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国高句丽所属

合集下载

高句丽历史概述

高句丽历史概述

高句丽历史概述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灭亡于公元668年.中经二十八代王,历时705年,与我国中原地区的西汉、东汉、魏(三国)、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朝的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及隋、唐诸王朝同时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众多的地方民族政权中,可谓存续时间最久者。

高句丽,本来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但由于在其势力扩张的历史演变中,疆域延伸到了朝鲜半岛,进而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三国鼎立(新罗、百济、高句丽)时代的重要角色,从而在阐述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方的历史发展时必然要涉及到高句丽的历史,使高句丽研究倍受中、朝、韩及俄、日等国学术界的关注。

现将有关高句丽的基本情况简介如下:高句丽的名称与族源高句丽,又称高丽。

其名称的由来及含义,迄今尚无定论,有说系“山高水丽”者,有说系“高大黑马”者,也有说是“高城”、“铜马”者,莫衷一是。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早在高句丽立国之前,汉“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至(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

玄菟复徙居句丽”。

这里所说的高句丽、句丽在今辽宁新宾一带,曾是汉代玄菟郡的属地,该地的早期居民貊人也被称做高句丽人。

另据《汉书•地理志》载“玄菟、乐浪,(汉)武帝时置,皆朝鲜、涉貊、句丽蛮夷”,此处朝鲜与句丽并称,说明古朝鲜与高句丽当时是两个不同的部族群体。

《后汉书•高句丽传》也指出,高句丽南与朝鲜相接。

说明高句丽当时并不领有古朝鲜,古朝鲜也不包括高句丽。

高句丽的族源应是秽貊族系。

高句丽是秽貊族系的一支。

高句丽的王族,出自夫余,夫余是秽貊族系的另一个分支。

故史书称高句丽是“夫余别种”。

夫余活动在今吉林、长春及其周围地区,高句丽则主要分布在今浑江流域。

高句丽国的主体民族应是吉长地区的涉貊族系(夫余)和浑江的涉貊族系(高句丽)的后裔。

高句丽建国高句丽的始祖是朱蒙。

高句丽史1

高句丽史1

高句丽史1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又写作高句骊。

是古代位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民族国家,其人民主要是居住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夫余人,粟末靺鞨,古朝鲜遗民。

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北韓國,雙方都聲稱高句麗是属于他們本國的原始民族。

公元前37年由夫余人朱蒙(又作邹牟王)所建,起初建都于纥升骨城(今中国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

此地属于中国汉朝的玄菟郡高句丽县,具体是因为有此县名才形成国名与民族名,还是因为先有高句丽人的形成才确定该县名,目前尚有争论。

但高句丽国家最早渊源于中国汉朝郡县范围之内,是确凿无疑的。

朱蒙建国后,沸流国(在今富尔江流域)来降。

公元前32年,又发兵征服长白山东南(约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

公元前28年,再以武力攻灭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

瑠璃王(朱蒙子,名类利)时,因先受夫余、鲜卑攻击,将王城由纥升骨城迁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又开始发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

公元22年亲率兵攻夫余,杀其王带素,将来投的万余名夫余人安置国内。

接着,公元26年又通过兼并盖马国(在今朝鲜狼林山脉地区),杀其国王,收其地为郡县。

邻近的句茶国王同年举国来降。

公元53年,宫继位(称太祖大王,或曰国祖王),隔两年攻取东沃沮(亦称南沃沮,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后又攻取东涉(今朝鲜江原道)一部分地区,拓地至日本海,并迫使夫余称臣纳贡。

为占有人烟稠密、物产富庶的遼東地区,宫及以后诸王对辽东地区扩张,先后受到东汉王朝、公孙氏、曹魏、慕容氏的多次打击,有几次几濒临灭亡。

313年,高句丽取回了原被汉朝统治的地方乐浪郡,但向南进一步的发展也受到强大阻力。

369年发兵2万侵百济败还,百济于37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围平壤城,故国原王(名斯由,亦曰钊)出城拒战,中矢身亡。

