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突变的应用_微生物遗传育种

合集下载

遗传育种课后重点及答案

遗传育种课后重点及答案

第二章基因突变及其机制1.突变(Mutation):遗传物质核酸(DNA或病毒中的RNA)中的核苷酸序列突然发生了稳定的可遗传的变化。

2.突变型:由于突变体中DNA碱基序列的改变,所产生的新的等位基因及新的表现型称为突变型。

3.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多数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遭到巨大损伤产生断裂,而断裂的数目、位置、断裂端连接方式等造成不同的突变。

包括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

涉及到DNA分子上较大范围的变化,往往会涉及到多个基因。

4.基因突变;是指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包括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缺失、插入或置换,分为碱基置换(转换和颠换)和移码突变。

转换transition:DNA链中一个嘌呤(嘧啶)被另一个嘌呤(嘧啶)所置换。

颠换transversion:DNA链中一个嘌呤(嘧啶)被一个嘧啶(嘌呤)所置换。

5.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由于突变后的密码子代表另一种氨基酸,从而造成个别碱基的改变导致多肽链上某个氨基酸为另一种氨基酸所取代。

6.同义突变:由于遗传密码的简并性,突变后的密码子编码的仍是同一种氨基酸。

碱基序列发生改变而氨基酸序列未发生改变的隐蔽突变。

7.无义突变:突变后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是一类是引起遗传性状改变的突变。

8.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在DNA序列中由于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而使其后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移动,进而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突变叫移码突变。

一般只引起一个基因的表达出现错误。

9.条件致死突变型: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

如:温度敏感突变型。

10.回复突变:突变基因通过再次突变回复到野生型基因的表型性状。

11.沉默突变:表型不发生改变的基因突变,包括同义突变和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而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错义突变。

12.突变率(mutation rate):每个细胞每一世代中发生突变的概率。

微生物的遗传和突变

微生物的遗传和突变

基因复制和表达
基因复制:微生物通过复制 DNA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
转录:基因通过转录形成 mRNA,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 板
翻译:mRNA通过翻译形成蛋 白质,实现基因的功能
表达调控:基因的表达受到多 种因素的调控,如环境因素、 细胞周期等
基因突变和重组
基因重组:通过基因交换和 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
微生物检测:利用微生物遗传和 突变原理,快速准确地检测病原 体,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和突变在污水 处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和突变在土壤 修复中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和突变在生物 降解中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和突变在生物 制药中的应用
在农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遗传和突变在农作 物育种中的应用
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
鉴定方法:通过基因测序、 PCR等技术进行鉴定
筛选方法:通过培养基筛选、 抗性筛选等方法
筛选目的:找出具有特定突 变的微生物
鉴定目的:基因,用于基因治疗和生物制药 育种:通过突变改良作物和家畜的性状,提高产量和抗病能力 环境保护:利用突变的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净化环境 疾病治疗:通过突变产生新的药物靶点,用于疾病治疗和预防
基因突变:DNA复制过程中 发生的错误,导致基因序列 的改变
基因突变和重组在微生物遗传 中的作用:产生新的遗传特性,
影响微生物的形态、生理和生 态特性
实例:大肠杆菌的乳糖操纵 子基因突变和重组,导致乳
糖代谢能力的改变基因流动和基因基因流动:微生物之间的基因转移和
气净化等
基因工程:通过基因 改造,提高微生物的 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生物制药:利用微生 物生产疫苗、抗体等
药物
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 新技术育种原理

