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突变的应用微生物遗传育种
微生物遗传育种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微生物遗传育种的研究与应用前景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可。
它们在土壤中参与养分循环、在肠道中参与消化过程、在海洋中参与腐化等等。
因此,微生物遗传育种的研究与应用前景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定义、研究进展以及应用前景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定义微生物遗传育种是一种通过调整和改良微生物的遗传基础,从而达到改善微生物生产性能的方法。
通过对微生物的遗传育种,可以使这些微生物更适合用于生产、废物处理、能源生产和环境改善等领域。
目前,微生物遗传育种主要包括基于突变的育种、基于重组的育种和基于基因组学的育种等。
二、微生物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1.基于突变的育种基于突变的育种是指通过诱变等方式造成微生物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酶类或有用代谢产物。
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突变可能会引发不可预测的副作用。
但是,通过对微生物进行筛选和优化,可以发现一些有用的突变体。
例如,在酵母菌中发现了一种对环境压力更为耐受的突变株,优化后,可以更好地应用于面包和啤酒等食品工业生产中。
2.基于重组的育种基于重组的育种是指通过重组技术将来自不同微生物及其相关基因组合,合成具有特定特征的微生物菌株。
这种方法在制造多种产品和药物方面被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大肠杆菌重组技术生产人类胰岛素。
3.基于基因组学的育种基于基因组学的育种是指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的深入研究,发现哪些基因与微生物代谢、生长、适应和应变等有关,并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这种方法可以为微生物育种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遗传资源。
三、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应用前景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1. 废物处理微生物在废物处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校、饭店等都要产生大量的厨余垃圾。
厨余垃圾堆积时间一长,不仅会催生各种恶臭细菌和昆虫,还容易滋生各种腐蚀菌和病毒,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
通过利用微生物遗传育种,可以获得更适合废物处理的微生物株,从而降低处理成本、提高效率。
微生物遗传学三

单链整合 复制与分离
转化子(strR) 肺炎链球菌转化的主要过程
非转化子(strS)
转化因子进 入细胞
转化因子单链 配对与整合
复制 分离
筛选的方法: a. 高于临界浓度的平板进行分离; b. 梯度平板法
所谓结构类似物(又称代谢拮抗物)是指那些在结构上和代谢终产物(氨基酸、嘌呤、维生素等 )相似的物质。
如:异烟肼(“雷米封”)是吡哆醇的结构类似物,利用含异烟肼梯度平板筛选异烟肼抗性突变 株,可达到定向培育吡哆醇高产突变株的目的。
为什么在筛选突变株时,不能直接用代谢产物,而必须用其结构类似物?
补充培养基(SM, supplemental medium)[A]:[-]+A [B]:[-]+B
相应营养缺陷型能生长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三种遗传型:
野生型(wild type) 从自然界分离到的、发生营养缺陷型突变前的原始菌株。
[A+B+], 可在[-]生长。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种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
设计有效的筛选方法,将少量正变株中的优良菌株挑选出来。
(一) 出发菌株(original strain)
出发菌株指用于诱变育种的起始菌株。
出发菌株的选择标准: • 具有有利性状(如高产、生长速度快、营养要求粗放、
标记明显等); • 对诱变剂敏感
出发菌株的来源: •野生型菌株; •从生产中选育的自发突变菌株; •诱变获得的高产菌株
a
b
c
单一营养物质要求的鉴定:
以氨基酸缺陷为例进行说明 将18种氨基酸按右表分为6组
特点:每2组只有一种共同物质
遗传育种课后重点及答案

第二章基因突变及其机制1.突变(Mutation):遗传物质核酸(DNA或病毒中的RNA)中的核苷酸序列突然发生了稳定的可遗传的变化。
