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论谏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下列对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原因,缘故。
B.以致天下怨谤也谤:诽谤,指责。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顾念,忧虑。
D.度义而后动度:计划。
2.下列对句中画横线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授之于有司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③不为侵官④为天下理财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和致怨五事。
B.作者文中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作者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招致怨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2017学年台州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质量评估

台州市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试题语文2018.01命题老师: 杜韦滨(玉环市楚门中学)刘强(黄岩中学)审卷老师: 董成立(台州中学)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 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徜徉在这古貌新颜的昔日皇家园囿(yòu),无论是年逾(yú) 古稀的老人,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B.商场如战场,为获取额外利润而囤(tún) 积商品,这样岩鬼崇崇的行为并非没有风险,因为提高了库存成本,折(sé) 本也是咎由自取。
C.和煦(xū) 的阳光照耀着这片闻名遐迩的古村落,虽然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但山青水秀,粉墙黛瓦,农家小院的生活依然那么惬(qiè) 意。
D.走出荫(yìng) 凉的胡同行大街上走,张道明没走多久就汗流夹背,待举步迈入店门时竟然一阶眩晕(yùn),定了定神以后,还是心有余悸。
阅读下向的文字,完成 2-3 题山谷深邃..,池塘清幽,一股清凉之气挟着荷叶的清香扑面而来。
荷叶密密地覆盖了水面。
[甲]它们交叠着,错落着,平铺着,针张着:以各种姿态被阳光照亮。
而那些盛开的片片花瓣,被片片荷叶衬托,由阳光与水光交映,粉红、碧绿的颜色更加扑朔迷离....。
[乙]古人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描绘的想必就是这种情景。
阳光不只..直接透耀着朵朵红花,同时还投射..到如一只只巨掌的荷叶上,跌落在绿叶间隙的水而上。
【丙】受了光的叶与水,轻轻摇见,微微动荡,隐隐起伏,并在摇晃与动荡中,把闪烁不定的光反射到娇艳的花朵上。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确的一项是()(3分)A.深邃B 扑朔迷离C.不只 D.投射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工厂的保安人员,不管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只要是履行安全保卫职责,就都必须参加安全生产知识和消防知识培训取得相应资格以后才能执勤。
杜牧《与人论谏书》原文及翻译

杜牧《与人论谏书》原文及翻译某疏愚于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
每见君臣治乱之间,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
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
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
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
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
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果食之,必死。
”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此乃常人之情。
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
”上不说。
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
拾遗张权輿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
”帝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
”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译文:我因懒散,才识粗浅、为人愚笨,不懂治世的机巧之心,只是喜欢读书,读了很多书。
每每读到君王与大臣、太平与动荡间,进谏的方式,(就)遥想那些进谏的人,对着墨舔着笔(书写谏言),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从而达到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醒悟就(情愿)自己被杀,家族被灭,只有这两种(方式),不思考折中的办法。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下册(五) 单篇梳理11 阿房宫赋

必修下册(五)《阿房宫赋》《六国论》复习重点1.积累并记牢“复”“幸”“取”“患”“殆”“易”“向”等重要实词及“焉”等重要虚词。
2.背诵两文,翻译重点句子。
3.掌握互文修辞和被动句式。
><单篇梳理11阿房宫赋微点夯实通读全文,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第1段)六王毕①( ),四海一,蜀山兀②( ),阿房出。
覆压③( )三百余里,隔离④( )天日。
骊山北构⑤( )而西折,直走⑥( )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⑦( )回⑧( ),檐牙高啄;各抱⑨( )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⑩( )。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⑪( )何虹?高低冥迷⑫( ),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完结,指为秦国所灭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殆尽光秃。
覆盖遮蔽架房建屋通达萦绕曲折随座、所雨后转晴分辨不清(第2段)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①( )惊②( ),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③( )不知其所之④( )也。
一肌一容,尽态⑤( )极妍⑥( ),缦立⑦( )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⑧( )掠其人,倚叠⑨( )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⑩( )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⑪(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忽然震响远得踪迹全无去姿态美好美丽久立抢劫,掠夺堆叠运送连续不断。
这里有“到处都是”的意思(第3段)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①( ),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②( )之粟粒;瓦缝参差③( ),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④( )之城郭;管弦呕哑⑤( ),多于市人之言语。
任务组三 微任务 特别关注翻译中容易以今律古的30个实词

