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原理

合集下载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实验六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一、实验目的掌握细菌鉴定中主要生理生化反应的常规实验法。

二、实验原理由于各种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酶系统,所以他们能利用的底物不同,或虽利用相同的底物但产生的代谢产物却不同,因此可以利用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来鉴别不同的细菌,尤其是在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中,生理生化试验占有重要的地位。

具体个原理如下:1、淀粉水解试验:在淀粉固体培养基上接种两种细菌(1—枯草杆菌,5—大肠杆菌),培养两天以后,再往培养基中加碘液染色,若该细菌能分泌胞外淀粉酶,则能利用其周围的淀粉,淡然在染色后,其菌落周围不呈蓝色,而是无色透明圈。

2、明胶水解试验:穿刺接种于明胶培养基中的细菌,若能产生明胶酶利用明胶,则该培养基在4摄氏度条件下会处于液体状态,从而区别于正常条件下4摄氏度时固态的明胶培养基。

3、糖发酵试验:不同的细菌分解糖的能力不同,有些细菌能利用糖发酵产酸和产气,有些则不能。

酸在加入溴甲酚指示剂后会使溶液呈黄色,且德汉氏小管中会收集到一部分气体。

若细菌不能使糖产酸产气,则最后溶液为指示剂的紫色,且德汉氏小管中无气体。

4、IMVC实验包括四个试验,主要用于快速鉴别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多用于水环境的细胞血检查。

①吲哚试验:在蛋白胨培养基中,若细菌能产生色氨酸酶,则可将蛋白胨中的色氨酸分解为丙酮酸和吲哚,吲哚与对二甲基苯甲醛反应生成玫瑰色的玫瑰吲哚。

本次不做该试验。

②甲基红试验(MR):某些细菌在糖代谢过程中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后者进而被分解产生甲酸,乙算和乳酸等多种有机酸,是培养液PH值降至4.2以下,加入甲基红后溶液呈红色。

③柠檬酸盐利用试验:有些细菌能利用柠檬酸盐作为唯一的碳源,而有些细菌则不能利用。

由于细菌不断地利用柠檬酸盐并生成碳酸盐,使培养基PH由中性变为碱性,培养基中的指示剂有浅绿色变为蓝色。

④伏-普试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 VP):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在羧化酶的催化下脱羧后形成活性乙醛,后者与丙酮酸缩合,脱羧形成乙酰甲基甲醇,或者乙醛化合生成乙酰甲基甲醇。

微生物生长测定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

微生物生长测定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

微生物生长测定是指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技术来检测和测定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微生物数量、生长速率、生长条件等。

微生物生长测定方法在医药、食品、环境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对于评估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原理和优缺点两个方面对微生物生长测定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微生物生长测定方法的原理微生物生长测定方法主要基于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的生长特性来进行测定。

常见的微生物生长测定方法包括培养计数法、营养物质利用法、生物发光法等,下面针对每种方法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1.培养计数法培养计数法是通过将待测样品在适宜的营养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根据所形成的微生物菌落数量来进行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以及对不同影响因素的适应能力。

通过控制培养基的成分和环境条件,可以使不同菌种在不同条件下得到生长,并最终形成可见的菌落。

根据菌落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出待测样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营养物质利用法营养物质利用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对不同的碳源、氮源、氢源、无机盐等物质的利用能力来进行测定微生物的数量和生长情况。

其原理是根据微生物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利用方式,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和特定的条件,使不同微生物菌种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有所差异,通过观察和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情况来推断待测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3.生物发光法生物发光法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发光现象来进行测定微生物数量和生长情况的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发光物质,例如荧光素、发光菌等,通过测定发光强度和时间来间接推断微生物的数量和生长情况。

二、微生物生长测定方法的优缺点微生物生长测定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下面将针对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1.培养计数法的优缺点优点:(1) 可以直接观察和测定微生物的数量和生长情况,结果直观准确。

(2) 可以根据培养基的选择和条件的控制,选择性培养出目标微生物。

微生物实验报告范文

微生物实验报告范文

微生物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目的1.了解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探究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繁殖能力;3.学习一种简单的微生物染色技术;4.观察并研究微生物生态系统。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常见的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分离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此方法能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从而对细菌种类和数量进行初步分析。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器材:培养基、恒温箱、显微镜、移液器、架子、微观移液棒、塑料杯、锡纸;药品:蓝尼罗红、革兰氏染色药液(碘液、乙醇、碱性溶液、脱脂牛奶)。

四、实验步骤1.选取培养基,将固体培养基倒入塑料杯中;2.加入足够的蓝尼罗红;3.使用移液器将所需的微生物液滴于培养基上;4.用移液器挖取适量的微生物液,均匀滴到培养基上并轻轻摇晃使其均匀分布;5.将杯子放入恒温箱中,以适合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进行培养;6.观察培养基上的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7.观察菌落特征,进行革兰氏染色。

