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偏义复词以及兼词
高考文言文偏义复词知识点解析

高考文言文偏义复词知识点解析文言实词绝大多部分具有多义性,有些实词古今意义已发生变化,古字通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现代汉语双音词占优势,再有的就是复词偏义现象。
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偏义复词曾经在1996年全国高考题中出现:《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A.为奸利无所忌B.每宴飨费千金C.刺诸县短长D.必条利病反复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如果对课文中偏义复词的句子作过一番梳理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把高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整理了一下。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
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
指刘兰芝的兄长。
⒎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
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
另外,“芙蕖”即荷花。
⒏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⒐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⒒冀缓急或可救助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常见偏义复词汇编

常见偏义复词汇编说明: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且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离开了特定语境,用作偏义复词的词就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节词。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偏义在“入”,“出”是衬字。
2、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出入”偏义在“出”,“入”无义,在“出”字后作为陪衬语素。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4、韩之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史记·刺客列传》):“得失”根据上下文意偏指“失”,即差错,弊端,是偏义复词。
5、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偏义在“母”,“父”是衬字。
6、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7、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
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8、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史记·游侠列传》):“缓”指“缓和”,“急”指“急迫”,偏重“急”。
9、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偏义在“饥”,“穰”是衬字。
“饥”,灾年;“穰”,丰年。
10、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汉书·刑法志》):“利害”偏用“害”义,“利”无义,陪衬语素在前。
11、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12、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偏义在“深”,“浅”是衬字。
13、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去”和“留”意思相反,在这里只取“去”的意思。
14、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死生”偏在“死”义,“生”无义,陪衬语素在后。
1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指南录〉后序》):偏义在“往”,“来”是衬字。
指宋朝的使者北往,不指元军的使者南来。
高中文言文知识清单

文言文知识清单一、18个规定的文言虚词二、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三、30个常见的偏义复词四、80个常见的通假字五、90个常见的古语词六、90个常见的古今异义词七、特殊的文言句式八、词类活用九、古代文化常识十、乌有先生历险记——史上最牛的文言文一、18个规定的文言虚词1.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②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③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或“却”,然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谓语。
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掩口胡卢而.哭。
(《促织》)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归。
(《促织》)(3)通“如”,好像,如同。
军悸而.坏都舍。
(《察今》)(4)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1)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高中文言文知识偏义复词一览 偏义复词知识汇总

高中文言文知识偏义复词一览偏义复词知识汇总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
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
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
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
中学课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
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
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
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
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偏义复合词呢?区分偏义复合词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苦地劳作”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作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
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2、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
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3、纵观全篇,从文章大局的角度来理解。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兄”“逼迫有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有弟,故知“父兄”“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兄”。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偏义复词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偏义复词文言实词绝大多部分具有多义性,有些实词古今意义已发生变化,古字通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现代汉语双音词占优势,再有的就是复词偏义现象。
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2)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3)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种树的地方称园,种菜的地方叫圃。
既是窃桃李,当然是入园,“圃”无义。
②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文言文中常见的偏义复词如下: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偏义在“崩”,“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
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
指刘兰芝的兄长。
⒎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
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
另外,“芙蕖”即荷花。
⒏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⒐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⒒冀缓急或可救助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⒓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偏义在“饥”,“穰”是衬字。
常见的偏义复词以及兼词【共20张PPT】

• 往,不指元军的使者南来。
兼词
• 有些文言词语用法很特别,兼词就是其中 的一种。所谓兼词,就是指一个单音词兼 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它往往由两个字 快读而合成,所以也叫作合音词,如“诸〞“ 盍〞“焉〞“旃〞“叵〞“耳〞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存亡〞偏义在“亡〞,灭亡。
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崩殂〞:“崩〞指皇帝死,“殂〞
“存亡〞偏义在“亡〞,灭亡。 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3.登斯楼也,那么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
3.根据词语照应来判定。
• 如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巷陌〞偏义在“巷 〞,“陌〞是衬字,这从后面的“住〞字可以 判定。
• 〔巷 : 巷 xiàng胡同,里弄:小巷 • 陌 : 陌 mò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田间小
路〕
识别的本卷须知:
• 1.偏意复词中的陪衬语素没有固定的位置 ,可前可后。例如?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 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一句,句 中“出入〞 偏义在“入〞,“出〞字陪衬在前 ,译为:防范别的强盗闯进和意外的变故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 壕吏?)中的“出入〞偏义在“出〞,“入〞字 陪衬在后。译为:有子女在母亲没有再嫁 ,出门没有一件好衣服。
• 7.孰与君少长? (司马迁?鸿门宴?) “少长〞 偏 义在“长〞,年龄大。
•
• 8.去来江口守空船。(白居易?琵琶行?) “去来 〞偏义在“去〞,意为离开。
高中阶段偏义复词一览

高中阶段偏义复词一览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
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
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
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
中学课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1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
2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
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
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
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苦地劳作”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作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
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2、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
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语文高中阶段偏义复词一览

