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简答论述大全一 本科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乃至塑造个人的精神风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一、儒家文化1.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
儒家始终倡导仁爱之道,主张以“仁”为核心,提倡仁爱亲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孔子是谁?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倡导仁爱之道,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3. 论语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思想?《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共20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思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
二、道家文化1.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不刻意施为,重视修身养性、养生保健,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和解脱。
2. 老子是谁?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是其代表作。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道德经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思想?《道德经》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共有81章。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思想,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知足不辱”等。
三、佛家文化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解脱生死轮回,超脱尘世,追求涅槃。
2. 《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有何特点?《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主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 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哪些本土文化元素?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道教、儒家等本土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以上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P3页)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页)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
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P16页)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2.禅宗:始于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标本宗旨3.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与社会,并对之敬畏和崇拜4.宗法制:古代为解决职权、财产分配而建立的维护世袭统治的血缘宗法制度,是由古代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产生于商代后期,西周时完善5.姓与氏:姓由居住的村落或所属部落名称而来,氏由君主分封的地方、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谥号而来6.拱手礼:双手和握,右手握拳,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的一种见面礼仪7.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思想8.天人合一:最早产生于先秦,经汉唐发展,由宋代张载提出的关于人与整个宇宙关系的思想理念9.四谛八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为四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道10.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唉一切物类11.厚德载物:以宽厚之道德心包含万物,对待事物由兼容并包之心12.家国同构:家庭、家族与国家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13.七出三不去:“七出”指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嫉、多言、盗窃。
“三不去”指千贫后富、无所归、三年丧14.礼制的精神:本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一种仪式,后被加工改造,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然后实施推行,漫漫孕育了一种精神,包括维持社会秩序的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等精神15.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核心,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二、简答1.简述道家与道教,并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答:道家是学术学派,不是宗教。
但道教在理论上却紧紧依托于道家,道家宣扬清静无为、超凡脱俗,道教在此基础上再行演绎,形成出世的人生观,道家思想是道教直接吸收的思想养料,道家和道教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紧密2.宗法制有哪些内容和特征?答:宗法制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制。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
广义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所有类型的文化。
2、嘉礼:嘉礼是用来联络感情、沟通人际关系的礼仪,也是五礼中内容最为庞杂。
主要包括饮食之礼、冠婚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和贺庆之礼。
3、纪传体: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4、编年体:编年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
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5、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结合一起,从唐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多年。
6、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7、孔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推行“礼”,倡导“仁”。
思想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
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为中华民族建立了道德观,价值观,濡染着每一个炎黄子。
8、“仁”:是人们追求目标和应当达到的思想境界,是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规范。
9、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有出具规模的农业定居场所,农器具制作趋于精细。
有宗教祭祀的遗址。
10、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题

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题100分论述题,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我们认为,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
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这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浅、低级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
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只要我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并力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有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论述题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特征密切相关。
可以说,作为文学观念之理论化形态的文论话语乃是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直接体现。
具体言之,与古代士人“社会导师”的文化认同直接相关,形成了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古代士人维护个体精神自由与超越意识直接相关,形成了以道家、佛释之学为思想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士大夫诗文酬唱的文人情趣直接相关,形成了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文化:指人类主体通过各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对于自然和社会客体的适应、利用和改造。