五、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迅速。

菌落在培养基上形成并逐渐扩大,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结构。

通过革兰氏染色,我们能辨别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能够将革兰氏阳性菌染色为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被染色为红色。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微生物,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关细菌种类和数量的信息。

在实验中还观察了微生物的生态系统。

我们发现不同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和菌落形状各异,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细菌种类或菌株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微生物的认识。

革兰氏染色技术的运用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种类和数量。

同时,我们还观察并研究了微生物生态系统,发现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形态特征有一定差异。

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在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时,要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避免细菌污染;2.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3.在染色过程中,应注意使用染色药液的顺序和浓度。

微生物的纯培养实验原理

微生物的纯培养实验原理

微生物的纯培养实验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微生物的纯培养实验原理。

你想想啊,微生物那可是无处不在,水里、土里、空气里,到处都有它们的小身影。

可咱要是想好好研究它们,就得把它们单独拎出来,就像在一群小朋友里把最调皮的那个挑出来一样。

这就是纯培养呀!微生物们就像一群小精灵,在我们看不见的世界里忙忙碌碌。

要把它们单独培养,可不简单呢!就好比要从一大锅杂烩汤里捞出你最喜欢的那颗肉丸。

我们得给它们准备一个舒服的“家”,这个“家”要有合适的营养,温度也要刚刚好,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不然这些小精灵可不乐意待。

然后呢,咱得想办法把它们弄到这个“家”里去呀。

这就有点像钓鱼,得用合适的“鱼饵”把它们吸引过来。

有时候可能一次就成功了,有时候可得费点功夫呢。

等它们在“家”里安顿好了,咱就得好好照顾它们啦。

就跟照顾小宠物似的,要时刻关注着它们的状态。

它们长得好不好呀,有没有不开心呀。

要是它们有点不舒服,咱就得赶紧调整条件,让它们重新开心起来。

你说微生物的世界奇妙不奇妙?它们那么小,却有着那么大的作用。

咱通过纯培养实验,就能更好地了解它们,利用它们。

比如说,有些微生物能帮我们生产好吃的食物,有些能帮我们处理垃圾,厉害吧!咱再想想,如果没有纯培养实验,那我们对微生物的了解不就像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嘛。

有了这个实验,就像给我们配上了一副高清眼镜,能把微生物看得清清楚楚。

你说这纯培养实验是不是特别重要?它就像是打开微生物世界大门的钥匙,让我们能走进那个神奇的小世界,去探索,去发现。

所以啊,可别小瞧了这个实验,它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咱可得认真对待,才能在微生物的世界里畅游无阻呀!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呢?。

微生物分离原理

微生物分离原理

微生物分离原理
微生物分离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分离和培养单一的微生物菌株。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稀释法:通过将微生物污染物或样品进行一系列的稀释,依靠概率的随机分布,使微生物个体分散在培养基上。

然后,通过无菌的针筒或平板涂布法将其分散均匀后进行培养。

2. 针对性分离法:针对自然样品中特定的微生物,根据其特性选择特定的培养基,包括特异的生理反应、生长因子等,并结合不同的温度、pH等环境条件,使目标微生物菌株生长而其他的微生物不能生长。

3. 选择培养基法:针对特定微生物的特异性要求,设计配制一种特定的培养基,只有特定的微生物能够在该培养基上生长而其他的微生物不能生长。

4. 纯化分离法:通过连续传代培养,将混合培养物中的微生物不断分离纯化,直至获得单一的纯培养物。

5. 涂布法:通过将微生物样品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形成独立的菌落,从而分离出单一的微生物。

6. 降温法:依靠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温度敏感性,通过一定的温度处理,使目标微生物因为生长受到抑制而其他微生物得到排除。

通过以上不同的分离方法,可以有效地从混合的微生物中获取纯净的单一微生物菌株,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微生物实验-革兰式染色

微生物实验-革兰式染色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与显微观察一、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原理: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发网状结构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乙醇(或丙酮)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显微镜成像原理: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中,物镜的性能最为关键,油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对微生物学研究最为重要。

在载玻片与镜头之间加滴镜油主要是为了增加照明亮度和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

以油代替空气作为光的传播介质,减少光线的折射或全反射,使观察到的像更加清晰。

二、实验器材1.菌落:大肠杆菌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金黄色葡萄球菌约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枯草芽孢杆菌12~18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

2.溶液或试剂:蒸馏水、碘液、结晶紫染色液、95%酒精、番红染色液、香柏油。

3.仪器: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镊子、擦镜纸。

三、实验步骤革兰氏染色:1.涂片取出载玻片,点燃载玻片,燃尽载玻片上的酒精和灭菌,在中间轻轻点一小滴蒸馏水,用接种环在试管的斜面培养基上,轻轻挑取少量菌体,整个过程试管口都要处在酒精灯的上方,而且速度要快,以防污染培养基。

