⽤⽔。
如果⼩⼉有发烧,可以⽤酒精或者薄荷⽔。
没有绝对,具体情况可以⾃⼰灵活运⽤。
当然还有其他⼀些介质可以⽤,也可以根据⾃⼰的情况灵活应⽤。
1.开天门:简单说就是从眉⼼印堂⽳向上直推到发际。
【⽳位】:开天门,天门⽳⼜名攒⽵,位于两眉中(印堂)⾄前发际成⼀直线。
【⼿法】:操作时,术者两拇指交替⾃下向上推3~5分钟,称“推攒⽵”或称“开天门”。
若⾃眉⼼推⾄囟门,约30~50次,称为“⼤开天门”。
【功效】:“开天门”具有开经络、开⽳位、活⽓⾎、调阴阳和祛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明⽬等作⽤。
“开天门”⼀般作为推拿起式。
含有天⼈相应、开经⽳之意。
主治头⾯诸疾,如头昏、头痛、流涕、眼屎多、⾚眼等。
外感内伤均宜。
“开天门”还能疏风、解表、开窍,治疗风邪外感之恶风发热、头痛、⾝痛、⽆汗等,风寒风热均可配伍后运⽤。
2.推坎宫:从眉⼼向左右两侧分推⾄眉梢。
操作⽅法:⽤两拇指桡侧⾃眉⼼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推后也可点刺放⾎或掐按揉摩,以增强疗效。
操作次数:50~100次。
作⽤:功能作⽤:疏风解表,醒脑明⽬,⽌头痛。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痛,烦躁不安,惊风,⽬眵等。
临床作⽤:临床上常与推攒⽵、揉太阳开天门、揉⽿后⾼⾻等⼿法配合治疗外感发热、头痛等症。
在临床治疗中,推坎宫多与推攒⽵、揉太阳等⼿法配合使⽤。
在治疗⽬⾚肿痛时,多与清肝经、掐揉⼩天⼼、清天河⽔等合⽤。
推后也可点刺放⾎或掐按揉摩,以增强疗效。
推拿注意事项1.推坎宫是通过对肢体或⽳位和按摩,达到疏通经络,活⾎化瘀的作⽤从⽽使脑萎缩的肢体功能和其他功能的障碍得以恢复。
2.在春夏季患感冒,推拿时蘸⽔,秋冬季患感冒,推拿时要蘸少许⿇油、润滑膏或BB油也可。
《小儿推拿》PPT课件(2024)

02
病理特点
01
生理特点
2024/1/30
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 清灵、易趋康复。
6
推拿手法对小儿作用机制
01
调整脏腑功能
通过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穴位和 部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 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病养生的
目的。
2024/1/30
02
缓解病痛
推拿手法可以舒筋活络、行气 止痛,对于小儿常见的感冒、 咳嗽、腹泻等病症有较好的缓
解作用。
03
增强免疫力
推拿手法可以刺激小儿免疫系 统,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疾
病的发生。
7
适应症与禁忌症介绍
适应症
小儿推拿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 腹泻、便秘、遗尿、夜啼等多种常见 病症。
禁忌症
对于有严重器质性病变或局部皮肤破 损、炎症等患儿,不宜进行推拿治疗 。同时,对于高热、抽搐等急症患儿 ,也应谨慎选择推拿治疗。
31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24/1/30
小儿推拿将更加普及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中医的认可,小儿推拿作为一种绿色、安全、有效的治疗 方法,将会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青睐。
小儿推拿将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未来,小儿推拿有望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治疗体系,为宝宝们提供更加全面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小儿推拿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
一起揉动
03
按法
用拇指或中指、食指、无名指 指端或指腹按压穴位,逐渐用
力深压
04
摩法
用食、中、无名、小指指面或 掌面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或 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 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
动摩擦
10
各类手法操作要领示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常用固表法
[推拿法] 补脾经、补肾、补肾顶、补肺经。 [次数] 100~500次。 [作用] 益气固表,用于自汗、盗汗 。
六、常用平衡阴阳法
[推拿法] 推三关、退六腑。如阴证者,推三关 与退六腑的比例为三比一;如阳证者则一比三;寒热不 分则一比一。
[次数] 100~500次。 [作用] 调和阴阳。
6.推揉板门,顺揉为平补平泻,偏温性; 离心下推为清,可以止吐;向心上推为补, 可以止泻。