(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一切活动)。
广义: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利用、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客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狭义:特指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
一是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二是,中国文化根深叶茂,有着异乎寻常的文化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把选官和教育相结合。
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选拔、使用的社会性管理制度。
科举制有隋朝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
民俗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
民俗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维类型和价值观念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
体现在衣饰、饮食、节庆和婚姻家庭方面的民俗文化。
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1.文化的特征(1)同一性(2)时代性(3)民族性(4)地域性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源流和环境(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1.多态的地形、地貌2.多样的气候环境3.辽阔的地域4.多民族的融合(1).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2)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交融(一枝独秀、自成一体、具有很长的生命力(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社会政治环境1.社会政治环境特征(1)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2)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宗法制为基础的社会组织2.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宗法: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系由氏族社会的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
中国传统文化(1)复习资料

1、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
2、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①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②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以社会集体(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总体体系,它指的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即精神文化。
3、文化的基本内涵:①主张文化涵盖所有的文化成果,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②主张文化是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和成果;③主张将文化理解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4、文化的基本结构: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
5、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我国的古代文化。
6、“三玄”:《周易》《老子》《庄子》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8、“五经”:《诗经》《春秋》《周易》《尚书》《礼记》9、中国传统文化生成背景:①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②农耕型经济模式③宗法制的伦理社会10、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1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基本精神:①赤子之情:饱蘸深情的爱国精神②关注人生:仁者爱人的人本精神③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④生生不息:有容乃大的兼容精神⑤担当大义:厚德载物的伦理精神⑥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12、如何创新中国传统文化①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②发掘文化内涵,熔铸时代精神③植根于民族土壤,不断走向世界④善于鉴别审视,不断创新传统13、五行:①相生:水——木——火——土——金②相克:金——木——土——水——火14、萌芽: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15、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16、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征:①重人生;②重践履;③重道德;④重和谐;⑤重直觉17、儒家创始人:孔子(名丘)。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1、龙的形象说明了什么?p2答题要点: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而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
在众多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上,已经出现龙的形象,但不同地区的龙,其形象并不相同,有的似龟,有的如鹿,有的似猪,显然它们都是不同氏族图腾之物。
而最初龙的形象的多样化,也昭示着最初氏族文化的各异。
但是,这多元的文化在后来的发展中,又是向心的,而不是彼此分散的。
2、西周时期,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神本文化转向人本文化?p4答题要点:这种文化转变,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来。
第一,从当时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
第二,从卜筮之法看出。
第三,从社会风尚看出。
第四,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3、“百家”学派共同的文化特征是什么?p12答题要点:诸子百家虽然形态各异,但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概之有三:其一,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
其二,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
其三,各家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指归,那就是治道。
4、从现代人的目光看来,礼的积极影响是什么?答题要点:礼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规定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它规定每个社会成员在获得一份生活资料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将责任和义务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奠定基础。
P275、简要概括秦汉时期出现中华文化大一统的局面的原因。
p71答题要点:第一,学术原因。
战国末期,各家学说已呈趋于融合之势。
第二,政治原因。
秦王朝在极短的时间里,统一六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为文化的一统,准备了政治上的条件。
第三,从文化形态上讲,秦朝是法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期。
6、为什么说“孝”在现代社会里还有提倡的必要?p87答题要点: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它具体规范了封建时代子女必须对父母及其他长辈履行的义务。
“孝”作为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还是应该提倡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如此。
“孝”作为传统美德,在维护亲情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7、中国酒文化的特征有哪些方面?p98答题要点:(1)酒文化与原始宗教和政治统治结合起来;(2)理性化特征;(3)士文化特色。
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p128答题要点:第一是在融合道教、佛教的基础上产生了区别于先秦及两汉经学的玄学。
第二是民族文化的融合,即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文化间的胡汉文化融合。
9、我国文化南移的三大过程是什么?p150答题要点:南宋以来,文化中心的南移,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第一是学术中心的南移。
第二是政治人物的南人化。
第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
10、中国画的两大特色是什么?p188答题要点:(1)写意是中国画最主要的特色;(2)散点构图是中国画的另一特色。
11、试述中国茶文化的独特特征?p192答题要点:(1)中国茶文化的地域特性。
从地域上讲,可以将茶归于南方亚文化圈。
