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

《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小石潭记》中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下面是《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导入:师:现在正是秋天。
有句古诗大家都学过:“自古逢秋悲寂寥”。
的确,秋天,西风渐起,万木萧萧。
很容易给人伤悲的感觉,正是古人所谓“悲秋”,这表现了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
但,反过来,在很多时候,人的心情也会影响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打个比方,大家看到鸟语花香有什么感觉呢?生:春天,快乐,春游。
师:大家说是快乐。
可是杜甫却有名句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开他要落泪,鸟鸣他要心惊,大家说为什么呢?能从句子当中找到答案吗?生:因为”感时”和”恨别”师:是啊,这就是心情对人感官的影响。
正所谓境由心生,情随思变(板书境由心生,情随思变),即使面对美好的景色,心境失落,笔下的文字也就凄冷了。
师:我们最近读了不少东西,比如说余秋雨的散文中关注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失意文人,他们经历了很多坎坷并将之以及自己的感受付诸笔下。
我们还刚刚学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还记得他是怎么描绘自己的遭遇吗?生: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师: 巴山楚水凄凉地!问问你们,你们知道么是凄凉吗?生:知道,反正就是伤心。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你们有为伤心而落泪吗?生:有的。
师:你们那还是小委屈啊。
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
他还有个好朋友叫做柳宗元。
刘、柳二人本是好朋友,命运也相似。
师:请大家共同阅读柳宗元生平。
师:柳宗元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
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使他的心中无比凄苦,难以自抑。
付诸笔下。
也是一片凄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希望同学们在掌握文言词语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并且进而体会作者在描写一片美丽景色时的心境。
(板书: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二、诵读课文,落实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师:课前已经布置了大家的预习, 再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小石潭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篇随笔散文,通过对身边小石潭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感悟。
本文讲述了作者在旅途中偶遇小石潭,而后在一些琐碎事物的启发下产生的感慨与思考。
读这篇文章,我们既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能从中体会到生活中细枝末节之间蕴藏的无限哲理。
一、作者简介袁枚,字伯坚,号东篱,江苏扬州人。
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位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以其洗炼俊逸的文风和独特的文学见解而闻名于世。
《小石潭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深刻领略其文学魅力。
二、文本赏析故事背景:在一次旅途中,作者偶遇了一个小石潭,潭水澄澈,石底如鎏金,令人赏心悦目。
描写手法:作者通过描绘潭水的澄澈、石底的明亮等细节,展现了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
同时,他还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绘,突出了小石潭的孤独、宁静之美。
感悟启示:作者在欣赏小石潭的过程中,若有所思,感叹石底的金光并非器之光,而是物之性,认为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往往蕴含着深刻哲理。
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引发人们的思考。
三、艺术鉴赏《小石潭记》以其简洁明快的文笔、深刻细腻的情感表达著称,描绘了一幅幽静清澈的自然画卷。
作者通过对小石潭的细致观察和内心感悟,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之美,引导读者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汲取智慧,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尽奥妙。
四、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旨在表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
他以细密入微的笔触勾勒出小石潭的宁静之美,表达了对生活中琐碎事物的重视和珍惜。
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感悟,作者引导人们积极思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领悟生命的真谛,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意义。
五、延伸阅读《小石潭记》虽然篇幅不长,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启示。
读者可以通过细读、品味,深入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独特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智慧。
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作品,深入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拓展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升华。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一提早优化,导入情景柳宗元字,山西人,世称,唐朝闻名文学家,“”之一。
代表作有《》、《》等。
《小石潭记》是《》之一。
二.认定目标推动任务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2.学习依照必然的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式3.学习和积存文言词语。
4、了解柳宗元山水游记中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情感融合于自然风光的刻画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域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自主学习解惑质疑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原文回答)1、作者是如何发觉小石潭的?二、小石潭的全貌是如何的?3、作者是如何描述潭中的鱼儿的?4、作者是如何描述小石潭的的?五、纵观全篇作者是如何描述潭上的景物的?6、第四段作者的情感有无转变呢?那些语句能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四、合作研讨点拨升华1.课文是依照什么顺序如何来写的?2、明白得人物的“乐”(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了哪些漂亮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伙儿说说吗(2)、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若是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乐)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体会人物的“忧”(1)、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咱们从文章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示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结合时期背景试着分析一下五.展现点评拓展延伸1.主题的明白得:问: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明白得?2.咱们曾经学过一些柳宗元的诗句请写出两首六.诊断纠正纳入系统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看的对象或同一对象观看的角度、距离也不断转变。
