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小说的叙述角度及作用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视角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视角

高考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视角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小说中“我”的作用①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表达思想。

②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感,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③“我”是全文的线索,串联全文的故事情节。

④能使故事情节更为简洁,内容更为集中。

⑤小说可“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文章的主题。

三、第二人称1. 运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的小说,我们很少见到,这里就不做讲解,只需学生记住其优点。

2. 第二人称的作用①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②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四、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

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十二本书宁肯“有旧鞋换洋火——”像早先一样,吆喝反复出现,但不是同一个人。

秋良竖着耳朵不用分辨,一下跑出去。

这人穿得破烂,黑脸,缺着黄板牙笑。

“我有好东西,可我不想换洋火,除非换别的。

”“什么?”“闹钟,我有个小闹钟。

你有小人书吗?你要有,我就拿它跟你换。

”“闹钟坏了?”黑脸人明知故问很烦人。

“没坏,就是不走了。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以林黛玉之眼看贾府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林黛玉进贾府》
特别提示: (2)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多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举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二段 《林黛玉进贾府》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水浒传》作为大部头著作,用的是全知视角,可这一段叙述显然是6以李小二的视角(事件的旁观者)出发的。明末小说批评家金圣叹在这一段后批道:“‘看时’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一个小二看来是军官,一个小二看来是走卒,先看他跟着,却又看他一齐坐下,写得狐疑之极,妙妙。”他不仅看出了视角的变换,而且注意到这种变换对故事中情绪氛围变化的影响。这种改变很好,李小二不是当事人,但他对事情并非漠不关心。林冲是他的恩人,所以凡可能和林冲有利害关系的事情,他都关心、敏感。别人不注意的,他注意到了。酒店进出几个人,本来是平常事,但李小二眼中看出了可疑,这样,增强了阅读效果,并且利于设置悬念。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十分讲究如何讲述故事,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近几年高考对小说叙述特征的考查逐渐成为热点,涉及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方式、叙述腔调、叙述顺序、叙述节奏、叙述联结、叙述结构等多个方面。 命题角度或着眼于整体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小说在叙事上有何特点”,或着眼于“叙述结构”“叙述人称(须全面掌握小说叙述特征的常规角度,熟悉相关题型及答题技法。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事特征之视角及转换++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事特征之视角及转换++课件
小说叙事特征
之人称视角及转换
人称转换
●群山围绕流水祈祷,我终于明白,原来凡事发生,必与我有利, 与内心博弈,终能遇见另一个自己。愿你醒来,明月最后清风, 阅尽山河,终觉人间值得。行至新疆,可抵岁月漫长。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作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我” 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作用:读起来有亲 切感和真实感,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 心理描写;
(2)第二人称:一般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 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 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 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 景等。作用:从旁观者角度出发,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 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 人称变换、交叉: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 域;《祝福》卫老婆子转述祥林嫂鲁镇以外的生活 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 立体化的表现。 人物内心独白:不过,攻击我这条鱼的鲨鱼被我干掉了,他想。他是我见 过的最大的尖齿鲨。天知道,我可见识过不少鲨鱼。《老人与海》节选部分
●故事套故事 ●听他人讲故事 ●(课时精炼二十九《破规矩》我听三爷讲述剃头爷的故
事)
叙述人称、叙述视角交织转换作用
●一是为了克服不同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各自的缺点,避免了单一 叙述的单调性,使故事叙述自由灵活,使作品呈现出更强的立体 感和多面性,突出文章主旨、丰富情节内容。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叙事技巧(视角、人称、腔调、语言风格)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叙事技巧(视角、人称、腔调、语言风格)课件