第三章 新技术育种原理

(3)移码突变的诱变剂
移码突变是指由一种诱变剂引起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 几个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 发生转录和翻译错误的一类突变。由移码突变产生的突变体称 为移码突变体。
吖啶类染料(原黄素、吖啶黄、吖啶橙及α -氨基吖啶等) 和溴化乙锭(EB、核酸染色剂,用于DNA凝胶染色)都是移码突 变的有效诱变剂
0.5%甘氨酸) 溶菌酶和EDTA处理 溶菌酶和EDTA处理 溶菌酶处理(生长时补充0.41M蔗糖及
0.3u/ml青霉素)
纤维素酶或真菌中分离的溶壁酶
蜗牛酶
添加甘氨酸:菌体较易被酶解。提高细胞壁对溶菌酶的 敏感性作用机理并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甘氨酸渗入细 胞壁肽聚糖中代替D-丙氨酸的位置,影响细胞壁中各组 分间的交联度。不同菌种对甘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各不相 同。
(1)与核酸碱基化学反应的诱变剂
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 带有一个或多个活性烷基,带 一个活性烷基称单功能烷化剂,带二个或多个的分别称为双功能或 多功能烷化剂。它们的烷基可转移至其它分子中电子密度高的位置, 它们的诱变作用是其与DNA中的碱基发生磷酸作用。
常见的烷化剂有硫酸二乙酯(EDS)、甲基磺酸乙酯(EMS)、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TG)、亚硝基甲基脲(NMU)、氮芥、乙 烯亚胺和环氧乙酸等。
B淋巴细胞(B-lymph) 骨髓瘤细胞(myeloma)
原生质体融合 杂交瘤细胞 MAB
主要步骤为:选择亲株、制备原生质体、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再生 及筛选优良性状的融合子。
3.2.1 选择亲株
为了获得高产优质的融合子,首先应该选择遗传性状稳定且具有 优势互补的两个亲株。 同时,为了能明确检测到融合后产生的重组子并计算重组频率,参与 融合的亲株一般都需要带有可以识别的遗传标记,如营养缺陷型或抗 药性等。可以通过诱变剂对原种进行处理来获得这些遗传标记。

微生物遗传学习题和答案(第三章)

微生物遗传学习题和答案(第三章)

基因突变1、名词解释碱基置换突变(bas substitution):一个碱基被另外一个碱基取代而造成的突变,分为转换和颠换两种类型。

转换(transition):是指由嘌呤置换嘌呤或嘧啶置换嘧啶。

颠换(transversion) 是指嘌呤置换嘧啶或嘧啶置换嘌呤。

如碱基置换发生于编码多肽的区,则因可影响密码子而使转录、翻译遗传信息发生变化,因此可以出现一种氨基酸取代原有的某一种氨基酸。

也可能出现了终止密码而使多肽链合成中断,不能形成原有的蛋白质而完全失去某种生物学活性。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在正常的碱基序列中插入或减少一个或多个碱基,造成突变位点下游密码子的错读,此种突变产生氨基酸顺序完全改变了的蛋白质,一般无活性。

异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即错义突变,因碱基改变使相应氨基酸变化,进而使多肽失活或活性下降。

同义突变(samesense mutation):突变后的密码子编码相同的氨基酸。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碱基改变使编码某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使蛋白质合成中断,产生无活性的多肽。

抑制基因突变(suppressor mutation):在DNA的不同位置上发生的第二次突变抑制了原来突变基因的表达,恢复野生型表型。

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人为施加物理化学诱变因子而导致的突变。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指那些未经人工诱变处理原因不明的突变。

辐射的直接作用假说:又称为靶学说,认为细胞吸收辐射能量后,发生诸如激发、电离、弹性碰撞等多种原发性物理过程,辐射的量子击中染色体,整个过程就好像子弹击中靶子一样,导致发生直接的不同程度的原始损伤,细胞的修复系统对各类损伤进行修复,产生重排,最终导致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畸变。

辐射的间接作用假说:认为生物细胞中的分子经辐射作用先产生各种自由基,特别是细胞中存在的大量水分子在辐射作用下产生大量的过氧化氢,这些自由基团进一步与细胞内遗传物质反应,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造成染色体损伤。

微生物育种复习资料

微生物育种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遗传育种对野生型菌株或低产菌株进行遗传操作和分离筛选,从大量突变体中筛选出性状优良的菌株,并对其发酵条件加以优化,得到适合发酵工业生产的优良菌种(产量、质量、新产物)。

二、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具体目标:1、提高产量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总是排在一切商业发酵首位的目标2、提高产物的纯度,减少副产物如色素;提高有效组分3、改变菌种形状,改善发酵过程,如改变和扩大菌种的原料结构;改善菌种生长速率;提高斜面孢子化程度;降低需氧量和能耗;耐不良环境;耐目的产物;改变细胞透性,提高产物分泌4、遗传性状特别是生产性状稳定5、改变生物合成途径,获得新产物三、优良发酵菌株应具备哪些特性1、遗传稳定2、易于培养:营养谱广、培养条件易达到3、易于保存(如孢子丰富或产生休眠体)4、种子生长旺盛5、发酵周期短,产量高,产物单一6、产物易于分离纯化第二章微生物遗传学基础一、名词解释:基因: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一般指位于染色体上编码一个特定功能产物(如蛋白质或RNA分子等)的一段核苷酸序列。

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了来自供外源DNA片断,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细胞部分遗传性状发生变化的现象叫转化。