然后在载玻片的小水滴以转圈的动作涂片,待水滴混浊后停住,等其干燥、固定。

2.初染滴加结晶紫(以刚好将菌膜覆盖为宜)于菌落上,染色1~2min ,倾去染色液,有细水从载玻片上方向下冲洗,至洗出液为无色,将载玻片上水甩净。

3.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1min,水洗。

4.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将载玻片倾斜,在白色背景下,用滴管加95%的酒精脱色,直至流出的酒精刚好不出现蓝色,立即用水冲净酒精,将载玻片上水甩净。

微生物常用生化实验

微生物常用生化实验

微生物常用生化实验胆汁-七叶苷试验原理:培养基中的胆汁对某些细菌有抑制作用,只有既能在胆汁中生长,又能水解七叶苷的细菌才能表现出对七叶苷的水解活性。

肠球菌和D群链球菌都能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并水解七叶苷,生成七叶素,七叶素与培养基中枸橼酸铁的Fe3+反应形成黑色沉淀,使培养基变黑。

65g/L NaCl生长试验原理:肠球菌具有很强的耐盐能力,能在上述培养基生长,并且分解培养基中的葡萄糖产酸,使指示剂溴甲酚紫变黄。

而链球菌的耐盐能力较弱,在此培养基不能生长。

原理:培养基中葡萄糖和乳糖的比例为1︰10,指示剂为酚红,酚红变色范围在pH6.4~8.2(黄~红),而KIA的pH为7.4,产少量的酸就可导致颜色改变。

斜面部分为有氧环境,底层与空气隔绝是相对厌氧的环境。

如接种的是能发酵葡萄糖和乳糖的细菌,因产生大量的酸,使斜面与底层均成黄色。

如接种的是只发酵葡萄糖不发酵乳糖的细菌,培养基内仅有0.1%葡萄糖可产酸。

开始的8~12h时,产生的酸足以引起斜面和底层的颜色变黄。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葡萄糖被完全消耗,斜面部分所生成的酸可因接触空气而氧化挥发,细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开始分解蛋白质,氧化降解氨基酸,产生碱性化合物,18~24h整个斜面又转换成碱性颜色—红色。

底层(相对缺氧状态),细菌发酵葡萄糖所生成的酸类物质不被氧化而氨基酸降解产生的碱性化合物不足以中和形成的酸,所以培养基仍为黄色。

细菌如分解蛋白质产生硫化氢,则与培养基中枸橼酸铁形成黑色的硫化铁。

细菌产气时,在底层还可看到有气泡或裂口现象。

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培养基:苯丙氨酸微量液体培养基2)原理:细菌分解氨基酸可通过脱氨或脱羧基生成反应物。

某些细菌可产生苯丙氨酸脱氨酶,使苯丙氨酸脱去氨基生成苯丙酮酸,与10%三氯化铁试剂产生深绿色反应。

3)方法:待检菌用接种针以无菌操作接种于上述培养基中,35 ℃培养18~24h,滴加入10%三氯化铁试剂3-4滴。

4)结果:立即(延长时间颜色会退去)观察结果,出现绿色环者为阳性,阴性为黄色。

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实验原理

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实验原理

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实验原理显微镜是一种用于观察微小物体的仪器,而微生物又是一类非常小的生物体。

因此,显微镜成为观察微生物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以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实验原理。

1. 原理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原理是利用显微镜将微生物放大,使其能够被肉眼观察到。

显微镜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利用透镜和光学系统,将被观察的物体放大;电子显微镜则利用电子束和磁场将被观察的物体放大。