突出特点是打破小说
章和塑造人物形象。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描写,具有较大的浓缩性 和凝聚力。概括起来可以说,唯主观、反理性是它总的特点。代表作如《追忆似水年
华》(普鲁斯特)。
荒诞派小说(写意 小说)
小说运用夸张变形,甚至是荒谬、怪诞的内容表达思想,是表现的艺术。它突破生活 常态,违逆现实逻辑,取得了艺术表现更大的自由,又称“写意小说”,典型之作如 选入教材的《变形记》(卡夫卡)。
真题链接
ZHENTILIANJIE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角度,尝试分析和评价不同作家的
创作风格。
风格特征
FENGGETEZHENG
风格类型
典型特征及示例
不以情节取胜,抒情性强,语言优美,重视民俗风情的描写,注意营造氛围,不太执
散文化小说
着于作品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叙述上具有散文的自由性特点,有散文化的味道 。如选入教材的《百合花》《边城》等。沈从文、汪曾祺的小说就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真题链接
ZHENTILIANJIE
(6)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 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 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文本考题探究(全国通用)03 叙述视角的作用 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文本考题探究(全国通用)03 叙述视角的作用 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复习小说考题探究(3):叙述视角的作用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②小说以儿童视角来叙事,有何好处?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叙述视角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紧密相关,但是与叙述人称还是有区别。

常见的叙述视角主要有: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儿童视角、动物视角、女性视角。

小说在选用叙述视角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部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有时也会发生叙述视角转换。

(2)答题角度二、真题实践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母亲①[法〕都德这天早晨,我去瓦莱里安山2看望我的朋友,他是塞纳河国民别动队的中尉。

这天他值勤。

待在工事坑道的入口前面,来回走动,同时和我谈谈巴黎、谈谈战事,以及那些不在场的亲人……突然他止住了话头,那猎犬般的灰色小眼睛突然明亮了起来,他用眼角瞟了瞟刚刚出现在瓦莱里安山平台上的两个身影,示意我看。

那个男人穿着长长的栗色燕尾服,上面配着绿色的天鹅绒大翻领。

他消瘦、矮小,前额扁平,双眼滚圆,鼻似鹰钩,小鸟般的头上满是皱纹,显得既庄严、又愚笨。

此外,他的一条胳膊挎着一只绣花绒布提包,从提包里露出一只瓶子的瓶颈﹔另一条胳膊下夹着一只罐头—-那种一成不变的白铁皮罐头,巴黎人只要一看到它,就会想起那长达五个月的围城……再看那个女人,只见她戴着一顶巨大的带有撑边的帽子,从上到下紧紧裹着一条旧坡巾,在褪了色的斗篷的蜂窝状皱领之间,时不时地露出一截鼻尖,以及几缕灰白而干枯的头发。

走到平台上之后,男人停下了脚步,喘着气,擦着额头。

女人没有停下,她径直向坑道走来,我听见她腼腆地要求见见她的儿子,她儿子是巴黎第三国民别动队第六支队的士兵。

“请您在这里等一下,”哨兵说,“我让人去叫他。

”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显得很快活,转身走向她的丈夫;两人走到稍远处的斜坡边上,坐了下来。

他们在那里等了很长时间。

这瓦莱里安山太大了,要找到一个别动队第六支队的士兵谈何容易!更何况现在这个时候,整个要塞里挤满了鼓手、号手、来回奔跑的士兵,还有正在换岗的士兵、勤务人员、配给人员、一个被义勇军的枪托打得鲜血淋漓后押来的间谍、几个赶来向将军申诉的农民、飞奔而至的传令兵,以及冻僵的人和汗流浃背的牲口。

专题03 分析叙述视角-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03  分析叙述视角-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
1.人称变换: a. 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
的意味。 b. 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
服力。 2.人称交叉: a.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
现的时空领域;例如:《程白药》 b. 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
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
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 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 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 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情感,使故事更加真实、自然、亲切,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小说以“一把斧头”的回忆为线索,以作战时间为序自然展开,情节结构清晰, 叙事脉络分明。 ③叙事中注重场景描绘和人物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叙事更加细腻、生动、传神。
技法点拨
小说中的特殊视角有: 1.儿童视角
萧乾在《篱下集·序》中说“这不是童话……表现的是复杂的人生”,但他是站在孩 子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萧乾《篱下》)
不到一小时,20多个鬼子全被消灭,“我”从此扬 名
小说以一把斧头的视角叙述故事情节,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构思上,以一把斧头的视角叙述故事情节,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 ②情节上,通过一把斧头的记忆讲述故事,突出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经典的斧头战。 ③形象上,小说赋予斧头杀敌报国的神圣使命,塑造了无所畏惧、英勇杀敌的斧头 形象。 ④主题上,更能突出储国恩和他的战友们敢于深入虎穴、勇于以弱胜强的英雄气概。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事技巧+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事技巧+课件+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作者的叙述角度): 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要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作用:不受时空、人物的约束,灵活自由;便于全面(多角度)地描述,客观冷静。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叙述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
改变了叙述视角,由作者全知的视角,变成了小说中人物黛玉的视角这样写法,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文本考题探究02叙述类题叙述人称作用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文本考题探究02叙述类题叙述人称作用

