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修辞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
“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1、他说的话听起来象蜜糖一样甜!2、月夜,清冷的月光铺满一地,淡淡的光辉似乎带有一种清冷的香味,而且可以感觉到那质地还是相当的光滑。
3、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紫藤萝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5、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6、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7、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
8、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
9、她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我对她说:“你的眼睛真闹啊,别眨了。
”10、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11、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
12、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13、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顶针顶针修辞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又名顶真,即某段文字由若干短句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词)与下一句开头的一个字(词)相同,这种修辞方法叫做顶针。
例:我们要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顶针」又叫「顶真」。
作用: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
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借代,借代,语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简单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通感修辞的定义

通感修辞的定义
通感修辞是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语言的表达方式,让读者产生感官上的联想和体验。
通感修辞的目的是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本所表达的意义,从而增强文本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感修辞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比如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让读者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上的联想。
例如,一位作家在描写夏天的时候,可以运用如下的通感修辞:夏天的阳光像一把烈火,烤得大地干燥,让人感到口渴;夏天的风像一把热风,吹得人汗流浃背,让人感到燥热;夏天的花草像一幅彩色画,散发出阵阵清香,让人感到愉悦。
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夏天的景象,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夏天的气息和氛围。
通感修辞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文本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还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本所表达的意义。
例如,在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中,作者可以运用通感修辞来描绘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让读者感受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这样的描写不仅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更可以激发读者的环保意识,促进环保行动的开展。
通感修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修辞手法,它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本所表达的意义,增强文本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通感修辞,让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的修辞手法通感艺术的运用作为诗歌创作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一种以满足审美需要和追求审美价值为目的的审美创造活动。
它的审美创造力,就在于诗人在情感的追光作用下,沟通各种感觉渠道,将以艺术直觉捕捉到的生活表象熔炼成新颖生动的多感性的审美意象,从而扩大诗的表现范围,开掘诗的思索广度,创造诗歌艺术所独具的美学价值,并且在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上能够充分利用读者的艺术感受潜力,将其引向诗情画意的更高境界。
所谓通感,是由一种感觉引发,并超越了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这种感觉的相互挪移,感官的交相为用,是人们共有的一种高级的感受事物的能力。
人们常常利用这种超感性的能力,创造生动的语言去形象地反映事物。
对此,钱钟书先生曾举例说:“花红得发‘热’,山绿得发‘冷’;光度和音量忽然有了体积——‘瘦’,颜色和香气忽然有了声息——‘闹’;鸟声竟熏了‘香’,风声竟染了‘绿’;白云‘学’流水声,绿荫‘生’寂静感;日色与风共‘香’,月光有簌可‘听’;燕语和‘剪’一样‘明利’,鸟语如‘丸’可以抛落。
五官的感觉简直是有无相通,彼此相生。
”①诸如此类运用通感所创造的多感性语言,显示出不同于一般感知逻辑关系的新奇性,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又都合乎于审美规律,闪烁着审美创造的光彩。
在诗歌的审美创造中,通感更被广泛地运用于审美意象的构成。
诗人凭借着通感的审美经验,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意地将接纳感官错综地挪移转换,从而创造出具有多感性的新奇意象,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的美的魅力。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诗的通感艺术。
诗歌通感艺术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荷马。
在荷马史诗中写有这样的诗句:“树上的知了泼泻下来百合花似的声音。
”在这一诗句中,把属于听觉的知了的“声音”转化成“百合花”这一视觉形象,在听觉与视觉这两个感觉领域同时刺激欣赏者的感应力,扩大了欣赏者对审美客体的感受范围。
法国后期浪漫主义诗人波特莱尔也曾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倡过通感艺术的运用。
通感在高考作文中的妙用

