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暖改造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集中供暖系统的经济性能评价

集中供暖系统的经济性能评价首先是能源利用效率。
集中供暖系统通过集中供热站将热能传输到各个建筑物,相比分散供暖系统,减少了供热管道的长度,减少了热量的传输损失,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集中供暖系统采用了新能源与清洁能源的利用,如燃气锅炉、电锅炉、地源热泵等,进一步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其次是成本效益。
集中供暖系统多数是由供热企业运营,可以将供热成本分摊到每个用户,降低了单个用户的供暖费用。
另外,集中供暖系统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在燃料采购、设备运营和维护等方面可以实现成本的节约。
此外,集中供暖系统可以提供定期维护和检修服务,延长设备寿命,减少了用户的维修费用。
因此,从整体上看,集中供暖系统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
然而,集中供暖系统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初始投资成本较高。
集中供暖系统需要建设供热站、铺设供热管道等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较大。
此外,由于系统规模大,还需要相应的调节设备和控制系统,也增加了投资成本。
其次,集中供暖系统可能存在运营风险。
供热企业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供热计划,如预测气温变化、用户热负荷等,一旦计划不准确可能导致供暖不足或供暖过剩。
此外,集中供暖系统的运行也需要保持供热管道的正常运转,避免管道破损和泄漏,增加了系统的维护工作和风险。
最后是环境影响。
集中供暖系统可以通过控制燃烧参数和采用净化处理设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集中供暖系统更容易实施废热回收和应用新能源,进一步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相比之下,分散供暖系统通常采用个别锅炉进行供热,对环境的污染较为显著。
综上所述,集中供暖系统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成本效益,对环境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然而,初始投资成本较高和运营风险也需要引起关注。
在实施集中供暖系统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制定适合的政策和措施,以提高集中供暖系统的经济性能。
集中供暖系统效益分析与优化

集中供暖系统效益分析与优化随着气温逐渐降低,许多城市都开始进入供暖季。
在冷冬中保证供暖稳定可靠是城市治理和市民生活的重要问题。
作为目前主流的供暖方式,集中供暖在保证供暖质量和方便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在实际运营中,集中供暖系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效率低下、能源消耗大、保养难度大等。
本文将探讨集中供暖系统的效益分析和优化方法。
一、集中供暖系统的原理和结构集中供暖系统是指用集中供热设备(如锅炉、换热器等)为多个用户供热的方式。
它由供热主管道、分支管道和散热器组成。
供热主管道将热水从热源(如锅炉)输送到各个分支管道,再通过散热器将热量散发到室内。
由于可以一次性为多个用户供热,相比于分户供暖,集中供暖在运行效率和节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二、集中供暖系统效益分析集中供暖系统在保证室内舒适温度的前提下,为用户节省了不少供暖成本。
然而,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1. 能耗问题。
集中供暖站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和燃气,造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 热力损失。
供热管道长,散热损失大,使得热能的利用率降低,产生大量热力浪费。
3. 维护成本高。
由于设备庞大、运转时间长、涉及面广,集中供暖系统的维护成本相对较高,清洗和修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三、集中供暖系统效益优化为了优化集中供暖系统的效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优化供热设备。
采用更加高效的供热设备,如清洁能源锅炉、热泵等,降低供暖站的能耗和环境污染。
2. 加强管道维护管理。
定期对供热管道进行清洗、测压、检查等维护工作,减少管道的漏损和热力损失。
3. 引进智能控制系统。