小说考题探究(2):叙述类题(叙述人称作用)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文章(或文章的某部分)运用第X人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②文章的第X段为什么改用第X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③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④“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叙述人称即小说在叙事时所采用的人称,主要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小说的叙述人称会因为实际叙述需要进行转换。

(2)答题方法及角度二、真题实践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玻璃贾平凹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

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

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

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

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

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

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我谢绝了。

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

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

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

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叙述角度转换的妙处的思考方向 充分理解把握设题内容的特殊性
• 人物:角度人物的身份、内心、感情变化 • 情节:推动发展、氛围特点 • 主旨:情感多样、多角度
四、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五、作业 课后阅读: 重点关注——“物”的特殊角度及作用
《竞选州长》
谢谢大家!
答案: 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 夷的情感态度。 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三、小说中叙述角度转换的妙处
•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写到:
•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 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 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 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
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
•作用思考:感受者 对话式叙述 •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你”的一种抒 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 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理解、 欣赏、责怪等褒贬情感的意味。
例 :《棋殇》 “168” P39
此文交待背景,便于叙事、抒情,将对方的心理变化过程 (高兴--平静--悔恨)较好地展现,有利于明确主旨,便 于读者理解。
• 分析:关键词——“豫备”、诧异、悚然(遭了芒刺一般)、“踌 蹰”、疑惑、吞吞吐吐、吃惊、“支梧”
• 作用:以“我”的视角将读者带入故事中,表明“我”是一个知识分 子的形象,着重表现“我”对祥林嫂同情却又软弱无能,无力给 祥林嫂以帮助的窘境。全文“我”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作用延展: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生动的现场 感,利于描写和抒情议论,尤其利于写心理
——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点
教学目标:
• 1、明确小说的三种叙述角度 • 2、分析三种叙述角度的作用 • 3、引导思考小说中叙述角度转换的妙处 • 4、提升鉴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及作用 2、关于叙述角度转换的妙处的思考 与分析
教学过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人称: 作用思考:见证者、参与者 例:《祝福》语段: (P15,第3段始)
答案: (1)“我”是叙述者,小说以我的视角,表现父子关 系的变化。 (2)“我”是参与者,我与母亲、父亲的对话推动了 情节的发展。 (3)“我”是见证者(感受者),我的心理感受营造 出对抗、和谐等特定氛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阅读《捡烂纸的老头》
• 思考: • 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 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祝福》中的两个语段:
3、“林黛玉进贾府”众多人物的叙述
• 采用转换叙述角度 • 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 • 通过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感受 写出了 贾母及其他重要人 物外貌特点 • 通过王熙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 写出了 黛玉的外 貌与风度 • 这样使叙述既具有客观特征,又有叙述主体的主观感情, 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效果很好。
全知视角
小结: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我” 亲切、真实、抒情、议论
见证者 人物、情节、主旨
参与者 人物(关系)、情节、主旨
有限视角
“你” 抒情(情感变化)、评价 (褒贬)
感受者
有限视角
第三者 旁观者、讲述者 全知视角
叙事自由 客观公正 便于评价
二、典型试题
• 1、《对饮》试题回顾: • “我”这一角色在小说中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作用延展: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
• 作用思考:讲述者、旁观者 例:《祝福》语段 (P17,第四段)
• 内容分析: • 祥林嫂的外貌、背景、特点和工作环境, • 其他人的反应和特点(四叔、四婶)
作用延展: 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灵活; 客观公正,利于评论分析; 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