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英国宗教改革

英国宗教改革

英国宗教改革
背景:1、欧洲大背景:16世纪航海运动带来的经济革命使欧洲社会阶级构成变化,中产阶级壮大称为16世纪最有力量的旧制度破坏者;欧洲政治也受经济革命影响,在罗马教廷的掣肘下初步形成明确的疆界和政府;罗马教廷腐败不堪,亟待改革;新教思潮理论兴起,影响日益扩大。

2英国本身特点:中央集权,发达的专制主义君主国;教会对王权依赖性强;
直接导火索:亨利八世的婚姻事件
过程:
1亨利八世的改革:为了婚姻脱离教廷,通过《至尊法案》声明王权至上,没收修道院财产;英国教会与罗马形式分离,但保留了原教义和仪式,内容变化不大。

(因《乌托邦》一书而出名的托马斯·莫尔因为反对《至尊法案》而在1535年被处死刑。

亨利八世还迫害了大多数反对国王作为教会首长的修道院,为了夺取修道院的财产还解散了修道院(即英格兰的废除修道院运动)。

2爱德华六世:对教义、礼仪、制度方面改革,吸收如路德、加尔文和诺克斯等新教教义。

3玛丽一世:复辟天主教,血腥镇压新教徒及异端,被称为“血
腥玛丽”
4伊利莎白一世:重新颁布《至尊法案》,回复爱德华六世时期宗教法案,重新与天主教分离。

意义及影响:见你的ppt准备稿。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宗教与信仰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宗教与信仰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宗教与信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宗教与信仰工业革命是英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之一,它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

然而,在这一时期,英国人的宗教与信仰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和调整。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16世纪的英国经历了宗教改革,由亨利八世发起并继续由他的继任者推动。

英国教会在此期间与罗马教廷决裂,建立了国教,即英国国教会(Church of England)。

这一事件对英国宗教面貌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后来的宗教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传统宗教的削弱在工业革命期间,传统的宗教信仰逐渐削弱。

工业化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繁荣,人们开始转向世俗事务,对朝圣、祷告等宗教活动的关注减弱。

此外,由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新思想和新科学的兴起,人们开始对传统宗教的教义产生怀疑,并试图通过科学研究来解释世界的运行。

三、新兴宗教运动的兴起虽然传统宗教的影响力减弱,但工业革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兴宗教运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约翰·韦斯理尔创办的卫理公会(Methodist)。

卫理公会的兴起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强调个人信仰和个人改变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投入社会改革事业。

四、社会改革与宗教理想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社会的剧变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也对宗教信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一些宗教组织和信仰者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提出了社会改革的宗教理想。

例如,奥尔夫斯基主义(Owenism)是一个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创始的运动,提倡平等和合作,试图通过社会改革实现宗教信仰的目标。

五、工业化对宗教的影响工业革命期间,工业化的发展对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工业化创造了繁荣,使一些人富有并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从而减少了对宗教的依赖和需求。

另一方面,工业化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工人的剥削和恶劣的工作条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和思潮,宗教也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

六、宗教与工业家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一些工业家对宗教有特殊的关注和投入。

宗教改革对英国文法学校及大学课程的影响

宗教改革对英国文法学校及大学课程的影响

英国都铎王朝(1485—1603年)的第二任君主亨利八世因继承人的问题要求与王后凯瑟琳离婚,遭到罗马教皇的否决,引发了英国宗教改革。

1534年议会颁布了《至尊法案》,宣布英王不仅是最高的世俗首领,而且是最高的教会首领,标志着英国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正式分裂。

宗教改革不仅对英国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影响,而且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变革。

本文主要从课程变革的角度探讨宗教改革对英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中世纪英国的文法学校及课程文法学校是中世纪最有特色的中等教育形式,其最高宗旨是向学生教授拉丁语,因为当时无论是古典学问还是宗教信条都是用拉丁语写成的,所以,掌握拉丁语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拉丁语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即学习拉丁字母的拼写和发音及词的变化;第二阶段为中级阶段即写作练习,体裁包括散文和诗歌;第三阶段为高级阶段,主要学习语言结构及语言哲学。

圣奥古斯丁于597年在坎特伯雷大教堂设立的学校是英国最早的文法学校。

从诺曼征服到14世纪中叶,法语教学一度在学校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1345年理查德二世登基后,要求所有的文法学校放弃法语的学习,改学拉丁语。