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集中供暖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并可以通过预测建筑物的能耗细节,提前制定合理的供暖计划及对供热设备进行有效的节能调控,从而达到能源的最大闲置,减少能耗浪费。
4. 推广个性化供暖。
实现个性化供暖管理,通过对建筑物特性、人员数量等因素的分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供暖解决方案,降低耗能浪费。
集中供热工程节能改造项目的确定及效益分析

2 方 案论 述
2 0 1 1年 一 2 0 1 2年度 , 一电热网供热 面积 1 0 4 6万 m , 热力 站
节约 的电量 。公式如下 : △ Q 。=( A 加一 A 。 )X S 。 。其 中, △ Q 。为结
算采暖期的节电量 , k h ; W A m为基准单位面积 电耗 , k wh / ( i n ・ 采
暖期 ) , 取近三个采 暖期 均值 1 . 9 7 k Wh / m ; 。为结算采暖期的实 1 5 2座 , 热耗指标 4 2 0 MJ / m , 电耗指标 1 . 8 k Wh / m , 借 鉴其他 热 际单位面积耗 电量 , k Wh / m ; . s 。为结算采 暖期热 网面积 , m 2 。3 ) 网运营效果 , 公司一致 认 为对 全 网节能 改造是 必要 的 , 预计 7年 人工节省量计算办法 。人工节省量 : 项 目实施后无 人值守站 节省 内可 收回投资 。
2 . 1 项 目投 资及 财务 分析
2 . 1 . 1 设备清单 总表 目前一电热网有集 中供热热力站 1 5 2座 , 结合 2 0 1 2年 2 2座热
力站 扩网建设 的计划 , 按1 7 4座热力站 、 1 个带 大屏的控制 中心进 目拟选用的设备 皆为行业先进产品 , 项 目投资额为 3 2 3 8万元 。
节 能效 益 A C指项 目实施后各类能耗节能量乘以能源单价 之
后的和 , 包括 热 耗 、 电耗 、 人 工数 量 的节 省等 。公 式 如 下 : A C= 太原市集 中供热( 一电) 工程于 1 9 9 0年动工建设 , 设计供热 面 △ ×C +△ × C +△ ×C 。其 中 , △ 为结算采暖期 的节 积1 0 5 8万 I I l 2 , 1 9 9 4年投运 , 首年供热面积 3 0 0万 I l l 2 。经过十余年 G J ; C R为结算 采暖期热 费单价 , 元/ G J ; △ 为结算采暖期 的 的发展 , 至2 0 1 1年 一 2 0 1 2年度采 暖期供热 面积 为 1 0 4 6万 I l l 2 , 接 热量 , k Wh ; C 。为结算采 暖期电费单价 , 元/ k ; a q 为结算采暖 近满负荷 。受 资金 等 因素 的限 制 , 一 电工 程一 直未 实 现 自控 调 节电量 , 期节省人工总数量 , 人; C 为结算采 暖期每人 的工 资 , 元/ ( 人 ・ 采 节 。2 0 1 2年夏 , 根据市委市政 府及 相关 部 门的要求 , 一 电热 网扩 。1 ) 耗热节能量计算 办法 。耗 热节能 量 : 项 目实 施后 与实 网新建 2 2座热力站 , 新增面积近 2 7 0万 m 。面对 如此大的扩 网, 暖期 ) , x q =( A n× 公司下定决心 , 立 即安排 技术 人员 编制节 能改造 实施方 案 , 实 现 施前供 应同样面积相比所节约 的热 量。公 式如 下 :
集中供热工程综合效益分析

集中供热工程综合效益分析集中供热工程综合效益分析17.1 分析方法及依据太仆寺旗宝昌镇集中供热工程属于太仆寺旗宝昌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太仆寺旗宝昌镇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市政公益性项目,形成的是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因此经济效益分析主要从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项目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评价依据为国家计委和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有关文件。
通过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考察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7.2 评价采用的基本参数⑴社会折现率:8%;⑵贸易费率:6%;年铁路1992 (对应1.26铁路货运影子价格换算系数:⑶.运价);⑷公路货运影子价格换算系数:1.26(对应1992 年铁路运价);⑸影子工资系数:1;17.3 效益分析年限本项目评价年限采用建设期加建成后运营的预测年限按20年计算。
