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合集下载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论证方法,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把握论证逻辑。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战争与和平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种论证方法进行阐述。

四、案例分析1.分析文章中“王好战,请以战喻”的寓意。

2.学生举例说明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论证逻辑和语言特点。

2.学生跟随讲解,做好笔记。

三、课堂练习2.学生相互交流,互相批改,提出修改意见。

2.拓展话题:战争与和平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表现。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知识?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战争与和平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三、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事件,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2.学生举例说明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拓展话题:战争与和平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知识?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三、口头表达训练1.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表达方式。

四、课后作业2.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文章,互相学习、交流。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战争与和平的重要性,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精选《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精选《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精选《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教案内容:目标学生:高中生教学目标:- 了解王好战这一历史人物及其故事;- 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 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王好战的相关故事;- 投影仪或黑板;- 学生习题。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5分钟):1. 通过投影仪或黑板,放映或书写“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

2. 提问:“你们有了解过这个典故吗?”“有没有人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讲解历史背景(10分钟):1. 简要介绍王好战这一历史人物,他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

2. 叙述王好战在战争中的经历和壮举,例如他保卫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等等。

展开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例如勇于战斗、坚强不屈、不畏艰难等等。

2. 提出一系列问题,例如:“你们是否认同这一典故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3. 给予肯定和批判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就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

拓展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关于王好战的短剧。

2. 每个小组表演他们自己的小剧场,可以选择展示王好战的故事或是王好战这一典故的含义。

3. 其他小组观看并进行评价,包括演技、理解和创意等。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2.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3. 提问:“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家庭作业:1. 学习笔记:整理自己在课堂上记的重点内容;2. 文章撰写:写一篇关于“王好战,请以战喻”典故的个人理解和观点。

教学反思:这节课旨在通过学习历史故事和典故,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引入、讲解、讨论、活动等多种形式,学生既能了解历史人物王好战的故事,又能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

相较于传统的讲解形式,本课采用互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观点。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军事方面的兴趣。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难点:对历史和军事知识的理解。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向学生介绍《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发学生对战争和军事方面的思考。

1.4.2 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意义和影响。

1.4.3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历史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战略和战术。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战争的问题。

1.4.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战争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4.5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战争的重要性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第二章:战争的定义和类型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定义和不同类型。

培养学生对战争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战争的定义和类型。

难点:对战争问题的深入思考。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对战争的定义是什么?引发学生对战争问题的思考。

2.4.2 讲解:讲解战争的定义和不同类型。

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基本概念。

2.4.3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历史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战争类型。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战争问题。

2.4.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不同类型的战争及其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4.5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战争类型的特点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第三章:战争的原因和动机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原因和动机。

培养学生对战争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

3.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战争的原因和动机。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先秦诸子思想的特点和价值;•掌握王好战的哲学思想,能够分析王好战的战争哲学和政治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王好战的哲学思想及其在战争和政治领域的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和当今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使其更具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三、教学过程A. 导入环节1.观看视频:《我是士兵》,引发学生对于战争和军事领域的思考。

B. 渗透环节1.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阐述各国之间的战争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2.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通过讲解《庄子》、《老子》、《孟子》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其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3.王好战的哲学思想:探究王好战的哲学思想特点和其在战争和政治领域的应用,分析其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C. 迁移环节1.现实应用:分析王好战的哲学思想在当今国际关系和政治实践中的应用,探究其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2.个人思考:学生可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和经历,探究王好战的哲学思想对于自己的启示和指导。

D. 还原环节1.思考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王好战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情况,并通过展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2.教师点评:对于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于王好战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估1.课前问卷:了解学生对于先秦诸子及王好战的了解情况和兴趣度。

2.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课后体验:引导学生思考王好战思想对于自己的启示和指导,并撰写体验感想。