转导:外源遗传物质通过噬菌体的携带进入受体细胞,并与受体染色体发生基因重组接合: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传递不同长度的单链DNA给受体菌,在后者细胞中发生交换、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菌种衰退:菌种在培养或保藏过程中,由于自发突变的存在,出现某些原有优良生产性状的劣化、遗传标记的丢失等现象,称为菌种的衰退。

二、突变型的种类形态突变型、生化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致死突变型、抗性突变型。

三、试质粒的性质及其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性质:自我复制、拷贝数高、不相容性、转移性。

应用:基因工程中作为载体将目的基因带入宿主细胞;其所带抗性基因可作为标记基因;降解复杂有机化合物;合成限制性内切酶或修饰酶。

第三章遗传与变异一、基因组对于原核生物来说,就是它的整个染色体;对于二倍体的真核生物来说,是能够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

微生物 诱变育种

微生物  诱变育种
见光的能量而被激活。
紫外损伤的光复活作用
DNA损伤的修复
切补修复 切补修复是在内切核酸酶、
外切核酸酶、DNA聚合酶以及 连接酶的协同作用下将嘧啶 二聚体酶切除去,继而重新 合成一段正常的DNA链以填补 酶切所留下的缺口,使损伤 的DNA分子恢复正常的修复方 式。由于整个过程不依赖于 可见光,所以切补修复也称 暗修复。切补修复几乎存在 于所有的微生物中。
也可用长了菌落的平板直接照射。 一般照射剂量4~10万伦琴。
此外还能引起染色体畸变,即因 染色体断裂引起染色体的倒位、 缺损和重组等。但发生了染色体
断裂的细胞常常不稳定。
化学诱变因素
化学诱变剂用量很少,诱变时设
备简单,只要一般实验室的玻璃 器皿就行,所以其应用发展较快。
碱基类似物
碱基类似物是指与DNA结构中的四种碱基 A、T、G、C在化学结构上相似的一类物 质。如5-溴尿嘧啶(BU)和5-溴脱氧尿
紫外损伤的切补修复
紫外线照射的操作方法
在暗室中安装的15瓦紫外线灯管最 好装有稳压装置,以求剂量稳定。
处理时,可将5毫升菌悬液放在直径 5厘米的培养皿中,置磁力搅拌器上, 使培养皿底部离灯管30厘米左右, 培养皿底要放平,处理前应先开灯 20~30分钟预热稳定。照射时启动磁 力搅拌器,以求照射均匀。
诱变育种
第一节基因突变
突变泛指细胞内(或病毒颗粒 内)的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 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
突变往往导致产生新的等位基 因及新的表现型。狭义的突变 专指基因突变,也称点突变, 而广义的突变则包括基因突变 和染色体畸变。
突变的几率一般很低,约为106~10-9。
突变是工业微生物产生变种 的根源,是育种的基础,但 也是菌种发生退化的主要原 因。