2.突变型:由于突变体中DNA碱基序列的改变,所产生的新的等位基因及新的表现型称为突变型。
3.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多数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遭到巨大损伤产生断裂,而断裂的数目、位置、断裂端连接方式等造成不同的突变。
包括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
涉及到DNA分子上较大范围的变化,往往会涉及到多个基因。
4.基因突变;是指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包括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缺失、插入或置换,分为碱基置换(转换和颠换)和移码突变。
转换transition:DNA链中一个嘌呤(嘧啶)被另一个嘌呤(嘧啶)所置换。
颠换transversion:DNA链中一个嘌呤(嘧啶)被一个嘧啶(嘌呤)所置换。
5.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由于突变后的密码子代表另一种氨基酸,从而造成个别碱基的改变导致多肽链上某个氨基酸为另一种氨基酸所取代。
6.同义突变:由于遗传密码的简并性,突变后的密码子编码的仍是同一种氨基酸。
碱基序列发生改变而氨基酸序列未发生改变的隐蔽突变。
7.无义突变:突变后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是一类是引起遗传性状改变的突变。
8.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在DNA序列中由于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而使其后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移动,进而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突变叫移码突变。
一般只引起一个基因的表达出现错误。
9.条件致死突变型: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
如:温度敏感突变型。
10.回复突变:突变基因通过再次突变回复到野生型基因的表型性状。
11.沉默突变:表型不发生改变的基因突变,包括同义突变和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而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错义突变。
12.突变率(mutation rate):每个细胞每一世代中发生突变的概率。
微生物的遗传和突变

基因复制和表达
基因复制:微生物通过复制 DNA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
转录:基因通过转录形成 mRNA,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 板
翻译:mRNA通过翻译形成蛋 白质,实现基因的功能
表达调控:基因的表达受到多 种因素的调控,如环境因素、 细胞周期等
基因突变和重组
基因重组:通过基因交换和 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
微生物检测:利用微生物遗传和 突变原理,快速准确地检测病原 体,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和突变在污水 处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和突变在土壤 修复中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和突变在生物 降解中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和突变在生物 制药中的应用
在农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和突变在农作 物育种中的应用
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
鉴定方法:通过基因测序、 PCR等技术进行鉴定
筛选方法:通过培养基筛选、 抗性筛选等方法
筛选目的:找出具有特定突 变的微生物
鉴定目的:基因,用于基因治疗和生物制药 育种:通过突变改良作物和家畜的性状,提高产量和抗病能力 环境保护:利用突变的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净化环境 疾病治疗:通过突变产生新的药物靶点,用于疾病治疗和预防
基因突变:DNA复制过程中 发生的错误,导致基因序列 的改变
基因突变和重组在微生物遗传 中的作用:产生新的遗传特性,
影响微生物的形态、生理和生 态特性
实例:大肠杆菌的乳糖操纵 子基因突变和重组,导致乳
糖代谢能力的改变基因流动和基因基因流动:微生物之间的基因转移和
