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城市化人口迁移地推拉理论前言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地极其复杂多变地转化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全面转型和变迁地过程.这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并向城市集中地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在空间数量上地增多,在区域规模上地扩大, 在职能和设施上地完善, 是城市地经济关系、居民地生活方式以及人类地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地过程.发达国家地城市化水平目前已经超过 , 全世界已有地人口生活在城市里.社科院蓝皮书指出,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地比重将超过,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根据一般规律分析,世界城市化地速度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技术进步、总人口增长、大规模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以及人口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移动等五种主要因素.一、城市化发展地代表性理论城市化发展理论历来是科学研究地热点,从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理论地理论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地不断深化.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结构理论包括刘易斯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地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地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舒尔茨地农民学习模型、钱纳里·塞尔昆地就业结构转换理论;人口迁移论包括推拉理论、人口迁移转变假说、配第克拉克定理;非均衡增长论包括佩鲁地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地中心边缘理论、缪尔达尔地循环累积论、赫希曼地非均衡增长理论;生态学派理论包括田园城市论、古典人类生态学论、有机疏散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论、山水城市论等.城市化以人为中心,人口迁是移城市化地关键与核心.在众多城市化理论中,人口迁移论对城市化中人口地变迁有着重要地现实指导意义.二、人口迁移地推拉理论推拉理论地起源可以追溯到世纪.最早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地学者是英国地雷文斯坦().他在年地《人口迁移规律》一书中提出了七条人口迁移规律:.人口地迁移主要是短距离地,方向是朝工商业发达地城市地;.流动地人口首先迁居到城镇地周围地带,然后又迁居到城镇里面;.全国各地地流动都是相似地,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每一次大地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作为补偿地反向流动;.长距离地流动基本上是向大城市地流动;.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流动率要低得多;.女性流动率要高于男性.雷文斯坦地观点被认为是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地渊源.系统地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则是唐纳德·博格( . . ) 于世纪年代末明确提出地.其主要观点为: 从运动学地观点看,人口转移是两种不同方向地力相互作用地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地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地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地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地负面消极因素.在人口迁出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地“推力”,把原居民推出其常居住地.产生推力地因素有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地失业与就业不足、较低地经济收入水平等.必须指出,在迁出地存在“推”人口转移地因素地同时,也存在“拉”人口地若干因素,如家人团聚地快乐、熟悉地社区环境、在出生和成长地长期形成地社交网络等.只不过比较起来,迁出地地“推”地力量比“拉”地力量大,占有主导地位.同样,在转入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地“拉”力把外地人口吸引过来.产生“拉”力地主要因素是:较多地就业机会、较高地工资收入、较好地生活水平、较好地受教育地机会、较完善地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较好地气候环境等.与此同时,转入地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人口转入地“推”地因素,如转移可能带来地家庭分离、陌生地生产生活环境、激烈地竞争、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综合起来,转入地地“拉”力比“推”力更大,占有主导地位.“推—拉”理论认为,从农村向城镇地转移可能是因为城镇有利地经济发展造成地,也可能是因为农村不利地经济发展而产生.正如世纪英国农民被圈地运动推向城镇一样,东印度农民迁往加尔各答,也主要是由于农村情况日益恶化,而不是加尔各答本身有特别多地就业机会.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地迅速增长,如圣保罗和内罗毕,可能至少部分归因于城市对农民地“拉力”作用.后来美国学者李()发表了一篇名为“移民人口学之理论”地论文,文章在巴格内理论基础上,认为流出地和流入地实际上都既有拉力又有推力,同时又补充了第三个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主要包括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地差异,以及移民本人对于以上这些因素地价值判断.人口流动是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地结果.三、推拉理论地现实意义“推—拉”理论是最为全面、更能解释关于人口城乡迁移特别是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动因地理论.按照“推—拉”理论地观点,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地过程,简单地说,是市场机制自发地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地过程.不过,农民工本身既是理性地经济人,也是劳动力资源地物质承担者,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就是农民工同时作为理性地经济人和作为劳动力资源地双重身份在行业和地区间地自由流动,这既是农民工重新选择就业地过程,也是劳动力资源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地过程.农民工自身地价值选择和劳动力资源地逐利性决定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地方向和数量.从农民工个体来看,他地价值选择过程和流动就业过程是市场中同时存在着地推力和拉力共同作.。
