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辽宁)一轮 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诗歌鉴赏 第3讲 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 现代文阅读Ⅰ第1讲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 现代文阅读Ⅰ第1讲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Word版含答案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是现代文阅读Ⅰ的必考题,此类题目的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漏或拼),选项在原文中的信息区间也往往涉及局部,题目难度不大,只要细心比对,基本上能准确判定。

一、研透命题规律,识破“9大陷阱”(一)掌握“4大设题方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的命题方式主要是选择题,解答方法就是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排除错误选项,即“圈点→比对→排除”。

运用比对法,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命题陷阱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采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方式,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1.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选项](2019·全国卷Ⅲ,T3—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原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

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

[分析][答案]采用“改变”的命题手段设置错误选项。

该项是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推断,“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以偏概全,原文说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但“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并非“没有价值”。

⊙命题陷阱2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解释文意时,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或外延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表面上与原文说法一致,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并不相同。

2.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选项](2018·全国卷Ⅲ,T1—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散文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3讲散文阅读之归纳概括内容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散文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3讲散文阅读之归纳概括内容
我是个吊儿郎当的学生,不爱上课。有的教授授课是很严格的。教西洋通史的是皮名举。他要求学生记笔记,还要交历史地图。我有一次画了一张马其顿王国的地图,皮先生在我的地图上批了两行字:“阁下所绘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
朱自清先生教课也很认真。他教我们宋诗。他上课时带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要交读书笔记,还要月考、期考。我老是缺课,因此朱先生对我印象不佳。
C.作者通过对比、比喻、比拟等手法,写一只毛色鲜红艳丽的火狐狸在雪地上行走的景象,突出它原始的天然之美。
⑥说起雪,雪山也有雪。只是它高高在上,虽极美,可望而不可即的。唐人杜甫,所见到的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是千秋雪,是雪线以上的雪。它美,美在窗口那么大的视线里,过过眼瘾就是。
⑦边塞诗人岑参所见到的,则是另一番雪后美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说的是北方,胡天即塞北的天空。落雪之后,雪花积压在树木枝头,像是千树万树的梨花在盛开。意境如此壮阔而优美,唯边塞诗人才有可能提炼得到吧。
B.在作者笔下,北方的雪飘落的过程,轻扬飘摇,富有美感。北方的雪覆盖着草地,既温暖草地,又滋润青草。
C.作者写北方雪地上车印、炊烟、哈达、牧民、野羊、马群、驼铃等景物,突出了雪域的洁白、阔大、生机。
D.作者引用杜甫的诗,表现了雪山的“千秋雪”具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引用岑参的诗,写出了北方雪压枝头的壮阔优美。
专题二 散文阅读 学案二 第3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6分)
文本一:
新校舍(节选)
汪曾祺
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露着白茬。门楣横书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倒。大路把新校舍分为东西两区。

辽宁省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新高考Ⅱ)

辽宁省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新高考Ⅱ)

2021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

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

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

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

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

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

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

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

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

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

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课件:专题4 古代诗歌鉴赏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课件:专题4 古代诗歌鉴赏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

(1)(2017·山 东 卷 )“ 江 回 两 崖 斗 , 日 隐 群 峰 攒 ” 中 的
设问 方式
“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 作简要分析。 (2)(2016·天 津 卷 )“ 满 目 望 云 山 ” 句 中 “ 望 ” 字 一 作
“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方法指导]
品味关键词(炼字)“3步骤”
[温馨提示] 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 把该字(词)放到具体的诗(词)句之中,并结合全诗(词)的结 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词)的语法特点或表达 技巧。
附:常考词类例析
常考词类
表达作用
教材典例
动词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 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 第一步:析本义。对所要鉴赏的关键字进行解释。“斗” 意为“相斗”。“攒”意为“攒聚,聚集”。第二步:描情景。把 该字放入原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斗”描写两岸崖石耸 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攒”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 一起。第三步:说效果。本题主要从“描物”的角度分析表达效果。 “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 态。
考法 3 赏析关键句(炼句) “炼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 考法 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 阐释 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
(1)(2018·上海卷)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 已共前锋斗”两句。 设问 (2)(2017·全国卷Ⅰ)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 方式 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3)(2016·全 国 卷 Ⅱ) 如 何 理 解 曹 霸 画 的 马 “ 一 洗 万 古 凡 马 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2021辽宁新高考语文专题2 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诗歌鉴赏 第2讲 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和思想情感

