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提取指导原则
中药采收的基本原则

中药采收的基本原则
中药采收自古以来是中药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其基本原则都必须得到严格把控。
首先,古人曰:“中药药草齐,药效取决于采收”,因此,在采收中药草时,
应根据其生长历史特点,分别在其成熟期、最佳可采期和全部生态环境的意义上仔细筛选,最大程度地保证采收到的草药保有其原有的质量和疗效,为后续药效提取提供较佳的条件。
其次,在采收工作中,坚持“慎药如珍宝”的思想原则,就是要精耕细作,保
证采收药材的品质,不能滥采。
希望只采收具有更高药效的药草,从而降低对正常生长草药的破坏。
当采收到多余的药材时,要尽量避免败草和留种。
再次,要严格执行中药采集相关的证件,尊重自然保护区域,遵守《国家药典》和《采集药材管理办法》等法规,避免采集未登记的草药和采集中毒性药物,更不能采集由于污染或其它原因而受到影响的自然药草,以防不必要的损失。
此外,在中药采收中应注意统一采集,把握采集程序,详细记录采集工作,定
期检查采集区域。
做好途中采摘当日采集草药及其环境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必要的消毒处理等。
采收和采摘是中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就是中药采收的基本原则,充分
体现了草药边采边用、平衡用草的宗旨。
只有全面、系统地遵循中药采收的基本原则,才能保证中药草药的质量和功效,促进中药产业的持续发展。
提取分离中药有效成分时选择溶剂的原则

提取分离中药有效成分时选择溶剂的原则在中医药研究中,提取和分离中药有效成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选择合适的溶剂,则是进行有效成分提取和分离的关键步骤之一。
不同的溶剂具有不同的特性和适用范围,因此在选择溶剂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以确保提取和分离的有效成分具有高纯度和高活性。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提取分离中药有效成分时选择溶剂的原则。
1. 溶剂选择的基本原则在进行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和分离时,溶剂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选择性:溶剂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能够将目标成分与杂质有效地分离。
这要求溶剂对目标成分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并且能够将杂质有效地排斥或分离出去。
2) 稳定性:溶剂应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能够在提取和分离过程中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
这样才能确保最终提取得到的有效成分具有较高的纯度和活性。
3) 安全性:溶剂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人体和环境无毒、无害。
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溶剂,以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4) 可回收性:溶剂应具有较高的回收率和再利用率,能够降低提取和分离过程的成本,提高成本效益。
这对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尤为重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
2. 不同溶剂的特性与适用范围根据上述基本原则,我们可以对几种常用的溶剂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溶剂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常见溶剂:1) 水:作为最常用的天然溶剂,水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能够提取大部分水溶性成分,如多糖类、酚类、鞣质类等。
但对于极性较小的脂溶性成分,则提取效果较差。
2) 醇:乙醇、甲醇等醇类溶剂是常用的有机溶剂,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溶解能力,能够提取多种脂溶性成分,如生物碱、萜类、脂肪类等。
但在提取过程中应注意其毒性和易燃性。
3) 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溶剂具有较高的极性和溶解力,对一些多酚类、生物碱类等有较好的提取效果。
但其挥发性较大,需谨慎使用。
中药化学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中药化学⼁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部位、采集时间与加⼯⽅法等进⾏考查,并系统查阅⽂献,以充分了解和利⽤前⼈的经验。
(⼀)溶剂提取法注意:⼀般如⽆特殊规定,药材须经⼲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与溶剂的接触表⾯,提⾼提取效率。
(教材内容)补充:溶剂提取法的原理 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对杂质溶解度⼩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法。
