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降水
大气降水形成分析

大气降水形成分析大气降水是指大气中水分凝结成液滴或冰晶,从云层中下降到地面的过程。
这是地球水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的供给以及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大气降水的形成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大气降水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般来说,大气中的水分来自于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的蒸发。
当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会遇到冷空气,导致水蒸气凝结成云。
云的形成有很多种类型,包括对流云、层状云、积云等。
当云中的水汽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发生凝结和聚结,形成水滴或冰晶。
其次,大气中水滴或冰晶的形成需要有一种称为凝结核的微小颗粒作为催化剂。
凝结核可以是尘埃、气溶胶、颗粒物以及大气中存在的其他微小颗粒物质。
这些微小颗粒物质可以通过自然吸附、碰撞相互结合等方式形成凝结核。
当水蒸气接触到凝结核时,会在其表面附着形成水滴或冰晶。
凝结核的种类和数量对大气降水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工业排放和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凝结核的种类和数量较多,有利于水滴和冰晶的形成,进而促进降水的发生。
另外,大气中水滴或冰晶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
通常情况下,湿度越高,水蒸气的浓度就越大,云中的水滴和冰晶形成的机会就越多。
而温度对云中水滴和冰晶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当温度较低时,水蒸气更容易凝结成冰晶,而当温度较高时,主要是以水滴的形式存在。
因此,大气中水滴和冰晶的形成与温湿度条件密切相关。
最后,大气降水还受到空气运动的影响。
空气的运动可以促使水滴和冰晶在云中碰撞、合并,从而形成雨滴或冰雹等降水形式。
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足够大,失重速度超过空气中的上升速度时,就会从云中下降形成降水。
而降水的形式和强度取决于形成雨滴或冰晶的速率和规模。
例如,当云中的水滴和冰晶碰撞、合并的速率较慢时,降水形式可能是细雨;而当碰撞、合并的速率较快时,可能形成大雨或冰雹。
综上所述,大气降水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水蒸气的凝结、凝结核的作用、温湿度条件以及空气运动等因素。
大气降水化学组成变化与影响因素

大气降水化学组成变化与影响因素大气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水分。
它的化学组成的变化与各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气候、大气成分、人类活动等。
本文将探讨大气降水化学组成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首先,气候是影响大气降水化学组成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等要素。
研究表明,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大气中的水分含量和降水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
例如,湿度的增加会增加降水中的溶解氧和盐分含量,而降水量的减少则会导致降水中的溶解氧和盐分的浓度升高。
此外,气候的变化还可能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
其次,大气成分也是影响大气降水化学组成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气成分包括气体、颗粒物和溶解物等。
这些成分的浓度和组成对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会通过大气传输进入降水中,导致降水的pH值下降,从而形成酸雨。
此外,颗粒物的浓度和组成也会影响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
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等物质在降水过程中溶解并进入降水中,从而影响降水中的化学组成。
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大气降水化学组成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类活动的不可持续发展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增加,进而影响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
工业排放、交通排放和农业活动是主要的污染源。
例如,工业排放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会通过大气传输进入降水中,形成酸雨。
此外,农业活动中的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质也可能进入大气降水中,对降水的化学组成产生影响。
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变化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酸雨对土壤和水体的酸化造成了重要影响。
酸雨的酸性对土壤中的养分和微生物活性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其次,大气降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物可能对水源的安全产生潜在威胁。
这些污染物可以通过饮用水源进入人体,并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大气降水···