人口迁移理论

在20世纪末,人口迁移的实证研究继续得到加强,而 且注意到自由迁移以外的其他迁移模式,更系统地探讨国 籍人口迁移问题。
17
3.1人口迁移的宏观理论
西方学者的迁移理论,不是一个完整的成严密体系的 “迁移理论”。西方现有的迁移理论,实际上是由许多互 为补充的理论观点组合在一起的,而且基本上只研究自由 或自愿迁移,而很少研究原始迁移一些迁移,如 指令性迁移等。
12
2.2国内人口迁移的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迁移成为社会 各界众所关注的问题,吸引了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 地理学等学科众多学者的关注。
杨云彦(1998)认为,70年代末以来关于中国人口迁 移的研究经历了起步、迅速扩散和稳定发展三个阶段,研 究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对迁移进行综合性研究,主要包括全国或地区性人 口迁移的状况、过程、流向及其结构特征,以及迁移的一 般理论与方法等内容; 第二,对人口流动、暂住人口、民工潮等课题的研究; 第三,专题研究,包括环境移民、开发移民、库区移民、 婚姻迁移、跨国迁移和流动等。
本地劳动力不愿在辅助部门工作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 是工资结构上涨的刚性,在工会组织的压力下,主导部门的 工资只能上涨,不能下降,如果低级部门的工资上涨,主导 部门的工资相应上涨,因此为了解决工资通胀问题,有必要 引入低成本的劳动力;二是动机问题,本地劳动力不仅追求 高工资,而且追求名声和社会地位,不屑干辅助部门的工作; 三是经济二元性,主导部门技术密集,要求劳动力就业相对 稳定,而辅助部门劳动力就业不稳定;四是劳动力供给结构 的问题,在城市或发达地区的辅助部门,劳动力原来主要依 靠妇女和年轻人,现在这些人口也已转到主导部门工作,需 要由迁移劳动力来补充。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2部分 第1章 课时42 人口迁移

课时42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2.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人口机械增长(1)概念: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2)影响①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出区。
②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推拉理论(1)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2)任何一个地区都同时存在某些促使人口迁出的推力因素和某些吸引人口迁入的拉力因素。
(3)不同的人作出迁移决策时,往往考虑不同的因素。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①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
②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国际人口迁移时间特点迁入区迁出区19世纪以前集团性、大规模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规模减小、方向不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成为主要形式欧洲、北美、西亚和北非拉丁美洲近年来战争移民欧洲西亚、北非2.国内人口迁移(1)改革开放以前: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20世纪50年代,国家有组织地移民边疆的各类人员达百万之众。
(2)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吸引大量内陆人口迁入。
概念辨析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①户籍人口:指我国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在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常住户口的人,主要用于户籍行政管理。
②常住人口:指经常在某行政区域内居住达半年及以上人口,既包括有户籍且实际居住的,也包括无户籍但实际居住的人口,反映的是实际居住人口的情况。
“推——拉”假说的验证

“推——拉”假说的验证“推——拉”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拉文斯坦的“迁移定律”。
E.G. Raven stein(1885, 1889)认为人们进行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并对人口迁移的机制、结构、空间特征规律分别进行了总结,提出著名的人口迁移七大定律。
Burge于1969年提出人口迁移的推拉模型。
1983年,赫伯尔第一次系统总结了“推拉”理论概念,他认为人口迁移是由一系列“力”引起的,一部分为推力,另一部分为拉力。
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由于迁出地的推力或排斥力和迁入地的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Lee(1966)在其《迁移理论》一文中系统总结了“推力——拉力”理论。
他将影响迁移行为的因素概况为4个方面:(1)与迁入地有关的因素;(2)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3)各种中间障碍;(4)个人因素。
然而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在如今城市化进程当中,伴随着大量的人口迁徙,而且主要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致使城市间的人群流动量迅速增加。
为了验证推拉假说,证明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迁移确实是由于农村的推力与城市的拉力造成的,我对学校周边及红星菜市场附近一共12个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的城市外来人口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
