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
人教2011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_6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时期,汉朝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统一的朝代,其鼎盛时期则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局面。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汉朝初期的历史,面对秦末长期的战乱导致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汉初几代统治者都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政治清平,社会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条件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对视频等材料比较感兴趣,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对这一段历史都有所涉及,大多数七年级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中。
但是,这一时期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分析能力还不高,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的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2、过程与方法: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四、教学重点难点解决策略(一)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突出重点的方法:通过论从史出的方式,由教师引导、分析,再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二)难点:文景之治突出难点的方法:结合具体史料,同秦的暴政表现进行对比,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理解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五、教法学法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兴趣激励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视频观摩、分析归纳等学法,调动学生多重感官,达到“看——思——议”的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基础知识背记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楚汉之争 双方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 目的争夺国家统治权 结果经过垓下之战,刘邦取得最终胜利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2.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目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措施 劳动力 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措施 农业生产 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民族关系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易误警示1. 秦始皇统治时期实践的是法家韩非提出的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主张; 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实践的是道家学派提倡的“无为而治”。
2. 秦亡前,刘、项所领导的战争属于农民起义,是为了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秦亡后,楚汉之争属于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国家统治权的斗争。
3.“文景之治”政策 休养生息(汉文帝和汉景帝)楚汉 之争 刘邦 建汉休养 生息 文景 之治 经济困难 高祖 文帝、景帝 赋税和徭役措施 农业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赋税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 社会生活开放皇家专有的山林池泽,保障民众温饱;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影响手工业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 商业 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成为富商大贾;汉景帝时,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局面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 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它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知识拓展 秦亡汉兴的原因及启示(1)秦亡原因:由于统治者实施暴政,刑罚残酷,激起人民反抗;滥用民力,生产遭到破坏,社会矛盾尖锐。
(2)汉兴原因: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刑罚;休养生息,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促使社会安定。
人教统编2024年版第11课_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

课导读
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寓意?
瓦当是古代建筑中屋
“汉并天下”瓦当
西汉统一全国
顶每行瓦最前端的挡片, 起到遮挡和装饰的作用。 这两块西汉时期瓦当:一块 刻有“汉并天下”,另一 块刻有“与天久长”,反 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 “与天久长”瓦当 治久安的寓意。 长治久安
西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
汉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民无藏盖。
——(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 (第4册)1127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处于什么样状况)
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汉初,大臣陆贾在汉高祖面前经常谈论《诗》《书》中的治国 道理。汉高祖反感地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陆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乡(向)使秦已并天下 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汉高祖认为言之有理,让陆贾 专门著书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 吸取秦亡教训,施行仁义。
说一说大臣陆贾给汉高祖提出了怎样的治国建议。 汉高祖是否接受了这一建议,为什么? 接受了。因为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乱破坏了社会生产,社会凋敝。
刘邦君臣都亲历了秦朝的暴政,能够汲取秦亡教训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2.休养生息政策
历史解释:“休养”指休息调养,“生息”指繁殖人口。
休养生息政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元气, 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的建立
2.西汉建立
建立时间:
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建汉立高者祖:刘邦
(前256—前195)
摘自星球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第31页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_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31页)

☞公元前196年的一天,刘邦衣锦还乡。 在宴请乡亲父老时,他一边敲击乐器, 一边吟诵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 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就是《大风歌》。诗句体现了刘邦当 上皇帝后的志得意满,以及对严峻现实 的担忧。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他面 临怎样的统治局面?又有哪些担忧?带 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史记·高祖体纪》书影
新课标新教材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022版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楚汉之争、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 治”,知道西汉从建立、发展的变化及原因。
新课标新教材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CONTENTS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秦亡前后刘邦、项羽的战争性质的变 化,了解楚汉之争及其过程。
——班固《汉书·食货志》
结合材料思考,西汉初期是种怎样的社会状况?造成这样的原因?
状况: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二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汉初形势 此时汉高祖刘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他采取哪种措施?
