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八中高三期中考试作文:人生不只有考题,还有诗和远方
2020高考模拟作文及范文:人生考卷 诗和远方 导写(附:审题指导及预测分析)

2020高考模拟作文及范文:人生考卷诗和远方导写(附:审题指导及预测分析)主题词人生考卷诗和远方涵泳传承应试教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海16岁女生武亦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在实际的学习中,武亦姝不但能背诵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
成功登顶后,她淡定地表达:“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的快乐,就够了。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只占6分。
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预测分析:作文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
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立德树人”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既有文化基础,又能自主发展,还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
从高考命题专家的角度来看,引领学生关注社会时代,关注民生发展,关注自我成长,关注人与自然,关注传承创新等等这些充满人间烟火味的东西,这才是“大语文观”,才是“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即语文”的辩证命题。
本题是单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时要抓住任务,结合材料的关键语句综合立意。
质疑者与武亦姝对待古诗词态度的不同,是因为其出发点不同,一是为了分数,其实是应试教育的追捧者,一是为了热爱,单纯热爱诗歌的灵性和超脱。
命题人的意图显然是后者。
命题人意在考查学生对待类似现象的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同时引导考生探讨古诗词学习的真正意义,从而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问题。
2016届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大连八中2016届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科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
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
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
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
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
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
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
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
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
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
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人生处处有考题》小学作文

《人生处处有考题》小学作文事实上,考试并不仅限于考场之内。
人生处处皆有考题,上周发生在我们宿舍的一件事便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上周,我们宿舍因讲话被宿管发现。
舍友提议找宿管求情,以免写检讨。
然而,我并不愿这样做。
一来我脸皮薄,开不了口;二来我更希望通过写检讨来吸取教训,今后引以为戒。
回顾此事,我们都将其归咎于运气不佳,偏偏被宿管听见。
然而,这其中又何尝没有必然性呢?如果我们不是心存侥幸,每天严格遵守规定,熄灯后不讲话,又怎会有今日之担忧?这也反映出我们的自觉性有待提高。
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我们展现自觉性的事情不胜枚举。
数学老师要求每天钻研一小时,语文老师布置阅读参考书。
倘若没有正确的态度,我们往往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到了老师抽查的时候,便只得临时抱佛脚,敷衍了事。
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字迹潦草,甚至不仔细核对答案,更别提深入钻研了。
如此这般,作业的规范性和正确率也就无从谈起。
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在考试中暴露无遗。
小时候,老师常常教导我们:“好孩子是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的。
”确实,那些成绩优异的同学之所以不会在老师不在时偷懒,是因为他们明白学习并非为了老师,而是为了自己。
正如曾国藩所说:“慎独乃人生第一自强之道。
”所谓“慎独”,便是指独自一人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行为谨慎不苟。
若事事都依赖他人监督,总是怀着侥幸心理,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不仅在考场上,人生的各个时刻都面临着挑战。
有些考题甚至在无人宣布考试开始的情况下便已出现,这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
唯有平时对自己严格要求,秉持着“为自己而做每一件事”的信念,自我监督,不断磨练,方能经受住考验,交出满意的答卷。
因此,我们应以此次事件为教训,审视自己的行为,培养自觉自律的品质。
在学习中,要踏实努力,不投机取巧;在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每一场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中作文题目