7.头部按摩四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 、揉高骨。
8.压揉肺四穴:肺、咳喘点、气管、哮喘点,
9.压揉五七穴:心、肝、脾、肺、肾、神门、脑 干、脑点、皮质下(头顶点)、枕(后头点)、太阳(偏 头点)、额(前头点)。
七、利尿类
1.推箕门、揉丹田:利尿效速,主治尿潴留。 2.清小肠:利尿。 3.揉小天心:利尿安神。
八、止咳化痰类
1.推揉膻中:下推降气,分推宽胸化痰,揉则理 气。
2.揉乳根、顺运内八卦:宽胸理气,化痰止咳。 3.按揉天突:降气平喘。 4.揉肺俞:理气、补肺、止咳。 5.揉迎香:通气,治感冒鼻塞。 6.揉大椎:清热止咳。 7.分推肩胛骨:咳嗽的克星。
[推拿法] 补脾经、摩腹、揉足三里、捏脊。 [次数] 捏脊3~6次;余法100~500次。 [作用] 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强体魄、促 发育。
四、发汗四大手法
[推拿法] 先掐心经及内劳宫,再重揉太阳, 然后掐揉二扇门。
[次数] 掐心经及内劳宫3~5次;重揉太阳50 ~100次,掐揉二扇门200~400次。
2.分推肩胛骨,宣肺健脾,有健肺防治感冒 咳嗽、哮喘的功效,尤其止咳特效,次数100 ~300次。
3.清大肠与推大肠,防治腹泻(由指尖推向 指根)、便秘(由指根推向指尖)100~300次。 4.四条退热线(上三关、天河水,退六腑, 推脊椎)
5.推五经,肝木、心火宜清不宜补,肾水 宜补不宜清。推五经可治白血病、心肌炎、 中毒性茵痢等疑难杂病。
三、泻下类
1.掐揉膊阳池:通便,解表。 2.摩腹(顺时针方向):通便,治便结。 3.推下七节骨:泻热通便。 4.按揉龟尾:通便,作用平和。 5.揉天枢:止腹痛,通大便。
四、消食类
1.分推腹阴阳:消食降逆。 2.分推手阴阳:消食和胃。 3.摩腹:和胃消食。 4.运内八卦:理气消食。 5.揉板门:消食积、止吐。 6.推四横纹:调中行气,治疳积。 7.揉脾俞:健脾、和胃、消食。
七、通便
[推拿法] 推下七节骨、天枢摩腹、清大肠、揉 龟尾。
[次数] 100~300次。 [作用] 清肠通便。
八、补虚
[推拿法] 补脾经、补肾经、按揉足三里、捏脊 、摩丹田。
[次数] 300~500次。 [作用] 健脾补虚。
体内有仙丹
1.一条生命线——捏脊。上捏为补,下捏为 清。有防治百病功效,对小儿大脑发育有特 妙效果,一天两次,一次5~10遍。
五、降逆止呕类
1.分推腹阴阳:降逆。 2.推天柱骨:降逆止呕。 3.逆运内八卦:降气平喘。 4.指纹推向板门:消食降逆。 5.搓摩胁肋: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6.掐揉端正:降逆止呕。
六、止泻类
1.推大肠(补法):理肠止泻。 2.运土入水:适应于水样泻。 3.揉龟尾:止泻,性平和。 4.推上七节骨:温阳止泻,用虚寒证。 5.揉肾俞:补肾阳,止腹泻。 6.拿肚角:治腹痛下痢。
小儿推拿手法组合
一、小儿常用治外感四大手法(简称四大手 法)
[推拿法] 推攒竹(开天门)、推坎宫、揉太 阳、揉耳后高骨。
[次数] 30~50次。
[作用] 疏风解表,止头疼。
二、治泻四大手法
[推拿法] 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 尾。
[次数] 100~300次。 [作用] 涩肠止泻。
三、保健四大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归类及组合
小儿推拿手法分类
一、解表类
1.掐膊阳池(外间使):疏风解表,止头疼,用于感冒头 痛。
2.掐风池:发汗解表,用于感冒无汗。 3.掐揉二扇门:用于发汗,先掐心经与外劳宫,然后掐
此穴。 4.推三关:散寒解表,用于外感风寒。 5.清天河水:清热解表,用于外感风热。 6.黄蜂入洞:发汗、祛风、通气。 7.拿肩井:发汗解表,宣通气血。
九、镇静安神类
1.掐山根、开天门、揉高骨、推囟门:解表,镇 惊,安神。
2.按揉百会:升阳、镇惊。 3.捣小天心:清热、镇惊,主治夜啼。 4.揉总筋:清热、散结、镇惊。 5.五经:主补本脏之虚,多用于虚寒症。但心 、肝两经少用补法。
2.补大:主补本腑之虚。 3.揉二马、丹田:补肾益元气。二马主滋阴,丹 田主益气。 4.捏脊、摩腹:补虚、温阳、消积。 5.揉中脘、掐揉足三里:补中和胃。 6.推三关:益气活血,温补下元。 7.揉肾顶: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9.揉一窝风:温经散寒,止腹痛。 10.掐揉外劳宫:温阳散寒,升阳气,主治里寒。 11.推三关、摩腹(逆时针方向):温阳散寒。
二、清热类
1.清五经(心、肝、脾、肺、肾经):主治本脏腑之实 热。
2.清大肠、清小肠、清胃经:主治本腑之实热。 3.清天河水:清表热、潮热。 4.退六腑:清热性能较强,多用于实热症。 5.掐揉小天心:清心、镇惊。 6.掐揉内劳宫:清心、除烦。 7.水底捞月:清心、安神。
8.清大肠:平肝胆之火、除大肠之热。 9.推脊:清热、镇惊、安神。 10.打马过天河:加强清热效果。 11.掐十王:退实热、醒神开窍。 12.揉涌泉:引热下行、退虚热。
10.五个消炎穴(内脏病、痛症加交感):耳上的神 门、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枕。手脚上的神门( 脚为昆仑)、前头点、头顶点、偏头点、后头点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