在观察微生物时,通常使用光学显微镜。

2. 实验步骤(1) 准备显微镜:将显微镜放在平稳的桌面上,调整镜头使其垂直,并打开光源。

(2) 准备样本:为观察微生物,需要从样品中取出微生物,例如从水样中取出细菌。

将样品取出后,放入玻璃片上。

(3) 加入染色剂:为了更好地观察微生物,通常需要加入染色剂。

染色剂可以将微生物变色,使其更容易被观察。

例如,将甲醛染色液滴在样品上,等待几分钟。

(4) 将样品放入显微镜:将准备好的玻璃片放在显微镜的样品夹中,移动镜头直到观察到微生物。

(5) 调整显微镜:根据需要,可以通过旋转、调整放大倍数、调整光源等方式,来更好地观察微生物。

3. 注意事项(1) 注意卫生:在观察微生物之前,需要注意卫生。

例如,洗手、消毒实验器材等。

(2) 注意安全:观察微生物时,需要注意安全。

例如,避免观察有毒的微生物等。

(3) 注意调整:在观察微生物时,需要根据需要调整显微镜。

例如,调整放大倍数、调整光源等。

4. 结论以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

通过调整显微镜,可以将微生物放大,使其能够被肉眼观察到。

在观察微生物时,需要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观察有毒的微生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肠埃希菌检测
胆盐乳糖培养基:通过胆盐或者去氧胆酸钠抑制革兰氏阳性菌;选择利用乳糖为碳源的革兰氏阴性菌;
溴甲酚紫
可以用作乳酸乳球菌的培养基制备时的指示剂,其pH变色范围5.2(黄色)~6.8(紫色);
胆酸盐
MUG 培养基试验
亚硫酸钠和去氧胆酸钠为选择性抑菌剂;菌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在碱性条件下,作用于4-甲基伞形酮-β-D葡萄糖醛酸苷的β糖醛酸苷键,使其水解,释放的4-甲基伞形酮在366nm紫外灯下产生蓝白色荧光。

97%的大肠埃希氏杆菌、10%的沙门氏菌以及少量的志贺氏菌具有葡萄糖醛酸苷酶。

靛基质试验
某些细菌具有色氨酸酶,能分解蛋白胨水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当加入吲哚试剂(对位二甲氨基苯甲醛)后则形成红色的玫瑰吲哚。

(变形杆菌和霍乱弧菌亦可以产生靛基质阳性)
色氨酸酶
催化色氨酸厌氧分解产生吲哚和丙酮酸和氨的反应的酶。

在微生物中特别是大肠杆菌有大量存在,以磷酸吡哆醛为辅酶,对半胱氨酸和丝氨酸也有一定作用。

在动物体内无此酶。

伊红美蓝培养基
伊红为酸性染料,美蓝为碱性染料,两种苯胺类染料,可以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

当大肠杆菌分解乳糖产酸时细菌带正电荷被染成红色,再与美蓝结合形成紫黑色菌落,并带有绿色金属光泽。

而产气杆菌则形成呈棕色的大菌落。

在碱性环境中不分解乳糖产酸的细菌不着色,伊红和美蓝不能结合,故沙门氏菌等为无色或琥珀色半透明菌落。

金葡菌在此培养基上不生长。

麦康凯琼脂培养基
利用胆盐来抑制革兰阳性细菌的生长,而对伤寒等沙门菌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利用乳糖发酵,中性红的颜色可把分解乳糖和不分解乳糖的细菌区别开.沙门菌及志贺菌呈无色菌落,大肠埃希菌呈桃红色菌落.
沙门氏菌检测
生化特性
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和山梨醇产气;不发酵乳糖、蔗糖和侧金盏花醇;不产吲哚、V-P反应阴性;不水解尿素和对苯丙氨酸不脱氨。

伤寒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及一部分鸡白痢沙门氏菌发酵糖不产气,大多数鸡白痢沙门氏菌不
发酵麦芽糖;除鸡白痢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和仙台沙门氏菌等外,均能利用枸橼酸盐。

四硫磺酸钠亮绿培养基
通过牛胆盐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碘试剂与硫代硫酸钠反应生成四硫磺酸钠,抑制大肠埃希菌。

亮绿可以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大多数非沙门氏菌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通常抑制发酵乳糖、蔗糖的细菌。

亮绿和枸櫞酸钠对大腸菌的生长、菌体蛋白质的合成和糖的利用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以煌绿的作用为较强。

枸酸钠能抑制大腸菌的呼吸,而煌绿的抑制作用则较弱。

混合胆盐及硫代硫酸钠对大腸菌的上述代谢活动都没有抑制作用。

胆盐硫乳琼脂培养基
去氧胆酸和柠檬酸钠可以抑制革兰氏阳性菌以及大多数的大肠菌群和变性杆菌;硫代硫酸钠和柠檬酸铁铵用于检测硫化氢的产生,使菌落中心呈现黑色;中性红为PH指示剂,发酵糖产酸的菌落呈红色,不发酵糖的菌落呈无色;
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
蛋白胨和牛肉浸出粉提供碳源、氮源、维生素和矿物质;甘露醇为可发酵的糖类;较高含量的氯化钠提供较高的渗透压,抑制大多数非葡萄球菌的微生物;酚磺酞为pH指示剂;琼脂是培养基的凝固剂。

典型致病性葡萄球菌(凝固酶阳性)发酵D—甘露醇产酸而产生黄色带有黄晕的菌落,典型非致病性葡萄球菌不发酵D—甘露醇而形成红色菌落。

溴化十六烷三甲胺琼脂培养基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属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主要是改变细菌细胞的通透性,使菌体内的氯、磷和其他物质逸出,细菌发生自溶。

亦能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沉淀,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在一定浓度下,此培养基抑制大肠埃希氏菌生长,并使革兰氏阳性菌生长差。

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抑制作用,表现有很强的选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