自宫以后至此约200年间,高句丽在发展中再度受挫。

为了重振基业,丘夫(小兽林王)继位后,将其主要精力用于内政:倡导佛法,统一思想;再建学校。

高句丽与中国

高句丽与中国

高句丽与中国高句丽与中国的历史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的交往与影响深远而广泛。

高句丽,又称为高句驪(音译),是中国古代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个古代国家。

在中国古代史书中,高句丽被称为“百濊国”,意思是勇猛奋发、杰出的国家。

首先,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当时,高句丽还是一个比较弱小的部落联盟,被中国东汉王朝所统治。

汉朝加强了对高句丽的控制,并在当地设立了行政机构。

这段时期,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特别是汉族文化的传播。

高句丽人学会了种植稻米、制造陶器等技术,也开始使用汉字。

在公元4世纪末,高句丽崛起为一个独立的强大国家。

此时,高句丽开始与中国的南北朝进行贸易活动,并与南北朝的王朝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高句丽的君王常常向中国朝廷进贡,并与中国皇帝互相称兄弟。

这种外交往来不仅带来了财富和稳定,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在隋唐时期,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达到了高峰。

隋朝统一中国之后,高句丽被划归为中国的属国,并派遣了驻国大使。

中国文化在高句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高句丽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高句丽君王的陵墓中经常出土一些中国制造的文物,例如陶瓷、金银器等。

这说明高句丽与中国的贸易非常繁荣,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然而,高句丽并不是一直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

在唐太宗时期,高句丽的武力不断扩张,并威胁到了唐朝的安全。

于是,唐太宗派遣了大军入侵高句丽,以惩戒其嚣张之举。

这场战争持续了近二十年,最终高句丽被唐朝吞并。

高句丽的领土被划归为唐朝的疆土,成为中国版图上的一部分。

然而,即使被吞并,高句丽的文化对中国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考古挖掘中,发现了大量高句丽的文物,如高句丽墓葬中的陶俑、漆器等。

这些文物为研究高句丽和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总而言之,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初始的受控制到最后的被吞并,两国之间有着复杂而丰富的交往历史。

这种交往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也表现在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中。

历史上消失的民族——扶余、百济、高句丽出自同一民族?

历史上消失的民族——扶余、百济、高句丽出自同一民族?

历史上消失的民族——扶余、百济、高句丽出自同一民族?一、濊貊族濊貊是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和汉四郡故地的古老的地区部族,又称貉、貉貊或藏貊,古文献称之为“亳人”或“发人”。

濊貊是由濊人和貊人汇合而成,虽然曾经吸收了一部分游牧民族的成员,但主体还是不能算做游牧民族。

濊貊族在夏商之际广泛分布于南起朝鲜半岛北至松花江流域中游的广大地区,濊貊主体在东北,周灭商后小部分逐渐迁至其他东部地区,一小部分濊貊人迁至朝鲜半岛,后来被汉四郡故地女真人所同化,成为了女真民族的组成部分。

濊貊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属国。

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貊的战争。

战国时期,濊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貊人的主要食粮。

此时的濊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著定居生活。

后来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的夫余和高句丽,就是在融合濊貊等东北区域民族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二、扶余国古国名,亦作夫余,是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民族扶余人所建立的东北亚国家。

扶余人聚居于今日中国东北,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

扶余国从前2世纪立国到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

后世的高句丽,百济都是扶余国的延续。

扶余人是今天韩国人/朝鲜人的先民之一。

此外,沃沮、东濊都是扶余的兄弟民族。

美国一位人类学家贾德·戴蒙认为夫余就是布里亚特人,前四、五世纪从贝加尔湖移居东北。

[来源请求]。

扶余一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名凫庾,是九夷之一。

松嫩平原上有一种树,树上有种盐可食用,古代部分越人到了松嫩平原,他们把食用这种盐的人叫扶余。

东明是传说中的夫余始祖。

夫余国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

夫余国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汉时归玄菟郡统辖;魏时臣服于辽东公孙氏政权;晋时又常去中原朝贡。