1 背景: 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2.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 用。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3.掌握推动“文景之治”出现的措施,了解“文 景之治”的表现,认识“实行仁政”的重要性。
三.“文景之治”
教学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新课标新教材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农民阶级
封建统治 阶级
反抗秦暴政的 秦末农民战争
统治阶级内部 争夺帝位战争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PPT课件 (5)

秦始皇
1、统一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称始皇帝,中央设三公,地方实行郡县制。 2、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对文字、货币、度量衡以及车道等实行统一规范。为抗御匈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 3、但焚书坑儒,穷奢极欲,严刑苛法,秦始皇为秦朝的二世而亡埋下了祸根。 与秦始皇相比,汉武帝的政绩主要表现于
1、开拓边疆、发展经济、弘扬儒学等方面。 (1)开拓边疆:派卫青、霍病北击匈奴,巩固西汉北部边郡;河西屯田,开通了河西走廊;在西南夷与东胡设置郡县,开 发了西南与东胡地区的经济与文化。(2)发展经济:改铸五铢钱,由中央统一铸造和发行货币;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 黄河,保证农业生产。
(3)弘扬儒学:发展经学,儒家学说得到扬;创建太学,确立中国古代官学制度。 由此看来,汉武帝是古代中国杰出的帝王,他为西汉王朝的强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卫青、霍去 行河西屯
病北南诸 打败匈奴 国归顺西汉,左部,在 汉族官史 在东北建 西南办学校 立行政机构
措施
铸造钱币 兴修水利 重视经书 建立太学
内容
下令废半两钱, 改铸五株钱
开凿六辅渠和 白渠,治理黄 河
重视经书的重 写,鼓励各地 献书
设置五经博士, 给博士配置弟子, 办太学
影片
图片 地图
1.思考一下,汉武帝为什么能打败匈奴?
答1)当时的西汉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2)卫青、霍去病等汉军将士英勇善战。
2、汉武帝时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经过汉初几代人的努力,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雄厚,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他还把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 央,统一铸五铢钱。 (3)汉武帝鼓励推荐人才,破格录用有才能的人。 (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5)在汉武帝时,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时空观念:掌握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时间背景,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2.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历史资料,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过程及特点。
教学反思
首先,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我最大的收获。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提出自己的观点,这表明他们已经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有了深入的理解。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讲解楚汉战争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战争的复杂性和策略的理解存在困难。这可能是因为我对战争的讲解不够深入,或者是我没有提供足够的历史背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深入讲解,并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3.历史解释:能够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影响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解释。
4.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人文素养:通过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国家观念和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西汉的建立过程:学生需要掌握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包括楚汉战争、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3)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彼此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4)角色扮演法:教师引导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初一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归纳在初一历史课程的第11课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一、项羽与刘邦的争霸战争在中国历史上,项羽与刘邦的争霸战争是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
这场战争发生在西汉初期,项羽和刘邦是当时两个重要的势力领袖。
他们之间的争斗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同时也标志着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二、郦山之盟郦山之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个重要事件。
两人在郦山会面并达成协议,约定共同对抗秦朝的统治。
这个盟约的签订对于他们后来的合作非常关键,也对整个争霸战争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垓下之战垓下之战是争夺天下的关键战役之一。
这场战役发生在垓下,项羽和刘邦的军队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最终,刘邦因运筹帷幄的智慧和军事战略的优势,成功击败了项羽,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四、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刘邦在战胜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君主。
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巩固了统治地位,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西汉王朝的建立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汉文帝时期的改革汉文帝是西汉王朝的一位重要君主,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被称为“文景之治”。
他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减少税收负担、加强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成为了国家最高学术思想。
六、汉武帝时期的外交政策汉武帝是西汉王朝的一位杰出君主,他的外交政策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
他通过加强对西北地区的控制,扩大国土,并与匈奴进行了多次战争。
此外,他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发展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