下面将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的讨论分析并做出总结。
案例一被调查者:熊德春,男,48岁,已婚工作:卖水果家乡:湖南省益阳市龙光桥镇月心桥村来到城市的原因:1、城市经济较为发达,人口多,比较好做生意,也比较好找工作;2、城市的学校多,教学条件较好,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离开家乡的原因:1、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扶持政策不够完善;2、农村工作种类单一,收入低且不稳定;3、农村的教学条件、环境相对落后。
对目前工作与生活现状的满意程度:满意今后的打算:希望通过努力工作能让自己的收入高点案例二被调查者:王菊香,女,42岁,已婚工作:从事餐饮业工作家乡:湖南省津市市保河堤镇大山村来到城市的原因:城市里有亲戚,来城市发展可以有个照应。
推拉假说的验证

“推-拉”假说的验证作者:李旭亮班级:城规0901学号200917020116指导老师:董力三“推-拉”假说最早是伯格等人从宏观上分析了影响人口迁徙的经济原因而提出的。
伯格认为,人口迁徙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推-拉”假说从综合因素考虑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今的中国正大刀阔斧地推进城市化进程,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人口迁徙,城市间人群的流进流出空前频繁,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来到异乡生活定居,原因是否符合“推-拉”假说呢?要验证这个假说,最可靠的方法莫过于走访那些迁入迁出的人。
这个工作看似浩瀚庞大,实则有规律可循。
首先,“推-拉”假说旨在研究乡村-城市人口迁徙的动因。
平行迁徙,即从农村到农村或者在级别相当的城市迁徙是不列入研究范围的,这些行为本身对城市化的研究也没有太大意义;至于乡村-城市的流动,以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逆城市化现象尚不成气候,所以调查可以限定在乡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即简化为调查人们“进城”的原因。
其次,从乡村到城市的迁徙群体性很强。
城市化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个案,很多人可能现在从事的职业性质不同,但他们进城的原因却可以归为一类。
对一类人中的某一个体调查,以点带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虑到不同城市拉力大小不同,不同地区推力亦有强有弱,所以验证假说,我认为要选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人群调查,方有说服力。
为此,我从熟悉的湖南省和河南省选取调查了共十个案例,从不同侧面来验证假说的可信与否。
案例一受访者简介:李祯源,男,25岁,未婚职业:中石化职工迁徙路径:河南漯河农村-河南洛阳-北京迁徙原因:首先是在洛阳找到工作,而后由于公司调度,落户北京案例二受访者简介:谢恩喜,男,45岁,已婚职业:企业咨询公司经理迁徙路径:广西某村-长沙迁徙原因:长沙自主创业案例三受访者简介:苏阿朋,男,49岁,已婚职业:洁具销售批发迁徙路径:广东潮州-许昌迁徙原因:年幼时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很早便“北漂”创业案例四受访者简介:刘燕,女,28岁,已婚职业:经营长沙河西一个家庭旅馆迁徙路径:宁乡-长沙市迁徙原因:城市提供的服务更多案例五受访者简介:孙先生,男,48岁,已婚职业:许昌许继集团经理迁徙路径:东北某地-许昌迁徙原因:国家战略需要案例六受访者简介:马新力,男,37岁,已婚职业:郑州锅炉厂职工迁徙路径:许昌市许昌县-郑州金水区迁徙原因:家里做农活劳动力有剩余,来城市发展案例七受访者简介:潘女士,女,48岁,已婚职业:私营公司会计迁徙路径:许昌市长葛县-许昌市魏都区(主城区)迁徙原因:随丈夫进城做事案例八受访者简介:朱镇江,男,29岁,未婚职业:企业团队助教迁徙路径:湖北枝江某村-新加坡-广州-长沙迁徙原因:职业需要案例九受访者简介:李姓大爷,男,71岁,已婚职业:无迁徙路径:许昌市许昌县-宁夏石嘴山市迁徙原因:参军后定居于此案例十受访者简介:刘美霞,女,36岁,已婚职业:送报纸,其他兼职迁徙路径:许昌市许昌县-许昌市魏都区(主城区)迁徙原因:征地补偿观察案例,我们可以看得出,符合“推-拉”假说的有一、二、三、四、六、八,其中,案例三和六是农村推力的结果,案例一、二、四是城市拉力的结果。
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理论

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理论推力和拉力这一对力,源自美国学者伊沃里特·S·李(Everett S.Lee)的人口迁移推力—拉力理论。
李的理论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影响迁移的因素、迁移量、迁移的流向和迁移者的特征。
1.影响迁移的因素。
根据李的解释,影响迁移的因素包括四种,即迁出地的因素、迁入地的因素、中间阻碍因素和个人因素。
任何一个地区都同时存在某些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和某些排斥人口迁入的因素;当然,也有一些因素对某些人来讲,是无关紧要的。
人口的迁移正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通常,人们对迁入地和原居住地各种因素的评价,会受到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个人生命周期的影响。
例如,适宜的气候对每个人都可能是拉力因素;好的教育设施对学龄儿童的父母可能是拉力因素,但对没有孩子的人来说则可能是推力因素,因为维持好的教育设施,意味着纳税人将要多纳税。
迁移还受迁入地和原居住地之间各种中间阻碍因素,如距离和迁移成本的影响。
最后,迁移还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的性别、年龄、个性、文化水平、敏感程度、对其他地区的认识程度、与外界接触的方式等等,都会影响他对原居住地和迁入地的评价,从而影响其迁移决策。
2.迁移量。
李认为,人口迁移的流量受以下因素的制约。
(1)在一定地区范围内,人口迁移的流量随各个地方之间差异的程度而变化。
地区间的差异程度越大,则迁移流量越大。
李的这一论断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地区间差异程度越大,人们通过流动而获得的机会越多。
但是,当地区间的差异程度大到使人难以适应的时候,迁移就根本无从谈起了。
(2)人口迁移的流量随迁出地和迁入地人群之间的差异而不同,如果迁出地和迁入地人群间的同质性高,如种族、宗教、教育、收入、信仰等越相似,则迁移量越少。
李的这一论断是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之上的。
从个人的角度讲,迁移是为了通过在空间上的移动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潜能;从社会的角度讲,迁移是实现地区间人才交换的重要手段。