17.4 社会效益分析太仆寺旗宝昌镇集中供热工程实施后,可大大地缓解缓解太仆寺旗宝昌镇北区供热压力,因此本项目建成后,其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将全面改善太仆寺旗宝昌镇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区周边环境面貌大为改观,为太仆寺旗宝昌镇进一步的建设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而且城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在振兴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可发挥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17.5 国民经济效益分析太仆寺旗宝昌镇集中供热工程建成投产后,主要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仅对其进行国民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按照费用与效益的计算范围对应一致的原则进行。
建设期2 年,资金全部投入,项目受益期20 年。
17.5.1 项目费用本项目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为:9162.51 万元,在建设期一次性投入。
17.5.2 项目效益本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健康效益项目建成后,将从根本上杜绝小型锅炉分散面广,其配套的除尘设备普遍效率低,相当一部分小锅炉房没有达标的.除尘器,尤其在采暖季大气污染较严重。
集中供热的节能措施及效益分析

河南洛 阳 4 7 1 0 0 0 ) 大力加强锅炉房等基 础设 备建设 , 实现 系统 节能。如积极引 进安装 高效 节能 锅炉 ( 如5 6 MW、 3 5 M W、 2 8 MW 热 水锅 炉 ) 、 流化 床锅炉 , 有效预防大气污染 ; 采用变频调速泵 、 气温补偿器等管 网 调控设备 , 实现管 网系统 的动态调节 ; 研究开发新型换热器 , 有效 降低能源消耗。 2 . 3设计与运行 在集 中供 热系统设 计时 , 应充分 结合工作 实际 , 为系统 的节 能运行创造条件 ;根 据热负荷值选择锅炉类型并确定工作 台数 ; 定压装置采用变频装 置进行调 速 ; 建立计算机互联 网监控系统实 现工程监测控制等其他管 理 ;房屋设计改造充分考虑分户控制 、 科学计费。 集中供热系统 运行 最基本 的要求就是保证供热质量。这就需 要从热源、 管 网等多方面进行调节控制。
关 键词 : 集 中供 热 ; 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有效措施 ; 效益
改 革开放 以来 , 随着我 国国民经济 的飞速发展 , 人 民物质 文 化生 活水平也得 到极大提 高 ,城市 居 民对住 房采 暖需 求 日益增 大。 据最新资料数据显示 , 当前我 国城市总耗能 中, 建筑供热采 暖 耗 能 占到 3 2 %以上 , 在世界能源 消耗 中处 于“ 领 跑” 地位 , 引起社 会各界 高度关 注。面对当前资源供给与需求 矛盾 突出 、 产业 粗矿 2 . 4其 他 措 施 式“ 奔跑 ” 发展 , 研究供 热采暖节 能 , 开发城市住 宅供热 采暖节 能 在集 中供热系统 中大胆尝试 多元联 合运行模 式 , 科学 分配热 潜力 , 在 当前形势下对 有效利用 资源 , 提高 资源利用 率有着 十分 流量 , 方便 控制热源厂负荷 , 提高系统运行安全系数 ; 跟踪用户计 重 要 的现 实 意 义 。 量工作 , 发现 问题及 时维护 , 减少 资源浪 费 , 降低能源损耗 ; 开 发 计算机信息统计 数据库 , 科 学分析评估 能源消 耗 , 制 定相应举 措 1集 中供 热 节能举 措 的必 要性 和改革方案。 大力推进市场经 济以来 ,我 国各行各业都取得 了飞跃 发展 , 3集 中供 热节 能产 生 的效 益 研究 电力行业在 市场大浪潮中也取得 了较大成绩 , 为 国民经济发展起 到 了很好 的推动作用 。 近年来我 国集 中供热系统总体发展态势 良 3 . 1经 济 效 益 好, 在节约 能源降低消耗 上 日趋 完善 , 但 目前部 分地 区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节能系统不仅在节约资源 ,降低能源消耗上有不俗表 系统依然存在 明显问题。 现, 推动电力产业稳定发展, 同时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1 . 1 调控能力有 待加强 。 经 调查研究发现 , 国内很多集 中供热 一级 3 。 2社会效益 网没有安装报警系统 。由于 目前大多数热力管道采用 的都是不憎 实施集 中供热节能 以来 , 我 国大部分城市地 区关 闭大小锅 炉 水 的保温材料 , 这种材料一旦 遇水 , 其热导率就会迅 速上升 , 加 大 几千台 , 置换 出大量 土地 以修建廉租 房 , 为困难群众 解决住房 问 题, 得到人 民群众的广大肯定 。 内部管道热损耗 。 - 3生态效益 1 . 2 锅炉、 热力 站运行 效率低下 。据资料显示 , 西方 国家供热锅炉 3 运行效率一般在 9 2 %左右 , 而我国锅炉实际运 行效率只能维持在 集 中供热系统 的运行大大提高 了供 电设备 的工作 效率 , 通 过 6 5 %上下 , 由此可见 , 我国目 前锅 炉 、 热 力站运行效率 与发达 国家 设备 材料 、 产 电燃料 、 生产程序等多方 面的改革 , 有效控制 了电力 相差甚远 ; 监控 系统配备不够完善 , 能源消耗浪 费严重 。 行业对环境 的污 染 ; 新能源 的开发与应用 减轻 了资源紧张 , 在一 1 . 3单管顺流式供热 系统供热 质量 差。 