其作⽤原理是溶剂穿透⼊药材原料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将其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的。
⼀般提取规律:(教材内容)①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易溶于三氯甲烷、⼄醚等亲脂性溶剂中;②糖苷、氨基酸等类成分则极性较⼤,易溶于⽔及含⽔醇中;③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分⼦或离⼦形式)随溶液⽽异,故溶解度将随pH ⽽改变,可⽤不同pH的碱或酸提取。
补充:溶剂的选择1.常见溶剂类型 溶剂按极性可分为三类,即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性有机溶剂和⽔。
常⽤于中药成分提取的溶剂按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如下: ⽯油醚<四氯化碳<苯<⼆氯甲烷<氯仿<⼄醚<⼄酸⼄酯<正丁醇<丙酮<甲醇(⼄醇)<⽔。
2.常见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的极性: 极性较⼤的:苷类、⽣物碱盐、糖类、蛋⽩质、氨基酸、鞣质、⼩分⼦有机酸、亲⽔性⾊素。
极性⼩的:游离⽣物碱、苷元、挥发油、树脂、脂肪、⼤分⼦有机酸、亲脂性⾊素。
(以上不是绝对的,具体成分要具体分析。
⽐如,有的苷类化合物极性很⼩,有的苷元极性很⼤。
)1.煎煮法 定义:中药材加⽔浸泡后加热煮沸。
优点:简便 缺点:①需加热,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
②多糖类成分含量较⾼的中药,⽤⽔煎煮后药液黏度较⼤,过滤困难,不宜使⽤。
③对亲脂性成分提取不完全2.浸渍法 定义: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的有效成分的⽅法。
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中药的天然药物成分复杂。
常规的来讲,为了提高疗效、减小剂量易于研制,中药材需要经过提取、纯化处理。
中药的提取和纯化是天然药物制剂的特有步骤,提取和纯化技术的合理运用直接关系到药材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制剂的疗效。
在提取、纯化及其后面的研制过程中,一般会通过浓缩、干燥等流程,以达到制剂原料或半成品的要求,所以浓缩和干燥是中药纯化工艺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由于中药、天然药物成分比较复杂,多样的作用,工艺及技术繁多。
在这方面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的出现,不一样的方法和技术运用应考虑针对不同重点的研究。
一般情况下参数的不同会影响药品研究的一般规律,在研制的过程中注重个性特征,尊重传统的组方、大量的使用药理论证和经验,通过实践揭示中药、天然药物的药用本质,用评价的工艺方法及作用对药品适应性的治疗利弊进行科学的评估,根据药物药理的具体情况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必要的研究,以此达到明确具体的参数工艺,做到工艺科学、合理、稳定、可行。
以保证产品安全有效且质量比较稳定。
1.工艺路线提取纯化是中药、天然药物的工艺路线的最基本保障,以其药物的安全有效为目的,结合中药/中医临床用药的及组方特征,用新的科学方法成型需求定制系列的工艺流程,而这些流程和工艺方法直接影响到其药物的质量的优劣,也关系到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性。
为此中药、天然药物工艺需严禁和合理,以科学性、先进性和生产的可行性为准则。
鉴于中药、天然药物所含成分的复杂性,故而其在分离和纯化、浓缩与干燥等工艺研究,理应在分析处方组成和复方中各药味之间的联系,详细的参考中药所含法人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上加以研究,根据与其疗效的作用关联或有效的部位理化功能,结合中药制剂制备具体要求和药企生产实际情况及车间环境保护,进而针对工艺路线设计,工艺具体流程和方法条件之间筛选,制定合理方法便捷最终确定稳定生产工艺。
2.提取工艺中药、天然药物里面有许多有效成分在进行提取工艺时候尽可能多提取或者是结合一项成分性质进行有目的提取。
中药鉴定学取样原则

中药鉴定学取样原则
中药鉴定学取样是指从被检的中药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供鉴定的药材、粉末或制成品的操作过程。
为使所取样品具有代表性、真实性、重演性和科学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代表性
所取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即样品应能代表被检药材的整体质量。
如果所取样品不能代表全部药材的整体质量,则可能导致鉴定结果的误差,从而影响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随机性
为了使所取样品更具随机性,减少主观因素和操作误差对样品代表性的影响,应该从中药材堆放的不同部位随机抽取样品。
这样可以保证所取样品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三、均匀性
对于某些大型中药材,由于其形态、质地、颜色等方面的不均匀性,很难从一个部位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此时,应将药材打碎或切成小块,从各部分取样,使所取样品更具均匀性。
这样可以保证所取样品能更好地反映药材的整体质量。
四、适量性
在取样的过程中,应控制取样的量。