2021辽宁新高考语文专题2 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诗歌鉴赏 第2讲 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和思想情感

现代诗歌阅读成为高考的新宠,而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情感又是重中之重。

从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在现代诗歌这两类鉴赏题中的得分率普遍较低。

因此,一轮复习中,要在答题方向和答题规范方面下功夫。

考法1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高考对形象的考查主要包括把握意象的内涵,鉴赏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

对现代诗歌而言,如何把握意象从而揣摩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尤为重要。

☞熟知类题通法解答意象鉴赏题“3环节”1.抓关键词语对现代诗歌内涵的理解,需要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反复揣摩,弄清表层意思。

2.结合作者经历或背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结合作者经历或背景,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其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内涵。

3.关注思考层次现代诗歌意象鉴赏题一般答题思路:表层属性+深层内涵。

作答时,要特别注意这一思维模式。

☞规范答题思路[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树郑敏我从来没有真正听见声音像我听见树的声音当它悲伤,当它忧郁当它鼓舞,当它多情时的一切声音即使在黑暗的冬夜里你走过它,也应当像走过一个失去民族自由的人民你听不见那封锁在血里的声音吗当春天来到时它的每一只强壮的手臂里埋藏着千百个啼扰的婴儿我从来没有真正感觉过宁静像我从树的姿态里所感受到的那样深无论自哪一个思想里醒来我的眼睛遇见它屹立在那同一的姿态里在它的手臂间星斗转移在它的注视下细水慢慢流去在它的胸怀里小鸟来去而它永远那样祈祷,沉思仿佛生长在永恒宁静的土地上【注】选自诗人诗集《金黄的稻束》,本诗集所收诗歌写于1942—1947年。

“树”这个意象有何含义?(4分)[尝试解答][解题思维]第一步:审题干,分类型题干中有“意象”“含义”等字样,是考查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

“树”既是诗歌的题目,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

第二步:依环节,找对应[答案]“树”是自然物象,但郑敏通过内心所感受到的是树的声音,树的宁静,这两种“品格”暗示民族力量的新生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辽宁卷)(附答案详解)

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辽宁卷)(附答案详解)

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辽宁卷)(附答案详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

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

”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

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

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

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

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

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

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九月,卒于雍丘。

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

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

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

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B.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C.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D.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辽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解析

辽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解析

辽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一)【南吕】金字经梅边吴镇雪冷松边路,月寒湖上村,缥缈梨花入梦云。

巡,小檐芳树春。

江梅信,翠禽①啼向人。

【注释】①翠禽:即翠鸟,一种水鸟。

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称翠鸟。

14.从诗歌的样式看,这是_ (1分)15.下面有关本作品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前两句用极工整简练的文字描写了一幅冬天乡野雪景图。

B.第三句描写了梨花如梦似幻的朦胧之景,写出了人物对前路的迷茫。

C.最后两句写梅花传递春的信息,翠鸟对着人们欢快地啼鸣,景象和美温馨。

D.作品整体的情感基调积极乐观。

一个“春”字消解了雪冷月寒。

16.“巡”,独字成句,具有独特的意味。

请对此作赏析。

(4分)辽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答案14.(1分)元曲;元散曲;小令等均可。

15.(3分)B16.(4分)“巡”,意为往来视察或到各处视察。

在这里准确细腻地写出了诗中人物在漫天的冰雪世界中努力探寻“春”的细微信息的情状,/含蓄地展示了人物内心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2+2)辽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二)(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夜宿七盘岭沈佺期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14、这首诗共有联(空处填入数字)对仗)。

(1分)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颈链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独游者”彼刻的心情。

B、尾联“浮客”和“褒城”呼应首联“独游”“ 高卧”。

C、“空”字生动形象,突出了“七盘山”之空旷、宁静。

D、“褒城闻曙鸡”一句写出了作者独游失意而夜不成寐。

16、颔联一“近”一“低”十分传神,对此加以赏析。

(4分)辽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答案14.(1分)315.(3分)C16.(4分)月亮仿佛就近在窗前银河仿佛要流进房门那样低。