目前我 国大部分城市地 区 定程度上 带来 巨大生态效益 。 集 中供热系统采用的都是单管顺 流式 供热 系统 。 这种 系统在工作 4 结 语 中存在 明显弊端 : 一部分 城市居 民 由于室 温过高 , 开 窗散 热造成 热能浪 费; 与之相反 , 另一部分住户室温却无法达 到基本要求 , 居 自国家大力 支持工矿 企业发展 以来 ,供 电行业取得跨 越发 民生活保温没有保障。单管顺流式系统供热质量差 。 展 。尽管集 中供 热系统 在我 国大部 分城市地 区 已经得 到普遍应 用, 但 当前 总体 形势 不容 乐 观 : 粗 放式 的经 营模 式 带来 一 系列 2措 施分 析 社会 、 环境 问题 。生产成 本高 、 效率低 、 污染 大 , 产品质量 缺乏保 2 . 1政 策 措 施 证, 收费缴 费矛盾 尖锐 等 , 都 亟待 相关人 员采 取措施 加 以改善 。 集 中供热节 能作 为我国改善资源短缺 的一项重要举措 , 白提 近年来 , 随着集 中供 热节 能 系统 的 日益完 善 , 为 国家发 展 带来 出开始就受到各级政府 和社会 组织 的高度重视 , 要想长期坚持稳 巨大 的 经济 、 社会 、 生 态效 益 , 得 到 了各 行 各业 人 士 的充 分 肯 定发展 , 需要相关部 门在政策制度 上给予持续支持 。改革开放 以 定 。国家政 府 和企 业组 织应 积 极 开发 挖掘 集 中供 热节 能 的潜 来, 国家政府 在这方面 已经制定 了一些法律 法规 , 但 由于缺乏针 力 , 大力拓 展发展 市场 , 进 一步完 善系 统运行 , 为人类 生产 生活 对城市供热专 门的管理条 例 ,实际操作 中常常 出现无法可依 、 有 带来 更多实 惠。 参考 文献 法模糊 、 执行 困难等情况 。 为积极促进城市供热行业整体 发展 , 实现集 中供 热节能 目标 [ 1 ] 徐金凤 . 基 于物联 网技术 的集 中供 热节能网络系统设计与研究 针 。对供热 收费 问题 采取 民意 调查和企业 研究两方 面结合 的方 【 D ] . 天津理工大学, 2 0 1 3 . 式, 制 定 出一套科 学合理 的计 费办法 , 尽快 打破 当前 城市供 热收 [ 2 ] 朱 春英. 某集 中供热 系统 节能技术 研究及改 进措施分析 【 D 】 . 天 费难 、 群众 怨 的尴尬 局面 ; 从政策 上对供热 产业给予 一定 的资金 津大学, 2 0 1 0 . 技术扶持 , 推动集中供热节能进程 , 减轻人 民群众生活压 力。 【 3 ] 杜瑞 环. 动力分 布式变频输 配管 网的节能分析 【 D ] . 河北工程 大
集中供暖 调研报告

集中供暖调研报告集中供暖是指通过一个中央供热系统,将热能集中供给多个建筑物,以满足其供暖和热水使用的需求。
集中供暖在许多冷地地区广泛应用,其优点包括节能、环保、经济实惠和提供舒适的室内温度等。
根据对集中供暖的调研,本文将从技术、经济和环境等方面探讨其现状和发展前景。
一、技术方面在集中供暖系统中,热源设施是关键。
调研结果显示,常用的热源设施包括锅炉、热力站和热泵等。
锅炉热源设施广泛使用,但其燃烧过程会产生废气和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
近年来,一些城市开始采用热泵作为热源设施,其能效高且无污染排放。
此外,热力站作为热源分配节点,能有效控制供热温度和热水流量,提升集中供暖的舒适性。
二、经济方面调研发现,集中供暖的投资成本较高,但长期来看,其运营成本相对较低。
首先,集中供暖可以实现热能和资源的共享,降低了个体建筑的能源消耗,从而降低了整体供暖成本。
其次,由于集中供暖由专业运营企业负责,使得供暖服务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并减少了居民的维修费用。
最后,集中供暖可以通过节能措施提高热能的利用率,降低供暖成本。
三、环境方面集中供暖系统可以减少个体锅炉的使用,从而减少燃煤和污染物的排放。
调研显示,集中供暖能够显著降低温室气体和PM2.5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对改善空气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集中供暖还可以利用余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四、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低碳环保生活的追求,集中供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尽管集中供暖存在一定的技术和经济难题,但其独特的优势使得其前景可观。
调研结果显示,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已将集中供暖纳入规划,一些地区也在逐步推行集中供暖政策。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集中供暖有望在更广泛的区域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集中供暖作为一种高效、经济、环保的供暖方式,具有良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通过引入热泵等新技术、优化供热设施,以及加强政策支持和宣传教育等综合手段,可以进一步推动集中供暖的发展。
集中供暖系统方案设计及经济性分析