本文的写作顺序:小结:《小石潭记》这篇散文生动地描述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七.评判鼓励布置作业1.说明划线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斗折蛇行•3)明灭可见•4)其岸势犬牙差互•5)以其境过清•6)为屿2.古今异议一、乃记之而去二、佁然不动:3、崔氏二小生:4、不可久居:3.一词多义(为)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明灭可见(清)水尤清冽其境过清(而)西南而望记之而去4.翻译下列句子卷石底以出: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影布石上: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6. 《小石潭记》导学案

我的疑问:探究来自案感情朗读,体会心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认为文中的景物描写寄托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实战演练— 反馈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A、从小丘西行 . B、斗折蛇行 . C、可百许头 . 2、文学常识填空。 柳宗元, 字
, 世称
。
朝
3
文学家。他与 一起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被 列入“唐宋八大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文中描写小石潭周围极幽极佳的景致的句子 是 , , 。 2、文中侧面写出水清澈的句子 是 , , 。 3、文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溪流形态的句子 是 , 。
2
⑵ 同游者: 吴武陵„„ (游: 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 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26. 《小石潭记》导学案一
课堂流程 学法指导 双基拓展
学习目标
1、 诵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学习难点) 3、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学习难点)
预
习
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4)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7)八、经典语句解读 (8)九、预习检测答案 (8)十、全文翻译 (11)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要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课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的含义及用法,了解作者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要深入体会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写作手法,提升我们的写景状物能力。
我们要能够体会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贬谪后孤凄悲凉的心境,培养热爱自然山水、欣赏自然美景的情趣。
通过学习《小石潭记》,我们不仅要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欣赏和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更要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是学习的关键。
这些词汇和句式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也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体会文章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之美及其所蕴含的情感是学习的难点。
柳宗元通过细腻的描绘,将小石潭的景致展现得栩栩如生,同时也寄托了自己深沉的情感。
理解作者贬谪后孤凄悲凉的心境也是学习的重点之一。
这需要我们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及创作环境,深入体会文章背后的情感内涵。
掌握文言知识、欣赏自然美景、理解作者情感是《小石潭记》学习的重难点。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_家、______家。
2. 文章描绘了小石潭的______、______、游鱼和______,写出了小石潭的______、______、______气氛。
3. 文章在描写景物时,既写出事物的静,又写出事物的动,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写静,“______”是写动。
二、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磬(磬:古代的一种乐器)B.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俶尔:忽然)C.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D.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来写游小石潭的过程,描写了小石潭石奇水清、游鱼活泼、幽静深远的景色。
关于小石潭记导学教案

关于《小石潭记》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小石潭记》;(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学会关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掌握作者柳宗元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2)文中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柳宗元及其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小石潭记》的文学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小石潭记》,感知文本;(2)要求学生划记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词义;(3)分组讨论,解决生字词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朗读,体会文本意境;(2)组织小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3)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文本主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2)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阐述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5. 练习巩固:(1)要求学生课后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2)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练习;3.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小石潭记》的理解程度,包括文本内容、词语解释、句式结构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小石潭记》原文;2. 参考资料:关于柳宗元的生平介绍、文学评论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2、通过推敲、揣、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括小石潭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难点】通过推敲、揣、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轻松预习】一.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积累字词。
自测: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⑵尔远逝2、说明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空:⑵斗折蛇行斗:蛇:⑶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⑷凄神寒骨凄:寒: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⑶描写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
写其动态的一句是: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
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5、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课堂学习】1. 交流预习内容。
质疑交流解决疑难。
2. 整体感知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交流回答。
