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二·对印自卫反击战
1962年中印战争 解放军白刃战消灭印度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1962年中印战争解放军白刃战消灭印度兵导语:编者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中国完胜告终。
今年适逢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60周年,本刊特别选取其中一个战例,文中资料大部分来自印度方面,编者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中国完胜告终。
今年适逢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60周年,本刊特别选取其中一个战例,文中资料大部分来自印度方面,并对照中方资料写成,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1962年10月20日拂晓,中国边防军在中印边境东西两线同时对入侵印军展开自卫反击作战,其中东线主要反击方向是克节朗地区,盘踞当地的印军第4师第7旅瞬间土崩瓦解。
解放军乘胜渡过克节朗河,突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直取藏南重镇达旺。
尽管印军自1959年侵入达旺并经过长期经营将其变成重要的前进据点,但在克节朗印军被歼后,达旺的印军便如惊弓之鸟,于23日和24日大部逃往达旺河以南的西山口一线,达旺获得解放。
就在解放军攻占达旺的当天,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东线中国部队也集结在达旺河以北休整待命,暂停对印军的追击。
混乱的部署听闻达旺兵败和中国寻求和谈的消息,印度政府不是想着就此罢手,而是谋求在军事上扳回一局。
印军总部紧急抽调部队增援”麦克马洪线”以南的所谓“东北边境特区”(NEFA,即被印度非法侵占的中国藏南),由于担心巴基斯坦会借机对印控克什米尔发起攻势,印军不敢从西部调动师级战斗单位。
只好从别的地方调兵。
当时,以第4军第4师为主的印军东北特区作战体系沿从北向南延伸的两个山脊展开。
第一道山脊的主要据点是靠近不丹的色拉(Se La),它的纵深防御依托是东面100千米外的邦迪拉(Bomdi La),它是第二道山脊的核心据点。
在两个据点生活常识分享。
1962年中印战争的启示

1962年中印战争的启示50年前,中印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在今天看来非常有启示意义。
以下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遵循的六项原则。
第一,出其不意。
中国非常重视蒙蔽对手,通过对敌人造成政治和心理冲击,在战场上迅速取得胜利。
这种侧重突然袭击的战术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当时中国的军事家孙子认为,“兵者,诡道也”,并提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正是遵循这一思路,中国发起和结束中印战争的时间都在印度意料之外。
第二,速战速决。
中国将军认为,应以最快的速度、最强的力度打击敌人,中国在中印战争中表现出这一风格,目标是速决战。
第三,先发制人。
北京不惜使用武力来达到政治目的,曾多次“教训”对手,使对手不敢在未来挑战中国的利益。
中国总理周恩来曾表示,中印战争是要“给印度一个教训”。
第四,等待时机。
要选择最佳时机,中印战争就是个典型例子:攻印恰逢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把世界带到核战争的边缘,从而分散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减少了印度能获得的潜在支持。
美国刚释放出与苏联和解的信号,中国就立即宣布单方面停火。
第五,寻找借口。
五角大楼在2010年给国会的报告中说,“中国现代战争史提供了大量案例,表明中国领导人将军事上的先发制人称为战略防御”。
该报告列举了一长串例子,其中包括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国政府称之为“自卫反击战”。
第六,敢于冒险。
敢于冒险一直是中国军事战略的重要特点。
中国一向愿意进行军事赌博,而且每次冒险都能带来成功。
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使中国在未来更有信心,且现在中国拥有二次核打击能力和空前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常规军事力量,敢于冒险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中印战争时中国还很穷,面临内忧,又没有核武器。
但那场战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将军们的思维方式,从中可以看出为什么中国迅速增强的军事实力正在引发严重关切。
1962年中印激战楚舒勒:中国用火炮摧毁了印军意志

总是中国人主动撤离
楚舒勒是位于中印边界查谟一克什米尔地区的一处狭长沙质山谷,海拔4 337米,北边是清澈迷人的班公湖,东边和西边是海拔5 700米的连绵山脉。1959年,印军在山谷南面建起简易机场,成为其蚕 食中国领土的重要基地。楚舒勒山谷同时也是从喜马拉雅山通往印控拉达克首府列城的必经要道,一旦楚舒勒易手,列城将完全暴露。出于这种担心,印军在楚舒勒以东高地上修筑工事,并积极向中国境内渗透蚕食,以期扩大防御纵深。