英国学者A.F.利奇(A.F.Leach)根据附属机构的不同,将文法学校分为七种类型:大教堂文法学校、牧师联合会文法学校、修道院文法学校、慈善文法学校、行会文法学校、歌祷堂文法学校及独立文法学校[1](7-55)。

虽然文法学校附属的机构多种多样,但从教学内容看,文法学校教授的内容大同小异,主要向学生传授从古希腊罗马继承而来的“自由七艺”(seven liberal arts)。

“自由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其来源可追溯到古希腊。

柏拉图曾将学科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初级科目有体操、音乐练习和识字;高级科目有算术、几何、音乐理论和天文学。

后来,智者学派增加了修辞和辩证法等实用学科。

公元四世纪,“七艺”被确定为学校的课程。

16—17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特征

16—17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特征

28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5期总第814期No.15,2020Total of 81416世纪时,德国宗教改革领导人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主张“因信称义”。

并且发起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对人的精神束缚。

这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展开,之后迅速传播到了整个欧洲大陆,英国宗教改革与同时期的德国宗教改革和瑞士宗教改革相比,展现出其独树一帜的风采。

英国宗教改革给英国历史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同时也展现出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王权成为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政教合一追求共同利益以及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一场渐进性的改革。

1王权成为宗教改革领导者1.1君主成为民族国家的象征英国史学家波拉德(A.F.Pollard,1869—1948)曾指出,15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一种不同于古代君主制的新型君主制形式,这种新君主形式是封建君主专制向现代君主制度过渡的一个阶段。

波拉德认为16世纪的政府是一个“绝对政府”。

波拉德尤为关注新君主作为整个国家的象征这一特点。

他认为,人民有着相同的民族国家观念是国家利益被摆到至高无上地位的重要原因。

在他看来,与国家利益相比,个人生活、自由和利益都是不值一提的,这才是真正的都铎暴政。

亨利七世一边支持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一边团结刑事法庭和枢密院提高自身威信,重视人才选拔,从新贵族和新兴市民资产阶级中培育支持自己的力量,授予他们官职以加强王权统治。

国民认可这样一位睿智、具有决策能力并且可以带领人民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国王。

与黑暗腐败天主教会教皇教士相比,国民更愿意拥护一位真真正正为国家着想的睿智英国国王。

同时16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王权也有意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合作,“封建主义表层下面形成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于王权,王权是进步因素,是人格化的国家。

因此这个时期民族主义是与忠君观念联系在一起的。

西方文明史——宗教改革

西方文明史——宗教改革

核心内容——“预定论”
1)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 主张: 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 “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上 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 财致富;“弃民”却注定贫穷困苦。 2)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 所以祈祷没有意义。 1)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 的作用;
文化因素:
教会自身: 结论:
思考3: 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哪里兴起?为 什么会这样
德国
德国受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 马丁· 路德的个人因素 导火线:天主教会在德国兜售“免罪符”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1.原因
2.标志 3.主张
4.影响 5.实质
1、改革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阻碍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各阶层要求建立统一国家 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阻挠统一 2)主要原因:经济搜刮影响资本积累 3)直接原因(导火线): 1517年教皇派特使到德国兜售赎罪券 4)主观原因 马丁· 路德立志改革
2)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也为资产阶级剥削提供依据。
影响:
加尔文宗教改革;
3、主要影响;
1)卡尔文的“先定论”为资产阶级的剥削提供了 理论辩护,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又是劳动 人民的精神鸦片; 2)日内瓦建立了共和性质的神权国家体制,卡尔 文思想被奉为指导思想; 3)卡尔文教更好地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因而,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得到广泛传 播,并成为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享利八世宗教改革;
2、时间: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 法案”,进行宗教改革。
3、内容:
1)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拥有 处理教会事务的最高权力; 2)成立专门机构,对现行教规进行审查, 凡与国家法律抵触的一概废除。

英国的十六世纪皈依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影响

英国的十六世纪皈依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影响

英国的十六世纪皈依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影响十六世纪是英国历史上宗教改革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的皈依运动和宗教改革对英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从政治、宗教、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详细探讨这些影响。

首先,十六世纪的皈依运动和宗教改革对英国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英国国教从天主教转变为新教。

