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分析从“还原”开始——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一书的摘要与体会

合集下载

名作细读孙绍振读后感

名作细读孙绍振读后感

名作细读孙绍振读后感(中英文实用版)英文文档:Title: A Reflection on Sun Shaojun"s Close ReadingSun Shaojun"s book on close reading has been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my understanding of literature.His meticulous analysis of classic works has opened my eyes to the intricacies and depths that lie within them.Sun"s approach to reading is not just a mer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but a deep exploration of its nuances and underlying meanings.One of the key aspects that I found particularly insightful was Sun"s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in understanding a work of literature.He argues that to truly appreciate a text, one must consider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it was written.This perspective has helped me to develop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s I read, enabling me to se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ext and it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Furthermore, Sun"s analysis of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has greatly enhanced my 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works.He highlights the subtle ways in which authors reveal character traits and develop plotlines, showing how every detail is carefully crafted to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meaning of the story.In conclusion, Sun Shaojun"s close reading methodology hasprofoundly affected the way I approach and interpret literature.His insights into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have enriched my reading experience and deepened my appreciation of the art form.中文文档:标题:细读孙绍振读后感孙绍振的细读经典之作对我理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作细读孙绍振读后感

名作细读孙绍振读后感

名作细读孙绍振读后感篇一名作细读孙绍振读后感读了孙绍振老师的《名作细读》,我感觉就像在文学的海洋里捡到了一个神奇的宝盒,里面装满了对经典作品的独特见解和深刻剖析。

一开始,我心里还犯嘀咕:“这书能有啥特别的?不就是解读名作嘛。

”可当我真正深入进去,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孙老师那犀利又独到的眼光,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把那些名作一层一层剥开,让我看到了藏在文字背后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比如说,对于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背影》,孙老师居然能从父亲那肥胖的背影中,挖出那么多深层的情感和人性的东西。

我之前读的时候,可能就是觉得感动,觉得父爱深沉。

但孙老师却让我看到,这不仅仅是父爱,还有父子之间那种复杂又微妙的关系。

孙老师的解读,让我时而惊叹,时而沉思。

也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它就像一个神秘的花园,我们以为自己看到了全部,其实还有很多隐藏在角落里的美景等着我们去发现。

不过,我觉得吧,孙老师的有些观点可能有点太前卫了,让我一下子有点接受不了。

比如他对某篇诗歌的解读,我就觉得是不是有点过度发挥啦?但是转念一想,文学这东西,不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谁能说自己的理解就一定是对的呢?总之,读了这本书,我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好像一下子上了一个台阶。

我不禁想问自己:以前读的那些书,是不是都白读啦?哈哈,当然不是,只是现在有了孙老师的指引,感觉以后读书能看得更透彻啦!篇二名作细读孙绍振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孙绍振的《名作细读》,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又爱又恨的书啊!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在想:“不就是解读名作嘛,能有多厉害?”结果呢,读着读着我就被打脸了。

孙绍振老师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任何名作在他眼里都无处遁形,他总能找出那些我们平常忽略的细节,然后给你分析得头头是道。

比如说《孔乙己》,我们以前可能就是觉得孔乙己可怜,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但孙老师可不这么简单地看,他能从孔乙己的穿着、语言、动作,分析出他的性格、心理,甚至还能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让你恍然大悟:哦,原来孔乙己的命运是这样注定的!不过呢,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纠结的时候。

孙绍振文学文本细读研究--以“比较还原法”为例

孙绍振文学文本细读研究--以“比较还原法”为例

应用 于解读所有 文学作 品 ,悉心地还原 事物 ,运用联 系的观点研 究矛盾 , 使 “ 比较还原 法”
成为 阅读与欣 赏的万能钥匙 。 关键词 :孙绍振 文本细读 还 原比较 法
文章 编号 :I S S N 2 0 9 5 — 6 7 l 1 / Z 0 卜2 0 1 4 一 O 5 — 0 0 1 6


