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的宗法制度
建筑中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影响是深刻而又广泛的。
无论是传统民居聚落景观的构成,还是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抑或是营造规格、建筑装饰,无不透射出宗法伦理观念和礼制等级思想的气息。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农业社会的长时期延续,农耕生活基础和宗族文化心理根深蒂固,这也就决定了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自始至终的。
所以说,有人称中国传统民居是传统中国社会宗法制度的活化石,也就不无道理。
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简析:1.礼制性建筑在传统聚落中地位突出,类型多样。
礼是宗法制度的具体体现和核心内容。
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束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带有强制化、规范化、普遍化的特点,制约了包括传统民居在内的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方方面面。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传统聚落中礼制性建筑的普遍存在,而且往往占据突出而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我们通过对传统民居和聚落的大量的实地调研而了解到,这种礼制性建筑从类型上分,包括寺庙、宗祠、祖堂、牌坊、廊桥、文塔。
这些类型的建筑当然不是用来居住的处所,但是在传统民居聚落环境中,与供居住用的传统住宅相比地位更高、意义更大,成为整个村落的主导和决定因素。
比如寺庙,清真寺是回族聚居地区最醒目的公共建筑,是地区性回族社会结构的核心,是回族信仰的物质显示,也是现实中生活路标的象征。
回族群众一般围寺而居。
宗祠在汉族地区往往是独立的院落,占据全村的中心地位,也有的依“左祖右社”的原则,位于村落左方。
它不仅是祭祀场所,也是族人举行冠礼、婚礼、丧礼等多功能的家族礼制活动的场所。
堂则是渗透包含在第宅中的礼制性建筑,是《礼记》所讲的“六礼”(注:《礼记·王制》:“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
“六礼”指冠、婚、表、祭、乡、相见。
)的活动之所。
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民居,还是粤中三间两廊式民居,抑或是闽粤赣的客家民居,浙江十三间头式民居,这种礼制性空间的堂,一直是传统民居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心。
什么是宗法制度

什么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指传统社会中一种基于家族亲属关系的社会控制系统。
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家族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根据这些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规范和制度。
宗法制度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
家族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由祖父、父亲、子孙等核心成员组成,这些成员之间通过血缘关系相连。
根据这种血缘关系,宗法制度规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家族的继承制度和家族财产的归属。
宗法制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世袭制度。
在宗法制度下,权力和财产往往是世袭的,父亲将权力和财产传给自己的儿子。
这种世袭制度使得权力和财产始终集中在一些家族的手中,家族成员之间的地位差异非常明显。
宗法制度对于社会的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法制度使得家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家族成员要共同承担家族的义务和责任,如奉养祖先,维持家族的尊严和声望。
其次,宗法制度对社会秩序和约束非常重要。
宗法制度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同时,宗法制度也对家族成员的行为和道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要求家族成员遵守伦理和道德规范。
然而,宗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首先,宗法制度的地位世袭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一些家族成员天生具有特权,而其他人则处于劣势地位。
其次,宗法制度对个人的发展和自由有一定的限制。
个人的选择和自主权受到了限制,社会的流动性较低。
最后,宗法制度过于强调血缘关系,容易产生封建主义思想和家族恶劣行为。
总的来说,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基于家族亲属关系的社会控制系统。
它通过建立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以及规范行为和约束行为,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然而,宗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宗法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社会控制方式和机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社会与家族管理制度,主要依靠家族的伦理规范和权威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家族的稳定。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家族等级和家族规范。
家族等级是宗法制度的核心之一。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家族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单位,家族成员主要由祖父、父亲和儿子组成,按照血缘关系和家族地位来划分家族等级。