亨利八世在1529年至1536年间与罗马教廷发生冲突,最终导致英国脱离罗马教廷的统治,建立了英国国教。

这样的转变使得英国君主成为国教的最高领导者,从而巩固了君主的权威。

此后的君主们通过对宗教的控制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例如伊丽莎白一世通过颁布《统一法令》(Act of Uniformity)来确立英国国教的地位。

因此,皈依运动和宗教改革对英国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皈依运动和宗教改革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宗教信仰成为社会的核心。

人们的宗教信仰不再只是个人信仰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地位、政治权力和社交关系。

在英国国教的建立过程中,一些人支持新教,而另一些人坚持天主教。

这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此外,宗教改革也促使了教育的普及。

新教徒强调个人对圣经的阅读和理解,因此教育成为新教徒的重要任务。

这导致了英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和科学进步奠定了基础。

再次,十六世纪的皈依运动和宗教改革对英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宗教改革使得英国文化从天主教的拉丁文化转向了以英语为基础的新教文化。

新教徒强调个人对圣经的阅读和理解,这促进了英语的普及和发展。

同时,宗教改革也鼓励了文学和艺术的繁荣。

著名的文艺复兴作家莎士比亚就生活在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受到了新教思想的影响。

此外,宗教改革还推动了英国的音乐和建筑艺术的发展,例如威廉·伯德和托马斯·塔勒斯等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以及英国教堂建筑的风格。

最后,皈依运动和宗教改革对英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教的兴起使得英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疏远,而与其他新教国家的关系更加紧密。

《宗教改革内容及影响》课件

《宗教改革内容及影响》课件

英国宗教改革的特殊性:
①领导方式:
由国王领导,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
②内容:改革相对保守,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分
③影响: 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清除 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即清教徒运动)
①英国宗教改革的发起者是谁?这和 德国、瑞士的宗教改革有什么不同?
发起者是国王,是由亨利八世和伊 丽莎白一世共同进行的,这使得英国的 宗教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而德 国和瑞士宗教改革的人物则是代表新兴 资产阶级的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
②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目的何在?
英国宗教改革并不是出于纯洁信仰, 而是出于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的需要, 其目的是为了摆脱教权的控制,维护日 益强大的王权。
①恢复英国国教;神职人员效忠英王;信仰得救 《圣经》为惟一标准,进一步巩固宗教改革成果 ②对天主教和新教进行调和,教会是新教的,但 仍保留了主教制和一些天主教的仪式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结果
①建立起本民族的教会---英国国教会 ②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与德国和瑞士的宗教改革相 比有何独特之处?
③是什么事件引发了的英国宗教改革? 其实质反映了什么?
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亨利 八世的一场离婚案。实质是反映了王 权和教权的斗争。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
亨利八世: 《至尊法案》
①英王为教会首脑,教皇无权干涉 ②解散修道院没收其土地财产 ③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伊丽莎白一世:《三十九条教纲》
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 1、“因信称义”——理论基础 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 ① 通过虔诚的信仰获得免罪 地位;反映了资产阶 ——否定教士、教廷、教皇的权威 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政 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 ② 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价教会 治要求,客观上有反 国家,符合资产阶级追 封建的作用 ——符合资产阶级原始资本积累的需要 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 2、《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权威 的政治要求。 ——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要求 3、王权高于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资产阶级希望国家统一

英国国教会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研究

英国国教会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研究

英国国教会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研究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至今仍然备受关注和研究的话题。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宗教体系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新教派开始涌现,改革派和保守派展开了长达数世纪的宗教争端。

在英国,宗教改革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而英国国教会作为英国最主要的宗教机构,在这个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英国国教会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欧洲大陆宗教改革运动有关的。

在16世纪中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的关系破裂,亨利八世开始大力推行英国的新教改革运动,并成立了英国国教会。

英国国教会的宗教信仰与罗马天主教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对教皇的崇拜和事事听从教皇的指示是不同的。

而且,英国国教会取消了罗马教皇掌握的各种教会税收,取而代之的是国王税收制度,使得英国国王和贵族成为了收取教会税收的主要受益者,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财富和权力。

英国国教会在这个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巩固了国王和贵族的权力。

通过取消教皇的统治权和追求新教信仰,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以及后来的国王,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政治权力,而英国国教会与政府的紧密合作和相互支持,也为它的统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其次,英国国教会为英国社会带来了一种新的道德和价值观。

