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终南望余雪》赏析

合集下载

赏析唐诗《终南望余雪》

赏析唐诗《终南望余雪》

赏析唐诗《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的作品,诗中描绘了冬日里长安城南终南山的雪景。

全诗如下: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首诗的主题是描绘终南山的雪景,同时也寓含着诗人对于政治清明的期盼。

诗人通过对终南山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清冷、静谧的冬日画卷。

首句“终南阴岭秀”,诗人从大处着笔,描绘了终南山阴岭的秀美景色。

“阴岭”一词,暗示了冬日的寒冷与雪景。

诗人通过对终南山的赞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次句“积雪浮云端”,诗人以雪为主题,展现了终南山积雪的壮观景象。

积雪覆盖了山顶,仿佛与云端相融,给人以静谧、深远之感。

这里的“浮云端”不仅描绘了积雪的景象,还暗指了世间的纷扰与烦恼。

接下来两句“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人通过对
林间的雪景和城中的寒意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清明的期盼。

“明霁色”一词,暗示了雪后初晴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

而“城中增暮寒”则暗示了政治昏暗、世态炎凉的现实。

整首诗通过对终南山雪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政治清明的期盼。

同时,诗人以自然之美寓含政治之理,使得整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文学_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

文学_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

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终南望余雪》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终南望余雪》译文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

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终南望余雪(祖咏)原文及赏析

终南望余雪(祖咏)原文及赏析

终南望余雪(祖咏)原文及赏析终南望余雪(祖咏)原文及赏析终南望余雪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悲鸟逝兮,独穷旦暮。

凤凰于飞兮,与之子丘。

之子于归兮,百两御之。

彼之子于宣兮,百两将之。

车如流水兮,马如旋风。

风之落叶兮,巨城之东。

巨城之东兮,民歌鬩牛。

望留庚癸兮,余亦忘归。

吾欲留之兮,何以留之?吾欲留之兮,何以有以?宁不我顾兮,不顾所思?复命邦家兮,无罪无辜。

於乎上帝兮,奈若何哉!赏析:《终南望余雪》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又是唐代文坛双峰之一的祖咏所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述了作者在终南山向北望去,远眺北方的余雪,思绪万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交融,展现了作者的感怀和哀思。

首先,诗中引用了北冥鲲鹏的形象来比喻大自然的壮丽和宏伟。

北冥有一种鱼叫鲲,形体巨大,不可估量。

当鲲化身为鸟时,便成为了鹏,其背部所展示的宽广无比,几乎覆盖了数千里的广阔天地。

这种描述突出了北方大陆的辽阔和雄伟,以及大自然所蕴含的无限力量。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中“悲鸟逝兮,独穷旦暮”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困顿之感。

而凤凰与子丘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才子佳人之间虚无缥缈的思念与仰慕。

在诗的末尾,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统治者的忧虑。

作者提到了“复命邦家兮,无罪无辜”,这反映出诗人希望国家能够公正无私地为百姓服务,并呼吁政治家能够审慎执政,保护人民的权益。

最后两句“于乎上帝兮,奈若何哉!”则表达了诗人对上帝的担忧,暗示了社会与天道相违背的危机感。

《终南望余雪》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文学造诣和广阔的思想境界。

诗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手法,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思考。

综上所述,祖咏的《终南望余雪》通过扣人心弦的描写方式,勾勒出北方地域的雄伟和壮丽,以及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之美。

祖咏《终南望余雪》全诗翻译及赏析

祖咏《终南望余雪》全诗翻译及赏析

祖咏《终南望余雪》全诗翻译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祖咏《终南望余雪》全诗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作者简介祖咏,唐代诗人。

洛阳(今属河南)人。

生卒年不详。

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

与王维友善。

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

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

”(《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

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

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注解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2、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3、林表:林梢。

4、霁色:雨后的阳光。

韵译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诗文赏析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

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

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

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译文鉴赏

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译文鉴赏

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译文|鉴赏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

这就是《终南望余雪》一诗的由来。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终南望余雪》原文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及注释译文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鉴赏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古诗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

古诗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

古诗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终南望余雪》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祖咏。

其古诗全文如下: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前言】《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

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

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注释】①终南望余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②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③林表:林外,林梢。

表,外表。

④霁色:雨雪后的阳光。

霁,指雨雪后初晴。

【翻译】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积雪好像与天上的白云相连。

雨雪后初晴的阳光照耀着树林表面;城中也增加了一丝寒意。

【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终南望余雪(祖咏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终南望余雪(祖咏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终南望余雪唐代: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标签写景、唐诗三百首、写雪、冬天译文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

霁:雨、雪后天气转晴。

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翻译与赏析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翻译与赏析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翻译与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赏析一】《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

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

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赏析二】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

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

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赏析三】题意是望终南馀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终南望余雪》赏析
终南望余雪
[唐代]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释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赏析
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

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

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

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

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幅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作“阴”);而且,惟其“阴”,才有“余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当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明”字自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时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
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

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

“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

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

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

”又云:“日暮天寒。

”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祯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

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