引 言
料 ,而是 “ 依靠抽 象能力 把构成 艺术形 象的原 生状态 想象出来 ,找出差异 ,作为分析的起点。 “ 还原”往 往和 “ 比较 ” 相辅相成 。 在“ 比较”中 “ 还原 ”, 在“ 还 原” 中 “ 比较 ”, 故称为 “ 比较还原法 ”。 教师将 “ 比
长期 以来 ,在语文阅读教学 的课堂 中充满着无效 或低效 的文本分析 。孙绍振先生认为 :
4 . 情感逻辑 的比较 和还原 情感逻辑 的特点 不仅是绝对化 ,而且可 以违反矛
盾律 、排中律 、充 足理 由律 。艺术 家在 艺术形象 中表
现 出来 的情感 逻辑 不 同于科 学家 的感觉 。艺 术感觉
( 或心理学 的知觉 ) 之所以艺术 ,就是 因为它是 经过 个人主观情感或智力 “ 歪 曲”的 。正是因为 “ 歪 曲” 了,这种表面上看来 比较表层的感 觉才能成为深层情
形象天衣无缝 、水乳交融 ,一些在方法论上不 坚定 的
较还原法”落实到文本研 究中应 做到以下几个 方面 :
1 . 想象 出作 品省略和淡化的内容
“ 比较 还原法”需要 联想 和想象 ,它要求语文教
师要 善于利 用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 ,假想 出未 经加工 的生活原生态 ,这样才能形成共赏分析 的
这种方 法 适应 性 比较广 泛 ,尤 其是 一 些经 典作 品 ,从 莎士比亚 的剧本 到中国的 《 三国演 义 》;从 自

解读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

解读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

解读孙绍振先生的“还原分析法”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站在一个高台上,既知道创作的方法,也知道审美的方法,还知道解读的方法,这样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地引领着学生走进教材多彩世界。

关键词:孙绍振;还原分析;解读方法;孙绍振教授的小说解读方法以及他对于小说方面的知识介绍都是小说阅读的重要钥匙。

要用好孙教授的“还原-分析法”,最关键的是要会提问题,而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矛盾。

因此,我们还是要总结孙教授如何寻找矛盾,提出问题。

一、基本技能1.明确提问题的要求。

孙绍振教授在解读星新一的《保修》一文开头就强调,解读文章,就是要从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来,找出深刻理解文本的途径。

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是一般的表面的肤浅的,而是涉及文章特征的问题。

2.了解小说流派特征。

例如,孙教授在解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时就分析这篇小说可以把它归入现代派之列。

“在现代派小说家看来,小说并不是人生的真实的反映,而是作家对于人生的一种想像和意义的探索。

这种人生的探索不仅仅是在内涵方面,而且是在形式方面。

现实主义小说的现实性描写,并不是所有小说必须遵循的神圣规范,相反,任何规范都是艺术形式发展的桎梏,对人生的探索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对艺术形式的探索也必须冲破经典的形式规范。

”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再来解读余华的小说,就轻松多了。

3.了解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

为了补充相关知识,我又读了孙教授的另一本书《文学性讲演录》,如“这是小说的特点,人物之间可以没有情节,甚至可以没什么性格,但不能没有感情的差距,否则就成散文了。

”“在小说形象中,感情层次之间的差距是一种心理差距,并不是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差距。

相反,人际关系差距越小,感情的心理差距就越大,形象就比较生动。

”“小说的基本规律就是人物的心理距离要拉开,才能产生错位,才能暴露人的心理和秘密。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情节呢?不仅要有情感的多层次性,而且要有统一性、因果性。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书笔记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书笔记

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最近读了《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顿觉眼界开阔,孙先生用哲学的眼光去审视文本,用哲学的方法去分析文本,从而使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深入而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并深以为然。

事物、观念和形象的内涵是丰富的、充满矛盾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多种规定性的统一,是不断转化的,而不是单一的、贫乏的、静止的、僵化的、不能转化的。

但是,事物,观念和形象,在表面上又是有机统一的,也就是说没有矛盾的。

文本分析就是要打破这种表面的统一,找出它与现实,与观念,与本身其他因素的矛盾点在哪里,它的内涵是怎样发展变化而来的,又怎样达到了现在的统一,矛盾点、发展变化处就是分析的切入点。

也就是说首先要坚信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丰富的、充满矛盾的,都是可以分析的,再次还要有一种方法论的自觉。

这种方法论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哲学方法也令人摸不着头脑啊,什么问题?怎么分析?孙先生将这种抽象的、普遍的方法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分析方法,并使其系统化。

孙先生的理论简单来说是面对一个文本,坚信它是可分析的,然后用各种方法寻找切入口。

面对不同的文本可采用还原法、比较法,通过还原或比较找出了矛盾点或差异点,这矛盾点或差异点就是分析的切入点,然后就可以进行分析了。

当然还原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艺术感觉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审美价值的还原”等等。

