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知识讲解
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解析

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解析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典故和深刻的寓意。
这些典故不仅来源广泛,而且贯穿于古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
通过解析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一、《离骚》中的典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其中充满了许多典故。
其中最著名的是“东篱把酒,对影成三人”这句诗。
这一典故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故事。
故事中,庄子对着井中的倒影自娱自乐,形成了“对影成三人”的典故。
屈原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之情。
二、《静夜思》中的典故李白的《静夜思》被誉为古代诗词中的绝世佳作。
其中的典故来源于《史记·报任少卿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报任少卿在夜晚思念家乡,写下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
李白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红楼梦》中的典故《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融入了许多典故。
其中最著名的是“葬花吟”这一段。
这一典故来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在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曹雪芹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红楼梦的无奈和悲凉之情。
四、《水调歌头》中的典故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词中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典故来源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的故事。
故事中,魏其武安侯潘安因为爱慕王昭君,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
苏轼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总结起来,古诗词中的典故来源广泛,涵盖了历史、神话、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
通过解析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感受他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古诗词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古诗词的精神,让这些典故继续在我们的文化中发扬光大。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19.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3分)
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 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使用了典故,说今天的朝廷 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 翻是烂柯人”,使用“闻笛赋”表现作者悼念王叔文等被政
治迫害的故人;“烂柯人”暗示自己贬谪到时间很长,抒
发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叹、怅惘之情。
密 州 出 猎 苏 轼源自这里比喻作者多年没有披甲上阵,甲胄封尘,不能立功边
陲。
典 故
(3)、“心在天山”,天山就是指祁连山,汉代名将霍
去病曾在此立功。
雁 门 太 守 行
《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
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南 乡 子 · 登 京 口 北 固 亭 有 怀
冠市中学
(1)、“当年万里觅封侯”中“觅封侯” ,借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 立功异域的典故,
(表现词人年轻时也有班超一样的壮志,希望报国杀敌之志,单
枪匹马驰骋万里疆场,为国效力,想要通过建立一番不朽的功业以 “觅封侯”。
典 故
(2)、“尘暗旧貂裘”的典故。指苏秦游说秦王不成,贫穷
潦倒,所穿貂裘破旧不堪。
1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
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 转入分手时的儿 女缠绵、凄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 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 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今天高中语文学习助手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典故的意义,帮你提高古诗词答题成绩,赶紧收藏吧!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及用法归纳

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及用法归纳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
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
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精选】古诗中的用典知识点及例题解析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用典,借屈原和白居易两位古人,来表达 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 解的苦闷。
4、“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 年号。草草:轻率。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 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5、“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 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 十三年。 6、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 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 狸祠。 7、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多处用典。词人借 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ō) 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 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 的悲愤心情。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 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 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 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 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 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 在武陵微醉。
思考:(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 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 (或世外桃源)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 渊明的《桃花源记》。
古诗中的用典
所谓用典,指援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 故,或引用、化用、改用别人的诗词名句(用事 和引用诗句),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 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歌的语言 言简意赅,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典故在古诗词中的作用及常用典故解析

典故在古诗词中的作用及常用典故解析一、典故在古诗词中的作用1. 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
2、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 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4. 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5.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6.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
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增大诗词表现力。
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总之,典故在古诗词中可以起到丰富内涵、增强表现力、表达情感和观点等多重作用。
二、古诗词中常用典故解析1.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完整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1、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典故】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2、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①春深锁二乔。
【典故】①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
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
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赏析】后两句议论,思路奇特。
诗人不从正面去评论战争胜败的原因,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典故】①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赏析】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①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②飞快,弓如霹雳③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典故】①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
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密
州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魏尚做云
出
中太守,匈奴远避,但因谎报获罪,后来文帝派冯唐持
猎
苏
节赦免魏尚。词人以魏尚自许,
轼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送魏大从军_______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 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 边患了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 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 驻军重地《送魏大从军》阅读附答案《送魏大从军》阅 读附答案。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 山。东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 刻石记功而返。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典 故 (3)、“心在天山”,天山就是指祁连山,汉代名将霍
去病曾在此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雁
《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门
太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
守 行
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1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 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 转入分手时的儿 女缠绵、凄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 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 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3分)
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 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守 行
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南
乡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使用了典故,说今天的朝廷
子
·
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
登
京
口
北
表现表现作者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
固
亭
露出他希望有像孙权那样有
节赦免魏尚。词人以魏尚自许,
轼
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急于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雄心
壮志和豪放的气概。
送魏大从军_______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 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 边患了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 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 驻军重地《送魏大从军》阅读附答案《送魏大从军》阅 读附答案。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 山。东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 刻石记功而返。
有
怀
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爱国情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 翻是烂柯人”,使用“闻笛赋”表现作者悼念王叔文等被政 治迫害的故人;“烂柯人”暗示自己贬谪到时间很长,抒 发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叹、怅惘之情。
密
州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魏尚做云
出
中太守,匈奴远避,但因谎报获罪,后来文帝派冯唐持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诉衷情》中典故的作用。
(1)、“当年万里觅封侯”中“觅封侯” ,借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 立功异域的典故, (表现词人年轻时也有班超一样的壮志,希望报国杀敌之志,单 枪匹马驰骋万里疆场,为国效力,想要通过建立一番不朽的功业以 “觅封侯”。
典 故
(2)、“尘暗旧貂裘”的典故。指苏秦游说秦王不成,贫穷 潦倒,所穿貂裘破旧不堪。
1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 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 转入分手时的儿 女缠绵、凄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 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 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这里比喻作者多年没有披甲上阵,甲胄封尘,不能立功边 陲。
典 故 (3)、“心在天山”,天山就是指祁连山,汉代名将霍
去病曾在此立功。
(这里指作者虽然老了,受到排挤仍然天天梦想奔赴边 地奋勇杀敌。
雁
《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门
太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