高中作文题目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句话出自中国现代作家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它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眼前的生活,还在于追求内心的诗意和远方的梦想。
在我们的高中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
高中生活是我们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我们面临着学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困扰、未来的选择等种种问题。
我们不能只是为了眼前的成绩和名利而苟且度日,而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我们要明白,眼前的困难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会超越眼前的苟且,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其次,我们要懂得诗和远方的意义。
诗意是指人生中的美好和浪漫,远方则是指我们心中的梦想和理想。
在高中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感受诗意的存在。
同时,我们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只有不断地追求诗和远方,我们的人生才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我们要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诗意和远方的梦想。
人生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追求内心的美好和远方的梦想。
在高中生活中,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被眼前的苟且所困扰,而是要不断地追求内心的诗意和远方的梦想,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总而言之,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在我们的高中生活中,我们要明白这句话的真谛,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困扰,而是要不断地追求内心的诗意和远方的梦想,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纷呈。
2021届大连第八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大连第八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且举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
2019-2020学年大连第八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大连第八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渡过长江去林非①60年,算得上遥远,那往事却常常飘曳在眼前。
②我清清楚楚地记得,自己默默地匍匐在低矮的芦苇丛中,从长江北岸这一片潮湿的滩地上,张望着前方滚浪的水波,滔滔不绝地向远处流去。
③黄昏时分的太阳,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球,坠落在江水翻腾的漩涡里。
这大半轮血红色的圆圈,正透过颤抖的波纹,缓缓地沉没下去。
江面上浮起了一股暗紫色的雾气,蔚蓝色的天空中间,却依旧闪烁着明亮的光芒。
一道道姹紫嫣红的晚霞,和一阵阵轻轻飘舞的白云,多么无忧无虑地俯瞰着我们,哪里会知晓大家的心情。
此时正火烧火燎似地盼望着黑黝黝的夜色,赶快来罩住茫茫的大地,好搭乘藏在附近的多少艘帆船,飞快地渡过长江去。
④“渡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是我们日夜都惦念的令人神往的壮举。
我瞅着卧倒在自己旁边的许多战友,心里很明白,他们一定比自己更急着要冲锋过去,因为在昨天的誓师大会上,多少人的喉咙都已经喊得嘶哑起来。
⑤苍茫的长空,终于渐渐地暗淡下来,灿烂的红霞和洁净的白云,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背后碧绿的田畴和面前浑浊的江水,也都笼上了一层浓墨似的颜色。
⑥我伏在幽暗的芦苇丛里,猛然想起上海的街景。
百姓们已经被每天都飞涨着的物价,折腾得心惊胆战。
万分恐惧,急着要抛出这每时每刻都在贬值的纸币,好去兑换永远能够保持着昂贵身价的黃金和银元。
不知道什么缘故,银行的大门忽然关闭了。
于是围堵银行的人群像掀起了一阵凶猛的浪涛,向前后两边剧烈地晃荡起来,有人在相互使劲地推搡。
推搡中间,有人被压倒在地。
踩踏发生了!阵阵的喊声和哭声,遮盖了街道上汽车的声响。
⑦我从心底里升起悲哀和愤懑的情绪,沿着街道慢慢地走去,瞧着百货公司五光十色的玻璃橱窗里面,陈列着多少昂贵的珠宝和豪华的家具,除开财大气粗的达官贵人之外、谁又能够享用得起?权贵们操控的政府腐败无能,却让多少平民百姓遭尽了苦难。
2020高考模拟作文及范文:人生考卷 诗和远方

2020高考模拟作文及范文:人生考卷诗和远方主题词人生考卷诗和远方涵泳传承应试教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海16岁女生武亦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在实际的学习中,武亦姝不但能背诵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
成功登顶后,她淡定地表达:“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的快乐,就够了。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只占6分。
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预测分析:作文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
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立德树人”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既有文化基础,又能自主发展,还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