三、大气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称降水•云滴D<100㎛标准云滴D=10㎛•雨滴D>100㎛标准雨滴D=1000㎛(一)从云滴到形成降水必备的条件1、雨滴下降速度超过上升气流速度。
2、雨滴降落到地面不至于完全被蒸发掉。
(二)云滴增长的两个过程1、云滴凝结(凝华)增长(1)云滴凝结(凝华)增长①云体上升绝热冷却,或不断有水汽输入②e≥E时,水汽凝结凝华云滴增大(2)水汽扩散转移①水滴和冰晶共存时:同T下,E冰<E水水滴不断蒸发,冰晶不断凝华增大,这种过程称为冰晶效应。
②大小云滴共存时:小云滴蒸发,大云滴不断凝结增长。
③冷暖云滴共存时:暖云滴蒸发,冷云滴凝结。
2、云滴的冲并增长云滴大小不同,运动速度不同(1)下降时,大云滴追上小云滴。
(2)上升时,小云滴追上大云滴。
(3)带不同电荷的云滴,相互吸引合并。
(4)尾流俘获•观测表明,•在云滴增长的初期,凝结(或凝华)增长为主,冲并为次。
•当云滴增大到一定阶段(一般直径达50—70μm)后,凝结(或凝华)过程退居次要地位,而以重力冲并为主。
•在低纬度地区,云中出现冰水共存的机会较少,形成所谓暖云降水,•这时冲并作用更为重要(三)人工降水12、冷云人工降水(1)冷云:云体温度低于0度的云。
(2)冷云产生降水的关键过程:冰晶效应(3)有云不产生降水的原因:多为缺少冰晶(4)促进降水的方法①在云内播撒干冰致冷,产生冰晶。
•在1013hPa下,其升华温度为-79℃。
将干冰投入过冷却云中后,在它的周围薄层内便形成一个冷区。
②播撒碘化银,人工冰晶核,晶体结构与冰相似3、暖云人工降水(1)暖云:云体温度高于0度的云。
(2)暖云产生降水的关键过程:大小水滴合并增长。
(3)有云不产生降水的原因:多为缺少足够量的大水滴。
(4)促进降水的方法•在云内播撒氯化钠,氯化钾。
吸湿性强,吸收水分后迅速增长为大云滴。
四)降水的类型(1)雨:自云体中降落至地面的液体水滴。
大气降水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大气降水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从天空的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水或固态水,如雨、雪、雹等,总称降水。
降水的条件是在一定温度下,当空气不能再容纳更多的水汽时,就成了饱和空气。
空气饱和时如果气温降低,空气中容纳不下的水汽就会附着在空气中以尘埃为主的凝结核上,形成微小水滴——云、雾。
云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体积就会逐渐变大,成为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
从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水或固态水,统称为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霰、冰雹等。
降水的形成过程是云中的小水滴增大成为雨滴、雪花及其他降水物的过程。
大气降水时必有云,但有云未必有大气降水。
组成云体的云滴、冰晶等体积很小(仅相当于雨滴的百万分之一),随着气流的运动会不断冲撞合并增大,当云滴体积增长到足够大,以致气流不能支持时才能形成水滴下降,在下降的过程中不被蒸发才会形成降水。
一般,在高空形成的大冰晶在较暖气层中溶化后,和大水滴一起以雨的形式降落。
如果气温低于0℃,来不及溶化,就以雪、霰或冰雹等固态水降落。
使云滴增大的过程主要有2个:一是云滴凝结(或凝华)增长,二是云滴相互冲并增长。
实际上,云滴的增长是这两种过程同时作用的结果。
大气降水

要形成降水,必须有水汽的凝结,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有:有凝结核;空气达到过饱和。
①空气能够容纳水汽量的多少是随气温而变化的。
②在一定的温度下,当空气不能再容纳更多水汽时,就成为饱和空气。
如果水汽继续增加或者温度下降,就会使空气达到饱和,空气中容纳不下的水汽便会凝结出来,变为液态水。
③在自然界中,空气的上升冷却促使空气达到过饱和,是大气中水汽凝结的主要方式;依空气上升的动因不同,导致降水的类型可分为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等。
降水和降水分布及其成因1、降水的形成(1)三个条件①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
(补充横轴是气温,纵轴是饱和水汽量的坐标)②有足够的凝结核。
③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2)降水的形成过程2、降水分类:(1)按促使空气上升的动力原因分: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水,叫对流雨。
这种雨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温带地区夏季午后出现的暴雨也属对流雨。
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遇到山地,被迫抬升,“爬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的降水叫地形雨。
地形雨分布于山地的迎风坡。
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暖空气被迫抬升,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叫锋面雨。
我国东部夏季雨带由南向北推移均属于锋面雨。
④台风雨(气旋雨):由于台风带来的降水,我们叫它台风雨。
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海洋的强气旋。
(2)按降水的强度分①小雨:12小时内雨量小于0.2-5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小于10毫米;②中雨:12小时内雨量为5-15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10.1-25毫米;③大雨:12小时内雨量为15.1-30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25.1-50毫米。
④暴雨:24小时雨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者为暴雨;⑤大暴雨:24小时雨量大于或等于100毫米者为大暴雨;⑥特大暴雨:24小时雨量大于或等于200毫米者为特大暴雨。
3、降水分布:(1)空间分布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世界各地降水很不均衡。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①赤道附近:降水多,原因:这里终年高温,空气上升(赤道低压控制)冷却,易成云致雨,即多对流雨;②两极地区:降水少,原因:两极地区终年低温,气流下沉(极地高压控制),不易形成降水;③副热带: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侧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大陆东侧夏季风来自海洋,降水多;④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大气降水的形式