如果取样量过多,可能会浪费药材资源;如果取样量过少,则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药材的整体质量。
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适量取样,以节约资源并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五、合法性
在取样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
例如,对于国家管制药品的取样,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取样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同时,所取样品必须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如药品标准、卫生标准等。
这样可以保证所取样品具有合法性和合规性,从而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简述中药复方提取、分离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

简述中药复方提取、分离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
中药复方提取、分离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根据中药的特点和药物活性成分的性质,结合生产工艺条件和设备设施等因素,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设计。
1. 合理选择提取溶剂:根据药物成分的特性,选择适合的提取溶剂,使其对目标成分具有高度的溶解度和选择性,同时要考虑到溶剂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
2. 确定合适的提取工艺参数:包括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通过考察目标成分的热稳定性、溶解速度、溶解度等因素来确定最佳参数,以获得高得率和高品质的提取物。
3. 采用合适的分离工艺:根据中药复方的成分特点,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如溶剂萃取、水汽蒸馏、反渗透浓缩、分子筛吸附等,以实现对目标成分的有效分离和纯化。
4. 考虑工艺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选用成熟、稳定的工艺技术,避免使用昂贵、稀缺的原料和试剂,减少工艺步骤和能耗,降低生产成本。
5. 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在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必须对原料、溶剂和工艺操作进行严格的控制,防止混入有害物质,同时要对产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检测,确保药物的成分和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综上所述,中药复方提取、分离工艺设计应遵循合理选择提取
溶剂、确定合适的提取工艺参数、采用合适的分离工艺、考虑工艺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等基本原则,以实现提取物的高效、高纯度和高品质。
中药天然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是指在研究中药天然药物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天然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1. 天然药物来源的选择:选择合适的中药天然药物来源,确保其质量和效果的可靠性。
优先选择传统应用广泛、疗效明确的中药材。
2. 提取方法的选择:根据天然药物的性质和目标活性成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以保证提取效果和提取物的纯度。
3. 活性成分的鉴定和分离:对提取物进行活性成分的鉴定和分离,以确定其主要药效成分,并进一步研究其药理学作用机制。
4. 药效评价方法的选择:选择合适的药效评价方法,包括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以评估中药天然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5. 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建立中药天然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质量标准的制定、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质量控制的监测与管理等。
6. 药物研究过程的规范化:在中药天然药物研究过程中,遵循科学、严谨、规范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确保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7.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在研究中药天然药物时,应