着一“近”一“低”字,写出了夜宿所见的远景,生动的表现出“高卧”的情趣,又委婉含蓄的写出了诗人流离他乡、夜不成寐的压抑和悲苦。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三第三节现代诗歌阅读—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PPT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三第三节现代诗歌阅读—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PPT精品课件
答案:D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三 第三节 现代诗歌阅读 课件—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共127张 PPT)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三 第三节 现代诗歌阅读 课件—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共127张 PPT)
3.“金黄的稻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诗歌开篇写站在 秋天田野里的“金黄的稻束”,接着通过“我想起……我看 见”,从“稻束”联想到母亲和“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秋的 收获与其创造者、孕育者——母亲的形象联系起来,交织着对 母亲坚韧、伟大、无私的赞扬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金黄的稻 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是收获的象征,它是母亲的象征, 诗人将收获与创造丰收成果的劳动者联系起来,尤其突出了作 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的形象,通过意象,诗人启发人们重 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三 第三节 现代诗歌阅读 课件—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共127张 PPT)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三 第三节 现代诗歌阅读 课件—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共127张 PPT)
二、(2020 届山东新高考全真模拟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 成1~4 题。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三 第三节 现代诗歌阅读 课件—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共127张 PPT)
受一切的生命姿态中,进一步提升了对母亲的赞美。“历史也 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也就是说,这个肩负着伟大的 疲倦和辛劳的母亲形象,在一片收割后的田野的映衬下,超越 时空,超越了历史的进程,而具有了永恒性。而“静默”是诗 人面对自然凝神观照的状态,正是在静默中,诗人回溯了历史, 发现了雕像是人类思想的一个结晶。可以说,最后这一句,使 得这首诗超越了对母亲和劳动者的赞颂,而具有了更深刻而广 泛的哲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命题对诗歌语言的考查形式是多样的,主要从理解关键词语和品味语言风格两个角度入手。

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

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想情感来考查的。

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所不同,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这两个考法。

考法1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对诗歌语言的考查点主要有关键词语、关键诗句和语言风格。

☞熟知类题通法
“3步骤”准解诗歌语言鉴赏题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请简要分析作者使用“扣”“垂下”“咽”“飘”这几个词的艺术表现力。

(4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定考查类型
“这几个词的艺术表现力”,说明该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关键词语,属于“炼字”题型。

第二步:依类型,定答题方法
题干中列出的这四个词语均为动词,要结合全诗,把握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如“垂下”代表了老马内心的无奈和对苦痛的默认;“飘”,飘过的是鞭影,代表了老马受到奴役的命运。

第三步:依要求,定作答要点
“扣”“垂下”“咽”“飘”这几个词都形象地描写出了老马命运的悲苦和生活的艰辛与无助。

作答时,要注意对词义的理解,关注其表达效果。

[组织答案]
[答案]“扣”形象地写出了老马承受的压力之大;“垂下”形象地表现出老马感受到的沉重与无可奈何,也写出了它卖力前行的样子;“咽”表现出它对自己命运的深深的无奈;“飘”形象地补充了上一行的“泪”字,使诗意更丰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不知道风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

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更给吟唱者添上了几分“梦”态。

考法2鉴赏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手法。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指出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熟知类题通法
“3步骤”速解表达技巧鉴赏题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梦者
戴望舒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瀚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诗的第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6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准确指出表达技巧
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寻梦者”,首段和尾段都将“梦”写成了实实在在的“花”,这样看来,作者采用的应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二步:分析手法的运用
“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作者将无形的“梦”写成具体可感的“花”,生动形象。

第三步:赏析表达效果
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首先交代了梦的特点,其次揭示了人们对“梦”向往的原因;从读者的层面来看,使其真正认识到“梦”的可贵。

[组织答案]
[答案]诗的第一节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以实写虚的手法,将虚幻的“梦”写成了实实在在的“花”,交代了“梦”的奇妙与娇妍,揭示了人们向往“梦”的原因,并总结了“梦”的特点,让读者体会到“梦”的可贵性、重要性。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预感
王家新
一夜风吹
风哐哐地扑打门窗
风从远方而来,转瞬把一座座城市
裹进宇宙的大气流里
这时房子在漂流,你的灵魂
开始漂流
你干脆熄了灯,不再写诗
回到黑暗中
让诗来写你
让风把你随便带到一个什么地方
你听到无数声音,经历了
一个又一个世纪
最后在一个看不见的地方
在自己的肋骨深处,听到
风在拔着树木的根
一下,又一下
你躲不开了
秋天终于找到了你
第二天,醒来
推门见满地簌簌的落叶
你已形同老人
诗人以第二人称的口吻,叙说自己的“预感”有什么好处?
[答案]以第二人称、超然的口吻,叙说自己的“预感”。

这种旁观者的姿态,显示了诗人与时间与生命抗争的冷静和沉着,同时也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漠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