4.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材;2.相关教学视频和文章。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先秦诸子思想的特点,掌握王好战的哲学思想并实现其应用于战争和政治领域的方法和方式。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7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7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孟子如何运用战争比喻来阐述他的仁政思想。
二、新课讲授(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孟子仁政的基本概念。仁政是孟子提出的治国理念,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爱之道。它是孟子针对当时诸侯割据、战乱频发的社会现实提出的解决方案。
5. 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学会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福祉。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出具有仁政理念的政策建议,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6. 团队合作与表达:在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学生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观点,形成共识,并在班级范围内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 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现代学者的解读文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3. 教学软件:运用互动式教学软件,如思维导图工具、在线讨论平台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互动性。
- 例如,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整理孟子仁政思想的结构体系,通过在线讨论平台进行课后延伸讨论。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模拟孟子辩证思维的过程。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思维训练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仁政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这个案例展示了仁政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政治伦理问题。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选取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中的“战国纵横家”部分,旨在通过对王好战思想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王好战思想的渊源。

2.掌握《强法》《自立》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要点,理解王好战的立场和观点。

3.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比较的能力,探究王好战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好战思想的渊源和背景,把握其与周、汉思想的关系。

2.理解《强法》一文的主旨和要点,以及其中关于法律的观点。

3.理解《自立》一文的主旨和要点,以及其中关于人的自由和价值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1.通过对《先秦诸子选读》中“战国纵横家”部分的介绍,呈现战国时期政治、文化、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2.通过《历史上的今天:公元前475年,少年已不再是太子》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产生的影响。

第二课时:《强法》的分析和比较1.让学生先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强法》一文,并让他们在读完一遍之后,思考以下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王好战提出的法律观点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仁”、“礼”有何评价?2.分组讨论并汇报答案,班级共同归纳答案,形成对王好战思想的初步理解。

3.对王好战的法律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究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自立》的分析和比较1.让学生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的《自立》一文,并提出以下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人的自由和价值的观点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仁”、“礼”有何评价?2.分组讨论并汇报答案,班级共同归纳答案,形成对王好战思想的深入理解。

3.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对“自立”和“强法”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王好战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1.组织学生进行王好战思想的小结,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推荐五篇)第一篇: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动的语言?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六、分析简答: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一、课文悟读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

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

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

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

梁襄王仅三句问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

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

对答中的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3. 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

2.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的内容,分析课文的主题和观点。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2.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王好战,请以战喻》为例,讲解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作者和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的内容,分析课文的主题和观点。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1. 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分享彼此的看法。

3. 强调战争与和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护和平。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话题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其他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文章,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2. 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与战争与和平相关的影视作品,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3. 参观相关展览:组织学生参观与战争与和平相关的展览,丰富他们的历史文化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思考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协助学生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把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3、情感目标:传播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

【教学重难点】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知识链接】1.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2.主要思想孟子的主要学说包括心性论(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养气与成德、道德天等),政治思想(民本说、法先王、仁政与王道、德治观念、反对霸政、恢复井田制度等)、教育主张(人格和道德教育、自由发展、因势利导等)等;并启发了宋明理学,形成了“道统”观念、“民本”思想等。

3.《孟子》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感情强烈,气势充沛,文笔犀利,论辩深刻有力;(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先纵后擒;(3)善用譬喻,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4)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酣畅淋漓。

【课文探讨】1.朗读课文,教师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不可胜(shēng)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衣(yì)帛(bó)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谨庠(xiáng)序之教孝悌(tì)之义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餍(yàn)酒肉瞷(jiàn)墦(fán)讪(shàn)施(yí)从语人(yù)卒然(cù)恶(wū)乎定嗜杀(shì)苗槁(gǎo)沛然(pèi)2、分小节学习,合作解决相关问题第1节(梁惠王上)小组合作,翻译文章,并完成下列问题。

(1)重点字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邻国之民不加少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加:更则:表示假设,如果…就…请以战喻兵刃既接请:请允许我喻:打比方、比喻既:已经(以后)或百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或:有的人以:凭借则:那么何如:如何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胜:完全、尽以:按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申:反复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道路(2)文言句式:(判断句):非我也,岁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介词结构后置):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之:宾前标)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则如何)树之以桑:以桑树之(以:用,树:种植,之:音节助词,不译)(3)文句翻译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译:咚咚咚地击鼓进军,武器刀刃接触以后,丢弃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有的人逃跑五十步后停止。