家族等级分为封建地主、典籍子弟、文职官员等几个层次,不同等级的家族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地位。
家族等级的确定依据包括祖先的功绩、职位、家产积累等。
高等级的家族享有许多特权,比如在社会中担任重要职位、掌握重要资源等,而低等级的家族则往往处于社会的底层,缺乏权力和资源。
家族等级的存在和维护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的权力和财富大部分集中在少数的高等级家族手中,同时也使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家族规范是宗法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家族规范是指家族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家族规范一般由家族的长辈制定,并由家族的权威人物来执行。
家族规范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职责规范等。
道德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要尊敬祖先,维护家族声誉,注重孝顺老人,兄弟和睦相处等。
行为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要遵守社会秩序,遵循礼仪规范,尊重他人的权益等。
职责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要按照各自的职责来行事,比如长辈应负责家族的管理和维护,子弟应遵守长辈的安排和指示等。
家族规范的目的是维护家族的利益和权威,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宗法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家族的集体利益和权威,家族成员的个体利益相对次要。
家族的权威通常由长辈代表担任,长辈享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其决策和指示必须得到其他家族成员的尊重和执行。
家族权威的存在和维护有助于凝聚家族的力量,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然而,宗法制度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高等级家族对社会资源的垄断,低等级家族的社会边缘化等。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宗法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和影响力。
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家族的地位和权威相对较低。
庭院设计:周代是以“宗法制度”作为立国的基本

庭院设计:周代是以“宗法制度”作为立国的基本,“别男女之礼” 看得那么重要自然是十分容易理解的。
其后,住宅中的“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位置序列(图2 一13),完全就是一种“礼制”精神在建筑上的反映。
因为从西汉的董仲舒提出了“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夕,之后的封建王朝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而儒家思想中又是看重“礼”学精神的。
尊、卑、贵、贱、等等在各个层面上都反映出来了。
于是在诗词歌赋、丝竹钟磐、山水花鸟、斗拱飞檐等等艺术门类上都反有所映,并以此教化世人。
我们也就从一个方面不难理解中国传统建筑在这数千年里不曾出现过巨大变革,以及与西方各个时期Jx璐鲜明、变化巨大的建筑不同之处的原因了。
封建王朝虽然一次次的成为远去的背影,但思想却传承与延续。
建筑成为等级的一种符号,也就难有大的突破了。
从中国古代传统地理学和川门对于天地、宇宙的认识方面发展起来的风水、堪舆之术等理论对于庭院空间的形成发展也同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夏商以前,或者更早以前,古代的文献曾有论述过在建筑上采用“四向”之制,将早期较原始的居住空间重新整合,用居住的空间形态来反映宇宙在人Tf 7头脑中的形象。
由日升日落以及人类对于星象的观测,形成了早期天圆地方的观念并影响到州门的居住空间的布置上了。
就是说以一个称为“中庭”的空间为中心;以太阳升起的地方为东;以太阳滩盯卜去的地方为西; 以中午时分阳光照射的方向为南;以物体阴影指向的方向为北,而成的东西南北四方房屋把“中庭”围合起来。
《书经》中有“辟四门,明四目,达四听”之说;甲骨文中也有“东室”、“南室’,、“东寝’夕、“西寝”等名词,这都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将房屋分别布置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了,其目的就是构成一个封闭的向心内院,同时也就决定了其矩形形制的轮廓。
1959年,在河南堰师二里头发现了一座商代早期宫殿的遗址,经过了多年的发掘和调查研究,建筑的平面图基本上已经清楚了,’证实了古代文献的记载大致上是符合的事实的,这是一座中间为庭院,四周为房屋的环绕的建筑群。
中国古代民宅对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民宅对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影响民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
民宅建筑景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北方的大院建筑气势威严、高大华贵、粗犷中不失细腻,平面而又立体的表现形式,彰显出四平八稳的姿态,处处是以礼为本的建筑特色。
如:北京四合院、山西乔家大院、山西平遥古城、山西平遥王家大院、山西平遥曹家大院等一系列有自身特点的民宅建筑。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它的具体内容在有关西周、春秋社会情况的文献记载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其起源则可追溯到更远的世代。
晋祠是我国著名的文物古迹,记载着自西周至明清几千年来被尘封的历史,展示着古代建筑、绘画、书法、雕刻和铸造的精湛艺术,堪称珍贵的历史文化宝库。
晋祠是我国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实物佐证,它本身是晋国始祖唐叔虞的宗祠。