夫余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国家,由橐离国王子东明南下所建。

一部分居民东迁并成立了东夫余国(后为高句丽所灭),立世约700年。

扶余国最早在史书出现的地方是《史记》,在卫满朝鲜于公元前107年被灭国时就已存在。

高句丽是朝鲜还是中国

高句丽是朝鲜还是中国

高句丽是朝鲜还是中国
1、高句丽是中国的。

2、高句丽从西汉时代就出现在我国东北,一直到唐朝才灭亡,存在了705年。

高句丽的地盘主要包括辽宁,吉林,还有朝鲜北部地区。

3、高句丽人的首都一直都在吉林集安市,过了424年,才迁移到平壤。

从古代看,高句丽几次迁都,地址其实都是我国境内,也就是汉四郡,包括,玄菟、辽东、乐浪等郡。

一直到918年,平壤才归入朝鲜。

4、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

注意,高句丽国是因为建国的地方,当时的辽宁新宾县叫高句丽县才因地名得国名,与后来朝鲜的高丽完全没有关系。

5、所以,《册府元龟·帝王部·亲征二》记载其“旧中国之有”、“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无疑反映着唐太宗视高句丽地区为中国的传统疆域,实现对高句丽的统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后一项使命,这也是隋唐两朝不惜倾全国之力完成统一高句丽的重要原因之一。

被误解的民族:高句丽不是朝鲜族祖先

被误解的民族:高句丽不是朝鲜族祖先

[键入文字]被误解的民族:高句丽不是朝鲜族祖先导读:在我们的印象当中,高句丽是朝鲜的祖先,也就是说,朝鲜人民的身体里流着中国人的血,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历史学家就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句丽不是朝鲜的祖先,具体经过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高句丽是两汉至唐王朝时期我国东北的边疆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山于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的个别学者一直把高句丽所建立的政权看成是独立于我国历史上各王朝之外的政权,把高句丽和我国历代王朝的关系纳人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范围之内,甚至出版的一些书仍然沿用这种观点,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从我国诸多史书,以及一些朝鲜汉文史书的记载看,高句丽和历代中央王朝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直接管理到割据称雄,再到直接管理的过程。

高句丽一直是从属于历代王朝的少数民族。

西汉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由玄菟郡和高句丽县具体负责。

据《后汉书·东夷列传·高句丽传》载:“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涉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或称夫馀)接。

……东夷相传以为夫余别种,故言语则多同,而跪拜曳一脚,行步皆走。

凡有五族,有消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

本消奴部为王,稍微弱,后桂娄部代之。

……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

”《三国志·魏书·高句丽传》对高句丽和西汉王朝的关系也有记载,且更为详细而明确:“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涉貊。

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

……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

本涓奴部为王,稍微弱,今桂娄部代之。

汉时赐鼓吹伎人,常从玄览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

后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今胡犹名此城为帻沟溇。

”进人王莽新朝时期之后,随着高句丽势力的发展,高句丽国成了王莽新朝的一个边1。

高句丽人的流向

高句丽人的流向

高句丽人的流向高句丽(前37年-668年)为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扶余人所建。

其民族主体是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扶余人,再长达700年的历史里国内主要民族有靺鞨族,汉族,契丹等。

高句丽主要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管辖范围内,并与历代王朝保持着隶属关系,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管辖的地方政权。

不论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中原王朝的强烈影响。

高句丽人的流向长期以来,一立将高句丽族人与高句丽国人混为一谈,认为高句丽国人均为高句丽族人,这是错误的。

高句丽国和整个中国一样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统治着靺鞨,貊人、汉人等族,它们当时并末全部融入高句丽,高句丽国亡后,又纷纷单见于史。

所以高句丽国的人口不等于高句丽族的人口。

《旧唐书高丽传》载,高句丽亡国时有69.7万户,其中应有大量非高句丽民族的人。

《资治通鉴》卷196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当时唐朝官员陈大德出使高句丽,他“无所不至,往往见中国人,自云“家在某郡,隋末从军,没于高丽,高丽妻以游女,与高丽错居,殆将半矣”,注意是“无所不至,往往见中国人”,而且人数是“殆将半矣”,所以才说是高句丽国中汉人比例接近其人口一半。