比较也有“同类比较”、、、“异类比较”“横向比较”“艺术形式比较”“历史比较”“流派比较”“风格比较”等。

孙先生在文中举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唐人贺知章的绝句《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咱们语文版二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就是它。

表面上看来好像很简单,但你能把它讲清楚吗?它流传千年脍炙人口,肯定有它的好,它好在哪里?好在比喻十分巧妙?当然,读者凭直觉就能感到它的不同凡响,感觉到了,却说不清缘由,想在你的解读中寻找答案,你怎样解释?从整首诗来看它的艺术形象是统一的,我们对它进行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找出的它的差异性或矛盾性,然后从矛盾性或差异性出发。

评孙绍振的文本还原解读法

评孙绍振的文本还原解读法

评孙绍振的文本还原解读法孙绍振教授认为: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观念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与欣赏要从研究矛盾入手,要运用联系的观点。

还原方法的核心是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在研究矛盾的基础上,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本。

他举了几个经典文本解读的例子。

1.从形态还原与功能还原谈《咏柳》中的“剪刀”意象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北大的一名教授赏析说:这首诗有四点值得肯定:一是写出了柳树的特征;二是歌颂了大自然;三是比喻用得巧妙;四是歌颂了创造性劳动。

孙教授认为这种赏析是误人子弟的:(1)机械反映论――美的是反映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美的形象与事物是一致的,特征相等的,美就是真,真就是美。

(2)方法上形而上学――不研究矛盾。

(3)教化作用――春天的美是春风吹出来的,这里有春天的劳动,而且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完全是自己想的。

那么,这首诗究竟该怎样赏析呢?孙绍振教授认为:一是在方法上应研究矛盾。

柳树不是玉,为什么说它是玉?柳条不是丝,为什么说它是丝?“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巧妙吗?不!春风应该是柔和的,不刮人,怎么会似剪刀?如果说春寒料峭,还刮人,可以是菜刀,何以一定是剪刀呢?二是要联系。

从联系中进行理解:“似剪刀”要联系“谁裁出”理解,裁和剪同义互解,这种方法,是贺知章发现的。

谁能裁?是人。

春不是自然的,是人工的,是创造的结果,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别出心裁。

这样赏析,就要有揭示矛盾的功夫,这种功夫就需要采用――还原的方法。

还原就是让它回到客观事物的原样。

还原就出现了矛盾,出现了矛盾再解读。

孙教授的这种解读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在这里“二月春风似剪刀”不是用作比喻,而是拟人。

赋予春风以人才能完成的行为,裁剪出“细叶”,裁剪出美丽的自然景色。

在赞美之余,我们姑且不谈这里怎样进行“同义互解”和字词落实的问题,而对“似剪刀”的解读进行深入探讨:如果就“春风”的形态和给人的感受而言,是不能形成比喻的。

还原分析——文本解读的突破口

还原分析——文本解读的突破口

还原分析——文本解读的突破口近来阅读孙绍振先生《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一书,颇为费脑。

孙先生鸿篇巨制,分六章从不同角度对古典诗词主题、意象、情感、美学视角,宏观、微观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博大精深,细致入微。

纵观全书,孙先生的文本分析和解读有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已经形成了可操作性和文本解读操作性的系统化。

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孙先生文本分析的还原分析法,它是文本解读的一个突破口、切入点。

本文就孙先生《西江月·遣兴》一文的解读为例,来谈谈我对孙先生文本解读还原分析法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艺术感觉还原解构诗意孙先生在分析《西江月·遣兴》这首词时,利用文本中的矛盾点,采用艺术感觉还原的方法,对词作出了解读。