大气降水的形式
大气降水包括许多不同形式,比如雨、雪、霰、雹等。
雨是最常见的大气降水形式。
当高空中的水汽蒸发结露成小水
滴时,它们越来越大,最终从空中掉下,形成雨。
雨有细小的
雨点,也有硬大的倾盆大雨。
雨凉爽甜美,它有不同的颜色,
从金灿灿的阳光雨到深蓝的暴雨,它的形成过程也是有趣而美
妙的。
雪是另一种主要的大气降水形式,在冬季发生。
当气温低于0℃时,上空中的水滴会结凝结成小小的冰晶,从高空飘落,形成雪,从而为我们带来一片冰雪的冬季来临。
雪有时很小,有时
很大,它们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可以制造冰块、冰激淋等,也
可以打雪仗、滑雪等活动,为我们带来欢乐。
霰是一种大九气降水形式,也就是下雹,在冬季通常白天充满
着阳光,夜晚降温,这时上空中的小冰晶会膨胀,最终掉落,
形成霰。
它是由许多小水滴混合而成,它们天底晶莹剔透,形
成一天晚上的美丽景象。
雹是一种古老的大气降水形式,在夏季晚上经常发生。
它是由
一种叫冰晶的冰小块混合起来组成,这些冰晶末端有尖锐的刚
性物质,在夜晚下落的过程中,它们会击打地面,最终形成雹,它们来的时候像突然降临的冰花,非常壮观。
以上就是大气降水不同形式的介绍,它们有着非常奇妙的一面,令我们惊叹。
它们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唤起我们把握人
生的大智慧,弘扬美好的风气!。
大气降水与降水形式解读降雨降雪等降水现象

大气降水与降水形式解读降雨降雪等降水现象大气降水是指水分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过程,是地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降水形式多样,包括降雨、降雪、冻降水等。
本文将对大气降水以及不同降水形式进行解读。
一、大气降水的原理大气降水主要受到蒸发、凝结和降落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当地面水分蒸发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汽后,在一定的气温、湿度和抬升条件下,水蒸汽会逐渐凝结成云和水滴,并最终降落地面成为降水。
二、降雨的形成降雨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汽在一定条件下凝结成液态水滴,并以雨的形式降落到地面。
降雨是最为常见的降水形式,主要与云的类型和高度、湿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降雨形式有阵雨、小雨、中雨和大雨等。
阵雨是一种短时且间歇性的降雨,常伴有雷电现象。
它的形成与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交汇有关,常在夏季午后出现,并持续时间较短。
小雨是一种轻微而持续性较长的降雨,雨滴较细小,密集度较高,但降雨量相对较小。
中雨是介于小雨和大雨之间的一种降雨形式,雨滴大小适中,降雨量较大,能有效滋润土壤,有利于植物生长。
大雨是降雨量较大且密度较高的一种降雨形式,会造成洪涝等灾害,给交通和生活带来不便。
三、降雪的形成降雪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汽在冰冷的条件下直接从气态转化为固态,并以雪的形式降落到地面。
降雪的形成与温度、湿度、地表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降雪是寒冷地区常见的降水形式,具有一定的美感。
降雪形成的前提是大气中的水蒸汽凝结成雪晶。
当地表温度低于0摄氏度且空气中存在充足的水汽时,水蒸汽会直接在空气中凝结成雪晶,并再度聚集形成雪花,然后以雪的形式降落到地面。
降雪的形态有雪粒、雪花和雪晶等不同形式,它们的形状、大小和结构也各不相同,形成了美丽多样的雪景。
四、其他降水形式除了降雨和降雪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降水现象,如霰、冰粒和霙等。
霰是在云层中形成的小冰球,直径通常在0.5-5毫米之间,降落时常伴有冰雹伴随,造成一定的破坏。
冰粒是介于霰和雪之间的一种降水形式,形状规则,直径一般为2-5毫米。
大气降水的条件(11.29)