在对加勒万河谷的印军据点发动攻势时,中国军队遇到较强抵抗。当地山高坡陡,谷深沟窄,悬崖绝壁,河水湍急,交通极为不便。从1962年7月起,印军加强了加勒万哨所的力量,由哈萨布尼斯少校(Hasabnis)指挥的第5贾特营一个连驻守。尽管如此,中国边防军采取标准的“炮火准备,步兵占领”战术,用122毫米榴弹炮和120毫米迫击炮连续射击一整天,随后步兵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哨所,取得进入河谷的咽喉要道。
抵达前线后,印军赶忙开挖战壕,修筑工事。破天荒的,第114旅此次获得后方补给倒还迅速,而且也挺充足。尽管如此,印军却没有足够人力将补给搬到高地上的据点中。由于害怕中国军队下一步作战会出动装甲部队,赖纳准将亲自监督士兵们在所有可能通行车辆的道路上布雷,在道口安排装在威利斯吉普车上的美制106毫米无后坐力炮。印军还将英制25磅野战炮和坦克、装甲车进行伪装,不仔细还看不出来。另一方面,他们又将油罐车、卡车、压路车装扮得像坦克一样,迷惑中国边防军。印军似乎做好在楚舒勒同中国边防军决战的准备。但从整个战场来看,第114旅共5个营20多个连队,3000余人分散在北起嘻喇昆仑山口,中间楚舒勒,南至狮泉河谷的近80千米防线上,每个据点多则两个排,少则一个班,兵力高度分散,不少据点间空隙大,支援不便,利于中国边防军各个击破。
1962年中国把印度打成什么样子?让其铭记了50多年

[键入文字]1962 年中国把印度打成什么样子?让其铭记了50 多年1962 年,中国军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对侵占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发起了自卫反击战争。
印度军队长期没有战争的洗礼,再加上仍处于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
最后印度军队大败亏输,从东西两线全面撤退。
解放军开始攻入印度境内,这个印度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
致使印度至今仍对那场规模不大的战争记忆犹新。
一、印度举国震惊,首都新德里出现了大量的人口逃亡1947 年,印度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了独立的国家。
印度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周边国家中没有一个强国。
北方的强邻中国此时正在打内战,根本无暇搭理它。
印度一时之间成了南亚地区的小霸王,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检阅部队时,明目张胆的告诉台下的国民:“印度已经强大到不惧怕任何对手。
”在中印边境战争爆发时,尼赫鲁坚信印度军队必胜,他在国会演讲时说:“让我们高呼圣雄甘地的名字,赶走所有的中国人。
”但是几天以后,前线的战报传来,印度军队已经从东西两线全面撤退。
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尼赫鲁的第一反应是把战败的责任推给了印度国防部,把自己洗的干干净净。
印度全国沸腾了,印度首都新德里人心惶惶,那些富人们已经选择逃离新德里,那些无力逃亡的穷人们跑到神庙祈祷,希望中国人不要打过来。
在新德里的大街上谣言四起,有的说中国军队已经占领了新德里的北大门提斯浦尔,大军即将南下。
还有消息说,中国军队的运输机群已经集结完毕,准备在新德里空降。
印度北部的各个邦政府已经开始组织居民撤退,并且炸毁了发电厂、水厂等机构,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不要把任何东西留给中国人。
这一招太熟悉了,俄国有这招拖垮了拿破仑和希特勒。
当时美国驻印度大使回忆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一个民族士气的瓦解。
”印度的广播电台终止了正常的波音,一天到晚播放印度国歌,印度似乎即将城破国亡。
二、印度为了得到军事援助,放弃了所有的尊严1。
一战被打回原形,看看1962年印度被教训的有多惨!

一战被打回原形,看看1962年印度被教训的有多惨!
展开全文
东方军事网 2017-12-05 16:10
可能很多人都不太清楚,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发生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外,其实还有一场战争,那就是1962年爆发的中印战争。
这场战争因为出于一些特殊的原因,现如今很少有看到记载。
但是最终的结果我们是知道的,中国军人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取得了胜利。
那这场战争印度被教训的有多惨呢?
首先,这场战争是1962年10月12日,由印度主动挑起的,所以中国刚开始并不想参与其中。
战争从10月20日,断断续续的一直打到了11月20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印度就宣布投降了。
据资料现实,这场自卫反击战中,印军被歼灭4383名军人,受伤1047人,缴获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其他大炮等军事武器不计其数。
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印度已经被弄怕了!