第3章基因突变和损伤DNA的PPT课件

第3章基因突变和损伤DNA的PPT课件
13
营养缺陷突变型
• 是一类重要的生化突变型。是指某种微生物经 基因突变而引起微生物代谢过程中某些酶合成能 力丧失的突变型,它们必须在原有培养基中添加 相应的营养成分才能正常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 在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它们在科 研和生产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4
抗性突变型
• 是指一类能抵抗有害理化因素的突变型,细胞或 个体能在某种抑制生长的因素(如抗生素或代谢活 性物质的结构类似物)存在时继续生长与繁殖。根 据其抵抗的对象分抗药性、抗紫外线、抗噬菌体 等突变类型。这些突变类型在遗传学基本理论的 研究中非常有用,常以抗性突变为选择标记,特 别在融合试验、协同转染实验中用得最多。
11
致死突变型
• 指由于基因突变而造成个体死亡的突变类 型,造成个体生活力下降的突变型称为半 致死突变型。一个隐性的致死突变基因可 以在二倍体生物中以杂合状态保存下来, 可是不能在单倍体生物中保存下来,所以 致死突变在微生物中研究得不多。
12
条件致死突变型
• 这类突变型的个体只是在特定条件,即限定条 件下表达突变性状或致死效应,而在许可条件下 的表型是正常的。广泛应用的一类是温度敏感突 变型,这些突变型在一个温度中并不致死,所以 可以在这种温度中保 存下来;它们在另一温度中 是致死的,通过它们的致死作用,可以用来研究 基因的作用等问题。
这是造成畸变的缺失。
• 四是重复,指在一条染色体上增加了一段染色体片段,使同
一染色体上某些基因重复出现的突变。发生染色体畸变的微生物 往往易致死,所以微生物中突变类型的研究主要是在基因突变方 面。
7
(2)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 单倍体:含生存必需的最低限度基因群的 一组染色体
• 双倍体 • 多倍体 • 非整倍体:由于突变和重组造成 • 整倍体和非整倍体的染色体数目变化一般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件,基因突变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件,基因突变
3 影响耐受性
基因突变可以增强微生物对恶劣环境条件或抗生素的耐受性。
基因突变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产物优化
通过基因突变和筛选,可以优 化微生物产物的产量、质量和 稳定性。
药物开发
基因突变在微生物药物开发中 起到关键作用,提高药物的疗 效和稳定性。
环保应用
通过基因突变培养环境友好型 微生物,可以有效降解污染物 和提高废物利用率。
微生物遗传育种可以使用不同 的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精确地修改微生物基因 组。
选择和筛选
遗传变异后,通过选择和筛选 优良的表型,可以获得带有所 需性状的微生物菌株。
基因突变定义与分类
点突变
点突变是指某个基因中发生了单个碱基改变 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缺失突变
缺失突变是指基因序列中的一部分碱基被删 除,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或缺失。
插入突变
插入突变是指在域。
倒位突变
倒位突变是指基因序列中的一部分碱基的顺 序被颠倒,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反向改变。
基因突变对微生物的影响
1 影响生长特性
基因突变可以改变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温度适应性和产物合成能力。
2 影响代谢途径
基因突变可以调节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增加产物产量或改变产物种类。
常见的微生物遗传育种方法
自然选择
通过观察和选择微生物菌株的适应性变异来进行育种。
诱变育种
通过使用化学物质或辐射等方式诱发突变来获取所需性状。
重组DNA技术
使用重组DNA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微生物菌株中,实现目标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前景和意义
1 创新新材料
微生物遗传育种为开发新材料如生物塑料、生物燃料等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
出发菌株 ↓纯化、活化、前培养(同步培养) 培养液 ↓离心收集细胞、洗涤,制备均一的菌悬液(玻璃株打散、过滤) 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 ↓活菌计数,诱变预备试验 诱变处理 ↓活细胞计数,致死率计算 后培养(中间培养) ↓ 平板分离 ↓变异率计算 初筛→复筛→ 保藏及扩大试验
(一)出发菌株的选择
剂作用后所造成的损伤能快速通过复制而形成 突变,可以获得较高的突变率。
➢ 前培养的培养基:嘌呤、嘧啶碱基含量要丰

