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何陋轩记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
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
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注释】①蔡:周代古国。
②上国:国都。
③詈:骂。
④郁:阻滞。
⑤莳:栽种。
⑥信:通“伸”,伸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守仁以.罪谪龙场()②就.石穴而居之()③安而乐.之()④因名.之曰“何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②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3.“何陋轩”是如何来阐明孔子“何陋之有”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借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二)秦西巴纵麑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
孟孙归,求麑安在。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注释】麑(ní)小鹿太子傅:太子的老师;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臣诚.弗忍()②纵而与.之()③求麑安.在()④居.一年()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②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3.孟孙做了什么事来表示对秦西巴的认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4.从选文中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三)刘氏善举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课外文言文阅读《楚人学舟》

课外文言文阅读①第 1 篇楚人学舟【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启示】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第 2 篇鲁人徙越【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启示】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第 3 篇打捞铁牛【原文】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word版

说到初高中语文,那不得不谈谈文言文。
文言文是很多同学,都十分头疼的问题,不仅学起来非常困难,而且在中考失分也是相当严重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已是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
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以供大家参考!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3、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顾②悉③将④诸⑤援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4、默写《七步诗》。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第一篇:《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阐明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
第二篇:《庄子·逍遥游》庄子是一位鼓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哲人,本篇文章描述了庄子在逍遥游中的奇妙经历,旨在表达他对生命无限可能的追求。
第三篇:《诗经·关雎》《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其中《关雎》是其中的一篇,描写的是古代爱情故事,歌咏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和思念之感。
第四篇:《论语·述而篇》《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其中的述而篇主要讲述了孔子与弟子们的言传身教和教育原则,为后代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第五篇:《左传·僖公十二年》《左传》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史书,记录了中国春秋至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历史事件等。
此篇主要讲述了齐国与晋国的战争,反映了中国古代诸侯间的政治和战争。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劝学》中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强调了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知识的实践应用。
第七篇:《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司马相如列传主要讲述了司马相如的一生和政治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政治思想的重要篇章。
第八篇:《吕氏春秋·治世篇》吕氏春秋是中国战国时期史学著作之一,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善治一个国家的方法和要求,指出了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清明的官吏。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本篇系辞主要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和奥秘,诠释了天人合一的道理和变化无穷的智慧。
第十篇:《红楼梦·贾夫人得病》《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名门望族贾家的衰落和命运,本篇文章描写了贾夫人突然得病的过程,体现了作者对命运无常的思考和感悟。
《论语》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文献,本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治国之道,呼吁政治精英言行一致,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1》一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馔(zhuàn):准备食物。
④果蔬:泛指菜肴。
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⑦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又久之,方.命坐②觉饥甚而不敢去.③旁置.菜羹而已④公取自食.之2.下列句中“之”与“其人心已怪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家人发箧视之B.亦荆吴行胜之最也C.事列《神仙》之传D.至之市3.翻译下列句子。
(1)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2)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二朝三暮四宋有狙公①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先诳③之曰:“与若芧④,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篇》)【注释】①狙(jū)公:养猴子的人。
狙,猕猴。
②家口:家中的人,这里指家里人的口粮。
③诳(kuáng):欺骗。
④芧(xù):橡实。
【阅读提示】这个故事揭露了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
其实橡实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却转怒为喜。
现实生活中有些追求名利的人,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形式,却不知道事物的本质只有一种。