可以说,虽然当时的印度有着美国,苏联和英国的背后支持,但是与中国的实力仍然不在一条线上。
后来有一名军事专家这样评价了
这场战争,他称印度就相当于甲午战争时候的中国,可见当时有多么的惨!。
1962年中印战争有多难?战前毛主席曾问张国华:我们能不能打赢?

1962年中印战争有多难?战前毛主席曾问张国华:我们能不能打赢?1962年10月18日,面对印度三番五次的挑衅,毛主席紧急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对印策略。
当时,毛主席就已经下定决心,要开展对印自卫反击战;但他同时也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所以他的心里也不是很有底。
于是,他就找到了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的张国华,直截了当地问他:“我们打不打得赢呀?”张国华信心满满地说:“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打得赢!”印度的真实实力如何?它为何要屡次侵犯我国边境?对于印度的挑衅行为我国为何要屡次退让?对印自卫反击战又是怎么发生的,最后战争结果如何?炮制“麦线”占领土原本中印两国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山水相依的友好邻邦,“西藏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也是印度历代王朝所承认的基本事实。
但到了19世纪末,印度也受到了英国殖民者的无情侵略,并直接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占领印度后,为了长久地统治这颗“女王王冠上的明珠”,就提出了所谓的“三个缓冲区”计划,而中国西藏就是其中的一个“缓冲区”。
为此,英国先是在1888年,发动了侵略中国西藏的“隆吐山战役”。
袁世凯当时的清政府虽然无力抵抗,但还是颇有气节地在中印边界上树起了界碑,铭文宣告“中国领土自此开始”。
随后,英国殖民者又在1903年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逼迫清朝的驻藏大臣签订了所谓的《印藏条约》。
清庭获知条约内容后,就立即向英国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但在“弱国无外交”的情况下,清政府的抗议没有产生任何效果。
清朝灭亡后,袁世凯为了解决西藏问题,就主动提出要与英国政府谈判。
英国同意袁世凯的提议后,中英双方及西藏地方代表就在印度的西姆拉,召开了所谓的“西姆拉会议”。
但在会上,英方代表麦克马洪却突然拿出了一张地图,随意画了一条线,就我国西藏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划给了印度。
然后又把这张地图作为附件,附在了谈判条约里,逼着中国代表签字。
北洋政府即使再软弱无能,也不会同意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所以就让中国代表当场拒绝了麦克马洪的无理要求。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我军横扫印军,打出50年和平!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我军横扫印军,打出50年和平!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没过多久,西藏分裂势力便在印度等国的私下教唆中发生叛乱,对此我军果断出兵平定,而印军则趁着这个时机向中国境内发兵,直接侵占了我国部分领土。
处于这种情况下,我国边防军暂时选择了隐忍,却不曾想印军更加的嚣张跋扈,开始进一步蚕食中国边境领土。
于是在1962年,我国拍案而起,宣布发动对印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发生在我国刚成立不久之际,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都比较动荡,不过我国最终还是取得了一场势如破竹、淋漓尽致的巨大成功,我国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全方位打击了印度,而这段历史经验对今天的中国来讲,具有非凡的意义。
印度在同中国交战的过程中犯下了很多错误,政治方面尼赫鲁误判了,认为中国肯定会一味的退缩,万万没料到中国会反抗;军事方面参谋部的考尔缺乏实战经验,只是一味地奉承尼赫鲁,压根没有考虑到作战环境的复杂,制定了不切实际的作战计划,并且后勤也跟不上,军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又因为一直认为中国不会进行反击,所以印军在没有进行战前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入侵中国,导致战争打响后,印军压根没有心理准备,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持续时间还不到一个月,解放军就以极强的攻势猛攻印军,印军被打得溃不成军。
但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战争,还是一场关乎政治问题的战争,所以在11月21日这一天,中国政府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以及设立民政检查站,在第二天的零时便已经单方面全面停火,并撤军至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北20公里之外的地方,以免轻易引起军事上的冲突;此外,中国还将所有缴获的军用物资及俘虏归还给印度。
中国获胜之后主动撤军,表示中国这一场战争是一场正义之战,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为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经过这次战争,印军也深受打击,从此,这场战争便成为印军心中的耻辱,解放军也成功为祖国建立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印度军队溃不成军导致整个印度大乱阵脚,美国大使在华盛顿发表的的紧急报告表示:新德里的人们陷入了巨大的慌乱之中,对于一个民族士气崩乱的情景我还是头一次看到。
对印自卫反击战经验教训与启示

对印自卫反击战经验教训与启示
