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师导学案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张晓芬【导学目的】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导学重难点】体会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导学安排】一课时【导学步骤】一、导人交流查找的关于柳宗元及《小石潭记》的背景资料。

(课前已布置下去。

资料的搜集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学生还要学会整理有价值的信息。

)二、放课文录音,请学生正音(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听、读,在此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可以就如何掌握停顿、重音、语调、语气等进行朗读指导,整体感知课文。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

(弄清楚重要的实词或虚词,并用标记法做上记号。

这一环节可帮助学生学会探究,主动意识得到增强。

)四、分析课文1.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2.面对如此幽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

(教师要顺势引导,加深学生的理解。

特别是提到小石潭周围的环境的时候更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揣摩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3.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以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抓住文中相关写景的句子,注意语言的生动和凝练。

)4.与柳宗元对话,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为题,进行说话训练。

(此问题设计注重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6.写作技法的借鉴。

抓住任何一处谈谈体会。

学生可从这些方面人手:①“动”与“静”;②“对比”与“烘托”;③抓镜头的写法;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⑤修辞手法;⑥情景交融。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写景特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观察你所熟悉的某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自己的感受。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柳宗元的基本介绍,结合写作背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知识3、品味文中词句,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变化4、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二、作家作品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柳宗元,唐代着名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

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著有《柳河东集》。

著名的有《捕蛇者说》、《三戒》等。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

写作背景: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永州地处荒僻贫瘠,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

到永州后,朋友被杀,老母去世,自己不断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陷害、恐吓。

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

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

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合称《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gǔmǔ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

三、朗读并翻译课文熟练朗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注意:课下注释要准确无误的记牢。

多留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四、品读探究1、读第一段,找出发现小石潭的系列动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2、读第四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文章第一段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是否矛盾,该如何理解?(温馨提示:参考上面的作者和背景的相关介绍)五、主题思想《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小石潭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篇随笔散文,通过对身边小石潭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感悟。

本文讲述了作者在旅途中偶遇小石潭,而后在一些琐碎事物的启发下产生的感慨与思考。

读这篇文章,我们既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能从中体会到生活中细枝末节之间蕴藏的无限哲理。

一、作者简介袁枚,字伯坚,号东篱,江苏扬州人。

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位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以其洗炼俊逸的文风和独特的文学见解而闻名于世。

《小石潭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深刻领略其文学魅力。

二、文本赏析故事背景:在一次旅途中,作者偶遇了一个小石潭,潭水澄澈,石底如鎏金,令人赏心悦目。

描写手法:作者通过描绘潭水的澄澈、石底的明亮等细节,展现了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

同时,他还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绘,突出了小石潭的孤独、宁静之美。

感悟启示:作者在欣赏小石潭的过程中,若有所思,感叹石底的金光并非器之光,而是物之性,认为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往往蕴含着深刻哲理。

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引发人们的思考。

三、艺术鉴赏《小石潭记》以其简洁明快的文笔、深刻细腻的情感表达著称,描绘了一幅幽静清澈的自然画卷。

作者通过对小石潭的细致观察和内心感悟,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之美,引导读者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汲取智慧,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尽奥妙。

四、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旨在表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

他以细密入微的笔触勾勒出小石潭的宁静之美,表达了对生活中琐碎事物的重视和珍惜。

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感悟,作者引导人们积极思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领悟生命的真谛,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意义。

五、延伸阅读《小石潭记》虽然篇幅不长,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启示。

读者可以通过细读、品味,深入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独特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智慧。

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作品,深入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拓展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升华。

关于小石潭记导学教案

关于小石潭记导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

(2)理解《小石潭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小石潭记》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石潭记》的内容和主旨。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小石潭记》的语言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3)引导学生热爱文学,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

2. 理解《小石潭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小石潭记》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小石潭记》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体会《小石潭记》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小石潭记》的文本和相关的辅导资料。

2. 学生准备《小石潭记》的文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及其文学地位。

(2)提问:《小石潭记》的作者是谁?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小石潭记》,理解文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石潭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小石潭记》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小石潭记》中的生僻字词。

(2)教师分析《小石潭记》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小石潭记》,巩固学习内容。

(2)学生默写《小石潭记》中的精彩片段。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石潭记》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

