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

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故名。

“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

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

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

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

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

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

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

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

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

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古瓷器烧造工艺特点名词解释

古瓷器烧造工艺特点名词解释

古瓷器烧造工艺特点名词解释三足支钉解释垫具的一种。

使用时三足向下,托面朝上,以便上面放碗、盘等坯件。

这种窑具由于自重小,可以多层叠装;但由于重量往往集中在三足尖上,会使足陷件的底部,留下深深的支钉痕。

这种垫具三国时比较流行。

三角形窑具解释南朝时的一种窑具,用扁平形的泥条,中间作“Y”岔开;前端再转折成直角,作为支点。

轻巧、省料,但由于负重力小,坯件装烧不多。

不(音敦)子解释用瓷石料制瓷,必须将开采来的瓷石用水碓舂细成粉末,再经过淘洗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称之为“石子”或“白不子”。

是瓷石制成砖状后的专用名词,中外陶瓷文献上一致的称谓。

支圈解释支圈窑具始创于宋代定窑,其白度为漏斗形匣钵的五分之一。

用支圈窑具烧一窑瓷,无论是燃料、时间、产量要比使用漏斗形匣钵增加五倍。

为其它瓷窑所仿效。

支钉迭烧解释用高岭土捏成“支钉”,粘于碗盘的圈足边沿,每件9~12颗,然后把瓷坯放在垫柱上,再把粘有支钉的坯件一个个迭起来,组成一柱入窑焙烧,这种方法称支钉迭烧。

支圈迭烧解释宋代的一种烧造方法。

其方法是以泥饼为底,再把瓷泥作成一个断面呈“L”形的圈,套在碗的芒口上;再把碗坯与圈翻过来,覆放在泥饼上。

这样一圈一碗的跟着覆盖,然而将圆心下凹的耐火泥饼覆盖在最后一圈上,形成上下一致的圆柱体,迭装入窑,这种方法叫支圈迭烧。

解释是陶瓷生产中一种熔剂性原料。

在成瓷过程中,长石溶融所形成的乳白色粘稠玻璃体。

它在冷却后不再析晶,并能在高温下溶解一部分高岭土分解物与石英颗粒,促进成瓷反应的进行,并可降低烧成温度,减少燃料消耗,这种作用通称为助熔作用。

此外,由于高温下的长石溶剂具有较大的粘度,可以起到高温热塑作用与高温胶合作用,防止高温变形。

同时,冷却后的长石熔体以透明玻璃体状态存在于瓷体中,构成瓷的玻璃态基质增加透明度,提高光泽与透光度,改善瓷的外观质量与使用效能。

长石在陶瓷生产中作坯料、釉料、色料熔剂等,用量很大,作用也很重要。

化妆土解释是一种质地细腻,呈乳白色,用于敷在胎外,以填充胎坯表面的小孔,凹点或其它病疵,使胎面变得光滑;同时能将胎的各种呈色盖住,为坯料开辟广阔的来源。

瓷器专用术语

瓷器专用术语

瓷器专用术语面对火爆异常而又错综复杂的古旧瓷器市场,不少人显得无所适从,其实,古旧瓷器的收藏并非高深莫测,只要你能听懂或弄明白下面这些历代瓷器鉴赏、收藏家约定俗成的口语,便可大胆入市。

口磕———器物口部受外力撞碰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缺磕伤痕。

冲口———器物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纹,长短不等,多出现在碗、盘类瓷器上,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

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将其磨去一部或大部甚至全部。

毛边———器物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

重皮———器物口部因受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却未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棕眼———瓷物釉面气泡在窑中融裂爆破后,未曾弥和而形成的小孔。

缩釉———瓷胎面上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着出现的漏胎现象。

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

片纹———瓷器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的相互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软道———瓷器釉面久经磨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

冷墨———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但在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胎体已透或未透。

失亮———器物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伤釉———由于釉与其它物体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剥釉———由于釉面受酸、碱、盐的浸蚀,或器物入土受浸而使釉面脱落。

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冒充其它年代器物。

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出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它年代,而把釉磨去。

复烧———二次入窑烧烤。

烟熏———用xx烟熏作旧,嗅之有味。

配腿———香炉、马、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而进行补腿。

配盖———用朝代不同器物的盖相配。

炸纹———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鸡爪纹。

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补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

假出土———仿古各类器物,有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低温铅釉和五彩、粉彩等器,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

釉陶名词解释

釉陶名词解释

釉陶名词解释陶瓷简称陶,古称磁器。

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 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

景德镇历史悠久。

从元代开始,这里成为“瓷器之路”的起点,瓷器出口量大增。

外销瓷主要为欧洲人喜爱的中国彩绘瓷。

同时还生产民间需要的各式日用瓷器,产品远销亚、非、欧、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景德镇瓷器采用优质高岭土,胎质细腻,白度高。

以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图案秀丽和色泽纯洁而闻名遐迩,被人们誉为“假玉器”,享有“瓷都”之称。