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自卫反击战,也被称为中印战争,是1962年发生在中印边境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和启示。
首先,这场战争告诉我们,边境争端可能会演变成全面战争,因此,国家之间应该通过对话和外交手段解决边境争端,避免冲突升级。
同时也需要加强边境防御,以防止类似的冲突再次发生。
其次,这场战争暴露了印度军队的一些薄弱之处,包括装备、训练和战术。
这提醒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作战能力,以确保国家的安全。
此外,这场战争也提醒我们,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至关重要。
通过外交手段,可以避免类似的冲突,并且在冲突发生时,可以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另外,这场战争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历史教训。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
总的来说,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自卫反击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这些教训,加强国家的边境防御,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加强外交关系,避免类似的冲突再次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九六二
1962年,在中印边界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俗称对印自卫反击战)。
对于这场战争,甚至于法国、以色列等国都高声赞叹“内行人的战争!”“潇洒至极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以阵亡722人、负伤697人、被俘0人的代价,击毙印军4383人、击伤1047人、俘虏准将以下3968人并缴获大量装备;但对于国人来说,这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因为在中国军队成功击溃侵略印军,直逼传统习惯边界线后,却主动无条件撤回至战前实际控制线(麦克马洪线)我方20公里以内地区,放弃了我们所声称的9.2万平方公里土地。
对于为什么撤军?又为什么撤回至麦克马洪线我方20公里以内地区?中国政府从未给出过明确的解释,唯一的答复就是周总理所说的“显示正义”(详见《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十个问题》第六个问题);而民间也是众说纷纭。
而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国际形势的严峻。
当时我国正处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围困当中,同时又与苏联关系破裂,可以说是处在前所未有的孤立之中。
而我们面对的印度则是得到了美苏两国以及其所领导的两大集团的极大支持,绝不完全统计,截止停战前,印度军队已经接受了来自苏联的13个陆军师和2个空军师的全套制式装备,以及来自北约的18个步兵旅的全套美式装备,并且仍有装备和物资在源源不断的运往印度。
此外,当时美军航母已经开赴孟加拉湾企图干预,而苏联也是重兵压境。
因此如果继续作战,中国将陷入史无前例的困境之中,而通过主动后撤,不仅使印度失去了继续战争的借口,而且也让美苏集团无话可说,避免了陷入被动的局面。
第二点,国内局势的困难。
当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的政策性失误,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生产大度下降,市场供应紧张,财政赤字激增;再加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
中国出现了大面积饥荒,粮食极度缺乏,人口非正常死亡十分严重。
与此同时,台湾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
不断加紧对大陆东南沿海的袭扰,酝酿着大举反攻和东山再起的图谋,造成了中国大陆前所未有的紧张。
此外,中国当时正在全力以赴研制核武器,而美苏都威胁要对中国“采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主动后撤不仅确保了将所有资源用于核武器的研制,加快了核武器的研制进程,而且可以减少美苏两大集团的敌视,有助于核计划在较小的风险下顺利完成。
第三点,后勤补给的艰难。
当时的中国军队虽然早已经不需要依靠老百姓的独轮车来运送给养了,但由于作战环境的特殊,大部分地区都是没有通公路的山区,于是后勤补给又得需要人力来完成了,而当地严峻的地理环境使得依靠人力完成补给变得十分困难;并且作战的主要物资都必须从数千公里外的中国内地运来,路途的遥远和时间的漫长可想而知。
而相反的,印度则可以依托平原优势,轻松的通过汽车、火车来运输物资,满足作战需要。
此外,即将到来的西藏的冬季,和由此带来的封山、封路问题,将会使得补给问题更加艰难。
最后,就是继续作战的风险性。
当时我方的参战部队主要是3万人的边防部队,虽然已经成功击溃入侵的印军,但那只是印度军队的很少一部分,如果继续进军,那中国军队在平坦的印度大平原上遇到的将会是人数在中国参战部队总人
数十倍以上的印度军队(不计国防动员部分),且他们装备有更多更先进的坦克、飞机;并且中国军队经过连续一个多月的战斗,战斗力已经达到了极限,继续战斗,对战士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而中国后方虽有百万大军,但真正能够集结到战区的也是寥寥无几,并且后勤补给也无法维持更大规模的部队。
因此,继续作战对我方军队是极其不利的,可能只是白白消耗。
综合以上几点,我认为毛主席做出的的在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主动撤回至战前实际控制线我方20公里以内地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十分明智、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