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首先我来说一说我对这篇课文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本册第7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起着以篇带篇引领的作用。本组课文的专题是“成长故事”,要求学生从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2岁的周恩来初到东北时,耳闻目睹了中国妇女在外国租界里受了冤屈,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了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对周恩来总理的了解很少,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就更少,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中华不振”的理解和对周恩来从小立下远大志向的体会,这里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填补这个空白,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此,在授课前要认真搜集两方面的资料,一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尽凌辱的文字资料,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当时背景的了解,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华不振”,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二是周恩来用毕生的精力实践自己的诺言,为中华民族的真正崛起不辞辛劳、鞠躬尽瘁的短片,这样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根据以上分析,再结合学生实际我预设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理解“耀武扬威、得意洋洋、喝彩”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重点)

3.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名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难点)

以上三个学习目标的设定涵盖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众所周知: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便会引起“一石激起

千层浪的”效果。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重难点的提出,在学法上我主要以“读文章、品语段、悟内涵、写感受”为重要关注点,而这样的学习方法就决定了我的教法,教法上我主要是采用创设情境法和朗读法。我认为教法的采用主要取决于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的是情境创设者、组织者、引领者的身份,要以一个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品、读、悟、写的过程。接下来我来说一说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我会用提问的方式导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而读书,在这基础上引出周恩恩来总理读书的原因,从而揭示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初步感知“中华不不振”

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采用同桌交流、讨论的方式认识生字新词,因为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他们对母语都有一定的敏感度,所以生字词主要是让他们自学。在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重点来学习能够展现文章内涵的词语,如“耀武扬威、哭诉”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一说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为什么会有这么远大的志向,从而引出“中华不振”这个原因

第三板块:品读语言,深入理解“中华不振”

这一板块我主要围绕“中华不振”一词,从听到的和见到的“中华不振”两方面展开教学。让学生小组讨论找出相关能说明“中华不振”的句子,并在后面做些批注,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引导学生理解听到的“中华不振”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大伯说的话,学生可能会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中的“不要”写得很到位,因为它既写出了伯父对小周恩来的关心,也从另一个方面写出了不能去那地方的原因,那就是“中华不振”。伯父的语气中满是无奈和愤怒。在学生说了感受之后,教师马上引导学生:“你能把这种关心、无奈、愤怒的语气读出来吗?”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完之后,再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主人公周恩来身上,让学生回答此时此刻周恩来会想些什么,是的,他在想:“租界到底是怎么样的。”这里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看到的中华不振的理解上。在引导学生学习“看”到的“中华不振”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租界的繁华

景象”和“妇女有冤无处伸”两部分。学生可能会说描写租界环境这一段中的“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几个词写得非常到位,因为这与当时贫穷的中国相对比,更突出了“中华不振”这四个字。在引导学生学习“妇女有冤无处伸”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找出每一个人的形态是怎么样的,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洋人是得意洋洋的;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妇女衣衫褴褛在一边哭诉;围观的中国人握紧了拳头,但谁都不敢怎么样。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一幕,他们心里有什么感受,这里在学生说出感受后,也要让他们读出感受。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妇女被轧死的亲人会是她的谁呢?再者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妇女在哭诉什么,从而更进一步说明“中华不振”这一事实。在这基础上,再一次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周恩来的想法上,从而为下一版块的学习留下悬念。在这一板块中我始终把学生的品味和朗读结合在一起,体现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表现力。

第四板块:整体回归,感悟、提升“中华不振”

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自读课文,从局部到整体并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的魅力。我会这样引导:同学们请你们再读一读课文,在当时的旧中国,被欺辱的仅仅是这位妇女一个人吗?显然不是,在这里可以给学生观看旧中国人民受苦受难的图片,让学生再近一步感受“中华不振”,从而从内心明白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另一方面,将其他学生读书的原因和周恩来读书的原因进行对比,并播放有关他为新中国鞠躬尽瘁的短片,感受他的高尚人格,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

第五板块:练笔拓展,由衷赞美

在这里我结合书上的鱼泡泡设置了一个“小练笔”的环节。我会这样设置:在这里我示范一小段:“如今,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国这条东方巨龙正以矫健的身姿腾飞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个时候,如果把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留给你,你会怎么回答呢?把你的答案写下来这就是我整个的教学流程。这样就有了读写的结合,便于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巩固知识,提升情感。

板书在下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