气净化等
基因工程:通过基因 改造,提高微生物的 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生物制药:利用微生 物生产疫苗、抗体等
药物
在医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的变异原理及应用

微生物的变异原理及应用1. 引言微生物变异是指微生物在自然界或实验条件下经过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与亲代微生物有明显遗传差异的后代微生物。
微生物的变异一直是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于理解微生物的遗传变异机制以及应用于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 微生物变异的原理微生物的变异是由于其基因发生了突变所导致的。
微生物的遗传信息存储在其DNA分子中,当DNA发生突变时,这些变异基因就会在后代中得以保留和传递。
微生物的突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自然突变和诱变突变。
2.1 自然突变自然突变是指在微生物的自然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突变。
这些突变通常是由DNA 复制错误、化学修饰、或者DNA损伤修复过程中发生的。
自然突变是微生物进化的基础,也是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之一。
2.2 诱变突变诱变突变是指通过人工手段诱导微生物基因发生突变。
这种突变方法可以通过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或者基因工程技术来实现。
诱变突变可以加速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进程,从而产生更多的变异体,为微生物的应用提供新的可能性。
3. 微生物变异的应用微生物变异的应用广泛涉及到农业、食品工业、药物研发以及环境修复等领域。
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案例:3.1 作物育种通过微生物变异技术可以对作物进行改良育种,以获得具有抗病虫害、耐逆性和高产性的新品种。
例如,通过诱变突变可以筛选到抗除草剂的小麦品种,从而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2 食品发酵工业微生物的变异在食品发酵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工业菌株进行诱变突变,可以提高其代谢能力和产酶能力,从而提高发酵过程的效率和产量。
例如,诱变突变后的酿酒酵母可以产生更多的酒精,提高酒的酿造效率。
3.3 药物研发微生物变异在药物研发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诱变突变,可以获得抗生素产生菌株或者高效酶制剂的产生菌株。
这些变异菌株可以用于生产药物原料或者制备酶制剂,为药物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新的资源。
3.4 环境修复微生物变异技术在环境修复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突变体及其利用的原理

突变体及其利用的原理
突变体是指由于基因突变而产生的个体或细胞。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变化,导致对应的蛋白质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
突变体通常具有与野生型个体或细胞不同的性状和表现型。
突变体的利用原理包括:
1. 突变体可以用于研究基因功能和生物学过程。
通过比较突变体和野生型个体或细胞的性状和表现型,可以揭示基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突变体可以用于遗传育种。
人工诱导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性状和表现型,从而增加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为育种提供新的遗传资源。
3. 突变体可以用于生物制药和工业生产。
通过诱导基因突变,可以增加微生物、植物或动物细胞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从而提高生产工艺的效率和产量。
4. 突变体可以用于生物治疗和药物研发。
通过诱导基因突变,可以产生具有特定药物代谢或药物靶点变化的细胞或个体,为研发新药和治疗手段提供新的模型和途径。
总的来说,突变体的利用原理是通过人工诱导或自然产生基因突变,从而获得具有特定性状和表现型的个体或细胞,为基因功能研究、遗传育种、生物制药和药
物研发提供新的工具和资源。
第三章 新技术育种原理

(3)移码突变的诱变剂