从高考命题专家的角度来看,引领学生关注社会时代,关注民生发展,关注自我成长,关注人与自然,关注传承创新等等这些充满人间烟火味的东西,这才是“大语文观”,才是“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即语文”的辩证命题。
本题是单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时要抓住任务,结合材料的关键语句综合立意。
质疑者与武亦姝对待古诗词态度的不同,是因为其出发点不同,一是为了分数,其实是应试教育的追捧者,一是为了热爱,单纯热爱诗歌的灵性和超脱。
命题人的意图显然是后者。
命题人意在考查学生对待类似现象的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同时引导考生探讨古诗词学习的真正意义,从而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问题。
人生没有苟且只有诗和远方适合的作文题目

人生没有苟且只有诗和远方适合的作文题目人生没有苟且只有诗和远方适合的作文题目篇一他们都说童年是用来回忆的,回忆起来都是美好的。
可是对于我来说却感觉不全是这样。
虽然说童年很美好但是对于我来说,成长是更美好的过程。
并且我一直相信我的生活是越过越好的,我不愿意回头往后看。
在很多很多空闲的时候,我喜欢拿起笔拿起纸张,写下自己的文字。
我感觉这从来都不是负担,这是享受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
我听到窗外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开始漂浮。
我想到明天后天还有那一场未做完的梦。
我十分热爱走神,虽然我也不知道内容是什么。
等回过神来才发觉自己已经神游很久了。
但这个过程我不后悔。
我觉得这是享受。
人生是什么呢?我不知道,这个世界谁也没能告诉我一个标准。
我只能随着自己的心,去生活,去爱,去感悟。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是不愿意说这些话的,因为这些话让我感觉很伤感。
毕竟我又不用去做哲学家,这些大道理对我来说一点用也没有。
我想我还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女孩儿,在风中起舞,在雨中漫步,在深夜里听着音乐书写我的故事。
我们怀揣着梦想抵达远方,我知道那些所谓的诗和远方,就在前方的彼岸等待着我。
我的行囊里装着的自信和勇敢,我不去羡慕别人也不会嫉妒别人我只做我自己。
人生没有苟且只有诗和远方适合的作文题目篇二今日,听歌。
当歌曲一首一首的放过,终于,还是《枫》打动了我。
传鑫说他不喜欢《枫》,因为太伤感了。
我倒最是喜欢,只因为正是那样的伤才能让歌曲变得诗意。
这让我想起了从《读者》上读到的话,“生活中,不仅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这正是高三我常对自己说的话。
它是安慰,是鼓励,是劝勉,是我的坚持。
每每感到生活的枯燥,单调时,我就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心灵会回到温柔与美好的境地。
诗、远方,从来没有感到还有其他词语像这两个词般带给我莫大的快乐。
只觉得,有诗的生活不孤单,有远方的生活不枯燥。
这次,迫不及待地网购《谈美》,也正是要用它来充实现下的自己。
朱光潜先生正是用美学的观念诠释诗与远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不只有考题,还有诗和远方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海16岁女生武亦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在实际的学习中,武亦姝不但能背诵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
成功登顶后,她淡定地表达:“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的快乐,就够了。
”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只占6分。
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
本题来自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八中高三期中考试。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
作文要求考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考生在谈看法时一定要紧抓任务、围绕材料。
材料主体是武亦姝夺冠事件,体现出她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深厚的人文积淀。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却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家长因为高考古诗文默写分值低而对古诗文学习存在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这是家长的质疑。
“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的快乐,就够了。
”这是武亦姝学习古诗词的初衷,即来源于内心真正的热爱。
“武亦姝不但能背诵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这是命题人的暗示。
考生要据此表达自己的看法,回应这部分人的质疑,不得脱离写作的真实情境。
2.典型任务的限制。
材料的核心任务是回答学生甚至家长的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考生的写作对象是心存质疑的学生和家长,要体现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体现对这一质疑的思考。
行文中在回应质疑时应联系武亦姝夺冠事件,分析花费时间学习和背诵古诗词到底值不值得,要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表达看法。
“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限定文体为议论文。
3.价值判断的限制。
认真审读材料,我们便能读出命题者鲜明的价值判断。