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课外文言文阅读经典古文名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经典古文名篇课外文言文阅读经典古文名篇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课外文言文阅读经典古文名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课外文言文阅读经典古文名篇《岳阳楼记》(宋)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前赤壁赋》(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课外文言文阅读20篇(练习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5分)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1.(1分)2.司马光关于学习的观点是什么?(2分)3.简要概括选文所写司马光在学习上的特点。
(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5分)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①。
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邓坎②。
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
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③战功第一。
贼平,良玉不言功。
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
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选自《明史·秦良玉传》)【注】①石砫:地名,宣抚使:当地土司。
②邓坎:地名。
③南川路:指秦良玉所带的南川路。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秦良玉的主要事迹。
(2分)3.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秦良玉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5分)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遂深思,至忘寝食。
及总角①,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
谓人日:“闻人诵伊川②语,自觉若伤我者。
”又日:“伊川之言,奚为③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
”初读《论语》,即疑有子④之言支离。
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日“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宋史·陆九渊传》) 【注释】①总角:借指童年时期。
②伊川:北宋理学家程颐的别称。
③奚为: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请君入瓮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②,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③,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④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⑤罪。
(选自《朝野佥载·周兴》)【注释】①鞫(jú):审讯,审问。
②推事对食:一边讨论案件,一边相对饮酒。
③瓮:坛子。
④内状:官内递出的状辞。
⑤伏:通“服”,承认。
【阅读提示】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
其中有两个人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
他们利用惨无人道的刑罚,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选文写酷吏来俊臣审讯另一个酷吏周兴谋反案,生动地诠释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自主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正在)B. 囚多不承.(承担)C. 此甚易.耳(容易)D. 以炭四周炙.之(烘烤)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2)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3.“火围如兴法”一句中“兴法”的步骤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请君入瓮”的故事,揭露了酷吏的残忍,如果换个角度思考,这则成语故事还告诉我们什么?二抱薪救火四年,秦破我①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②。
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
苏代③谓魏王曰:“欲玺④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
今王使欲地者制玺⑤,使欲玺者制地⑥,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
且夫以地事⑦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王曰:“是则然也。
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
”(选自《史记·魏世家》) 【注释】①我:文中指魏国。
②芒卯:人名,魏国的将军。
③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战国时有名的说客。
④欲玺:想要升官。
⑤使欲地者制玺: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握官位。
⑥使欲玺者制地:让想要升官的人统治国土。
⑦事:侍奉。
【阅读提示】面对着强大的秦国的步步紧逼,胆小懦弱的魏安釐(lí)王却一味地妥协退让,割地求和,以换取短暂的安宁。
选文主要叙述了战国时纵横家苏代劝说魏安釐王放弃割地求和的主张的故事,其中苏代“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一席话比喻形象,一语中的。
由于魏安釐王不听劝告,结果让强秦的贪婪欲火越烧越旺,最终只落得国破家亡的结局。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请予秦南阳以和.()(2)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3)且.夫以地事秦()(4)是.则然也()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
(2)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3.“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给你什么启发?三鹦鹉救火有鹦鹉飞集①他山,山中禽兽辄②相爱重。
鹦鹉自念③虽乐,不可久也,遂去。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吾尝侨④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⑤其义,即为之灭火。
(选自《宣验记》)【注释】①集:群鸟停在树上,这里指停留。
②辄(zhé):总是。
③念:想。
④侨:侨居,一国公民在国外长期定居。
这里指鹦鹉在这座山上居住了一段时间。
⑤嘉:赞美,嘉奖。
【阅读提示】本文开头写一只鹦鹉在一座山上住过一段时间,感受到来自山上禽鸟走兽的友爱之情,这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
鹦鹉离开数月后,看到那座山发生了大火灾,便用羽毛沾水救火。
鹦鹉的义举感动了天神,于是天神帮它们灭了火。
作者通过这篇神话故事告诉我们: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是能感天动地的。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鹦鹉自念虽.乐( ) (2)遂去.( )(3)然吾尝侨是.山( ) (4)皆为.兄弟(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2)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3. 鹦鹉明知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为何仍然鼎力救火?4.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请你换个角度说说它的寓意。
四郗鉴吐哺初,鉴①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②。