移码突变是指由一种诱变剂引起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 几个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 发生转录和翻译错误的一类突变。由移码突变产生的突变体称 为移码突变体。
吖啶类染料(原黄素、吖啶黄、吖啶橙及α -氨基吖啶等) 和溴化乙锭(EB、核酸染色剂,用于DNA凝胶染色)都是移码突 变的有效诱变剂
0.5%甘氨酸) 溶菌酶和EDTA处理 溶菌酶和EDTA处理 溶菌酶处理(生长时补充0.41M蔗糖及
0.3u/ml青霉素)
纤维素酶或真菌中分离的溶壁酶
蜗牛酶
添加甘氨酸:菌体较易被酶解。提高细胞壁对溶菌酶的 敏感性作用机理并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甘氨酸渗入细 胞壁肽聚糖中代替D-丙氨酸的位置,影响细胞壁中各组 分间的交联度。不同菌种对甘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各不相 同。
(1)与核酸碱基化学反应的诱变剂
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 带有一个或多个活性烷基,带 一个活性烷基称单功能烷化剂,带二个或多个的分别称为双功能或 多功能烷化剂。它们的烷基可转移至其它分子中电子密度高的位置, 它们的诱变作用是其与DNA中的碱基发生磷酸作用。
常见的烷化剂有硫酸二乙酯(EDS)、甲基磺酸乙酯(EMS)、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TG)、亚硝基甲基脲(NMU)、氮芥、乙 烯亚胺和环氧乙酸等。
B淋巴细胞(B-lymph) 骨髓瘤细胞(myeloma)
原生质体融合 杂交瘤细胞 MAB
主要步骤为:选择亲株、制备原生质体、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再生 及筛选优良性状的融合子。
3.2.1 选择亲株
为了获得高产优质的融合子,首先应该选择遗传性状稳定且具有 优势互补的两个亲株。 同时,为了能明确检测到融合后产生的重组子并计算重组频率,参与 融合的亲株一般都需要带有可以识别的遗传标记,如营养缺陷型或抗 药性等。可以通过诱变剂对原种进行处理来获得这些遗传标记。
基因工程育种微生物遗传育种

• 基因工程育种与微生物遗传育种概述 • 基因工程育种技术 • 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 • 基因工程育种与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应
用 • 基因工程育种与微生物遗传育种的挑
战与前景
01
基因工程育种与微生物遗传育种概述
基因工程育种定义与特点
定义
基因工程育种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 生物体的基因进行改造,以达到改良 生物性状和提高产量等目的的育种方 法。
工业领域的应用
工业酶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具有特殊功能的工业酶,广泛应用于洗涤 剂、食品、纺织和制药等行业。
生物燃料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微生物,生产高效、环保的生物燃料,减少 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生物材料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具有特殊性能的生物材料,如可降解塑料、 生物纤维等,替代传统石化材料。
05
基因工程育种与微生物遗传育种的挑
战与前景
技术挑战与伦理问题
技术挑战
基因工程育种和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需要高 水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同时面临着技 术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
伦理问题
基因工程育种和微生物遗传育种涉及到人类 基因和生命形式的改变,可能引发伦理和道 德方面的争议,需要慎重考虑和规范。
未来发展方向与前景
精准育种
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基因工程育种和微生物遗传育种将更加精准和高效, 能够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需求。
VS
细胞工厂构建
通过代谢工程手段改造微生物细胞,使其 具备生产特定化学品、燃料或材料的能力 。
04
基因工程育种与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应
用
医药领域的应用
基因治疗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修复或替换缺陷基因,以达到治疗 遗传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疾病的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诱变育种方案的设计
