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儿推拿手法整理简单易学

合集下载

小儿感冒推拿手法简单易学

小儿感冒推拿手法简单易学

小儿感冒推拿手法简单易学编者按:周日去听了一个小儿推拿的讲座,虽然是简单地介绍,也让我有了一些新的收获,今天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整理分享给大家。

小儿推拿对很多急慢性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保健治病都可以。

小儿推拿的书籍的流派和书籍都挺多的,我个人觉得如果不是专业学习,只要掌握几个常用的学位和手法就可以了。

反正大病重病轮不到我们自己在家治疗,主要是为了解决小病或者保健。

操作手法先说说手法吧,操作手法要“轻快柔和,平稳扎实”。

我总结下,主要以下四个要点:“轻”,按摩时用力要轻柔。

孩子皮肤敏感娇弱,不可用力过猛,约为成人按摩力道的六分之一。

“快”:速度要快。

举个栗子,如果是推拿手指,频率大约在1分钟100-200下左右。

“稳”:手法要用力均匀,不要忽轻忽重的。

“实”:用力要扎实,也不能只飘忽在皮肤表面。

据说以前的人,是用豆腐来练习小儿推拿的,按完后豆腐的表面不破,但是里面已经碎了,是不是有点运用内力的感觉,玄乎吧,哈哈。

我在自己的手指上试过,一般轻快地推30下左右,手指就会有些微微发热的感觉了,一般推拿次数在100-200下之间,也就是2、3分钟左右。

推拿介质推拿介质:推拿按摩时的润滑剂,主要是为了不损伤皮肤。

讲究点:使用葱姜水,紫苏水,薄荷水,一般用于有感冒等表症的时候。

简单点:用白开水、纯净水也可以。

享受点:用按摩油、润肤露什么的也可以。

偷懒点:比如我,常常啥也不用,用力不要太大就行了。

感冒推拿法介绍几个简单的应对感冒的方法吧,说是小儿推拿,其实对大孩子,甚至成人都是有效果的。

应对感冒产生的,鼻塞,流鼻涕,头疼,咳嗽等症状。

步骤:按揉百会——开天门——推坎宫——黄蜂入洞——揉天突听着玄乎吧,其实特别简单呢,请看图:❶按揉百会头为诸阳之会,阳气最充足,百会穴在头顶上,按揉有升发通阳的作用。

对缓解鼻塞,头痛等症状特别有用。

可以用手指,也可以用手掌心去按揉,50-100次。

如果觉得舒服,也可以用掌心多按会儿。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1 推法(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

(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中央推动称合推法。

2 揉法(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 按法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

4 摩法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5 掐法用指甲重按穴位称掐法。

6 捏法(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

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

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7 运法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二、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1 攒竹(天门)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 坎宫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4 天柱骨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

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位于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6 脐位于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7 丹田位于脐下2-3寸之间。

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

8. 脊柱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小儿推拿手法讲解(推拿技巧)

小儿推拿手法讲解(推拿技巧)

与掐法相结合。如惊风、翻眼者:小天心——(运掐)——内劳;腹泻呕吐者:
虎口——(运掐)——总筋;脾胃不和者:运脾(土)——入肾(水),运肾
(水)——入脾(土)。
推拿手法
21
搓法
• (一)定义

用双手掌挟住一定的部
位,相对用力快速搓揉,且
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的称为
搓法。搓法小儿少用。临床
上以捻法代之,即仅以两指 对称用力搓捻。
推拿手法
15
揉法
• (二)动作要领
• 揉时着力点按定穴位,手指不离皮 肤,力宜轻揉均匀,速度宜快,200~ 280次/分钟。
• (三)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是揉以散之,即具有理气
导滞,活血化淤,消肿止痛之功能,多
用于胸胁腹部胀满疼痛、食积、呕吐、
发热、便秘,甚至昏迷,惊风等病症的
治疗。
推拿手法
16
按法
推拿手法
23
摇法
• (一)定义
• 用手挟住某部位的两端进行可能范围(顺势)的前后、左右摇 摆的称摇法。
• (二)动作要领