大气降水的条件
醴陵四中 兰杰
大气降水过程:
气温下降→水汽凝结→云滴→云滴增大→降水
降水原理:
含有较充足水汽的大气降温,导致 大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气态水凝 结成液态水吸附在凝结核上,当水滴的 重力作用大于空气浮力,降落到地表。
降水的必要条件:
①大气中含有较充足的水汽; ②大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③大气中含有足够的凝结核 。
b、大气的水平运动:由较低纬度到较高纬度 (如:西风带多雨、信风带少雨) C、暖气团遇冷下垫面 (2)人为降温:人工降水 (如:向云层发射干冰导致其降温)
3、凝结核
一方面加速水汽的凝结(打破大气中水汽的平衡 ,加速局部大气水汽过饱和,增加水汽凝结),另一方 面增加水滴重量。 人类活动能显著的影响凝结核(如:工业、交通废 气,工地、道路扬尘)。
2、大气降温—降低空气吸纳水汽的能力
单 位 体 积 水 汽 含 量
(克 / 米3)
过 饱 30 (B) 和
17 9 0 10
▲
◆(A)未Leabharlann 和20 30(℃)温度
饱和状态与气温的关系图示
空气中水汽含量与温度高低有密切关系。温度愈高,空气中容纳 水汽的能力愈强。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容纳 的水汽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水汽含量恰好达到这个限度,叫饱
降水的必要条件:
①大气中含有较充足的水汽; ——大气中水汽的来源?
②大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大气发生降温的条件 ?
③大气中含有足够的凝结核 。
1、水汽的来源 ——水循环
(1)水汽输送: 大气水平运动(风) (2)蒸发、蒸腾: 气温、下垫面性质(海陆分布、地形、洋流 、地表状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道 赤 道 多 雨 带
副 热 带 少 雨 带
温 带 多 雨 带
南半球 极 地 少 雨 带
大气降水时间变化的地图语言表述
哈尔滨、北京、武汉、 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
读图 分析
1.降水较多的月份 广州为_________________ 1.降水较多的月份,广州为_________________月, 降水较多的月份, _________________月 4、5、6、7、8、9 3、4、5、6、7、8 武汉为__________________ 武汉为__________________月,北京为______月,哈尔 __________________月 北京为______ ______月 7、8 7、8 滨为_____ 滨为_____月。 _____月 夏秋多, 2.四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共同点 夏秋多 ______, 四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共同点______ 冬春少 2.四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共同点______ ,______, 越往北雨季越短, 越往北雨季越短,降水集中程度越高 明显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显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制
大气降水
主要类型
时间变化
空间分布
地图语言的表述 降水柱状图 降水等值线图
降水的形成机制 水汽凝结
水汽过饱和 条 足够的凝结核 件 自然界 空气上 空气降温 主要方式 升冷却
克/米3
饱和状态与气温关系
过 A B C 饱 和 冷 凝
℃
降水的形成过程
聚集、增大 聚集、 增 重 下 降
35 30 25 20 15 10 5 0 0 10 15 20 25 30
本课《考纲》中的考点 本课《考纲》 大气降水(高中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气) 大气降水(高中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气) 1.降水的时间变化 1.降水的时间变化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3.降水等值线图 降水等值线图、 3.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 本课《考纲》中相关考点 本课《考纲》 中国气候(中国地理) 中国气候(中国地理) 1.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1.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2.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降水量 800 200
1600mm 毫米) (毫米 800mm 1600 400mm 400 200mm 50mm 50
5.读重要等降水量 读重要等降水量 线及经过地区
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分别是 局部 500 mm 、 —2000mm 。 200- 海陆位置— 200- 海陆位置> 海陆分布和距海远近 地区 洋流—暖流流经多,寒流流经少 2.简要分析造成A地降水量偏低的主要原因。 2.简要分析造成A地降水量偏低的主要原因。 简要分析造成 洋流—暖流流经多, 降水 造成A地降水偏低的原因是:地处高山(安第斯山)的背风坡, 答:造成A地降水偏低的原因是:地处高山(安第斯山)的背风坡, 天气 高压中心 反气旋 和低压中心 气旋 高压中心(反气旋 和低压中心(气旋 反气旋)和低压中心 气旋) 因素 高山阻隔了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虽东临大西洋, 高山阻隔了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虽东临大西洋,但处于西风 系统 锋面系统 冷锋和暖锋 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和暖锋)
讨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季风活动 论 地形—迎风坡多, 1.图中10℃等温线经过大陆东西两侧沿海地区的降水量 图中10℃ 1.图中10℃等温线经过大陆东西两侧沿海地区的降水量 影响 地形—迎风坡多,背风坡少
带为离岸风水汽难于进人大陆。东部沿海受寒流影响,降水较少。 带为离岸风水汽难于进人大陆。东部沿海受寒流影响,降水较少。
大气降水空间分布的地图语言表述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等降水量线图读什么? 等降水量线图读什么? 根据等降水量线分
析我国降水的地区分 1.读数值大小 读数值大小 布有什么规律? 布有什么规律? 2.读闭合区域数值 读闭合区域数值 答:我国降水地区 3.读走向 读走向 分布规律是东南沿 4.读疏密 读疏密
1.世界上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1.世界上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世界上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全球降水呈条带分布 全球降水呈条带分布 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 赤道多雨带、 温带多雨带、 温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
2.雨带的分布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联系? 2.雨带的分布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联系? 雨带的分布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联系 低压带 高压带 多雨带 少雨带
极 温 副 赤 副
2000mm 1000mm 500mm 200mm 100mm
地 带 热 道 热 带 地
少 多 带 多 带 多 少
雨 雨 少
带 带 雨 雨 带 带 带 带 带
少 雨 雨
雨
温 极
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北
60
30
0
30
60
南
北半球 极 地 少 雨 带
温 带 多 雨 带
副 热 带 少 雨 带
对 流 雨
地形雨 锋面雨 台风雨
大气降水的时间变化
热带雨林气候 年雨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气 降水 季节 变化 取决所 属气候 区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 夏雨型 各类季风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主导影 响因素
热带沙漠气候 少雨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气候 大气环流
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
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