凭借逃跑五十步的人耻笑逃跑一百步的人,那么怎么样?②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粮食和鱼鳖不能够吃光,木材不能够用尽,这让百姓能够赡养活着的人埋葬死了的人没有遗憾。

赡养活着的人,埋葬死了的人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端。

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猪狗吃了人的粮食(官府)却不知道收敛;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打开粮仓赈救;人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所造成的。

(4)课文探讨①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在这里说明了什么?梁惠王和邻国之君的本质一样,都是杀民的暴政。

②孟子具体的讲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包括几个方面?具体说说都有哪些措施?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谷、鱼、木,即有吃有用,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先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运用排比,有吃用不尽之感。

那么,王道之始的标准就是要“养民”而非杀民。

(补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一步做好之后呢?树桑、蓄殖、耕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这里俨然是在奔小康啊,那么第二步的理念就是要“富民”,同样是三个排比,令人不禁向往。

那么,我们一手要抓物质文明,另外还要抓什么?精神文明,即教育,教化百姓要知孝悌之义,要有助老之心,以形成尊老爱幼、和谐美好的社会风气,“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这便是王道之成。

第2小节(《齐人乞墦》)(1)解释句中加粗词。

其良人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必餍酒肉而后反:满足、饱食。

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窥视,暗中看。

卒之东郭墦间:坟墓。

与其妾讪其良人:讥讽。

施施从外来:喜悦自得的样子。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

蚤起:“蚤”通“早”。

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

(3)从文中找出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文中宾语前置句:良人未知之也。

(4)文句翻译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译: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译: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5)课文探究1、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揭示齐人的丑态的?明确:从五个方面来层层揭示齐人的丑态:一、齐人对妻子夸口,树起一个极度膨胀的优越形象;二、妻子的怀疑、与妾的商量;三、妻子的追踪和齐人真面目的显露;四、妻妾的羞愧和哭骂,对齐人行为的否定;五、齐人无耻得意的另一种丑态。

三次正面,两次侧面,曲折越多,越具有戏剧性和讽刺性,尤其是最后齐人“骄”时的洋洋自得,突出其虚伪的本质,极具讽刺意味。

2、文中的哪些关键字可以表现出齐人的品性?“尽”。

“齐人”势利卑鄙,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吹自擂,显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

“必”,乞食行为的经常性,他的无耻深入骨髓。

“遍”,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说富贵者。

为下文铺垫。

“乞”行为的卑劣,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

“顾”真是贪得无厌,无耻至极。

“施施”,洋洋自得,恬不知耻。

“骄”外表的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他的厚颜无耻,欺骗虚伪,刻画的深入骨髓。

“良”具有讽刺的效果。

3、本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两重对比: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傲慢自得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了尖锐的讽刺。

二是妻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自己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

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更深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重点实词、虚词,整体把握全文内容;2、分析孟子富含幽默的说理特点;3、分析孟子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第3小节(攘邻之鸡)全班朗读全文,并尝试翻译文章(1)重点字词去关市之征(免除)今兹未能(年)请轻之(形容词作动词,减轻)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日:名词作状语,每日地;攘:偷)请损之(减轻) 月攘一鸡(名词作状语,每月)(2)文句翻译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②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3)课文探讨①孟子讲偷鸡者的故事的喻意为何?明确:知错就要下决心立即改正,不能找借口拖延时间,更不能明知故犯!②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明确:一方面,既然知道自己是错的,就应该果断彻底的斩断错误之根,彻底解决错误的行为。

错误无论大小都是错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更不应谈什么循序渐进的改正。

那种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拖延时间的人,实际上是没有改过的真心。

另一方面,知道错了,要下决心立即改正,一定不能借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

第4小节(孟子见梁襄王):朗读全文,完成下列练习1、重点字词①出,语人曰语:告诉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②一A谁能一之统一B用心一也专一C一鼓作气第一次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③就A由水之就下也往B金就砺则利靠近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3、文句翻译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译:4、深入探究A、.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B、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C、.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D、.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总体探讨】下面我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揣摩文中人物的言行,力求用生动的语气把人物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

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A 、师生探讨从文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明确:爽快、耿直,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