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资源,并促进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药天然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旨在确保中药天然药物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靠性,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推动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与应用。
中药复方提取分离工艺设计原则与方法

3.产生浑浊或沉淀 中药液体药剂在配制和贮藏过程中若配伍不当, 可能产生浑浊或沉淀。 (1)生物碱与苷类 糖基上含有羧基的苷类或其他酸性较强的苷类与 生物碱结合,会产生沉淀。 如甘草与含生物碱的黄连、黄柏、吴茱萸、延胡索、 槟榔、马钱子共煎可发生沉淀或浑浊。 两分子的小檗碱可与甘草皂苷的葡萄糖醛酸的两个羧 基结合而沉淀沉淀在人工胃液中难溶,而在人工肠液 中易溶,其溶解度随pH值的升高而明显增大。 葛根黄酮、黄芩苷等羟基黄酮衍生物及大黄酸、大黄 素等羟基蒽醌衍生物在溶液中也能与小檗碱生成沉淀。
这就有理由推论中药复方是天然组合化合 库(Natureal Combinnatorial Chemical Libraries,NCCL),即根据 中医理论和实践以及单味药功能主治性味,通 过人工组合形成的具有疗效的相对安全的天然 组合化学库。NCCL的化学成分包括有效和无效 化学成分,大量是单味药本身所含有的,少量 是加工炮制过程中形成的。 NCCL的特点: ①是有效复方形成的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 ②NCCL内含的化学成分是多类型的,可能含 有酚类、生物碱、萜类、甾体和配糖体等,因 而是一个多样化的库。
“天然组合化合库”与“多靶点作用原理”学说 中医药理论的核心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药有 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巧用”,中药及其复方发挥的 都是综合性的药理作用。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根本属性 复杂性 整体性 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是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对 疾病从生理、病理上进行调整和治疗。 中药及其复方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药物整体。
时间t/min A~ F: 样品1~ 6 R1, R2, R3 分别指与毓神口服液药效密切相关的3 个峰
样品4和样品5 的疗效与其他几个样品的疗效有 明显的差异, 可以认为其他几个样品几乎没有 疗效。 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图谱可以发现, 色谱图中R 1, R2, R 3 的适当比例与疗效存在极大的相关性, 其中R2 峰的存在对药效有显著影响, 没有R 2 峰不体现药效; 但R 2 峰并非越大越好, 只有在R 1, R2, R3 有适当的比例的时候, 才能体现最好 的药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原则编号:[Z]G P H 2 - 1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纯化工艺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00四年三月十八日目 录【概述】 (2)【基本内容】 (3)一、工艺路线 (3)(一)提取纯化工艺 (4)(二)浓缩与干燥工艺 (4)二、工艺条件 (4)(一)提取与纯化工艺条件的优化 (4)(二)浓缩与干燥工艺条件的优化 (5)三、评价指标 (5)(一)提取纯化工艺评价指标 (5)(二)浓缩与干燥工艺评价指标 (6)四、实验设计方法 (7)【起草说明】 (8)【著者】 (9)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概述】中药、天然药物成分复杂。
一般地,为提高疗效、减小剂量、便于制剂,药材需要经过提取、纯化处理。
提取、纯化是中药、天然药物制剂特有的工艺步骤,提取、纯化技术的合理、正确运用与否直接关系到药材资源能否充分利用, 制剂疗效能否充分发挥。
在提取、纯化及其后续的制剂过程中,常需通过浓缩、干燥等工艺过程,以达到作为制剂原料或半成品的要求,因此, 浓缩与干燥工艺仍是本技术指导原则研究的范畴之一。
由于中药、天然药物成分复杂,作用多样,工艺方法与技术繁多,以及新方法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不同的方法与技术所应考虑的重点,需进行研究的难点,要确定的技术参数,均有可能不同。
因此,应遵循药品研究的一般规律,注重对其个性特征的研究,尊重传统组方、用药理论与经验,通过研究揭示其本质,以评价其工艺选择及其作为药品对于具体适应症的治疗的利弊。
应根据药物的具体情况,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必要的研究,以明确具体工艺参数,做到工艺科学、合理、稳定、可行,以保证产品安全有效,质量稳定。
本指导原则就中药、天然药物的提取、纯化及浓缩、干燥工艺研究过程中,方法、工艺路线的确定,工艺条件的优选,实验设计方法、评价指标的建立等进行了讨论。
【基本内容】一、工艺路线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纯化的工艺路线是以保证中药、天然药物的安全、有效为目的,根据中医临床用药及组方特点,以及制剂成型要求所制定的工艺、方法、条件和程序的最基本的规定,直接影响药物的安全、有效性,决定着制剂质量的优劣,也关系到大生产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因此,工艺路线是中药、天然药物工艺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基础和核心。