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指的是在文章中使用一些形象、比喻或其他修辞方式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能力。
通感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至深,有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且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在高考作文中,通感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可以有效地提升文章的表达效果。
下面是一些通感的常见用法:
1.比喻:在文章中比喻某种事物或现象,使读者能够联想到某种具体的形象或感受。
例如:「他的思想就像一颗火花,点燃了我们的热情」。
2.拟人:将某种物品、概念或动物等比作人来描述,从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它们的特
征、性格或情感。
例如:「树枝上的鸟儿唱着欢快的歌,像是在为我们欢呼」。
3.设像:将某种事物比作某种具体的形象或画面,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它的特征。
例如:「他的眼睛像两颗明亮的星星,闪闪发光」。
4.排比:在文章中连续使用相似的句式或词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句子之间的联系和
节奏感。
例如:「她走路的姿态优美,步伐婀娜,身材窈窕,气质高贵」。
5.运用形象语言:在文章中使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某种事物或现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
感受到它的特征。
例如:「他的话语就像一道闪电,打在我的心里」。
使用通感的关键在于,能够恰当地捕捉读者的感官和情绪,并使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在高考作文中,适当使用通感可以让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常见语文修辞手法:通感

常见语文修辞手法:通感通感指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变换感觉角度来描述事物的性状和情貌。
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后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的“闹”来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
简介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
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修辞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历史记载通感中之一是“听声类形”。
马融《长笛赋》:“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
”(《文选》)这样的通感是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闻乐来的:“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
’”杜预注:“论其声。
”按在“曲而有直体”下又称“曲而不屈”。
孔颖达正义:“季札或取于人,或取于物,以形见此德。
每句皆下字破上字而美其能不然也。
……物有曲者失于屈桡,此曲而能不屈也谓王者曲降情意,以尊接下,恒守尊严,不有屈桡。
”此则听《大雅》之乐声,有类于王者以尊接下之形。
《礼·乐记》:“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正义:“止如槁木者,言音声止静,感动人心,如似枯槁之木,止而不动也。
倨中矩者,言其音声雅曲,感动人心,如中当于矩也。
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

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
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
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请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摹声的。
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
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
又如: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很近肉内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
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
“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句子通感的修辞手法是一种通过感官刺激来表达情感和意义的修辞手法。
它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的描绘,来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联想。
通感的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修辞手法常常被用来描绘景物、人物、情感和氛围。
通过对不同感官的描绘,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比如,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通过对颜色、光线、气味、声音和触感的描绘,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在描写人物时,通过对人物外貌、言行举止、声音和气味的描绘,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在描写情感和氛围时,通过对情感的色彩、声音、气味、味道和触感的描绘,可以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情感的真实和氛围的厚重。
通感的修辞手法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同时也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比如,在绘画艺术中,通过对色彩、光影、线条和形状的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音乐艺术中,通过对音色、音高、音量和节奏的运用,可以使音乐更加动人、激昂,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舞蹈艺术中,通过对舞姿、动作、节奏和情感的表现,可以使舞蹈更加优美、动人,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总之,通感的修辞手法是一种在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形式中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感官的刺激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它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因此,在创作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感染力。
通感修辞的定义