七、岳飞与南宋抗金战争岳飞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英雄人物,他领导军队与金朝进行了坚决的抗争。
岳飞在南宋抗金战争中屡战屡胜,对抗金兵的侵略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由于内部的政治斗争和阴谋,他最终被宋高宗所杀。
八、秦始皇的统一与变法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君主。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国家的统一,如推行统一的文字、货币制度和法律制度。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罢黜百家,尊崇儒
儒”;采用法家思想,
的不同点 文化
术”;兴办太学
崇尚法治
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皇帝和杰出的政治家;都在政
相同点 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
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命题点:秦统一中国
★(2022·甘肃省卷)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
公元前 60 年,西汉朝廷设置西西域域都都护,标志着西
西域都护 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护
对西域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
的管理 班超经
与汉朝建立联系,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
营西域
大秦(即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考点 7: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七上第 15 课 P72-78)[2022·甘肃省卷 18(3), 2020·甘肃省卷 15(2),2019·甘肃省卷 13(2)]
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考点 1:秦统一中国(七上第 9 课 P44-49)(2022·甘肃省卷 2,2020·甘肃 省卷 2,2019·甘肃省卷 2)
课标要求: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
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公元前 230 年—前 221 年,秦秦国国先后攻灭韩、赵、魏、
影响 (2)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张陵创立的五斗米
道教
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道教和
佛教
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丝绸绸之之路传入中国,佛教 佛教 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路在社会、思想、文学以
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①要求学生知道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的主要史实,如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发河西、西南夷、东胡等地区,铸五铢钱,兴修水利工程,弘扬儒学,举办太学等基础知识;②了解年号和古代纪年的换算方法。
2.能力培养①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归纳汉武帝稳固大一统局面以及发展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整理、分析、归纳历史知识和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让学生上台讲述相关的历史小故事,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①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在经济发展、政权稳固和军事力量强大基础上取得的,战争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以安定,生产得到发展。
②使学生懂得,国家的强盛既要靠政治稳定和军事实力,也依靠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③汉武帝年间由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教学要点〗1.重点汉武帝时期稳固大一统局面的努力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2.难点如何正确、准确地评价汉武帝一生的功过。
〖教学建议〗1.稳固大一统局面①帮助学生认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稳固,对边疆的开拓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北击匈奴,河西屯垦,西南开边,东北势在拓展,西汉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与管辖,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也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②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小故事,既能激发学生广泛阅读课处读物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学到古人居功不傲的优秀品质,受到为国忘私的传统美德教育。
③基础较好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评价西汉同匈奴的战争?从战争的目的和作用分析,西汉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战争。
但必须向学生说明,西汉同匈奴的关系,是国内民族之间的关系,尽管汉匈两族统治者间有较大的战争,但两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是十分频繁的,如通过“通关节”互相交换货物,匈奴的牲畜和皮毛注入汉朝,汉朝的丝绸和食物注入匈奴。
为此民族融合、各民族间友好相处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④应向学生说明,河西走廊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交流通道,汉武帝是关键的历史人物。
为击败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中原王朝首次在河西设郡(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
西汉对西域的经营,是古代中国开发大西北的第一步。
⑤如条件允许,可将秦汉时期的匈奴关系进行如下梳理:时期政策具体内容(略)⑥关于西汉同“西南夷”的关系,应向学生介绍汉朝西南夷所指称的地区和对象。
并提问:“夜郎自大”成语的由来,在讲述西汉王朝开发西南的同时,可联系现实向学生简介西部大开发。
⑦措施北击匈奴河西屯边西南开边东北拓展内容(略)2.经济与文化措施①结合课文插图,向学生说明王铢钱的铸造是国家铸币的开始。
学习基础好的学校,可适当补充五铢钱的由来,以加深学生对五铢钱的认识。
②在地图上指出战国秦汉时期关中著名的水利工程,并列表说明:水利工程名称水利工程地点水利工程功效都江堰成都以北,灌县境内防洪、灌溉田地300多万亩郑国渠咸阳附近灌溉田地400多万亩六辅渠郑国渠上游南岸灌溉高地田亩白渠郑国渠的南面灌溉田地黄河以后80多年中,黄河没有发生过大水灾可适当介绍《史记•河渠书》中有关汉武帝兴农治水的史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利建设是国家的百年大计。
③如条件许可,讲述汉武帝弘扬儒学、举办太学时,可行当补充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等知识以及长安太学和规模和教学方式等,让学生对古代教育略知一二。
④讲完“轮台罪已诏”后,引导学生回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结合汉武帝的政绩,再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秦始皇汉武的比较讨论,还可将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与汉武帝进行比较,让学生懂行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的原因,从而对汉武帝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⑤引导学生比较秦朝与西汉疆域的四至,说明西汉是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国家之一。