釉色品种较多,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斗彩、新彩、古彩、浅绛彩等。

传统釉色有:青白、粉青、豆青、青花、郎窑红、宝石红、胭脂红、玫瑰紫、海棠红、美人醉、鱼子蓝、虾青色等。

由于它的釉彩多是一种美丽的天然色泽,颇受人们的喜爱,因此,一直被用于人们的生活用品,如日用的盘、碗、壶、罐、盆、碟、杯、盒以及文房用具笔筒、水盂、水丞、砚滴、笔架、笔洗、瓷枕、瓷像等,陈设品方面也有许多用陶瓷制作的花瓶、花盆、鱼缸、花钵、瓷塔、香炉以及各式各样的雕塑工艺品等。

特别是艺术陶瓷和实用兼备的日用陶瓷,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具有耐用、耐酸碱、耐高温等特点,成为当今世界陶瓷生产和消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占据着国际市场很大的份额。

在景德镇周围地区还发现不少宋、元时期的古窑址。

这些古窑址对于研究景德镇的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釉陶在陶器中,瓷器是比较难烧制的。

因为陶土可塑性较差,要求烧制的温度达1100度左右,甚至更高,而景德镇的土又比较松软。

所以,烧制陶器困难,成品率也不高。

景德镇自明代正式烧制青花瓷器后,经过几百年的探索,终于创造出了独特风格的青花瓷器,即“白地蓝花”。

在古代建筑中,用陶瓷做装饰材料的,则更少见。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一诗中写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就曾描述过这种情景。

而在西方,直到19世纪以前,瓷器都被视为是奇技淫巧的象征。

有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发明了瓷器。

艺术设计概课后名词解释大题答案

艺术设计概课后名词解释大题答案

第一章导论设计:只要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从事设想,规划,安排,布置,筹划,策划的都可以说是设计。

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

设计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价值创造活动。

设计根据不同的对象大致可分为五类:1现代建筑设计,室内与环境设计2产品设计3平面设计4广告设计5织品与服饰设计设计基本原则:完整性原则,变化原则,设计的资源综合原则,服务原则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介于实用艺术范畴,它是现代生产条件下运用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方式,进行产品艺术设计与装饰设计的一种创造方法工艺美术:即实用美术。

换言之:凡是与日常生活起居之制造上加以美术之设计者,即所谓之工艺美术。

所以工艺美术与人类日常生活是有密切的关系。

图案:所谓图案,包括平面的纹饰和立体的设计图样,模型在内装潢:是设计学科中的传统概念。

装潢原指古代画卷轴中的装裱。

后来成为一种包含包装,商标,广告,装裱等工艺在内的设计门类,可以说与平面设计相同,也包含了视觉传达的内容在内平面设计:其设计的对象和范围限定在二维的空间维度之中。

二维的设计,主要是图形,文字等形象和信息要素的综合设计,也可以将整个平面设计作品看做一个完整的图形,他用人易为接受的艺术化的图形方式,传达或表达信息广告:最具体也最抽象的定义是广而告之。

广告是一种利用登报,广播,招贴等形式介绍商品,服务性事业等的宣传方式工业设计:就批量成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经验以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的主要种类:生活用品类公共性商业,服务业用品类,工业和机械设备类,交通运输工具,设备类环境艺术设计:它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设施和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

它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室外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即工业产品的艺术设计,在学科门类为工业设计,即是对产品的造型,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以便制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实用,经济,美观的产品染指与服饰设计:染织分为印染和织造:服装设计分为批量生产的成衣设计和个性化的单件设计设计的含义与范畴?设计根据不同的对象大致可分为五类:1现代建筑设计,室内与环境设计2产品设计3平面设计4广告设计5织品与服饰设计设计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设想,计划和方案之意。

瓷器的解释瓷器的意思汉典“瓷器”词语的解释

瓷器的解释瓷器的意思汉典“瓷器”词语的解释

瓷器的解释瓷器的意思汉典“瓷器”词语的解释拼音cí qì注音ㄘˊ ㄑㄧˋ词语解释网络解释网友讨论瓷器词语解释解释◎ 瓷器cíqì[porcelain;chinaware] 细密的陶瓷器皿,质硬,半透明,白色,发声清脆,且无孔,以高岭土、石英和长石为常用的基本原料,经一次灼烧而成,主要用作餐具、假牙、电绝缘体和化学器皿-----------------国语辞典瓷器cí qìㄘˊ ㄑㄧˋ1.以瓷土烧制成的器物。

一般烧制过程为以经过精选或淘洗过的瓷土为原料,坯质具半透明性,经摄氏一千二百至一千九百度的高温培烧。

成品质地坚硬细致,叩之有金石声,表面上有玻璃质的釉,细腻富光泽。

瓷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特产,故中国有「瓷国」的称呼。

也作「磁器」。

英语 chinaware, porcelain德语 Porzellan法语 porcelaine© 汉典瓷器网络解释百度百科瓷器(瓷质器物)•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