动作缓和,用力由小渐大,由轻渐重,自慢而快,摇动方向及
幅度须在生理范围内。
• (三)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是是摇以活之,即活利关节,主要用于四肢关节、颈
项、腰部。
推拿手法
24
掐法
8
手法操作注意事项
6.推拿以一日一次为度,必要时也可以日推二、 三次。 7.小儿推拿,一般适用于10岁以下的儿童,尤 以5岁以下的小孩疗效更佳。
推拿手法
9

小儿推拿 常用基本手法
推拿手法
10
推法
• (一)定义 • 推法是从成人推法演变而成的。它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有散热解郁之效,如提扯大椎退实热,提扯 印堂除头痛
其它手法
按、揉、擦、拿等,与成人推拿手法相 似
结束
推法
掐法
运法
捏脊
成人推拿手法在应用时多加以变化
小儿“推拿八法”
按、摩、掐、揉、推、运、搓、摇
推法
以拇指或食、中两指的罗纹面着力,附 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作 单方向的直线或环旋移动,称为推法。
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
推法—直推法
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 螺纹面,单方向的直 线推动
频率每分钟约200~ 300次左右
贴紧皮肤 刮至皮下充血 多蘸水或其它介质
多用于热证
摇法
摇动肢体关节的手法。有时称运法。
宜缓宜轻 幅度不可太大
常作为复式操作中的一步。 在小儿推拿应用时,有行运气机的功效,与
成人推拿的滑利关节有较大差别
提扯法
用拇指和食指中节捏住皮肤,然后快速 提起扯动皮肤的手法。又称扯法。
捏住皮肤,用力适中 扯至皮下充血 多用清水作介质
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穴位上,作 顺时针方向的环旋移动。
单指摩法,不带动皮下组织 拇指小幅度用力 200次/分 多应用于手部面状穴
左旋为补,右旋为泻
掐法
以拇指爪甲切掐患儿 的穴位或部位。“爪 按为掐”
刺激强,不能掐破皮 肤
3~5次/穴 掐后常用揉法 常作昏厥的急救手法
捏脊法(1)
“凡推必似线行,毋 得斜曲,恐动别经”
推法—分推、合推法
双手拇指罗纹面或其桡侧 缘,自穴位或部位的中间 向两旁作“←.→”直线或 “八”字 推动。
频率200~300次/分钟 双手用力要均匀一致
分推法主要用于头面部、胸 腹部与背部;合推法主要用 于推手阴阳穴,其他部位很 少应用。

最新小儿推拿复式手法

最新小儿推拿复式手法

11.赤凰点头法
部位:在手中指及时 部。 手法:医者用左手拿 患儿之斗肘,右手拿 患儿中指,上下摇之, 如赤凤点头之状。摇 二十至三十次。 效用:消膨胀、定喘 息,通关顺气、补血 宁心。
12.凤凰展翅法
部位:在手背部。 手法:医者以两手拇指掐患儿之精宁、威灵二穴,上下摇 动如凤凰展翅之状。摇二十至五十次。 效用:救暴亡、舒喘胀、除噎、定惊。
9.猿猴摘果法
部位:在两耳尖及两耳垂。 手法:医者以两手食、中 二指夹住患儿两耳尖向上 提十至二十次,再捏两耳 垂向下扯十至二十次,如 猿猴摘果之状。 效用:定惊悸、除寒积。
l0.揉脐及龟尾并推(擦)七节骨法
部位:在肚脐及第七胸椎 下至尾骨。 手法:先令患儿仰卧,医 者一手揉脐,另一手揉龟 尾。揉毕再令患儿俯卧, 自龟尾推至七节骨为补; 反之为泻。 效用:止泄、止痢(治赤白 痢疾,必先泻后补,首先 去大肠热毒,然后方可用 补 )。
13.按肩并法(即总收法)
部位:在手之食指、无名指及肩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手法:医者以左手中指,掐按患儿之肩井穴,再以右手紧 拿患儿之食指及无名指,使患儿之上肢伸直摇之。摇二十 至三十次。 效用:能通行一身之气血,诸症推毕,均宜此法收之。
小儿推拿复式手法
概述:
概念: 特点:
1.摇斗肘法
部位:在手和肘关节处。 手法:医者先以左手拇、食 二指托患儿之斗肘,再以右 手拇、食二指叉入虎口,同 时用中指接定天门穴,然后 曲患儿之手上下摇之。摇二 十至三十次。 效用:顺气、生血、通经、 活络。
2.打马过天河
部位:自患儿掌心向 上至洪他处。 手法:医者先以运内 劳官法运之,然后屈 患儿四指向上,以左 手握住,再以食、中 二指顶端自内关、间 使,循天河向上一起 一落打至洪池为一次。 打十至二十次。 效用:主凉、退热。 活经络、通关节。