语文:高中阶段偏义复词一览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
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
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
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
中学课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
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
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
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
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苦地劳作”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作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
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2、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
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去来江口守空船。(白居易《琵琶行》) “去来”偏义在“去”,意为离开。 • 9.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孔雀东南 飞)“进退”,“进”,指“进来”,“退” 指“退出”,义偏“进”。 10.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异同”偏义在“异”, 不同。 • 11. 奉使往来,无留北者。(《〈指南录〉后 序》) “往来”偏义在“往”,指宋朝的使者 北
• • “偏义复词”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 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将 “陪衬意”去掉,把表示意义的那个语素翻 译出来即可。如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 明死生之大”中“死生”偏义在“死”,意 为死难。这句话可译为为: • 也以此来表明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
三、偏义复词的翻译
四、常见偏义复词梳理
一、偏义复词的类型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的。例如:《孔 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公姥”只 有“姥”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 非攻》: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 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 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 作陪衬。
二、偏义复词的识别
2.根据语法关系来判定
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 辛”中,状语“勤”只能修饰“作”,而 不能修饰 • “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 无义。又如《礼记》“士功不兴,大夫不 得造车马”中,因“车”与“造”构成动 宾关系,与“马”不搭配(一般而言,我们 不能说造“马”),故“马”无义,起陪衬 作用,“车马”偏指“车”义。 •
二、 盍
• “盍”是“何不”的合音,其中“何”是 疑问代词,“不”为否定副词。例如: • ①、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 ②、 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 以免其父召之?(《史记楚世家》) • 上例中的“盍”即为“何不”的合音,可 译作“为什么不”。
三、 焉
• 1、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 如: • 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 ②、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 ③、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 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 上述例中的“焉”可分别译作 • “在其中”“从这里”“在这件事上”。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存亡”偏义在“亡”,灭亡。 • 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 《出师表》)“崩殂”:“崩”指皇帝死, “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 是衬字。 • 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 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 记》)“宠辱”偏义在“辱”, 此处可译为 “遭贬谪的不幸”。 •
• 2、 相当于“于何”,译作“在哪里”“从 哪里”等。 • 例如: • ①、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②、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
四、 旃zhān
• “旃”为“之焉”的合音,其中“之”是 代词,“焉”是语气词。例如: • ①、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唐风 采苓》) • ②、 无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左 传襄公二十八年》)
• 2. 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 具有临时性。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 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 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性便随即消 失。因此,对于偏义复词不能死记硬背,要 结合语境来识别,在一个语言环境中是偏义 复词,而换一个语言环境就不一定是偏义复 词。如:“逼迫兼弟兄” (《孔雀东南飞》) 这句中的“弟兄” ,从文中内容知道,逼迫 刘兰芝的是她的哥哥, “弟兄”是偏义复词。 但“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孟子 《庄暴见孟子》)这句中的“兄弟”不是偏义 复词。
• 3.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 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同义复词是几个 词处于同一语法位置的固定结构,都表且 共同表示一个意义。而偏义复词虽是两个 词复用,但意义只落在一个词身上,另一 个只作陪衬,且结构一般是不固定的。如: 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 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 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 或“相许”。 •
五、 叵
• “叵”为“不可”的合音,可直接译为 “不可”。例如: • ①、 白云叵揽撷,但觉沾人衣。(范成大 《黄罴岭》) • ②、 马岱曰:“曹操心怀叵测,叔父若往, 恐遭其害。”(《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
六、 耳
• “耳”为“而已”的合音词,可译作“罢 了”。例如: • ①、 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 (《赤壁之战》) •,是“之乎”的合音,“之” 为代词,“乎”是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 例如: • ①、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 见孟子》) • ②、 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 昭公八年》) • 上例中“诸”用于句末,是“之乎”的合 音,“之”代前文所说之事,“乎”表疑 问语气,相当于“吗”。
兼词
• 有些文言词语用法很特别,兼词就是其中 的一种。所谓兼词,就是指一个单音词兼 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它往往由两个字 快读而合成,所以也叫作合音词,如 “诸”“盍”“焉”“旃”“叵”“耳” 等。
最常见的兼词
1.焉=“于之”。如“积水成渊,蛟龙 生焉”。蛟龙生“于之”,即 生在那 里。《劝学》 2.诸=“之于”。如“放诸山下”,等 于“放之于山下”,即“把它放在山 下”。《黔之驴
3.根据词语照应来判定。
• 如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巷陌”偏 义在“巷”,“陌”是衬字,这从后面的 “住”字可以判定。 • (巷 : 巷 xiàng胡同,里弄:小巷 • 陌 : 陌 mò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田间小 路)
识别的注意事项:
• 1.偏意复词中的陪衬语素没有固定的位置, 可前可后。例如《鸿门宴》中“所以遣将 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一句, 句中“出入” 偏义在“入”,“出”字陪 衬在前,译为:防备别的强盗闯进和意外 的变故。“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 裙。”(杜甫《石壕吏》)中的“出入”偏义 在“出”,“入”字陪衬在后。译为:有 子女在母亲没有再嫁,出门没有一件好衣 服。 •
• 一、 诸 • 1、 用于句中,为“之于”的合音,其中 “之”为代词,“于”是介词。例如: • 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 山》) • ②、 穆公访诸蹇叔。(《崤之战》) • 以上两例中“诸”是“之于”的合音,例① 中“之”代“土石”,“于”当介词“到” 讲。例②中“之”代秦师袭郑这件事,“于” 当介词“向”讲。
• 4.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司马迁《鸿 门宴》)“置”,丢弃。“车骑”:“车”, 车马,“骑”,骑士,偏义在“骑”。 • 5.我有亲父母。(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 飞》) “父母”偏义在“母”,指刘兰芝的 母亲。 • 6.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 汉乐府民歌 《孔雀东南飞》)“女子” 偏义在“女”, 女儿。 • 7.孰与君少长? (司马迁《鸿门宴》) “少长” 偏义在“长”,年龄大。 •
识别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 1.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 • 如《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 雷”,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父兄” 一词的意义当偏指在“兄”这个语素上面, 用以突出刘兄的蛮横与暴戾。又如《桃花源 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中的“远 近”,偏义在“远”,文章通过这个“远” 字来表明诗人信步自适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