谢肇淛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

”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

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瓷器(北京方言)•瓷器,是老北京传统文化中的北京方言,形容词。

特指两个人的感情像“瓷器”般坚固,紧密。

意为“好朋友、好哥们”。

•北京话者说话的音域高于说普通话的人的音域。

阴平、阳平调更高,上声的折调更加明显,去声的降调也更加强烈。

带“儿”话音,是北京话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如“瓷器”的上升重音在“瓷”上不在“器”上,与普通话读音不同。

关于瓷器的简介资料

关于瓷器的简介资料

关于瓷器的简介资料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瓷器的成形需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中国的瓷器制造技术举世闻名,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

瓷器的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当时比较有名的还有柴窑和建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瓷器名词解释

瓷器名词解释

瓷器名词解释一、瓷器:古代也称窑器。

瓷器以瓷土(瓷石)为原料,经成形、彩绘和施釉等工艺后,经1280℃左右的高温烧成。

瓷器外观质地坚硬致密,表面光洁,胎体较薄者成半透明状,敲击时声音清亮,且不吸水。

二、瓷器和陶器的区别质地原料烧成温度(℃)施釉情况敲击声音吸水率陶器陶土 600-1000 一般不施釉,少数施低温釉。

闷、瓮大瓷器瓷石1300左右绝大部分施釉,许多施高温釉。

清亮小三、官窑:官窑是中国古代朝廷设制的专门生产其所需瓷器的工场。

官窑分宋代官窑和明、清官窑。

明洪武二年,明朝廷在景德镇珠山建立了官窑--御器厂,永乐、宣德二朝是其黄金时代,至万历三十五年基本停烧。

清朝廷于顺治十一年在珠山重建御窑厂,但似乎不久停烧,故所烧器物很少。

清官窑,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其鼎盛时期,清末随着清亡而停烧。

明、清两代朝廷皆派督窑官督窑。

明代督窑官的姓氏未见记载,故明代官窑以年代称呼,如洪武窑、成化窑等;清官窑则以督窑官的姓氏称呼,有臧应选的臧窑(1668-1688)、郎廷极的郎窑(1705-1712)、年希尧的年窑(1726-1736)、唐英的唐窑(1736-1756)等等。

明嘉靖朝开始,官窑实行"官搭民烧"制度,清代亦然。

四、官窑(瓷)器:官窑(瓷)器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器物上有帝王年号款的器物,占官窑器的绝大多数;第二类是无款官窑器。

南京博物院藏有数件清雍正官窑仿明永乐官窑的青花牵牛花纹倭角瓶,其中一件为砂底,无款,但另外几件均有"大清雍正年制"官窑青花款,前者是克意仿明之作。

清宫档案中有乾隆皇帝授意某种器物不具款的记载。

第三类是帝王的堂名款器,如"慎德堂制"、"大雅斋制"等。

五、"官搭民烧"和"官民竞市":"官搭民烧"是明官窑自嘉靖朝开始实行的一种瓷器生产体制,清官窑延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三多纹样
瓷器装饰典型的吉祥图案。

以佛手谐意福,以桃子谐意寿,以石榴暗喻多子,表现多福多寿多子的颂祷,故称福寿三多纹。

清代瓷器上的福寿三多纹多见于乾隆朝斗彩和粉彩瓷器。

2.南青北白
“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

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几代,这里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具深厚的制瓷基础和技术力量,至唐代技艺更加娴熟,被称为“诸窑之冠”。

“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以内丘城为中心发展起来。

其历史可上溯到北朝,隋后期曾短期繁荣,经过唐早期的低靡,唐中期生产极盛,晚唐开始衰落。

3.秘色瓷
用保密的釉料配方涂抹器物表面而烧成的瓷器。

“秘色瓷”晚唐时开始烧造,五代时达到高峰。

4.斗彩
斗彩又称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

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5.五彩
瓷器釉上彩的一种。

五彩所指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种颜色的彩,而五彩瓷并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种颜色,多于或少于五种彩的陶瓷,在习惯上也同样称之为五彩瓷。

五彩瓷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发明和发展。

6珐琅彩
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

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

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

7.粉彩
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

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

8. 天目盏
天目盏”其特色是,在盏之外部临近盏底处与盏里面临近盏口边缘处,均有两个白毫般的亮点,犹如双目炯炯闪光,故称兔毫天目盏。

兔毫盏的出土数量占黑釉盏之首。

天目瓷是日本人起的名字。

9. 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官(河南开封)、钧(河南禹县)、哥(浙江龙泉)、定(河北曲阳)窑齐名于世。

汝窑以产青瓷著称。

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

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

10. 苏麻离青
苏麻离青属低锰高铁类钴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色性安定,元代景德镇与明初的青花瓷,大多用它绘制花卉枝叶,明成化以后,渐被回青等代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