乡人以鉴名德,传③共饴④之。
时兄子迈、外甥周翼并小,常携之就食。
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贤,欲共相济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鉴于是独往,食讫,以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
后并得存,同过江。
迈位至护军,翼为剡县令。
鉴之薨也,翼追抚育之恩,解职而归,席苫⑤心丧⑥三年。
(选自《晋书·郗鉴传》) 【注释】①鉴:即郗鉴,字道徽,以博学儒雅著称,官至太尉。
②馁(něi):饥饿。
③传:轮流。
④饴:通“饲”,给人东西吃。
⑤苫(shàn):居丧期间睡觉时用的草垫子。
⑥心丧:不穿丧服,在心中服丧。
【阅读提示】郗鉴“以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且两个孩子还不是自己的孩子。
“郗鉴吐哺”的故事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而郗鉴死后,做了县令的外甥周翼为郗鉴守了三年心丧,做了他该做的,也算是一种回报。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鉴值.永嘉丧乱()(2)乡人以鉴名.德()(3)欲共相济.耳()(4)食讫.,以饭著两颊边()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乡人以.鉴名德以.饭著两颊边B.常携之.就食翼追抚育之.恩C.解职而.归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D.翼为.剡县令寡学术,及为.相(《赵普》)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鉴于是独往,食讫,以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
(2)翼追抚育之恩,解职而归,席苫心丧三年。
4. 你认为文中的郗鉴和周翼具有怎样的可贵品质?五太祖弹雀太祖①尝弹雀于后园,有某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②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
上怒,诘③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
”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
上骂曰:“汝怀齿欲讼④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
”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选自《涑水纪闻》)【注释】①太祖:宋太祖赵匡胤。
②亟(jí):急忙,赶快。
③诘(jié):责问。
④讼:控告,打官司。
【阅读提示】选文中宋太祖显然有些专制霸道,让忠心耿耿的谏官付出了两颗牙齿的惨痛代价。
然而他终能听取忠言而及时止怒,仍不失“明君”风范。
这一幕大起大落的戏剧,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使这段故事成为凝练短小而又一波三折的精彩作品。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祖尝.弹雀于后园()(2)其所奏乃.常事耳()(3)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4)自当有史官书.之()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其.所奏乃常事耳B. 上怒,诘其.故C. 举柱斧柄撞其.口D. 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
”(2)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4. 下列对“上悦,赐金帛慰劳之”的原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太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言行过于粗暴B.太祖感到此人正直无畏,十分可贵C.太祖怕史官记下此事会使自己遗臭万年D.太祖想借此掩饰一下自己的骄横无理5. 文中的“某臣”与课文中的赵普在性格或品质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简要分析。
六“三余”读书董遇字季直,性质①讷②而好学。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③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注释】①质:质朴。
②讷:口齿不流利。
③渴:急切,迫切。
【阅读提示】本文开篇以“性质讷而好学”概括了董遇的性格特征,然后具体描写了他与别人的一段对话。
当别人向他请教时,他先是“不肯教”。
接着只是叫别人“先读百遍”,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少有点像是敷衍。
求教者不甘心,便诉苦道:“苦渴无日。
”董遇的回答仅四个字:“当以‘三余’。
”文中的董遇,话非常少,问多少才回答多少,表现了他“性讷”的特点。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性.质讷而好学()(2)其义自见.()(3)或.问“三余”之意()(4)冬者岁.之余()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3. 董遇的“三余”读书法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 别人向董遇求学,可他却“不肯教”,你认为董遇是一个好老师吗?说说理由。
七炳烛而学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③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④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⑤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⑥”平公曰:“善哉!”(选自《说苑》)【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
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眼睛失明,善于弹琴,精于辨音。
③暮:晚。
④炳烛:点燃蜡烛照明。
炳,点燃。
⑤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⑥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走路相比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阅读提示】选文是晋平公向师旷请教学习年龄问题的一段对话。
师旷以三个比喻,阐明少年、中年、老年三个年龄段学习的特点,并以“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一句追问,表明自己对老年也要求学持支持的态度。
全文以对话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阐述学习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盲臣安敢戏.其君乎()(2)臣闻.之()(3)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4)善.哉()2. 下列句子中“于”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晋平公问于.师旷曰B.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C.环谒于.邑人(《伤仲永》)D.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黄鹤楼》)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4. 文中师旷运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八庄子刺虎卞庄子①欲刺虎,馆竖子②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③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注释】①卞(biàn)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②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③须:等待。
【阅读提示】面对强大的对手怎么办?是贸然进攻,还是看到敌人内部有矛盾,耐心地等待这种矛盾激化?智者往往会利用对手内部的矛盾,在对手内部你争我夺、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去收拾他们。
这样才可避免自己的牺牲过大,从而取得预期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