南方多山,终年云雾缭绕,有所谓的“瘴气”,是茶生长的优良环境,江南水乡也因其四季分明而称为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
(2)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具有地域特性之外,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群体,就是文士、清客。
从某种程度讲,茶体现着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自古以来,茶成了名士高人的随身必备之物,进而称为他们的象征。
12、市民意识全面成熟主要表现和意义是什么?p240答题要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其一,社会风尚。
其二,价值观念。
其三,市民文学。
市民文化的发达,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代士人文化成为一种显态文化,其意义是相当巨大的。
它不仅为我国民主意识的普及作了准备,而且还为东西文化精神的汇融埋下了伏笔。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命题,正是以市民意识的全面成熟为前提的。
清代的开启民智运动,甚至今天的民主意识,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
13、对于西学,中国知识分子有哪几种态度?p243答题要点:在对待西学的态度上,中国知识分子迅速发生分裂。
一部分人为西学所吸引,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有利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因而主张全面接受西学。
这批人的代表是礼部尚书徐光启等。
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则完全相反,他们严“夷夏之防”,主张禁绝西学。
还有一部分人以比较科学的态度对待西学,其代表人物是方以智。
方以智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待西学,对其内容进行谨慎而细致的清理和辩识,吸取其优点,而摒弃其伪妄。
14、晚明科学精神有哪些方面的重要意义?p246答题要点:晚明科学精神首先表现在这时的科学家已经开始自觉地在科技领域研究中运用近代的科学方法。
这主要表现在数学科学性的深刻认识及应用和实证手段的广泛采纳两个方面。
不可否认,晚明高涨的科学精神,是受西学影响的。
这集中表现在徐光启等人对西学理论思维的接受和播扬。
针对中国传统科学只讲其法,而不追究其所以然的缺陷,徐光启大力提倡西学穷究物理的精神。
“超胜”的思想,直到今天,仍是我们甚至我们的后辈孜孜不倦追求的目的!15、新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p300答题要点:现代新儒学兴起的背景:世界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人们开始对西文物质文明的作用和价值产生怀疑,从魏源的“师夷长技”到胡适的“全盘西化”都未能给人满意的答案。
国内,“五•四”狂飙突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存在着传统虚无主义的危险倾向,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成为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现实。
16、爱国的表现是什么?p325答题要点:爱国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表现在“天下为公”,在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能主动牺牲个人的利益,以个体服从集体。
其次,爱国还表现在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终生。
再次,爱国还表现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保护。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国必须保护祖国不受侵犯,保持祖国领土的完整和人民生活的健康和愉快。
论述题1、如何正确认识“中庸”这一哲学思想?p160答题要点:(1)中庸思想表现在文化上,就是文化的亲和力,能求同存异,万流并包。
(2)中庸的思想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不偏颇、不怨尤,入情尽理、内外兼顾。
(3)中庸如同调和剂,消解了封建社会的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促成了其稳定与平和。
(4)“中庸”文化,对中国的民族心理影响至为深重。
在中庸的基础上形成了“官本位”文化,极大催发出中国人的主奴性。
(5)中庸扼杀了个体的个性,由于中庸之道讲求传统的延续性和恒久性,因此,中庸往往跟保守密切相关。
2、谈谈你对君子这一文化现象的看法。
P162答题要点:(1)从文化特性上讲,中国古代的君子被界定为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君子必须表现出“谦谦”的风范;在封建法制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的时候,君子被看成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以道德人格感召着社会成员,从而达到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
(2)君子与“小人”的划分被“义”“利”之别,因此,在新的经济生活中,萌生出新的“君子”,他们有经济事例,以融通的观念看待义利,于关键食客,能舍利取义,在精神上与“君子”相通,却又具有时代气息。
(3)今天我们谈到君子,不再指那种受过上等封建教育的谦谦君子,而更注重个体的人格魅力和出众的才华。
3、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答题要点:(1)“和”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基因。
特别是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正因为有一种“和”的博大精神,所在才能对外来文化产生巨大的亲和力,才会吸收、改造其他民族文化,使之称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时的“和”以显示汉文化的亲和力为主。
(2)从全球一体化格局来看,“和”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交汇融通的大潮,任何一种古老的文化,想孤立于这大潮之外,已不可能,只有适应这一潮流,不断更新和改造,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不是如何排外或媚外,而是如何更好地发挥我们文化中“和”的传统。
4、作为一个现代人,如何理解“情”字?p271答题要点:(1)简单地说,情就是人的思想感情。
“发乎情、止乎礼”,被定为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
(2)先秦儒学将“情”与“礼”相对举,情的外延相当广泛,概指一切思想情感。
但宋儒明“天理”“人欲”之辩,情被界定为与人的本性相冲突的后天的欲望,于是“情”与“欲”合而为一。
到了明清理学家的脑子里,情几乎是人欲的代名词了。
(3)但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当正确理解“情”的涵义,我们反对禁欲主义,但也绝不主张打着“情”字招牌,行纵欲之实。
5、如何理解中国发达的山水文化,其意义何在?p278答题要点:(1)从一开始山水就作为中国人灵感的源泉而存在。
道家主张隐遁山林,儒家则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合无间。
(2)对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代中国人而言,自然山水的美景,不仅仅是其寄情抒怀的地方,而且还可以通过改造山水赋予其人文内涵。
于是,文人雅士高道名僧,纷纷隐山遁山,给自然山水以人文特色。
(3)将自然与人工融为一体,且彼此借鉴,互相映发,如江南园林的建筑中体现出的融人文于自然之中的独特构造。
总的来说,中国的山水文化追求着“天人合一”至高境界,与天堂媲美,也不逊色。
6、试述中国古代龙凤的象征意义及其所特有的龙凤文化。
P313答题要点:(1)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龙凤都是远古初民部落的图腾,龙主要是中原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凤则为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
后来炎黄二帝经过战争合并为一体,结成了炎黄部落联名为主体的华夏族,并形成了共同的图腾——龙。
(2)凤作为炎帝部落联盟的图腾,也是南方部落的图腾,为火鸟,行火德,龙飞于天,腾云驾雾,行水德,水火相克,可一旦交合,也就相生,标志着新纪元的开始。
(3)上古时代,中国人即形成了一阴一阳平等对立观念,以龙为阳,以凤为阴,龙凤相配,主要象征阴阳和合,因此,龙凤成了阴阳的象征。
(4)从天来讲,阴阳和合意味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人类社会来讲,龙凤呈祥,也就标志着国运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龙凤对中国人的影响是至为深刻的,在至高无上的后宫,皇帝是真龙天子,娘娘则是凤。
总而言之,龙凤文化在民间具有较皇室更为广泛的引申和象征意义。
他们任何时候都象征着吉祥如意,表达着中国人对和平、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企盼和向往。
7、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把握好义与利的辩证关系。
P258答题要点:重义轻利,跟商品经济存在着水火不能相容的矛盾。
这种观念至今还有着巨大的影响。
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出重利的亚文化特色,而在市场经济不够健全而传统文化意识却相对颇浓的内地,仍有着很浓的重义轻利的思想,这极大地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健全。
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唯利是图,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显然与我们的伦理化文化背景相违背(这种背景就活生生地存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周围),背信弃义、为富不仁而被人指脊梁骨,就说明这种行为缺乏文化支撑,因而不能为群体所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