不少学生甚至家长对学习背诵古诗词存在质疑,他们是站在应试、功利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即看问题的角度很褊狭。
命题人对武亦姝的案例陈述中隐含了一个价值判断:“武亦姝不但能背诵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
”这说明古诗词的学习不但不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那么何乐而不为呢?这就需要考生在写作时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去除这部分人的功利心理。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
考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可以自选角度。
如可以从这部分人的质疑谈起,批评其短视思想:学习、背诵古诗词难道只是为了试卷上的那6分吗?正确的教育观应是超越功利的,应该摒弃短视、功利思想,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教育观。
也可以从武亦姝事件入手,表明出于热爱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也可从武亦姝“不但能背诵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的角度回应人们的质疑;还可以谈古诗词学习的价值所在,或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当然,对古诗词的学习还会带来很多收获,这是题目对考生的开放角度,只要能回应人们的质疑,肯定古诗词学习的价值均可。
2.联想思考开放。
考生在论证时,选取论据的角度是开放的,无论选择哪一角度进行写作,支撑其论点的论据都是丰富的。
比如,从批评质疑者的角度来切入:若学习古诗词如果仅仅是为了6分的默写题,那么外卖小哥雷海为不需要参加高考,是否就不必学习了?比如从肯定古诗词学习价值的角度来切入: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诗词对人的熏陶、对心灵的涵养,古今名人,文化学者,论据丰富。
考生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和体验进行多角度思考,从已有储备中有效调取。
解题
本题是单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时要抓住任务,结合材料的关键语句综合立意。
质疑者与武亦姝对待古诗词态度的不同,是因为其出发点不同,一是为了分数,一是为了热爱,命题人是肯定后者的。
命题人意在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同时引导考生探讨古诗词学习的真正意义,从而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问题。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摒弃功利,立足长远。
2.诗词之美,涵育终身。
3.诗词学习,始于热爱,源于坚守。
4.传承文化,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
5.人生不只有试卷,还有诗和远方。
偏题立意:
1.应试教育,毒害之深。
(观点偏激,且脱离材料“古诗词学习”的具体情境)
2.请不要过分关注分数。
(材料的侧重点不是探讨是否应关注分数,而是探讨值不值得花费时间学习和背诵古诗词)
3.莫问结果,勿忘初心。
(大而无当,命题针对性不强)
4.才华不问年龄。
(针对“00后”等个别字句,孤立分析材料)
下水文
追求分数,更应追求诗和远方
黑龙江大庆市第四中学
“满足了对古代才女所有幻想”的武亦姝以其丰富的诗词储备和出色的表现成功登顶《中国诗词大会》,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重视,一时掀起传统文化热。
然而也有部分学生甚至家长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古诗词吗?我不反对追求分数,但古诗词的学习难道只是为了那6分吗?追求分数,更应追求诗和远方,因为生活不能贫瘠得一无所有。
质疑者是站在“唯分数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这是内心的功利性在作怪。
这种功利心理是明显的短视思想,只看眼前,不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
试问孩子从小到大学习和背诵的古诗词,难道只为了高考的6分吗?如此去想,岂不是看低了古诗词的作用?
追求分数,更要追求诗意的生活,重视文化传承。
中国是诗的国度。
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经历吟诗背诵的阶段。
学习之初,我们并未考虑多年后的高考,我们只知道身为中国人,唐诗宋词这样的启蒙教育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
诗歌词赋,耳濡目染,我们浸润在传统文化之中,深受其益。
我们是在学习,也是在传承传统文化。
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背诵无用,那么古诗词必然会淡出人们的视野,传统文化也将日渐式微。
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断层、割裂,文化丢失了,民族的根何处找寻?根脉不在,灵魂何栖?当我们的生活完全被功利主义取代,为利益奔波忙碌,那迟早有一天,我们的生活会贫瘠得一无所有。
生活中除了有分数,更有诗和远方!
康震老师曾说,我们要“从经典诗词中汲取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千百年来,人们援引诗词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
的确如此,当我们学习、理解古诗词后,便可与先哲对话,与其进行思想碰撞。
当我们读到李白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禁会信心十足,再大的风雨再大的浪也无所畏惧,相信困难终将过去;当我们读到苏轼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禁会豁然开朗,人生何必纠结,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泰然处之。
让传统文化深植内心,对于文化血脉的延续、精神家园的建立至关重要。
让我们在翰墨飘香、诗书雅乐中从容而快乐地成长,拥抱传统文化,拥抱古诗词,言谈举止,自在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