它的建造缘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西周是继夏、商两代之后建立的又一个奴隶制王朝。
周族原本非常重视宗庙祭祀,建立西周王朝后,为了加强宗族内的凝聚力,更是将氏族社会对祖先的崇拜推到了极至。
晋祠奉祀的唐叔虞即属于西周初期周成王的嫡亲兄弟,《史记·晋世家》中都有相应的记载。
唐叔虞死后子燮继位,改国号为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曾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晋世家传位35代,由于韩、赵、魏三卿分晋,公元前369年晋国陨没,历时共约670年,历史不可谓不长。
而唐叔虞祠的建造正是因应了西周宗法制度的需要,且因枕峰峦而际晋水,晋祠也便由此而得名。
中华民族以农业社会形态经历了氏族制度解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族血缘纽带解体的不充分决定了后世大量地保留了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特征。
“家”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是一致的,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在这样一种社会特征之下,一切思考便均是由“家”开始的。
【名词解释】宗法制度

【名词解释】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指的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管理制度,基于家族血统和亲属关系的原则,以宗族为单位,规范家族成员之间的权益、责任和血亲关系。
它在决定家族内部事务、继承权益、婚姻关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宗法制度在古代社会中非常普遍,特别是在农业社会。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是社会的核心单位,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祖先和血亲关系。
宗法制度通过祖先崇拜和血亲纽带来维系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强调家族的团结和稳定。
在宗法制度下,继承权一般由长子继承,家族财产和家族地位由父系传承。
同时,宗法制度对婚姻关系也有一定的规范,通常要求婚姻必须在同宗同姓之间进行,以维持家族的纯洁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宗法制度逐渐被其他制度所取代,尤其是法制和现代家庭制度。
宗法制度的缺点在于它对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较为限制,容易造成不公平和不平等。
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的自主权利和平等,因此宗法制度已经在大部分地区消失。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而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摘要: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质结构,讲究对称美,建筑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西方的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同样也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对比,可以发觉出中西方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中西方建筑的差异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
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
宗法制度ppt课件

• 宗法制度概述 •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 宗法制度的影响 • 宗法制度的代
01
宗法制度概述
宗法制度的定 义
01
02
03
宗法制度
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宗法制度的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即由正妻 所生的长子继承家族的族 长和财产。
宗法制度的作用
家族结构
宗法制下的家族组织通常包括族 长、族人、庶子、妾等,形成一
个复杂的家族结构。
家谱制度
为了维护家族血缘关系的清晰,宗 法制下实行家谱制度,记录家族成 员的世系和血缘关系。
家庙与祠堂
宗法制下的家族通常设有家庙或祠 堂,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家 族成员聚会和议事的场所。
宗法制下的族权与政权
族权与政权的融合
家利益。
02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宗法制的基本原 则
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 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继承家族地位、财产和权力。
亲疏有别
在宗法制下,家族成员的 地位和权利根据血缘关系 的亲疏而有所不同。
男尊女卑
宗法制强调男尊女卑,男 性在家族和社会中占据主 导地位,女性则处于从属 地位。
宗法制下的家族组织
宗法制度的特点
01
02
03
04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确定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利。
强调嫡长子继承制
在宗法制度中,嫡长子继承制 是核心,其他子女无法享有同
等权利。
尊卑有序
在宗法制度中,家族成员的地 位和权利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不得逾越。
家国一体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与国家是 相互联系的,家族利益服从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影响是深刻而又广泛的。