通感修辞的定义在文学中,修辞是指通过运用语言手段,将一种思想或情感传达给受众的艺术方式。
其中有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叫做通感修辞,这种修辞方式能够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官上产生共鸣,从而增强修辞效果。
下面就来详细探讨一下通感修辞的定义。
首先,通感修辞可以用来增强作品的情感表现。
譬如,当我们用一种美妙的旋律伴随着文字来演绎某个场景时,这种旋律不仅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能够在听觉上唤起一些与场景相关的情感,例如激动、悲伤或喜悦。
这种方式可以让受众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加深读者的阅读体验。
其次,通感修辞可以使作品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如果我们在叙述一个风景时,不仅描述它的外貌特征,同时还告诉读者能够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这种方式会让读者更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多种感官的描述,读者能够更好地对这个场景进行想象和感受,这样让人们不再是抽象地理解和理解作品,而是更具体、更深入的了解它。
第三,通感修辞也可以作为一种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方式来使用。
通过多样的感官体验,我们可以让文字更丰满、更生动。
例如,“空气里弥漫着橙色的味道”,这种表达方式就将闻的感觉和颜色联系起来,让人感觉语言变得更加立体丰富。
这种丰富的表现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还能够在语言层面上增强作品的审美价值。
最后,通感修辞也可以作为一种巧妙的表达技巧来使用。
通感修辞的表现方式千变万化,譬如颜色、声音、香气、味道、情感等都可以被巧妙地运用。
艺术家可以创造自己独特的通感修辞表达方式,从而打破语言的局限性,达到更加丰富的表达效果。
总之,通感修辞是一种多感官体验的修辞方式,通常被用作增强作品的情感表现、生动形象、语言表现力和表达技巧。
通过巧妙运用通感修辞,艺术家能够让作品更加有趣、引人入胜。
在文学中,通感修辞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艺术表演和文化传承等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
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
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请看: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摹声的。
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
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
又如: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很近肉内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
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
“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
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
如朱自清写静态荷花,连用了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月下荷塘荷花的静态美。
“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写出月光洒向满池荷花荷叶上的露珠,发出晶莹剔透的闪光;“刚出浴的美人”,给人以想象,如果把开放的荷花姑娘的脸庞,那么,翩翩翻动的荷叶就是姑娘们身着的裙裾,给人以荷花妖艳却不染纤尘的美质。
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这一连串的比喻无不是从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描摹出荷塘与月色交融在一起,其幽雅、朦胧、幽静的物态之美栩栩如生地展出来。
因此,比喻的特点主要在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而通感主要在感觉器官的转移上。
不过,通感的修辞手法常常是以“兼格”的修辞样式出现的。
即一种修辞格之中包含了另一类修辞格,形成了主格和次格(或“副格”)两种修辞格兼用的现象。
例如:
(1)“通感+比喻”格。
例如,“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句中兼用通感和比喻两种修辞格,主格为“通感”,副格是“比喻”。
(2)“通感+拟人”格。
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兼用通感和拟人两种修辞格,用拟人的手法勾连起两种相通的感觉。
总之,通感艺术审美观照的艺术对象,从现实的感觉与想象中的另一种感觉的相互沟通,再造形象之美,并让读者从中获得艺术的无穷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通感要注意两种感觉之间的联系,既使得感觉器官得到“沟通”,又得给读者受到艺术“感悟”,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
[牛刀小试]
一、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感手法,说说它们的作用。
1、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
(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暮色可视不可感,“凉爽”是感觉效果移用于视觉。
2、被角的湿冷使我惊醒,歌声还在心的深处长颤。
(沈从文《遥夜》)
歌声“长颤”是感觉效果移用于听觉。
3. 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
(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听觉“钟声”与感觉“很重”“很轻柔”相通。
4.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鲁彦《听潮》
“声音”(听觉)与月光、晨雾(视觉)相通;“月光”“晨雾”(视觉)与“温柔”(感觉)相通;“蜜(味觉)语(听觉)与”芳醇“(嗅觉)相通。
5. 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
这是把视觉与触觉沟通起来,用触觉写视觉,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咀嚼的余地。
二、指出下列各句各属于什么修辞手法。
(1)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梦幻一般轻轻的笼罩着我。
”(《紫藤萝瀑布》)
(3)“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地绉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朱自清《绿》)
(4)“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钵儿、铙儿,一齐作响”(《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5)“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
(6)“……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明湖居听书》)
参考答案:(1)明喻:我们之间的“隔阂”像“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2)通感。
“梦幻一般”,属于内心感受,是心理感受,“淡淡的芳香”与“梦幻”的迷蒙轻灵相似,互为沟通。
(3)比喻。
“平铺着、厚积着的绿”“松松地绉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4)通感。
巧用听觉器官的感觉沟通了皮肉剧痛的触觉。
(5)比喻。
“沙丁鱼”是喻体,本体是“车”。
(6)通感。
听觉移到非听觉——味觉器官。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①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山关!
注:①梅花,这里指《梅花落》的曲子。
A.这首唐代诗人的“边塞诗”通过哪些事物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认为感觉器官是怎样互换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A.通过“白雪”、“明月”、“羌笛”、“戍楼”等景物;在明月当空的草原之夜,有人吹起《梅花落》的曲子,那阵阵悠扬的笛声,竟化成了落满关山的朵朵梅花。
B.通感;诗人把听觉美的特征表现为与之相通的视觉美的特征,将听觉形象的笛声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梅花。
由梅花飘洒似的笛声的听觉之美引出梅花的视觉之美。
读者眼前似乎展现出笛声吹开朵朵梅花的边塞月夜的奇丽景色,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提供的意象世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