基于推拉理论视角下人口流动对凉山州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300基于推拉理论视角下人口流动对凉山州城镇化发展的影响◎龙瑞摘要:在有关人口流动的理论研究视角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推拉理论,这一理论将人口流动看作是由 “推力与拉力”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并将经济因素作为人口流动的动因。
人口流动及城镇化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文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基于推拉理论视角下分析人口流动对凉山彝族自治州城镇化发展的推拉因素。
关键词:推拉理论;凉山州;人口流动;城镇化一、理论背景(一)推拉理论推拉理论是研究人口流动以及迁移的重要理论之一,这种理论构建考虑到联结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社会机制的推拉作用,也兼顾了流动人口这一具有主体能动性群体的理性选择,中间因素在推拉中起到阻碍作用还是调节作用,仍有待商榷,但这种推拉理论对人口流动的路径或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解释力,并对国内的学者分析我国的人口流动现象发挥了较大的启发。
(二)推拉理论视角下人口流动对城镇化的影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转移是伴随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现象,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将逐渐向城市转移,这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也是在有效配置经济增长资源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探究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二、基于推拉理论视角下对凉山彝族自治州现状分析(一)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口流动特点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导致了人口分布不均衡,大量人口迁出。
由凉山彝族自治州 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数据可知,凉山州人口主要分布在安宁河流域地带,其中西昌市、会理县及会东县三个地区的人口最多,占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总人口的33.21%,接近全州人口的三分之一。
安宁河流域的“五县一市”地区人口占了全州人口的 49.45%,接近全省人口的 1 /2,可以看出安宁河流域是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口的主要聚居区。
推拉假说

“推——拉”假说的验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速,进城务工的人数越来越多。
打工村在我国比比皆是,许多村庄剩下满村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
为什么数以亿计的务工人员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城市务工。
为证实伯格的“推——拉”理论,我们通过问卷的形式,随机调查了十位从农村进城务农的人,探究“推——拉”假说是否成立。
一、“推——拉”假说的内容伯格的“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工业革命使城市现代工商业兴起,为外来移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更好的文化和教育机会等都构成了吸引人口迁入的拉力;而农业机器的使用、农村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环境恶化、受教育机会和发展前途收到限制等都属于人口迁移的推力。
李对“推——拉”假说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将影响迁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4个方面:与迁入地有关的因素、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各种中间障碍和个人因素。
二、调查结果总结1、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户籍所在地费婷19 女初中服装导购常德津市徐文革44 男初中商场保安郴州永兴泰维斯亚26 男初中烤羊肉串新疆和田李铎22 男高中个体摊贩益阳桃江王小双23 女初中服装导购株洲醴陵刘鸽22 女初中服装导购株洲醴陵刘丽19 女初中服装导购长沙岳麓李继华29 男高中理发师永州祁阳王为强 27 男 高中 理发师 江西九江李建 26 男 高中 货车司机河南 洛阳2、生活状况有调查问卷反映的内容可以看出,进城务工的人普遍从事技术水平低的职业,如服装导购等。
下面附月收入统计图三、调查结果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对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的原因进行了统计进城务工拉力示意图进城务工推力示意图由以上两图可以简单了解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城市的优势,基本就是农村的劣势,这些都可成为他们进城的推力,所以推拉形式是相对存在的。
分析得出,经济差异是引发推拉相应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生活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前言
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转化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全面转型和变迁的过程。
这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并向城市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在区域规模上的扩大, 在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 是城市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目前已经超过70% , 全世界已有55% 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
社科院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