(2)写一篇关于《小石潭记》的读后感。

8.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4)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7)八、经典语句解读 (8)九、预习检测答案 (8)十、全文翻译 (11)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要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课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的含义及用法,了解作者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要深入体会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写作手法,提升我们的写景状物能力。

我们要能够体会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贬谪后孤凄悲凉的心境,培养热爱自然山水、欣赏自然美景的情趣。

通过学习《小石潭记》,我们不仅要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欣赏和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更要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是学习的关键。

这些词汇和句式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也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体会文章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之美及其所蕴含的情感是学习的难点。

柳宗元通过细腻的描绘,将小石潭的景致展现得栩栩如生,同时也寄托了自己深沉的情感。

理解作者贬谪后孤凄悲凉的心境也是学习的重点之一。

这需要我们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及创作环境,深入体会文章背后的情感内涵。

掌握文言知识、欣赏自然美景、理解作者情感是《小石潭记》学习的重难点。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_家、______家。

2. 文章描绘了小石潭的______、______、游鱼和______,写出了小石潭的______、______、______气氛。

3. 文章在描写景物时,既写出事物的静,又写出事物的动,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写静,“______”是写动。

二、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磬(磬:古代的一种乐器)B.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俶尔:忽然)C.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D.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来写游小石潭的过程,描写了小石潭石奇水清、游鱼活泼、幽静深远的景色。

关于小石潭记导学教案

关于小石潭记导学教案

关于《小石潭记》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小石潭记》;(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学会关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掌握作者柳宗元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2)文中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柳宗元及其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小石潭记》的文学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小石潭记》,感知文本;(2)要求学生划记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词义;(3)分组讨论,解决生字词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朗读,体会文本意境;(2)组织小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3)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文本主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2)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阐述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5. 练习巩固:(1)要求学生课后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2)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练习;3.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小石潭记》的理解程度,包括文本内容、词语解释、句式结构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小石潭记》原文;2. 参考资料:关于柳宗元的生平介绍、文学评论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第10课小石潭记(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10课小石潭记(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10课《小石潭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游记的内容和特点。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怀。

【重点难点】1.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游记的内容和特点。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查阅工具书,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任务。

(一)了解作者柳宗元(773—819),字,河东人,世称“”,唐代文学家,“”之一。

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二人并称“韩柳”。

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故亦称“”。

(二)了解背景在被贬永州期间,政治失意的柳宗元心情落寞,常常不避幽远、探山访水,以排解心中淤积的苦闷,并作文以记之,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原题是《》。

(三)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ɡ)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pī fú)。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

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jì 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怆(qiǎo chuànɡ)/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教学教案精选5篇

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教学教案精选5篇

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教学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页是小编sky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5篇小石潭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石潭记》教案篇一一、导入新课唐代有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理清文章结构三、齐读课文四、教学目标完成1、讨论下列问题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2、熟读课文五、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2、翻译全文课后反思:教学设计的。

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

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

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

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以 其境过清 . . 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翻译句子,注意特殊用法: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悄怆幽邃,凄神寒骨。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⑴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⑵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 并板书明确。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⑴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⑵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 。请结合写作 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⑴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 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⑵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 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 (课件展示板书)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 (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 虚词共 10 个,2 个句子翻译) ,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水尤 清冽 尤: . (2)佁然 不动 .. (4)斗 折蛇 行 . . (6)不可久居 . (7)悄怆 幽邃 .. 佁然: 许: 蛇: (3)潭中鱼可 百许 头 可: . . 斗: (5)其岸势犬牙 差互 犬牙: .. 居: 悄怆: 清: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 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 温故知新】
导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请你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让我们伴着《潇湘水云》的古琴曲一起走近小石 潭。一边欣赏图片中的美景,一边展开想像的翅膀,漫步于青翠的山林间。看清亮透 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闻野花淡淡的扑鼻而来的清香;听各种鸟儿啁啾婉转的鸣叫; 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 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我们 来到的地方是永州的小石潭,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 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随之 课件展示课题。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 “永州八记”以及写 作的背景) ;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走入《小石潭记》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⑴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⑵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⑶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注 1、课堂环节随科目内容可改换;2、环节表格大小随内容可调动。3、统一 A4 纸张正反面。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 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 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板书 设计
导学 反思
静心教学
班级 课题 学 习 目 标 学习 重点 学习 难点 主备人 小石潭记
潜心研究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学 生 学 案
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师导案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1、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2、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