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望余雪的诗意

合集下载

文学_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

文学_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

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终南望余雪》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终南望余雪》译文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

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诗歌鉴赏】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及翻译赏析祖勇《看南方残雪》原文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森林表明城市里越来越冷了。

祖咏《终南望余雪》注释一、看南边的余雪:《全唐诗在这首诗的标题下,有一个小字条:“有一个秘书试着用这个标题。

他吟诵四句赋,即接受它,或问它,说‘意义的终结’。

”这座山的名字叫中南,位于唐朝首都长安(现陕西西安)以南60英里处。

残雪是指未融化的雪。

2、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3.森林桌子:森林外,森林顶部。

手表,外观。

4、霁色:雨雪后的阳光。

霁,指雨雪后初晴。

祖勇《看南方残雪》翻译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积雪好像与天上的白云相连;雨雪后初晴的阳光照耀着树林表面;城中也增加了一丝寒意。

祖勇《看南方残雪》赏析《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

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

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看南方残雪》是一首供考证的诗。

《唐诗编年史》记载,祖勇年轻时曾到长安参加考试。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看南方的雨雪》。

他必须写一部五字长的法律,六韵十二句。

祖勇读完后想了想,写了四句话,就这样结束了。

他觉得这四句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

如果按照考官的要求,以五字六韵十二句的方式书写,他会感觉像画一条蛇,加上脚。

结果,他被破例录取了!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古诗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

古诗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

古诗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终南望余雪》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祖咏。

其古诗全文如下: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前言】《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

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

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注释】①终南望余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②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③林表:林外,林梢。

表,外表。

④霁色:雨雪后的阳光。

霁,指雨雪后初晴。

【翻译】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积雪好像与天上的白云相连。

雨雪后初晴的阳光照耀着树林表面;城中也增加了一丝寒意。

【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古诗终南望余雪的译文整诗的内容解释

古诗终南望余雪的译文整诗的内容解释

古诗终南望余雪的译文整诗的内容解释
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祖咏的。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这诗的意
思啊,就好像是一幅绝美的画卷在咱们眼前徐徐展开。

先说“终南阴岭秀”,终南山北坡那叫一个秀美,这就好比咱看到一
个超级大美女,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能不秀吗?你想想,那山峦起伏,多壮观啊!
“积雪浮云端”,山顶的积雪好像漂浮在云端,哎呀,这难道不像棉
花糖飘在天上吗?多奇妙的景象!这得有多高的山,多厚的雪呀!
“林表明霁色”,雪停了,树林的梢头闪烁着夕阳的余晖,这不就像
是黑暗中突然亮起的明灯吗?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亮色。

“城中增暮寒”,好家伙,城里都因为这山上的雪,到了傍晚更冷了。

这就好像你在温暖的屋里,突然吹来一阵凉风,冷不丁地打个寒颤。

我觉得啊,这首诗把终南山雪后的美景和那种寒冷的感觉描绘得太
绝了,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能感受到那股寒意。

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寥寥数语,就能把那么复杂的景象和感受都传达给咱们。

你们说是不是?。

唐诗《终南望余雪》赏析

唐诗《终南望余雪》赏析

唐诗《终南望余雪》赏析【原文】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赏析】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

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

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

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

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幅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中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中“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

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全诗赏析及翻译

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全诗赏析及翻译

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全诗赏析及翻译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文解释】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

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译文1: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下。

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译文2:终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远远望去,高峻的岭顶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积雪,似乎是流动着的白云,飘浮在天边。

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微地洒在积雪上,银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晚冬的阵阵寒气,向城中袭来,城里的人也觉得傍晚确实有一些寒意了。

【词语解释】林表:林外。

祖咏(699~746),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迁居汝水以北。

唐代诗人。

开元年间考中进士,但却未获官职,遂归隐汝坟别业,以渔樵自终。

祖咏与王维交谊颇深,多有酬唱,又与卢象、储光羲、王翰、丘为等人为诗友。

诗以山水写景为主,多隐逸趣尚。

【赏析】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无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

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

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终南望余雪》古诗解析

《终南望余雪》古诗解析

《终南望余雪》古诗解析终南望余雪,即刻思故人。

千里江陵一日还,枯叶车书信。

《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该诗以终南山中的积雪为景,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人的愁思之情。

全诗只有四句,却通过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深情。

首句“终南望余雪”,以终南山为背景景色,通过“望余雪”四个字,揭示了山上的残余积雪,暗示着寒冷的气候,也为整首诗的情感基调铺垫。

第二句“即刻思故人”,以“即刻思”揭示了作者内心深深地思念故人,描述了作者对故人的揣摩和情感的焦躁。

第三句“千里江陵一日还”,以“千里江陵”暗示了作者与故人之间的遥远距离,但却在“一日还”的时刻重逢,突出了作者对故人之间牵挂的迫切和渴望。

最后一句“枯叶车书信”,以“枯叶车”表达了信息的传递,暗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同时揭示了作者与故人之间通过书信传情的方式。

整首诗以望雪的景色为背景,将作者的思念故人之情与山水景色相结合,整体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情感。

诗歌结构简洁明了,表达深入人心,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诗中的终南山,作为中国古代的名山,向人们传递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终南山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自然风光秀丽壮观,峰峦叠嶂,山上常年积雪,给人一种清寒的感觉,也与诗中的思念故人相呼应。

诗人王之涣,字子涣,号观津,是唐代末年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多以抒发情感和讽喻社会风貌为主题,笔调清新自然,思想深邃。

《终南望余雪》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的思念之情,通过山水景色的烘托,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和祝愿。

这首诗既是对友谊的赞美,又是对爱情的歌颂,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深远的意蕴。

王之涣的诗歌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作品常常被选为教材,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他的诗歌以情感真挚,形象生动,语言简练而著称,通过别致的形象和鲜明的文字表达,展现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之,王之涣的《终南望余雪》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全诗赏析及翻译

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全诗赏析及翻译

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全诗赏析及翻译祖咏的诗《终南望余雪》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文解释】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

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译文1: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下。

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译文2:终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远远望去,高峻的岭顶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积雪,似乎是流动着的白云,飘浮在天边。

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微地洒在积雪上,银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晚冬的阵阵寒气,向城中袭来,城里的人也觉得傍晚确实有一些寒意了。

【词语解释】林表:林外。

祖咏(699~746),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迁居汝水以北。

唐代诗人。

开元年间考中进士,但却未获官职,遂归隐汝坟别业,以渔樵自终。

祖咏与王维交谊颇深,多有酬唱,又与卢象、储光羲、王翰、丘为等人为诗友。

诗以山水写景为主,多隐逸趣尚。

【赏析】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无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

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

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南望余雪的诗意
导读: 终南望余雪的诗意
《终南望余雪》
作者:祖咏
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释:
1、终南望余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2、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3、林表:林外,林梢。

表,外表。

4、霁色:雨雪后的阳光。

霁,指雨雪后初晴。

诗意: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
山上的积雪好像与天上的白云相连;
雨雪后初晴的阳光照耀着树林表面;
城中也增加了一丝寒意。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
家张屏新。

”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

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

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

“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

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

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

”又云:“日暮天寒。

”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