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
一、脾经(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实用的小儿推拿大全很实用的宝宝家用推拿指南,包括夜啼、吐奶、退烧、增高、强体、腹泻、开胃等等12个症状的简易解决方法。

小儿推拿效果非常确切有效,爸爸妈妈要收藏!【迎香】[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所以命名为迎香。

[主治]鼻塞流涕。

【耳后高骨】 [别名] 【高骨】。

[位置] 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用] 疏风解表。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天柱骨】[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用] 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 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肩井】[位置]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阳胆经。

[操作] 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用] 发汗解表,补益气血。

[主治] 感冒,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

【肾顶】[位置] 在小指顶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功用] 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或盗汗(白天或夜间汗多),解颅(指囟门应合不合)等。

【掌小横纹】[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100~500次。

[功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小横纹】[位置] 在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 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用] 开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 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四横纹】(四缝)[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小儿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为推四横纹。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推拿⼿法 1.清、补脾⼟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中医功效等于吃⼈参、⽩术;从螺纹⾯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

脾⼟多⽤补,⽽少⽤清。

2.清、推⼤肠 部位:⾷指外缘(即⾷指桡侧——编者注),⾃指尖⾄虎⼝成⼀直线。

操作:从⾷指端直推⾄虎⼝,名“推⼤肠”,为补,⽌泻;从虎⼝推向⾷指端,名“清⼤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掌⼤鱼际平⾯。

操作:⽤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向——编者注)为“清”,作⽤同清推⼤肠。

 4.清肝⽊ 部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

注意:“肝⽊”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

5.清⼼⽕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

注意:“⼼⽕”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

清肝⽊与清⼼⽕有清⽕、降热功能。

6.清、补肺⾦ 部分:⽆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旋推为补,名“补肺⾦”。

“肺⾦”实热症⽤清法,虚症⽤补法。

7.补肾⽔部位:⼩指脂腹。

操作:肾⽔与肝⽊、⼼⽕、肺⾦的⼿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

注意:“⽔”宜补不宜清,补肾⽔相当吊盐⽔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

8.揉外劳宫部位:第三掌⾻背侧,腕横纹⾄掌⾻⼩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痛作⽤。

9.推上三关部位:⼩臂前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

10.清天河⽔部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肘横纹中点成⼀直线。

操作:⽤拇指侧推或⽤⾷、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是退热重要⼿法,还有宁⼼与安眠作⽤。

11.退六腑 部位:⼩臂后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指腹⾃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手法整理简单易学河南大学东京贝乐小儿推拿研究学院自成以来,一直致力于小儿推拿文化的研究与推进,覆盖学派,手法、技巧、起源等多项领域。

一直坚持信息分享化,技巧公开化,知识平等化的理念,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有所感,有所学,有所享。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套不同的穴位(19种),不通的手法技巧(19种),以达到不通的疗效的小儿推拿组图,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

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

一、脾经(脾在五行合土,故名脾土)南朝齐褚澄《褚氏遗书·平脉》:“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故尺上之关为脾。