工艺路线的设计应以使中药、天然药物的生产工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及生产的可行性为原则。
鉴于中药、天然药物所含成分的复杂性,中药、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与纯化、浓缩与干燥等工艺的研究,应在分析处方组成和复方中各药味之间的关系,参考各药味所含成分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基础上,根据与治疗作用相关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理化性质,结合制剂制备上的要求、大生产的实际情况、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行工艺路线的设计,工艺方法和条件的筛选,制定出方法简便,条件确定的稳定工艺。
(一)提取纯化工艺中药、天然药物的提取应尽可能多地提取出有效成分,或根据某一成分或某类成分的性质提取目的物。
提取溶剂选择应尽量避免使用一、二类有机溶剂。
中药、天然药物的纯化应依据中药传统用药经验或根据药物中已确认的一些有效成分的存在状态、极性、溶解性等设计科学、合理、稳定、可行的工艺,采用一系列分离纯化技术来完成。
应在尽可能多地富集得到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无效成分。
不同的提取纯化方法均有其特点与使用范围,应根据与治疗作用相关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理化性质,或药效研究结果,通过试验对比,选择适宜工艺路线与方法。
(二)浓缩与干燥工艺浓缩、干燥工艺应依据制剂的要求,根据物料的性质和影响浓缩、干燥效果的因素,选择一定的方法,使所得物达到要求的相对密度或含水量,以便于制剂成型。
并确定主要工艺环节及其工艺条件与考察因素。
应注意在浓缩、干燥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影响。
如含有受热不稳定的成分,可作热稳定性考察,并对采用的工艺方法进行选择,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
二、工艺条件工艺路线初步确定后,对采用的工艺方法,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
工艺的优选应采用准确、简便、具有代表性、可量化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与合理的方法。
在多数情况下,影响工艺的因素不是单一的,需要对多因素、多水平同时进行考察。
对于新建立的方法,还应进行方法的可行性、可靠性研究,必要时,应对所用材料的安全性进行考察,控制可能引入的残留物。
应在获得足以支持其安全、可行的情况下,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制剂工艺的研究。
选择适宜的工艺方法及有效的工艺条件与器械,对保证制剂的质量,提高提取效率与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者可根据具体品种的情况选择适宜的工艺及设备。
为了保证工艺的稳定、减少批间质量差异,应固定工艺流程及其所用设备。
(一)提取与纯化工艺条件的优化采用的提取方法不同,影响提取效果的因素有别,因此应根据所采用的提取方法与设备,考虑影响因素的选择和提取参数的确定。
一般需对溶媒、工艺条件进行选择,优化提取工艺条件。
中药、天然药物的纯化工艺,应根据纯化的目的、可采用方法的原理和影响因素,选择适宜的纯化方法。
纯化方法的选择,一般应考虑:拟制成的剂型与服用量、有效成分与去除成分的性质、后续制剂成型工艺的需要、生产的可行性、环保问题等。
应对应用方法的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选择合适的工艺条件,确定工艺参数,以确保工艺的可重复性和药品质量的稳定性。
应通过有针对性的试验,考察各步骤有关指标的情况,以评价各步骤工艺的合理性。
如选择应用较多的水醇法来进行精制,建议考虑以下影响因素:提取液经浓缩后的相对密度、加入乙醇的方法(如乙醇加入时的速度、搅拌速度)、加入乙醇的浓度、加入乙醇的量或加入乙醇后的溶液含醇量、操作的温度、醇沉的时间等。
(二)浓缩与干燥工艺条件的优化在药物浓缩与干燥工艺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药物成分的相对稳定。
由于浓缩与干燥的方法、设备、程度及具体工艺参数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药液中有效成分的稳定,在工艺研究中宜结合制剂的要求对其进行研究和筛选。
三、评价指标工艺研究过程中,选择对试验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的评价指标十分重要。
作为评价指标应该是客观、可量化、科学、合理的。
在具体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应结合中药、天然药物的特点,选择能够对具体品种的安全、有效、可控作出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判断的评价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从化学成分、生物学指标方面的考虑外,环保、工艺经济问题也应该作为综合考虑的指标。
(一)提取与纯化工艺评价指标1、单一有效成分制剂单一有效成分制剂的提取、纯化目的物为单一化学成分,其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围绕方法的可行性与稳定性,及所得目的物的得率、纯度等进行。