措施铸造钱币兴修水利重视经书建立太学内容下令废半两钱,必铸五铢钱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重视经书的重写,鼓励各献书设置五经博士,给博士配置弟子,办太学3.年号和古代纪年方法①介绍年号的演变与发展历史,如条件允许,可适当补充介绍“谥号、庙号、尊号”等知识。
()②有关漏壶计时,可利用插图向学生介绍其原理及功能,并指出:课文插图中的漏壶是至今出土最完整而又有纪年的漏壶。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教学实录〗〔复习旧课〕(约2分钟)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汉朝的历史,将同学们将书翻到: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阅读教材〕(约10分钟)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采点布点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
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汉武帝(刘彻)开拓北击匈奴河西西南夷东胡卫青霍去病屯田夜郎、滇国乌桓、鲜卑经济铸造钱币兴修水利五铢钱六辅渠、白渠、黄河文化献书董仲舒五经博士太学轮台罪已△布点小结本课以汉武帝为主线,强调统一国家的巩固。
经过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刘彻当政时期,人口增值,经济富庶,国家强盛,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奋发有为的汉武帝,积极开拓,自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学生述点都比较差,大部分的学生把主要的精力集中于卫青、霍去病两个人的故事上,对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几乎就没有同学注意到)〔分层推进〕(约20分钟)△再读教材△快速提问①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阶段是谁在位时期?(汉武帝刘彻,指导学生课本中的图片:汉武帝像)②有关汉武帝反击匈奴的问题⑴汉武帝为什么要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秦汉以来,匈奴不断南下骚扰,北部边郡不得安宁)⑵汉武帝为反击匈奴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积蓄了足够的粮食、钱财和战马,训练了勇敢善战的士兵)⑶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几次对匈奴的战争?(三次)⑷统帅是谁?(卫青、霍去病,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小字,补充有关卫青、霍去病的故事)⑸结果怎样?(汉军取得了胜利,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北部边郡得以安宁,并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各地的通道)⑹打败匈奴后,汉武帝为经营西域采取了哪些措施?(河西设郡、兴修边塞、续修长城、河西屯田)⑺以上四项中,标志着西汉王朝对西域的经营开始的是什么?(河西屯田)⑻河西屯田的目的是什么?(为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⑼河西屯田的方法是什么?(迁徙内地的汉族人民前往河西。
以上两点也是我们把河西屯田作为西汉王朝开始经营西域标志的原因)③“西南夷”⑴什么叫“西南夷”?(西汉时期,今四川西南、贵族、云南等地居住着许多语文、风俗、习惯不同的少数民族,统称“西南夷”)⑵“西南夷”中较著名的有哪些?(夜郎、滇国。
指导学生回忆成语“夜郎自大”,“滇”是现在哪个省的简称)⑶西汉王朝对“西南夷”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顺西汉,接受朝廷的管辖;汉族官吏在西南地区举办学校;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到西南)④“东胡”⑴什么叫“东胡”?(汉初,东北地区居住着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称作“东胡”)⑵汉武帝时,乌桓族被霍去病迁到哪里?(上谷、渔阳、辽东等地)⑤经济措施⑴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经济上的头等大事是什么?(铸造钱币、兴修水利、)⑵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除半两钱,改铸什么?(五铢钱,700多年间成为我国标准铸币)⑶汉武帝时,在关中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了哪两条渠?(六辅渠、白渠)⑷汉武帝时,经过大规模整治的黄河,在以后多少年中没有发生过大水灾?(80年)⑥文化⑴秦始皇焚书使儒家经书惨遭厄运,汉初诸帝采取了什么政策?(重视经书的重写,并鼓励各地献书)⑵谁向汉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的建议?(董仲舒)⑶为大力发展儒学教育,汉武帝设置了什么职位,让其传授弟子?(五经博士)⑷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是什么?(太学)⑸西汉末年,太学已经有多少人的规模?(一万多人)⑦什么叫年号?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年号是从谁开始的?(年号是帝王用来纪其在位年代的名号。
汉武帝。
写出“庙号、谥号、尊号”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处理问题①卫青、霍去病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什么启迪?一人人怎样才能建功立业?激励学生树立为国家、这社会作贡献的志向。
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须有刚毅顽强、百折不挠、奋发上进、公而忘私的精神。
②与秦始皇相比较,你认为汉武帝是怎样一位帝王?评价历史人物的四要素:⑴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⑵要注意历史人物实践活动和主要业绩;⑶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观点;⑷要注意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补允有关史料,让学生自由发言。
〔贯通评价〕(约3分钟)汉武帝年间由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大一统”简单地说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资料:《史记》孝武纂极,四海承平。
志尚奢丽,尤敬神明。
坛开八道,接通五城。
朝亲五利,夕拜文成。
祭非祀典,巡乖卜征。
登嵩勒岱,望景传声。
迎年祀日,改历定正。
疲秏中土,事彼边兵。
日不暇给,人无聊生。
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资治通鉴》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汉书•食货志》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而民去本。
天下虚耗,人复相食。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他晚年所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五册)•第四节武帝末年的社会动荡及其转机面对连年征伐造成海内虚耗、社会动荡的局面,武帝晚年颁布了著名的轮台诏,“梅征伐之事”,承认自己的政策过失。
时值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遣重合侯马通率四万骑击匈奴,又令开陵侯率楼兰等六国兵攻击依附于匈奴的车师,与马通军相配合,车师玉投降。
于是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上奏,提出增派军卒到西域渠犁、轮台一带屯田,再“募民壮健有累重敢徙者诣田所,就蓄积为本业,益垦溉田,稍筑列亭,连城而田,以威西国,辅乌孙”。
西域前线又传来贰师将军事广利以军降匈奴的消息,汉武帝折损大将和众多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