高句骊亡国后,其民族的流向主要有四个方面:1、迁入中原,融入汉族《新唐书·高句骊传》“有诏班师,拔辽、盖二州之人以归。

唐太宗迁六万户、三十万人入中原(不全为高句骊人)。

”唐灭高丽后,《新唐书·高丽传》载:“总章二年,徒高丽三万于江淮、山南”“仪凤二年,授藏辽东都督、封朝鲜郡王,还辽东以安余民,先编侨内州者皆原遣,迁安东都护府于新城,藏与靺鞨谋反,未及发,召还放巩州、斯其人于河亩、陇右,弱篓者留安东。

”等等:这些迁居中原的,总数约占高丽族总数的四分之一,后均融入汉族之中。

今天汉族的高、李、王、泉(全)等姓中还可找到高句骊人的后裔。

在河南府洛阳县有泉毖木墓地、高慈墓地均可证明其融入了汉族。

2、入突厥,后迁于辽西,融入汉族《旧唐书·高丽传》载“自是高丽旧户在安东者渐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

高句丽(古国名)—搜狗百科

高句丽(古国名)—搜狗百科

高句丽(古国名)—搜狗百科建国(公元前37年-公元52年)高句丽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

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

“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

公元前37年,北扶余之高句丽人朱蒙始建国。

[2]大多数的史籍认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纪中期。

据推测,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

“濊貊人”这一词语最初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而仅仅是中原古代史家对出现在东北这一特定地区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

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

扶余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友好,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相关记录在《三国志》、《汉书》中时有出现。

中央集权与早期扩张(公元53 -243年)前三国时代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

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

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

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

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

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

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

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与曹魏的战争(公元244年--公元299年)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

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

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

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

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复兴与扩张(公元300年--公元390年)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

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

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高句丽美川王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古国高句丽所属的探究
在中国史学界,“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与位于现在韩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建立于公元918年)是两个除了名称,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的历史观点已成为共识。

但是,韩国的学者对此持有异议。

历史国民文化领地
一、从高句丽的历史方面看
1、高句丽兴起过程
高句丽在最初形成时,并不是一个国家,只能算是一个部族的联盟。

高句丽在政权建立后虽然很早就有了王,但这个王,在早期与随时面临罢免甚至被杀的扶余人的王类似,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

魏晋以后,借中原战乱之机,高句丽的势力迅速发展。

最初的高句丽国家的统治中心在今天中国吉林省的集安与辽宁省的桓仁一带,与韩半岛的关系不大。

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因先后受到曹魏与前燕的连续打击,西向发展受阻,于是转而向韩半岛北部拓展,逐渐取代原中原王朝所设立的郡县(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立乐浪、真番、临屯、玄菟等四郡以后,韩半岛北部大同江流域一直是中国设立的郡县的统治区)。

427年长寿王迁都平壤以后,高句丽长期与百济、新罗争夺领土。

由于统治层采取了较为正确的战略,高句丽逐渐强盛,蚕食了中原王朝在东北及半岛上的郡县统治区,最终成为西至今中国吉林、辽宁两省东部,东达韩半岛大同江流域以南的区域强国。

2、中原王朝与高句丽的关系
据日本学者田中俊明的统计,公元32年至666年的643年中,高句丽向中原历代王朝朝贡总计205次。

其中,32~423年的391年时间里,朝贡仅有17次,平均23年才发生一次。

而423~666
年共朝贡188次,平均1.3年一次。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高句丽的历史前期,其隶属于汉王朝的隶属性十分强,并不需要向中原王朝朝贡,在早期,其甚至不具备这样的资格。

后期由于北魏这样的北方中原强大政权的建立,出于政治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高句丽遂大大增加了朝贡的频率与次数。