2、有效部位制剂有效部位制剂在选择提取、纯化方法及其评价指标时也应围绕方法的可行性与稳定性,及所得有效部位的得率、纯度等进行。
建议关注提取物成分组成的基本稳定。
3、单味或复方制剂(指非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制剂)应考虑制剂的多成分作用的特点。
一般地,有效成分明确的,应以有效成分为指标;有效成分不明确的,应慎重考虑选择评价指标。
既要重视传统用药经验、组方理论,充分考虑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理不清楚的现状,不宜盲目纯化;又要尽力改善制剂状况,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以满足临床用药要求。
在具体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应结合中药、天然药物的特点和品种的具体情况,探讨能够对其安全、有效、可控作出合理判断的评价指标,以期得到工艺操作上科学、合理、可行,又能真正反映药物疗效的工艺。
(二)浓缩与干燥工艺评价指标在研究过程中,应根据具体品种的情况,结合工艺、设备等特点,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
对含有有效成分为挥发性、热敏性成分的药物在浓缩、干燥时还应考察挥发性、热敏性成分的保留情况。
四、实验设计方法工艺研究过程中,工艺条件的筛选和确定,需要采用科学、客观、可量化比较的实验方法与评价指标,来获得科学、合理的结果。
在具体的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可结合中药、天然药物的特点。
可采用的具体实验方法有多种,如单因素实验设计法、多因素实验设计法等,多因素实验设计法又包括了正交设计法、均匀设计法、球面对称设计法等等。
对于主要影响因素、水平取值的确定,一般可根据预试验结果来定。
具体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的情况,需要考察的因素等来确定。
但应考虑方法适用的范围,因素、水平设置的合理性,避免方法上的错误,和避免各种方法的滥用和误用,例如因素、水平选择不当,样本量不符合要求,指标选择不合理,评价方法不妥,适用对象不符等;并应注意对试验结果的处理、分析,合理地选择试验结果。
对于因素、水平的设置,应注意结合被研究对象特点灵活选择。
由于工艺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研究中不可避免的实验误差,工艺优化的结果应通过重复和放大试验加以验证。
在工艺的优化过程中建议尽可能有意识地引入数理实验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积极采用先进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并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分析手段的应用。
【起草说明】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纯化工艺直接决定中药、天然药物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关系中药、天然药物的安全、有效与可控的各个方面,是中药、天然药物研究的十分重要的内容。
由于中药、天然药物中成分十分复杂,而其基础研究相对较为薄弱,有效成分往往不明确,或者其含量极低;其作用的发挥常常是多成分、多靶点综合发挥作用,这些,都给中药、天然药物的提取纯化研究增加了难度。
本指导原则是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适应修订《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关于药品注册管理的新要求,按照WTO基本原则来调整药品注册管理的有关规定,为了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药品研发机制和药品审评机制,旨在探寻药品研究的内在规律,追求药品研究和药品技术审评系统性的内在统一,推动药品研究和技术审评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药品审评中心颁布的《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起草和修订规范(试行)》,中心有关人员建立了课题组,研究和借鉴了国外相关指导原则,参考了《中药新药研究指南》(卫生部药政局1993年版)、《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SFDA1999年版)有关内容,根据制剂研究的一般规律及国内制剂研发现状,形成指导原则第一稿。
中心对第一稿审核后,提交由中心课题组成员、药品审评专家、研制及生产单位、省级药监局及药检部门四方代表构成的指导原则课题研究组讨论会审议。
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组意见对第一稿进行了修订,形成指导原则第二稿。
由于在提取、纯化及其后续的制剂过程中,常需通过浓缩、干燥等工艺过程,以达到作为制剂原料或半成品的要求。
因此,本技术指导原则主要讨论中药、天然药物制剂研究中提取纯化、浓缩干燥的有关内容。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提取、纯化是中药、天然药物制剂特有的工艺步骤,提取、纯化技术的合理、正确运用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药材资源能否充分利用, 制剂疗效能否充分发挥。
由于提取、纯化、浓缩、干燥过程所涉及的方法、技术等十分复杂,不可能对以上方面作逐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