➢ 制定明确的选育目标:一次诱变目标不可太高太 多;
➢ 建立可行的筛选方法:关键问题是确立一种测定 产物的方法;
➢ 确定诱变筛选流程:是诱变育种工作方案设计的 中心内容。对于既往诱变史较少的低产菌株,采 用一次高效法有利于提高育种工作的进度;而对 于已进行多次诱变处理的高产菌株,多步积累法 优于一次高效法。
突变菌株
突变型
产量(mg/ml)
钝齿棒杆菌 钝齿棒杆菌 钝齿棒杆菌
HseThr Thr - +Met -
17.93 2.33 2.00
钝齿棒杆菌 AECr
20.0
AECr, Hse-
50.0
北京棒杆菌 Hse-
36.6
Hse-,AECr
45.0
二、营养缺陷型的筛选
➢ 诱变处理:同前 ➢ 后培养:在CM中进行,消除突变细胞的表型
➢ 根据形态变异淘汰低产菌株或筛选高产菌 株;
➢ 根据平皿反应淘汰低产菌株或直接挑取高 产菌株
2.筛选:包括初筛,复筛和终筛等。
➢明确筛选目标:产量突变还是其它突变型;产 量准备提高多少等;
❖一次诱变目标不要太高。
➢制定筛选方案:筛选准备分几步;筛选采用的 培养方法和培养条件;每一步准备筛选多少菌株; 每一步准备采用的分析方法等。
➢ 尽量选择既往诱变史少的高产菌株: 由 自然界分离获得的野生型菌株,突变可 能性较大;经自然分离的生产菌株,对生 产环境适应,又具野生型特性,也是良 好的出发菌株;经过诱变改造的菌株,负 突变可能性较大,可结合其它育种方法 改变其遗传保守性
(一)出发菌株的选择
➢ 挑选纯系(遗传纯)菌株:避免使用丝 状真菌菌丝体(异核体);要尽量选择 单倍体单核细胞(孢子),以减少诱变 菌的分离延迟(结合诱变剂选择)
与营养要求有关的三种遗传型
基本培养基MM
完全培养基CM 或补充培养基MM+A、MM+B
诱变
野生型[A+B+]
营养缺陷型[A+B-]或[A-B+]
原养型[A+B+]
回复突变或重组
(二)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应用
➢ 科研上: ❖ 研究代谢途径; ❖ 基因重组的遗传标记菌种; ❖ AA、碱基、维生素生物测定的试验菌种 ➢ 生产上: ❖ 氨基酸,核苷酸等发酵产品生产菌种的代
➢ 复筛时量的矛盾已不突出,而对准确性有了更高的 要求,因此复筛一般要培养2~3瓶,分析方法一般 选用经典方法或标准方法,有时要进行几次复筛。
筛选的一般步骤
1株出发菌株 ↓诱变处理 400个单细胞菌株 ↓初筛每株1瓶 80株 ↓复筛每株三瓶 16株 ↓复筛,三种工艺条件,每株各三瓶 3株(对应于不同工艺条件) ↓ 供生产或再次诱变使用
四、诱变育种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 安全问题:各种诱变剂几乎都有致癌作用, 因此在操作中应时刻注意安全问题:个人安 全和环境安全。
❖ 个人安全:操作时注意防护,不同诱变剂要 求不同防护方法,如γ-射线辐射防护要求较 高,uv要求较低,而化学诱变剂则要求不与 身体有关部位直接接触;
❖ 环境安全:所用物品要经解毒处理;液体经 解毒或充分稀释才可以排放。
三、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
出发菌株 ↓纯化、活化、前培养(同步培养) 培养液 ↓离心收集细胞、洗涤,制备均一的菌悬液(玻璃株打散、过滤) 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 ↓活菌计数,诱变预备试验 诱变处理 ↓活细胞计数,致死率计算 后培养(中间培养) ↓ 平板分离 ↓变异率计算 初筛→复筛→ 保藏及扩大试验
(一)出发菌株的选择
复,染色体畸变、移码等不易回复 ➢ 对一些既往诱变史少的低产或野生菌株,uv线往往
是首选;对于经多次诱变处理的菌株,常需要能诱发 染色体发生重排等较大损伤的强辐射进行处理。 ➢ 结合细胞的透性和生理状态进行选择 ➢ 经常变换诱变剂或复合处理
2.诱变剂量的选择
➢高产菌株在低剂量时效果较好,而对多核细胞、孢子、 低产菌株或质量性状处理剂量不宜过低。 ➢经多次诱变处理已钝化的菌株可用一次高剂量处理来 激活;一次较高剂量的强诱变后,通常接着进行2~3次 较低剂量的温和诱变,以利于菌株遗传性状的稳定。 ➢在一次诱变中,可以分别采用不同剂量处理出发菌株, 从中选出最佳剂量
一、营养缺陷型及其应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是指丧失了合成一 种或多种必需生长因子能力的菌株,它们只能在 补充了相应的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上才能正常生长。
➢ 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 生物在其发生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均称 该微生物的野生型。
➢ 原养型(prototroph)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 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 野生型相同的菌株。
诱变剂量的控制方法