集中供暖系统方案设计及经济性分析第一章:引言集中供暖系统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广泛使用,其具有节能、环保、稳定性好的优势。
在大量连锁公寓、居民区、校园等项目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集中供暖系统方案设计及经济性分析。
第二章:集中供暖系统组成集中供暖系统由锅炉房、输送管道、换热器和末端供暖子系统组成。
锅炉房作为集中供暖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提供热源。
输送管道将热源输送到各供暖子系统。
换热器则在末端供暖子系统里负责将输送管道中的热水与住户家中的供暖设备连接,起到衔接作用。
末端供暖子系统则分为散热片供暖、地暖等多种形式。
第三章:集中供暖系统方案设计3.1 确定热源热源是集中供暖系统的核心,决定了供暖成本,以及热源的性能和维护成本。
燃气锅炉、电锅炉、燃煤锅炉等都可以作为热源使用。
此外,采用新能源热源,如热泵、地源热泵等也是倡导的趋势。
3.2 确定输送管道规格输送管道的规格决定了输送的流量和供暖系统的稳定性。
需要将排烟要求、安装位置、管道维护成本等因素考虑进去,确定输送管道的规格。
3.3 确定换热器型号和数量换热器是集中供暖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其型号和数量决定了供暖系统的效率。
需要考虑换热效率高、泄漏率低、维护成本低等因素。
3.4 末端供暖子系统的选择不同的末端供暖子系统,其效果不同。
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结构、户型、采光等等因素进行选择。
第四章:经济性分析4.1 投资成本集中供暖系统的投资成本包括热源投资、输送管道投资、换热器投资、末端供暖子系统投资等。
其中,热源投资占总投资比重较大。
4.2 运行成本运行成本分为能源成本、运行维护费用、设备更新投资三方面。
其中,能源成本占运行成本的大头。
4.3 回收期计算根据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可以计算集中供暖系统的回收期。
回收期是集中供暖系统的重要经济指标。
第五章:结论本文对集中供暖系统进行了方案设计和经济性分析。
通过对各部分投资与运行成本的分析,可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成本最小的集中供暖系统。
供热方式的经济效益分析及发展形势分析

供热方式的经济效益分析及发展形势分析文章通过对多种供热方式进行技术评价、经济评价,提出借助低温核替代传统供热方式的主张,旨在能够减少供热消耗,在满足城市供热需求的同时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
标签:供热方式;经济效益;评价;发展趋势供暖,不仅关系民生,也关系到能源消费、污染物排放等环境问题。
随着节能减排政策在全国的推广,各级地方政府加快了拆除高耗能、高污染、低热效率锅炉的步伐。
在《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到要加快淘汰小型分散燃煤锅炉,推行城市集中供热,节省资源、能源。
为此,根据国家这一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锅炉供热经济效益的分析,并为如何优化燃煤锅炉供热管理发展进行探究。
1、供热方式的技术评价1.1低温核供热技术评价低温核供热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核反应堆进行供热的供热方式,具有安全性高、环境污染小、供热效率高的特点。
低温核供热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室内供热需求,而且还能够降低低压参数,提升反应堆性能。
但是从当前低温核供热技术应用情况来看,受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这项供热技术没有得到推广,基本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1.2热电联产技术评价热电联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应用,在发电的时候还能够供热,且对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技术水平成熟,处于发展成熟期1.3大型热泵站技术评价热泵站将海水、废水、河水作为热源,在电能的作用下将热源转变为供热能。
热泵站供热技术不需要消耗石油、煤炭,是世界能源发展的一种新方向。
但是这项技术的开发应用不够成熟,成本费用高,发展处于成长期。
1.4区域锅炉技术评价在经济发展快速的国家,燃煤区域的锅炉对能源消耗较大,且造成的污染严重,逐渐被淘汰。
但是在我国受生产力和管理不完善的影响,区域锅炉供热现象仍然存在,基于其见效快、技术稳定、投入小的优势,在未来将会不断发展,处于发展成熟期。
2、供热方式的经济评价2.1评价基础供热额定功率为120MW,调峰部分由常规集中锅炉房承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中供暖改造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作者:刘毅