根据一般规律分析,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技术进步、总人口增长、大规模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以及人口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移动等五种主要因素。
一、城市化发展的代表性理论
城市化发展理论历来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从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理论的理论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结构理论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的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舒尔茨的农民学习模型、钱纳里·塞尔昆的就业结构转换理论;人口迁移论包括推-拉理论、人口迁移转变假说、配第-克拉克定理;非均衡增长论包括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边缘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生态学派理论包括田园城市论、古典人类生态学论、有机疏散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论、山水城市论等。
城市化以人为中心,人口迁是移城市化的关键与核心。
在众多城市化理论中,人口迁移论对城市化中人口的变迁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最早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的学者是英国的雷文斯坦(E.Ravenstien)。
他在1880年的《人口迁移规律》一书中提出了七条人口迁移规律:1.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短距离的,方向是朝工商业发达的城市的;
2.流动的人口首先迁居到城镇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居到城镇里面;
3.全国各地的流动都是相似的,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4.每一次大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作为补偿的反向流动;
5.长距离的流动基本上是向大城市的流动;
6.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流动率要低得多;
7.女性流动率要高于男性。
雷文斯坦的观点被认为是人口转移“推—拉”理论的渊源。
系统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则是唐纳德·博格( D. J. Bogue) 于20 世纪50 年代末明确提出的。
其主要观点为: 从运动学的观点看,人口转移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消极因素。
在人口迁出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推力”,把原居民推出其常居住地。
产生推力的因素有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的失业与就业不足、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等。
必须指出,在迁出地存在“推”人口转移的因素的同时,也存在“拉”人口的若干因素,如家人团聚的快乐、熟悉的社区环境、在出生和成长地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等。
只不过比较起来,迁出
地的“推”的力量比“拉”的力量大,占有主导地位。
同样,在转入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拉”力把外地人口吸引过来。
产生“拉”力的主要因素是: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的机会、较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气候环境等。
与此同时,转入地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人口转入的“推”的因素,如转移可能带来的家庭分离、陌生的生产生活环境、激烈的竞争、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
综合起来,转入地的“拉”力比“推”力更大,占有主导地位。
“推—拉”理论认为,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可能是因为城镇有利的经济发展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农村不利的经济发展而产生。
正如18 世纪英国农民被圈地运动推向城镇一样,东印度农民迁往加尔各答,也主要是由于农村情况日益恶化,而不是加尔各答本身有特别多的就业机会。
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的迅速增长,如圣保罗和内罗毕,可能至少部分归因于城市对农民的“拉力”作用。
后来美国学者李(E.S.Lee)发表了一篇名为“移民人口学之理论”的论文,文章在巴格内理论基础上,认为流出地和流入地实际上都既有拉力又有推力,同时又补充了第三个因素:中间障碍因素。
中间障碍因素主要包括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移民本人对于以上这些因素的价值判断。
人口流动是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推拉理论的现实意义
“推—拉”理论是最为全面、更能解释关于人口城乡迁移特别是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动因的理论。
按照“推—拉”理论的观点,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市场机制自发地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
不过,农民工本身既是理性的经济人,也是劳动力资源的物质承担者,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就是农民工同时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和作为劳动力资源的双重身份在行业和地区间的自由流动,这既是农民工重新选择就业的过程,也是劳动力资源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过程。
农民工自身的价值选择和劳动力资源的逐利性决定了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方向和数量。
从农民工个体来看,他的价值选择过程和流动就业过程是市场中同时存在着的推力和拉力共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