孙先生认为,这首词有其特殊的特点,也就是矛盾的地方。

1.一般的诗词,当其抒情时,不管忧愁多么沉重,诗人大抵都是清醒的。

而在这首词里,辛弃疾却坦然地表现出自己的不清醒,是醉态。

2.一般诗词中,借景抒情中的景物均作为情感的载体,都是关照的对象;而这里,在诗情的高潮处,客观景物居然活动起来,和诗人主体发生了冲突。

3.抒写的是诗人忧愤的激情,但又偏偏不直接写愤激,而是写一点忧愁都没有,不但没有还充满欢笑,非常开心。

孙先生从这三个矛盾入手,从正常诗歌艺术的感受出发,分别揭示了这些矛盾形成的原因,还原了诗歌本来要表达的意思。

他是这样解读的:第1个问题,诗人用“贪”有意地沉溺于欢笑,尽量延长欢笑的时间,长醉不醒。

好像是醉生梦死,醉了,神志不清了,就最开心、最精彩。

实际上这种“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

第2个问题,显示辛弃疾对“醉”这一主题的突破:首先是醉的糊涂,居然问松树,这里以糊涂为美。

其次,写醉态的幻觉:“松动要来扶。

”不以清醒的眼光观照,却夸耀醉态,很率真。

再次,揭示醉者和自己的幻觉冲突,有戏剧性,且这个戏剧性来自动作,不是舞台的戏剧性,而是抒情的戏剧性,喜剧性的抒情;这在古诗词中极为少见,显得格外可贵、格外可爱。

还原妙解,深品文味——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

还原妙解,深品文味——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

还原妙解,深品文味——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作者:————————————————————————————————日期:还原妙解,深品文味——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中学语文论文还原妙解,深品文味——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王晓青近日来读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有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笔者认为读孙先生的书,重要的不是参照他现有的解读,而是要思考:这样精辟又合理的解读从何而来?这样我们才不是“无劳收鱼”,而是“有幸获渔”!那这个“渔”究竟是什么?读至目前,笔者感受最真切,并且自认为最具可操作性的是“还原解读法”。

“还原解读法”在孙先生那里是有系统的,大致可分几个层次:1.“艺术感觉的‘还原’”(把作者省略了的,被感知和想象排除了的,变异了的,用推理和想象还原出来);2.“情感逻辑的‘还原’”(情感逻辑还原为理性逻辑,并加以比较);3.“审美价值的‘还原’”(超越善与真的审美还原);4.“历史的‘还原’”(把作品放到产生的时代的还原,并给予历史的评价);5.“流派的‘还原’”(作家所属流派艺术创作特征的还原);6、“风格的‘还原’”(把作品与作家的风格联系起来解读的还原)。

就是我们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通过还原,“找到其中的矛盾,进入分析的层次”,获得对作品分析理解的操作性,并沿着文学鉴赏的正确轨道去获得作品的真实情感与艺术价值的六条有效的途径。

这些方法,无论在我国语文界,抑或在西方文论中都是无人发现、无人论及的,因而更能体现其原创的价值。

正因为具有这样系统的方法,孙先生的分析往往出奇制胜。

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关于“乐园”这两个字,按原生语义,乐园,令人想到美好的天堂,至少是风景极其精彩的地方吧。

如果是一个荒废的园子,“只有一些野草”,把它当作“乐园”,可能回给人以用词不当的感觉。

但是,鲁迅在开头第一段却强调说:百草园,“不过只有一些野草,但那里却是我的乐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分析从“还原”开始——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一书的摘要与体会
发表时间:2019-10-17T13:27:14.343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12月总第328期作者:陆海君
[导读]
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315000
不得不说,解读作品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基本功之一。

孙绍振教授著的《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一书,他对作品独到、犀利、深刻的解读,和他所运用的还原法、矛盾法、比较法等作品解读方法,既不同流俗,又科学有效,更可贵的是极富可操作性,读后让我们对文本解读有豁然开朗之感和醍醐灌顶之悟。

在此把我的阅读摘要与体会简述如下。

作品精髓:该书针对当前语文教学脱离作品、只凭经验的顽症和无效分析甚至错误分析的现象,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方法,指出要去除宏大概念带来的形而上学遮蔽。

孙教授阐述,分析之所以为分析,就是要打破多种规定性的统一,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分化出不同的成分。

不分化,分析就没有对象,只能沉迷于统一的表面。

这是该书的精髓之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应用到文本解读实践层面,孙教授提出了还原法,比较法,矛盾法,三种方法在具体运用中相辅穿插,还原法是其中的核心方法。

这是孙教授解读作品的核心思想。

作者阐述,所谓“还原”,只是为了把原生状态和形象之间的差异揭示出来,从而构成矛盾,然后加以分析,为了打破形象天衣无缝的统一,进入形象深层的、内在的矛盾中。

还原了,有了矛盾,就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分析,阅读才有效。

该书让我们一见倾心的是作者结合大量的文本案例,从操作的层面展示了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路径和具体运用,让我们惊叹于还原法的透析力度,惊叹于作者对文本原生态的揭示深度。