发现小石潭------ ------ ------ -----3.精读文章,品味写法: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提示:(1)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竹,闻水声”,用“鸡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为屿,为,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

《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这样一首诗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是谁创作的?(学生答:柳宗元)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绘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学生答,教师补充)这首诗很美,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整个世界在大雪覆盖下,万籁俱寂,天地合一,唯有孤独的人雪中独自垂钓的情景。
给人以孤寂的感觉。
柳宗元写诗能点滴笔墨勾勒宏观世界,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小石潭记》。
二、朗读课文我们来朗读这篇文章,哪位同学先尝试朗读本课?一同学朗读,大家点评他的朗读,并指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正音、一是停顿。
……同学们齐读。
教师、学生轮流读。
反复朗读后,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初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快乐、忧伤……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前后发生了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作者,知道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情感。
三、介绍作者有谁查阅了作者的相关资料,可以和大家共享。
一同学介绍,其他同学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也就能理解了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潭的之后会有先乐后忧的情感变化。
那么要想通过这篇文章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必须要熟读精读这篇文章。
谁能为大家译一遍这篇文章。
四、译课文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和小组同学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对重点词语作点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小石潭记》导学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茫茫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冒雪在寒江中垂钓。
一幅寂寥冷清的画面,一个孤寂落寞的灵魂,一个洁净绝美的世界。
这,就是柳宗元展现给我们的。
今天,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用善感的心灵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
1.学习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
”透过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柳宗元的这篇写景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品一品柳宗元在无情的山水间所寄寓的情感。
(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作者链接。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因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所以后人并称二人为“韩柳”。
柳宗元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待了整整十年。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
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其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2.文体链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寂寥.( ) 悄怆.幽邃.( )( ) 4.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词汇。
①水尤.清冽:②卷.石底以出:
③坻.:④屿.:
⑤嵁.:⑥可百许.头:
⑦日光下澈.:⑧佁然
..不动:
⑨俶尔
..:
..远逝:⑩往来翕忽
○11悄怆
..幽邃:
(2)一词多义。
①乐心乐之( )
似与游者相乐( )
②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久居( )
③清水尤清冽( )
以其境过清( )
④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隶而从者( )
⑤以以其境过清( )
卷石底以出( )
全石以为底( )
⑥而记之而去( )
隶而从者( )
潭西南而望( )
⑦游皆若空游无所依( )
同游者( )
⑧环如鸣珮环( )
竹树环合( )
⑨为全石以为底( )
为岩( )
(3)词类活用。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日光下.澈( )
④俶尔远.逝( )
⑤潭西南
..而望( )
⑥斗.折蛇.行( )
⑦其岸势犬牙
..差互( )
⑧心乐.之( )
(4)古今异义。
①乃记之而去.(古义:;今义: )
②崔氏二小生
..(古义:;今义: )
③闻.水声(古义:;今义: )
④不可久居.(古义:;今义: )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懂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5.理清思路。
(三)文本探究。
6.整体勾勒。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7.细处着眼。
(1)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好处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写小潭源流,作者依次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第四段写了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五、拓展延伸
柳宗元合称知多少?
【交流点拨】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幽静的小石潭,让我们不敢久留,在感受作者“悄怆幽邃”的同时,我们也被他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手法所折服,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味!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通过上节课的努力,大家已经读懂了文意,试着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说这是一篇山水游记。
2.读完本文,小石潭的奇特优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写景逼真生动,你能举出其中一处,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3.写作特色:
(1)移步换景
【交流点拨】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了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交流点拨】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
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与作者心境的凄清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衬托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4.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你对古人写山水游记有了怎样的认识?
【交流点拨】①有一个合理的写作顺序。
比如,游览顺序。
②细致生动地描绘游览过程中所看到的主要景物,突出其特点。
③巧妙地运用修辞、多种写景的方法使语言生动优美。
④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四、拓展延伸
“人与自然”是永恒的话题。
古诗中的很多优美的自然环境让身处环境破坏、污染严重的现代社会的我们赏心悦目,心情舒畅。
假如现在小石潭要被开发为旅游景区,请你从环保的角度给开发人提建议。
【交流点拨】制定有关的施工规定,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尽可能少地建筑人为景观及辅助设施;导游词中加上对环保的提醒;景区内设计关于环保的标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