虽然高句丽内部政治组织在向国家演进,但在其步入国家之初,其性质却仍是中国地方行政组织。

从南北朝至隋唐,中国历代王朝对高句丽的封号总是带有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的性质,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早在公元4世纪中叶,前燕就已经封高句丽王为营州刺史。

自此之后,历代高句丽王一直承袭着都督营州诸军事、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都督辽海诸军事等具有行政管辖权的官职。

随着高句丽国家的发展与成熟,高句丽作为中国的地方政权,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中央王朝对高句丽政权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

自6世纪末期开始,中央已不再授予高句丽王具有地方行政管辖权的官职,而是改授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等散官与勋官,这表明中国中央王朝对作为其地方政权的高句丽的独立倾向十分
不满,已开始不再授予其管辖东北各地的权力。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这种矛盾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隋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唐征高句丽,是中国中央政府对试图独立的地方政权的征讨,是古代中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侵略战争。

韩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与高句丽之间长期混战,相互之间的疆域伸缩变化也比较大。

唐王朝先后灭亡百济和高句丽,在百济故地设熊津等5都督府,在高句丽故地设安东都护府,并以新罗王为鸡林州都督,最终确立了在这一时期中国对韩半岛的羁縻统治体系。

二、从高句丽的国民方面看
新罗人源于韩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而高句丽人起源于东北地区的秽貊人,他们或许有种族上的联系,但起初只是各自在隔绝的地理空间发展着,肯定并非同一民族。

高句丽被列入韩国历史体系源于韩国古代历史学者金富轼编写的《三国史记》。

从《三国史记》中我们可以知道,作为新罗直接继承者的王氏高丽人并未自居高句丽后人。

金富轼将高句丽作为“海东三国”与新罗、百济同列一书。

而“海东三国”这一划分,就和现在我们所说的“东亚国家”,“欧洲国家”,“远东诸国”是同一类型的提法。

高句丽灭亡后,大部分民众被迁移大陆方向,少部分留在朝鲜半岛。

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

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

在洛阳北邙山一带发掘面世的高句丽王族泉男生、泉男产、泉献诚、高慈、
高震、泉毖,以及百济王族扶余隆的墓志铭即是最好的例证。

三、从高句丽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看
高句丽灭亡之后衰亡,作为一种语言已不存在。

高句丽与新罗有着各自的形成史,他们在地理上的距离在今天看来虽不远,但在古代其距离足以形成极为不同的文化与语言。

而高句丽与新罗文化中的近似部分相当程度是由于他们都从中原文化中学习甚多所造成的。

由于高句丽是一个集中了众多东北地区民族的边疆古国,所以高句丽人并未形成完全统一的语言,比如生活在高句丽统治下的靺鞨人所说的语言相比较于高句丽语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而高句丽在其鼎盛时期的七世纪初叶也曾统治过部分契丹人、奚人。

根据古代史书记载,其境内更生活着相当数量的汉人。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遣前刑部尚书沈叔安往册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仍将天尊像及道士往彼,为之讲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观听者数千人。

”可以推断至少高句丽的上层与文化人士可以听懂汉语。

高句丽人崇拜起源于中原的神物三足乌。

把其当做最高权利的象征,要高于朝鲜龙和朝鲜凤。

这与中原人有所不同。

高句丽人对三足乌的这种崇拜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有体现。

高句丽古墓壁画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的四神崇拜、伏羲与女娲图、神农图、道家羽衣仙人图等均体现了中原对高句丽文化的全面影响。

同时高句丽的射猎、战争壁画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个边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战特点,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图画在构图等方面与中原魏晋以来的古墓
壁画并无重大区别。

炎帝曾三次出现在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五号墓四号和五号壁画上,证明了高句丽也是炎黄后代。

高句丽作为一个古国,大多数历史真相已经湮没尘埃中了,我们只能根据已有的事实进行判断。

高句丽的形成比较复杂,而且领土又跨越能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我们很难认定它必定归属哪一方。

高句丽这个古国的历史应是中国与朝鲜半岛两国共同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