来源:《卷宗》2016年第06期
1 引言
建筑节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集中供热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取暖方式,越来越被人们采纳和接受。
实行集中供暖能够节约能源,降低环境污染,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合分析了枣矿集团机关东苑社区,集中供暖改造前后的供暖设备运行经济、技术指标,具有较强的现实和推广意义。
2 集中供暖改造前供暖设备运行状况
东苑社区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一台10t燃煤组装水管锅炉(型号SZL7-1/115/70-
A2,额定供热量7兆瓦,设计压力1兆帕,额定出口/进口温度 115/70℃),供热面积8万平方米。
附机设备功率消耗:单体循环泵75千瓦/h;引风机55千瓦/h;鼓风机18.5千瓦/h;炉排机1.1千瓦/h;出渣机1.5千瓦/h;水膜除尘污水泵2.2千瓦/h;补水泵15千瓦/h。
以上设备运行指标如下:
①燃煤消耗:0.93t/h (4500-5000 j/g)②循环水消耗:70t/24h ③除尘用水消耗:192t/24h ④司炉人员配置:21人/24h;⑤工业用地面积:0.48公顷。
根据本地区规定供暖天数120d,锅炉年运行小时数为2880h。
(1)燃煤量:0.93*2880h=2678t, 2678t*700元/t=187.46万
(2)电能消耗:(75+55+18.5+1.1+1.5+2.2+15*5/24)*2880=450489.6千瓦/h 45048.9.6千瓦/h*0.78元=35.14万元;
(3)循环水消耗:70t*120d=840t,除尘用水消耗:192t*120d=23040t,总消耗水量:840t+23040t=23880t*3.25元=7.8万元。
(4)人工成本消耗:21人*4月*3500元/月=29.4万元。
(5)季节环境保护费:3万元;
(6)其他:包括锅炉维修、年检、培训等,10万元/年。
改造前存在的问题:此燃煤锅炉长期使用设备老化严重,效率低,燃煤、电量、水资源消耗大,管理、维修、安全成本高。
而且锅炉房坐落在居民小区内,消烟除尘设备技术简单,产生的煤尘、噪音、废水污染影响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且每年的燃煤运输和废渣外运的车辆,对小区道路破也很严重。
3 集中供暖换热站换热机组工艺流程技术性能技术指标
本小区换热站采用山东北辰公司生产的换热机组一套(规格型号HRJZ/S-N-7),配备高效智自动化控制系统设备一套(北京硕人公司)。
能够实现换热站与城市热网监控中心通过GPRS无线通信网络进行相互通讯,达到换热站全自动无人值守,保证换热站安全、经济运行。
同时安装到换热站控制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6大功能1.内网二次供水温度控制;2.压力、压差控制;3.二次网回水定压控制;4.一次网逻辑控制;5.运行设备报警功能;6.联锁自动保护功能。
换热站机组工艺流程图:
经济指标:
1.循环泵(型号Td200-44/4)Q=360M3/h, H=41.9M P=55千瓦/h;
2.补水泵(CDL16-4) Q=16M3/h H=46M P=4千瓦/h;
3.巡查人员配置:3~4人/24h;
4. 循环水消耗:15t/24h;
核算指标:电耗(55+4*2/24)*2880*0.78元=12.4万元,水耗 15t*120=1800t*3.25元
=0.58万元;
5.人工成本消耗: 4人*4月*3500元/月=5.6万元。
4.集中供暖换热站换热机组与10t燃煤锅炉经济分析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个采暖季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资,经济效益显著。
5 经济效果分析
通过集中供热改造运行分析,设备每年(一个采暖季)节能效果非常显著,供热质量稳定,能给社区提供可靠、高品质的热源。
集中表现如下优点:1.)采用集中供暖方式,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省大量能源。
2.)能够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固体废渣、废水等排放,改善了居住环境。
3.)方便、科学统一管理,节省大量人力,自动化程度高。
4.)城市
集中供热采用热源间接供热方式,远程控制,数据上传,时时监控,设备运行安全运行性提高。
6 结束语
实行集中供热是我国发展的方向,也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它可以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符合我国开发和节约并重的能源政策,改造传统锅炉供热方式,也体现了合理利用能源的方针,对于建设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简介
刘毅(1963-),大专,研究方向:建筑安全,节能。
项目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