微任务特别关注翻译中容易以今律古的30个实词[走进任务]实词是文言翻译中最重要的得分点。
为了考查考生对重要实词的精准理解,命题者通常会选用那些最容易让考生以今律古的实词来命题。
为此,考生千万不要先入为主,“今为古用”,应该紧紧结合语境确定其义。
本任务选择了出现频率较高又容易以今律古的30个实词译句,以提醒考生不可以今律古,要在语境中准确译出其义。
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并准确填出词义。
1.哀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
愈恐惧再拜。
(节选自韩愈《上张仆射书》)(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是所有的“哀”都是“哀伤”意,如上文中的“哀”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我希望您同情我的不足之处,怜悯我的愚昧,不惩治我的罪责。
(2)同情2.险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
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
(节选自杜牧《与人论谏书》)(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是所有的“险”都是“险恶”意,如上文中的“险”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都因为进谏的话迂腐,耸人听闻,抨击缺点、弊端,(从而)造成这个样子。
(2)耸人听闻3.亲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是所有的“亲”都是“亲人”意,如上文中的“亲”就是“________”意。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一、文言文阅读A.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B.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C.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D.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
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
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
(《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
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课本中其它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文本二中司马光分析了青苗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述怀·出关(唐)魏征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练习10:课内文言实词迁移训练(1)-【教考融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专练

练习10:课内文言实词迁移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每小题3分)封伦,字德彝,观州蓚人。
伦少时,其舅卢思道每言曰:“此子智识过人,必能致位卿相。
”开皇末,江南作乱,内史令杨素往征之,署为行军记室。
素将营仁寿宫,引为土木监。
隋文帝至宫所,见制度奢侈,大怒曰:“杨素为不诚矣!殚百姓之力,雕饰离宫,为吾结怨于天下。
”素惶恐,虑将获谴。
伦曰:“公当弗忧,待皇后至,必有恩诏。
”明日,果召素入对,独孤后劳之曰:“公知吾夫妻年老,无以娱心,盛饰此宫,岂非孝顺。
”素退问伦曰:“卿何以知之?”对曰:“至尊性俭,故初见而怒,然雅听后言。
后,妇人也,惟丽是好,后心既悦,帝虑必移,所以知耳。
”素叹伏曰:“揣摩之才,非吾所及。
”素负贵恃才,多所凌侮,唯击赏伦。
骤称荐于文帝,由是擢授内史舍人。
1.与“此子智识过人”的“识”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B.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C.相逢何必曾相识D.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2.与“必能致位卿相”的“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B.书问致简,益用增劳C.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D.一篇之中,三致志焉3.与“杨素为不诚矣”的“诚”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竭诚则吴越为一体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C.至诚高节,堙没无闻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4.与“盛饰此宫,岂非孝顺”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5.与“揣摩之才,非吾所及”的“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怀王悔,追张仪,不及B.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C.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D.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6.与“素负贵恃才”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答案与解析】1.与“此子智识过人”的“识”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B.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C.相逢何必曾相识D.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解析:选B文中的“识”意为“见识”,B项与之相同。
高考语文文言阅读《与友人论师书》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阅读《与友人论师书》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
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
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
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
直谅多闻,谓之三益。
不识仆之戆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节选自《与友人论师书》)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友人”老师的原因。
[答案]①自己的才学品德不足为师;②自己的能力不能引荐友人;③自己性格固执,不愿求人;④不忍心看到友人被世风迷惑。
【参考译文】您跟我不是一天的好朋友,却急于想以我为老师。
我自己思量,文章道德不足以成为您的老师,而权势能力又不足以去引荐提拔您。
如果想借助我来结交一两个有权势的官臣,我很少能成为援手,因为我浅薄而固执自保,不用私事去麻烦别人,朋友们都知道。
我本来不想自己犯错,又怎么忍心来让您犯错呢?如果您认为我粗通经史,可以准备草野鄙陋的意见供您询问,以后以平等的身份往来相处,就足够了。
正直、诚信、见识广博,叫作三种有益的朋友。
不知道迂愚刚直的我能不能攀附您,当您的一个益友呢?希望您裁断审察。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3分)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①。
”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
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倚才陵籍,为僚吏共嫉。
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畴,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
勃往省,度海溺水,痵②而卒,年二十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与人论谏书
[唐]杜牧
①某疏愚怠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
每见君臣治乱之间,兴亡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则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
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
□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
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
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
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
②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
果食之,必死。
”乙必曰:“我食之久矣。
汝谓我死,必倍食之。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
”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此乃常人之情,世多然也。
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③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
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
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④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
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
A.夫 B.然 C.则 D.故
(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谏者为了斗气,常夸大君王的错误。
B.谏者为了斗气,常变本加厉地进谏。
C.君王为了斗气,常夸大自己的本事。
D.君王为了斗气,常变本加厉地去做。
(3)对第②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扣住“常人之情”的“常”进行举例论证,事例典型。
B.以虚构的生活对话,类比臣子的谏诤之道,论证严谨。
C.运用对比,鲜明地突出了谏言夸大而不合常理的危害。
D.借助引用,证明因劝告进谏而招麻烦的情况比比皆是。
(4)第④段的论述在第③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
(5)杜牧的文章以富有气势著称,请以第①段为例加以赏析。
【答案】(1)B
(2)D
(3)C
(4)第③段以汉成帝纳谏的例子论证了循常之说比迂险之言更容易产生劝导效果,第④段则由朋友骨肉间的规劝推论到君臣尊卑间的劝
谏,进一步指出旁引曲释的重要性。
(5)参考角度:多用整句,铺陈夸张,多用四字句和数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