脾土生金,故关土之寸为肺。

”《红楼梦》第十回:“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定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

”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推拿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为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经实践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二、肝经(五脏合五行,肝属木,故名肝木)《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

”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三、心经(心火)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故名心火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

若心气虚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

如患儿高热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可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

但对患有肺结核病的两颧腮色赤者,用之无效。

四、肺经(肺金)金属可以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的发声靠肺。

因此古人将肺归属于金。

五脏中唯一能抵御外邪入侵的脏器。

位置:在无名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无名指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或来回推称为清肺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肺经。

100~500次。

作用:宣肺止咳,顺气化痰,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主治:感冒,发热,咳喘,肺炎,肺虚,自汗,盗汗,便结等症。

说明:肺经一般用清法或泻法,不用补法。

小儿慢性腹泻、虚寒泻,应用本穴时应慎重,推清本穴时间要少,或不取本穴,用之不当,多见腹泻加剧;如患急症需用本穴时,可推清本穴1~2次,待症见缓解后,应停用。

自汗、盗汗及脱肛可用补法,对肺风喘急等症,禁用补法。

五、肾经(肾水)中医五行说,肾属水,这个就不多说了。

位置:在小指掌面,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将小儿的小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由小儿小指指尖推至指根,称补肾经。

100~500次。

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补肾经可补肾益脑,益气助神,纳气定喘,温下元,止虚火等。

主治:五更泻,遗尿,尿频,肾虚咳喘,惊风,癫痫,牙痛,骨软无力,先天不足。

六、大肠位置:在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将小儿食指固定于术者左手虎口内,以右手拇指外侧缘推之。

自指尖推向指根称补大肠,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泻大肠,来回推称清大肠。

100~500次。

作用:补之固肠涩便,泻之清利脏腑之湿热,平补平泻导积滞。

主治:积食,口疮,痢疾,泄泻,肛门红肿,脱肛,翻肛,便秘。

说明:大肠有固肠涩便之功,但水泻(即湿热泻)时,应以利尿为主,推大肠时先用泻法、清法,等尿多后再用补法;里急后重时先用泻大肠,症状缓解后改为清大肠或补大肠。

虚证、脱肛者要用补法;翻肛、肛门红肿、便秘者用泻法或清法。

七、小肠位置:在小指尺侧缘,自指根至指尖成一直线。

操作:患儿立掌,术者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侧握小儿四指,使其小指尺侧面暴露,再以右手拇指推之,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清小肠(或称利小肠或推小肠)。

一般100~500次,若单独推小肠,可推1000次(如无小便时用)。

作用:分别清浊,泻热利尿。

主治:水泻无小便,尿频,尿闭,尿少,口疮,伸舌,弄舌,木舌,口唇裂,尿道炎。

八、小天心(鱼际交)位置:在手掌根正中处,大、小鱼际之间凹陷中,阴阳池交界处。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用拇指甲掐之,或右手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节背面捣之。

揉100~500次;掐3~5次;捣5~20次。

作用:通窍散结,畅通经络,安神镇惊,清热利尿,明目,矫正筋脉的拘急或偏胜。

主治:感冒发热,神昏,烦躁不安,惊风,抽搐,癫痫,失眠,夜啼,一切眼疾,小便不利,疹痘欲出不透,解颅等症。

九、阴阳位置:在手掌根部,小天心穴的两侧,拇指侧为阳池穴,小指侧为阴池穴。

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自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称分阴阳;自小天心两侧的阴池穴、阳池穴向小天心穴合推,称合阴阳。

100~300次。

作用:分阴阳有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合阴阳有利痰散结的作用。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红白痢疾、肠炎、惊风、抽搐、泄泻、呕吐、黄疸;痰涎壅盛、胸闷咳喘。

十、板门位置:在拇指下,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使小儿大鱼际暴露,术者用右手拇指来回推之称清板门;以指端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做揉法,称揉板门。