化学诱变剂:诱变剂的浓度、处理时间和处理条件; 物理诱变剂:照射距离、照射时间和照射条件
形态突变型 负突变型 正突变型
X-射线的照射剂量与亚热带链霉菌白霉素高产菌株39#变 异的关系
紫外线照射剂量与龟裂链霉菌土霉素高产菌株293#变异 的关系
3. 处理方法
➢ 单一诱变剂处理;
谢调控育种; ❖ 生产菌株杂交育种的亲本进行遗传标记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在代谢调控育种中的应用
➢ 阻断代谢途径,积累中间代谢产物
例:利用谷氨酸棒杆菌的精氨酸缺陷型积累鸟 氨酸
谷氨酸
N-乙酰 谷氨酸
鸟氨酸
瓜氨酸
精氨酰 琥珀酸
精氨酸
营养缺陷
反馈抑制
➢阻断分支代谢,积累另一终端代谢产物 例:利用XMP- 生产 AMP
延迟(生理性延迟和分离延迟) ➢ 饥饿培养:洗涤后用无氮基本培养基培养4~6
制定筛选方案时的一些基本原则
➢ 筛选菌株的量要根据实验室的人力物力条件而定;
➢ 初筛的目的是将大多数未变异菌株或负变菌株去除, 这时解决的主要是量的问题,因此每株菌培养时一 般只在一种培养条件下培养一瓶;培养条件一般沿 用出发菌株的培养条件,分析方法也选用适于处理 大量样本的、操作简便而快速的方法,如HPLC, GC, 比色法等(分析方法的精确性可以稍差一些)。
➢ 调节适当的细胞或孢子密度
酵母细胞、霉菌孢子:106~107个/ml; 细菌细胞、放线菌孢子:108个/ml ✓ 估计:血球计数板计数或OD法 计数:平板菌落计数
(四)诱变处理
1.诱变剂的选择 ➢ 在不影响诱变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毒性小、易于
防护、安全性强的诱变剂; ➢ 尽量选择操作简便易行、便宜易得的诱变剂; ➢ 尽量选择不易发生回复突变的诱变剂:碱基置换易回
➢ 选择对诱变剂敏感的菌株:选择一些增 变突变株
➢ 采用多出发菌株
➢ 更换出发菌株
➢ 具有特定生产性状的可能性:要确有特 定物的代谢途径
(二)前培养
➢ 前培养的目的:
对数中后期:生长旺盛,细胞浓度较高,对诱 变剂敏感;
同步培养物:诱变剂处理时,群体中变化一致; 细胞内应具有丰富的内源性碱基:DNA被诱变
紫外线的剂量(erg/mm2): 3, 4-2000;5, 6-4000; 7, 8-6000;9, 10-10000
3. 处理方法
➢ 直接处理:在缓冲液或无菌生理盐水体系中 对出发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然后涂平板分离 突变株;
➢ 生长过程处理:在摇瓶培养基或固体平板中 加入诱变剂,在菌体生长时进行诱变处理。 (适用?)
剂作用后所造成的损伤能快速通过复制而形成 突变,可以获得较高的突变率。
➢ 前培养的培养基:嘌呤、嘧啶碱基含量要丰
富
(二)前培养
➢ 丝状真菌的前培养
产孢子真菌一般采用其孢子进行诱变,为提高 其对诱变剂敏感性,可以将其同步培养至孢子 刚萌发的高生理活性状态(芽管的长度相当于 孢子直径的0.5~1倍);
不产孢子的真菌可以采用年幼的菌丝体进行诱 变处理(对尖端菌丝、单菌落边缘菌丝或小段 菌丝悬浮液进行诱变处理)
(三)菌悬液的制备
➢ 选择合适的介质:物理诱变常采用生理盐水作分
散介质,而化学诱变则需要用缓冲液作介质。
➢ 使细胞或孢子要处于良好的分散状态:利于与 诱变剂解除;便于筛选
玻璃株打散,脱脂棉或擦镜纸(双层)过滤
➢ 复合处理:两种或两种以上诱变剂同时处理、 不同的诱变剂交替处理、同一诱变剂连续处理 以及紫外线与光复活交替处理等( 注意!)
突变率/ %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1 2 3 4 5 6 7 8 9 10
试验号
乙烯亚胺与紫外线复合诱变处理结果
1- 对照; 2-乙烯亚胺(浓度1:7000); 3, 5, 7, 9-紫外线; 4, 6, 8, 10-乙烯亚胺加紫外线
(五)后培养
后培养:将诱变处理过的细胞在营养丰富的 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使突变基因稳定、纯 合并表达。 ➢ 目的:消除表型延迟 ➢ 后培养培养基:营养要求丰富,酪素水解 液(或蛋白胨)可提供大量氨基酸,酵母膏 可提供各种生长因子。
(六)变异菌株的分离及筛选
1.变异株的分离:多为平板分离,结合快速 检出法(平板预筛)
➢ 完全培养基 Complete Medium (CM)含有满 足某微生物的所有营养缺陷型和野生型菌株生长 所需营养物质的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
➢ 基本培养基Minimal Medium(MM):不含生 长因子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需要 的最低成分合成培养基。
➢ 补充培养基Supplemented Medium(SM):补充 了一种或数种生长因子,以满足某微生物的特定 的营养缺陷型生长的培养基,其中的生长因子多 是通过直接添加AA、碱基或维生素而提供。
➢ 工业与工程需求:发酵工业尤其是抗生素工业生 产菌株选育工作的需要;
➢ 理论与技术基础:Thom和Steinberg(1939)用X 射线在真菌中首次诱发基因突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