这是该书的精髓之二。

原著导读:该书主要是针对初高中教材中的经典文本进行逐篇解读,除《自序》外,分为八个部分,包含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共115篇文本的解读,其中“古代诗词”27首,“现代诗歌散文诗”11首,“小说”10篇,“古代散文”11篇,“现代散文”33篇,“童话寓言”5篇,“纪实作品”4篇,“议论文小品文”14篇;在相关章节后有“附”15篇。

其中涉及到我们初中人教版教材的有30余篇,这些解读或是纠正了我们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片面性的理解,或是对常规的经验解读有了更深入更透彻更独到的分析,而且看似各篇独立,却有一种理念贯穿始终,有一个方法指导其中,对我们日常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阅读该书必须先花时间研读序言,读懂了,内化了,再读下面的篇目解读。

序言《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代自序)》一文可谓该书的纲,主要为我们阐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核心命题。

文章中作者指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高层次的哲学方法,落实到操作层面和解读途径,一是指还原法,具体地有“艺术感觉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和“审美价值的还原”、“历史的还原”、“流派的还原”、“风格的还原”等等;一是指比较法,具体地有“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横向比较”、“艺术形式比较”、“历史比较”、“流派比较”、“风格比较”等等,当然多数时候,还原法与比较法是相辅进行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似乎是一种很普通的方法,似乎是人人都在说也都在用的方法,但正如孙教授所说的,“如果我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话,那也不过是,我把这种方法用得很彻底,用得很坚决,将之转化为操作性方法,并使之系统化。

”看似朴实的话语却有点石成金之功力。

平时我们虽然也在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但不够彻底,不够坚决,只是流于形式,甚至千篇一律,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该书的另一价值在于相关的章节后另有“附文”15篇,这些附文既从理论高度为我们系统地阐述了某种文体、某个文学流派、某个文学形象的特征、意义和历史价值等,分析精辟,看法独到,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

如在古诗词之后,有附文《论李白的〈下江陵〉——兼论绝句的结构》。

文中指出,在品评唐诗艺术最高成就时,李白杜甫并称,但在七言绝句方面,关于成就最高者历代评家倾向于李白。

文中不但引入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加以佐证,还就《下江陵》一诗(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把《下江陵》列入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为案例,从感觉与情感的互动以及句式、语法结构等方面进行阐述,取得了从一粒沙看世界、从一滴水看大海之效。

在小说解读部分,共有七篇附文,着重论述《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我国古典名著中的一些经典人物形象。

如《宋江形象的悲剧性质——兼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种英雄形象》一文中,从义的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义的帮派性和纪律准则两方面立体地评析宋江这个人物形象,肯定宋江这个形象的艺术价值,并中肯地指出电视剧编导把政治的实用价值凌驾于艺术的审美价值之上的观点是错误的。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四种古典英雄形象,这些创造性的理解给读者眼球一亮之感。

精彩摘录:《木兰辞》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可能更多的老师把木兰解读为一位能驰骋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的奇女子,可以与伟丈夫相媲美,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孙教授如是解读:木兰参加战争,但战斗的英雄却不是本文立意的重点。

文本突出的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

这是个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是英雄与非英雄的统一。

作者用铺张的手法,浓墨重彩地写了木兰不但恢复了平民百姓的身份,而且恢复了女性的身份。

这个英雄的内涵不单纯是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更深邃的内涵是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女英雄。

她唯一感到得意之处,就是成功地掩盖了女性性别。

文本分析,就是抓住文本,就是要“去蔽”。

去掉一般化的、现成的、空洞的英雄概念,像剥笋壳一样,把文本中间非常具体的、微妙的内涵揭示出来。

分析的前提就是揭示矛盾,而矛盾是潜在的,我提出用“还原法”来揭示矛盾,才有分析的对象。

还原,就是把“英雄”原来的观念作为背景,它是怎样的?写在经典文本中的“英雄”的内涵是怎样的?二者不一样,才有分析的空间。

这是一种硬功夫。

阅读小结:该书的美妙在于既展示独特的分析视角,又给予读者方法上的可操作性的深刻启示,引发读者思维的震荡,同时每篇文本的精当分析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让我们从孙教授的“还原法”中得到一点启示,把文本的有效解读尽可能落到实处,落到细处,正如孙教授所说的,要读出文本结构深层的文化密码来。

总之,该书是一本为一线老师提供阅读教学方法与指导的书,相信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教师读到这本书都会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的。

让我们牢记并实践“文本分析从还原开始”这句语文学习的真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