(二)前培养
➢ 丝状真菌的前培养
产孢子真菌一般采用其孢子进行诱变,为提高 其对诱变剂敏感性,可以将其同步培养至孢子 刚萌发的高生理活性状态(芽管的长度相当于 孢子直径的0.5~1倍);
第三章 突变的应用
第一节 诱变育种 第二节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与应用 第三节 抗反馈调节突变型的筛选及应用 第四节 其它类型突变株的筛选及应用 第五节 菌种退化及其防止
第一节 诱变育种
一、概述 二、诱变育种方案的设计 三、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 四、诱变育种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概述
(一)诱变育种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工业与工程需求:发酵工业尤其是抗生素工业生 产菌株选育工作的需要;
➢ 理论与技术基础:Thom和Steinberg(1939)用X 射线在真菌中首次诱发基因突变成功;
➢ 问题探索与技术发展:Davis对各种诱变筛选程序 的统计学比较;Calam对各种诱变剂量下的产量 分步曲线的比较;Dahl等人对筛选工作可能误差 的分析;各种自动化和高通量筛选技术出现
(二)诱变育种技术在育种工作的作用
➢ 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 ➢ 改善菌种特性,提高产品质量,简化工艺条件; ➢ 开发新产品; ➢ 给代谢调控育种提供技术手段
(三)高产菌株诱变育种的特点
产量是一种数量性状,数量性状的特性和基因 突变的特点决定了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一般具 有以下一些特点:
➢ 盲目性大; ➢ 筛选工作繁琐,工作量大; ➢ 工作效率低,周期长; ➢ 难以集合多个优良性状
诱变剂量的控制方法
化学诱变剂:诱变剂的浓度、处理时间和处理条件; 物理诱变剂:照射距离、照射时间和照射条件
形态突变型 负突变型 正突变型
X-射线的照射剂量与亚热带链霉菌白霉素高产菌株39#变 异的关系
紫外线照射剂量与龟裂链霉菌பைடு நூலகம்霉素高产菌株293#变异 的关系
3. 处理方法
➢ 单一诱变剂处理;
二、诱变育种方案的设计
➢ 制定明确的选育目标:一次诱变目标不可太高太 多;
➢ 建立可行的筛选方法:关键问题是确立一种测定 产物的方法;
➢ 确定诱变筛选流程:是诱变育种工作方案设计的 中心内容。对于既往诱变史较少的低产菌株,采 用一次高效法有利于提高育种工作的进度;而对 于已进行多次诱变处理的高产菌株,多步积累法 优于一次高效法。
紫外线的剂量(erg/mm2): 3, 4-2000;5, 6-4000; 7, 8-6000;9, 10-10000
3. 处理方法
➢ 直接处理:在缓冲液或无菌生理盐水体系中 对出发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然后涂平板分离 突变株;
➢ 生长过程处理:在摇瓶培养基或固体平板中 加入诱变剂,在菌体生长时进行诱变处理。 (适用?)
➢ 尽量选择既往诱变史少的高产菌株: 由 自然界分离获得的野生型菌株,突变可 能性较大;经自然分离的生产菌株,对生 产环境适应,又具野生型特性,也是良 好的出发菌株;经过诱变改造的菌株,负 突变可能性较大,可结合其它育种方法 改变其遗传保守性
(一)出发菌株的选择
➢ 挑选纯系(遗传纯)菌株:避免使用丝 状真菌菌丝体(异核体);要尽量选择 单倍体单核细胞(孢子),以减少诱变 菌的分离延迟(结合诱变剂选择)
不产孢子的真菌可以采用年幼的菌丝体进行诱 变处理(对尖端菌丝、单菌落边缘菌丝或小段 菌丝悬浮液进行诱变处理)
(三)菌悬液的制备
➢ 选择合适的介质:物理诱变常采用生理盐水作分
散介质,而化学诱变则需要用缓冲液作介质。
➢ 使细胞或孢子要处于良好的分散状态:利于与 诱变剂解除;便于筛选
玻璃株打散,脱脂棉或擦镜纸(双层)过滤
➢ 调节适当的细胞或孢子密度
酵母细胞、霉菌孢子:106~107个/ml; 细菌细胞、放线菌孢子:108个/ml ✓ 估计:血球计数板计数或OD法 计数:平板菌落计数
(四)诱变处理
1.诱变剂的选择 ➢ 在不影响诱变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毒性小、易于
防护、安全性强的诱变剂; ➢ 尽量选择操作简便易行、便宜易得的诱变剂; ➢ 尽量选择不易发生回复突变的诱变剂:碱基置换易回
复,染色体畸变、移码等不易回复 ➢ 对一些既往诱变史少的低产或野生菌株,uv线往往
是首选;对于经多次诱变处理的菌株,常需要能诱发 染色体发生重排等较大损伤的强辐射进行处理。 ➢ 结合细胞的透性和生理状态进行选择 ➢ 经常变换诱变剂或复合处理
2.诱变剂量的选择
➢高产菌株在低剂量时效果较好,而对多核细胞、孢子、 低产菌株或质量性状处理剂量不宜过低。 ➢经多次诱变处理已钝化的菌株可用一次高剂量处理来 激活;一次较高剂量的强诱变后,通常接着进行2~3次 较低剂量的温和诱变,以利于菌株遗传性状的稳定。 ➢在一次诱变中,可以分别采用不同剂量处理出发菌株, 从中选出最佳剂量
➢ 选择对诱变剂敏感的菌株:选择一些增 变突变株
➢ 采用多出发菌株
➢ 更换出发菌株
➢ 具有特定生产性状的可能性:要确有特 定物的代谢途径
(二)前培养
➢ 前培养的目的:
对数中后期:生长旺盛,细胞浓度较高,对诱 变剂敏感;
同步培养物:诱变剂处理时,群体中变化一致; 细胞内应具有丰富的内源性碱基:DNA被诱变
(五)后培养
➢ 复合处理:两种或两种以上诱变剂同时处理、 不同的诱变剂交替处理、同一诱变剂连续处理 以及紫外线与光复活交替处理等( 注意!)
突变率/ %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1 2 3 4 5 6 7 8 9 10
试验号
乙烯亚胺与紫外线复合诱变处理结果
1- 对照; 2-乙烯亚胺(浓度1:7000); 3, 5, 7, 9-紫外线; 4, 6, 8, 10-乙烯亚胺加紫外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