100~500次。

作用:清热凉血,止血除烦,消食化积,具有升降之功。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感冒发热、高热不退、阴虚内热、疹痘潮热不退或疹痘后低热、烦躁不安、口臭、鼻出血、鼻腔炎、上牙龈红肿、光面舌、苔厚等。

十一、内劳宫位置:在掌心中央。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掐揉之,称掐揉内劳宫;以中指端点患儿手掌中心处,微用力后迅速抬起,称点内劳宫;在掌心中滴几滴凉水,以指端逆运内劳宫,或从小指掌面运到掌心,称运内劳宫或水底捞明月。

揉100~300次,运10~30次,掐3~5次。

作用:清热除烦,泻心火。

主治:一切热证,发热,口渴,心烦不宁,睡眠不宁,口疮,目赤,小便不利。

十二、内八卦(内八方)位置:在手掌内。

取法:以左手为例,掌根在上为北,以内劳宫为圆心,以内劳宫到中指根横纹的2/3处为半径画圆,内八卦即分布在该圆上。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四指,使掌心向上,右手以拇指外侧缘在穴上推运,顺时针方向推运称顺运内八卦;逆时针方向推运称逆运内八卦。

操作时应盖住或轻运离宫。

100~300次。

作用:开胸化痰,利气利膈,消食除胀。

主治:咳嗽痰喘,呕吐,食积,食欲不振,腹泻,腹胀,烦躁不安等。

十三、四横纹(南派又称小横纹)位置:在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根部横纹处,即指掌交界处。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上,用拇指桡侧缘从食、中、无名、小指根横纹逐个来回推之或掐之,称清四横纹(推四横纹)或掐四横纹;推四横纹亦可用拇指在四指根部横纹处左右来回横擦。

每个横纹推50~200次(独穴用需800次)或掐5~8次。

作用: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退热除烦,散瘀结,引脏腑之热外行。

主治:腹胀,口疮,唇裂,伤食,疳积,食欲不振等。

说明:四横纹为本派常用穴之一,常用于消腹胀,治口疮,尤其以治疗上下唇的溃疡面效果好。

十四、小横纹(南派又称掌小横纹)位置:在掌面小指根横纹之下,掌横纹之上的高起部位。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术者以右手中指揉之,称揉小横纹。

100~500次。

作用:清热散结,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一切咳喘证,口舌生疮。

说明:本穴对呼吸系统疾病效果好。

十五、肾顶位置:在小指掌面末端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顶。

100~500次。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水疝等。

十六、肾纹位置:小指掌面末节横纹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纹。

100~500次。

作用:散瘀热,引内热外行。

主治:目赤,热毒内陷,内热外寒,高热手足凉等。

十七、运水入土位置:自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至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小指掌面指尖起,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拇指桡侧缘指尖。

100~300次。

作用: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主治:多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完谷不化、腹泻痢疾、便秘、疳积等。

十八、运土入水位置:自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至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拇指桡侧缘指尖开始,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小指掌面指尖。

100~300次。

作用:清脾胃之湿热,补肾水之不足。

主治:多用于新证、实证,如湿热内蕴所致的少腹胀满、泄泻、痢疾、小便赤涩等。

十九、总筋位置:在掌面腕横纹的中点。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手,使其掌心向上,右手中指揉之,称揉总筋;或用拇指掐之或掐揉之,称掐总筋或掐揉总筋。

揉100~300次,掐3~5次。

作用:泻热散结,通调周身气机。

主治:心经有热,惊风,夜啼,潮热,口舌生疮,实火牙痛及一切实热证。

说明:本穴为治疗口疮主穴之一,尤其对舌尖及舌面口疮糜烂疗效好。

研究和传播,总部位于历史名校河南大学校内,拥有专业的中医研发团队,包括知名老中医、教授、骨科专家、中医师、药师、美容师、营养师等三十多位领域专家,坚持科学、整合、公开的原则,在业内拥有良好的口碑,获得社会、学员、客户的一致好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