无论是传统民居聚落景观的构成,还是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抑或是营造规格、建筑装饰,无不透射出宗法伦理观念和礼制等级思想的气息。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农业社会的长时期延续,农耕生活基础和宗族文化心理根深蒂固,这也就决定了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自始至终的。
所以说,有人称中国传统民居是传统中国社会宗法制度的活化石,也就不无道理。
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简析:
1.礼制性建筑在传统聚落中地位突出,类型多样。
礼是宗法制度的具体体现和核心内容。
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束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带有强制化、规范化、普遍化的特点,制约了包括传统民居在内的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方方面面。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传统聚落中礼制性建筑的普遍存在,而且往往占据突出而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我们通过对传统民居和聚落的大量的实地调研而了解到,这种礼制性建筑从类型上分,包括寺庙、宗祠、祖堂、牌坊、廊桥、文塔。
这些类型的建筑当然不是用来居住的处所,但是在传统民居聚落环境中,与供居住用的传统住宅相比地位更高、意义更大,成为整个村落的主导和决定因素。
比如寺庙,清真寺是回族聚居地区最醒目的公共建筑,是地区性回族社会结构的核心,是回族信仰的物质显示,也是现实中生活路标的象征。
回族群众一般围寺而居。
宗祠在汉族地区往往是独立的院落,占据全村的中心地位,也有的依“左祖右社”的原则,位于村落左方。
它不仅是祭祀场所,也是族人举行冠礼、婚礼、丧礼等多功能的家族礼制活动的场所。
堂则是渗透包含在第宅中的礼制性建筑,是《礼记》所讲的“六礼”(注:《礼记·王制》:“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
“六礼”指冠、婚、表、祭、乡、相见。
)的活动之所。
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民居,还是粤中三间两廊式民居,抑或是闽粤赣的客家民居,浙江十三间头式民居,这种礼制性空间的堂,一直是传统民居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心。
此外,遍布城乡的功名坊、节孝坊等各式牌坊同样成为传统村落往昔礼制活动的见证。
浙江东阳的雅溪村牌坊群、安徽歙县的棠越牌坊群规模之庞大,令人叹为观止。
2.传统民居中的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
如前所述,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制度是以等级关系为主要特征的。
汉以后,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中心内容的等级制,便成为维系“家国同构”的宗法伦理社会结构的主要依托,也是礼制、礼教的主要职能。
千百年来,建筑被视为标示等级区分、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
分贵贱、辨尊卑成了中国传统民居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
就等级制度而言,可以山西民居对昭穆之制的推崇为例加以说明。
昭穆乃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营建宗庙时,始祖庙居中,以下按先左后右,左昭右穆的定制交替排列。
不仅如此,祭祀行礼时的队列秩序也是如此。
昭穆之制便是区别长幼、远近、亲疏、尊卑的影响传统社会方方面面的等级制度。
山西祁县民居就体现了左上右下,东尊西卑的昭穆之制。
东厢房的屋脊高于西厢房,东厢房的尺度略大于西厢房,东厢房的入口也略大于西厢房。
等级制度在传统建筑中是十分严谨的,单就宗庙来说,由于天子、诸侯到庶人的等级差别,其宗庙组群、家庙开间、家庙数量、宗庙门堂、梁柱用色以及刻桷形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如下表)[4],不得僭越。
建筑等级制度作为宗法制度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现象。
就整个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宏观意义而言,建筑等级制度的影响在于它不仅导致了传统建筑类型的形制化,建筑的等级形制较之于功能特色更显突出,而且也促成了传统建筑的高度程式化。
严密的等级制度把建筑布局、规模组成、间架、屋顶做法,以至细部装饰都纳入了等级的限定,形成固定的形制。
汉族传统民居尤其如此。
3.血缘家族观念的深刻影响。
血缘关系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纽带,家族观念是中国古代
宗法制度的基础,传统民居所秉持的宗法制度的影响也表现在维持和强调血缘家族观念。
对中国传统民居的调查表明,聚族而居是宋以后封建家族制度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其建筑组合方式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以单元组合为特征的“合院群聚落”;一类是以向心式围合为特征的客家聚居建筑。
如浙江东阳卢宅村体现了“合院群聚落”的特征,是卢氏累世聚族而居形成的村落。
村落入口气势磅礴,捷报门、肃雍堂、乐寿堂、世雍堂等礼制性公共建筑居于主轴线上。
主轴线之东尚有两条轴线,主轴线之西还有六条轴线,每条轴线都有多进院落。
一座院落是一个小家庭,一条轴线是一个大家族。
他们有共同祭祖的祠堂——肃雍堂,也有记载血亲的共同家谱。
又如客家聚居建筑,无论是粤北的围垅,还是闽西的围楼,抑或赣南的围屋,都以“点”(祠堂)“线”(居住用房)围合形式来表达聚族而居的家族观念。
广东梅县白宫镇的棣华居,福建永定县湖坑的振成楼、江西龙南杨村的燕翼围所刻意强调的家族观念和宗法思想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聚族而居的传统民居村落中,祭祀祖先的祠堂总是处于最重要、最突出的地位,在整个村落的布局里,不是居于村落的中心点,就是处于主轴线的端点。
民居院落和居住用房都是围绕祠堂,或以祠堂为控制点来延伸分布和递进布置的。
在很多村落中不仅有整个家族的总祠堂,有些还有家族中每一个分支的支堂,成为民居建筑分布的多个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