在英国国教会的影响下,英国很多人开始转向基督教的道德和信仰,强调诚实、勤劳、正义、公正等传统价值观,同时也倡导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权利。

这些价值观的影响,使得英国文化和社会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让英国成为了一个步入现代化的民主国家。

但是,在英国国教会的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争议。

首先,英国国教会并没有完全摆脱天主教的影响。

虽然英国国教会在信仰方面与罗马教皇的教义分裂,但其组织和教义中仍保留了很多天主教的元素,这使得它的改革程度相对较小,很多关键的改革措施都没有得到体现。

其次,英国国教会也无法完全避免与政治的纠缠。

很多英国国教会的主教和牧师都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这使得英国国教会的独立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15世纪末至16世纪是西欧各国经历巨大变化的时期。

在封建社会开始出现瓦解的同时, 资本主义已经萌发并逐渐发展起来, 文艺复兴带来了思想解放和科学艺术的繁荣, 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让人们逐渐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迷雾;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 使国际贸易急剧增加, 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世界开始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宗教改革运动正在席卷西欧, 封建神权统治的中心—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已岌岌可危。

就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时刻, 一个旨在强化专制王权,顺应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扩大“圈地”的要求, 自上而下推行的英国宗教改革发生了。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目的从其后来的行动看主要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遵从国家政权的本国教会, 二是摆脱教皇对英格兰教会及国家事务的控制, 三是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和土地。

改革的结果,从国王个人角度来说, 满足了他离婚再娶的意愿;而从国家和民族角度来看, 与罗马教廷决裂则意味着摆脱一个外来权威, 并且是一个中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强大的外来权威的干涉。

此前教皇仅每年从英国拿走大量献金、税款, 更重要的是教皇在英国具有超越国家范围的独特的司法特权和任免教职人员的权利, 虽然英国历代君主都曾试图反抗这种外来的干涉, 但是在开除教籍、废黜王位的威胁下, 这种反抗都以屈服告终。

然而在宗教改革之后, 通过议会立法程序, 教皇的特权被废除, 其中很多权力转移到了王室的手中, 这大大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此外这也意味着英国与仍奉天主教为国教的西班牙和法国一刀两断。

而没收的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则为国王发动战争提供了财源, 同时王室大量出售的土地也进一步加速了圈地运动, 加快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

因此, 不难看出, 英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用“王权至尊”取代教皇的“神权至尊”, 实现本国独立发展。

历史证明,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顺应了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有重大作用的事件。

(一)宗教改革前的状况基督教约在公元6世纪末传人英国。

当时的不列颠岛正遭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人侵, 人民饱受战争蹂躏,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基督教应许不幸的人们在来世会得到善报, 死后能升入“天堂”。

人们终于找到了一条精神上的出路。

而统治阶级也想利用宗教的精神鸦片麻醉人民, 巩固自己的统治。

于是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很快成为基督教国家在封建割据、王权微弱的西欧, 基督教的罗马天主教会处于主宰一切的地位。

罗马天主教会建立了从教皇、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直到神甫的一整套严格的教阶制度和严密的组织系统。

在英国, 除了少数犹太人之外, 几乎人人都是基督教徒。

天主教会向劳动群众灌输放弃物质享受, 克制情欲, 忍受人世间一切痛苦, 服服帖帖地服从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思想。

同时又制定非常繁杂的宗教仪式:婴儿要受洗礼;成人要每周去教堂祈祷, 参加弥撒仪式;婚礼要在教堂举行;有了过错要单独向神甫“告解”, 坦白自己的罪过, 表示忏悔;教徒临终之时还要接受“终敷礼”, 由神甫给其敷“圣油”, 赦免一生的罪孽。

教会从思想、行动和组织上严密控制群众, 成为封建制度的忠诚卫士和精神警察。

封建统治阶级也给教会种种特权, 允许修道院占有大量土地, 并免除一切税收;允许教会向教徒征收“什一税”;允许教会设立宗教法庭, 同时吸收高级神职人员广泛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在英国, 高级教士是国会上院的重要成员, 而且其中不少人是国王倚重的大臣。

世俗封建主和教会上层集团联合起来共同统治和奴役劳动人民。

然而, 神权和王权的矛盾始终存在, 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

在西欧, 各国臣民首先是教皇的臣民,其次才是各国君主的臣民。

教廷可以把国王逐出教门, 甚至废黝其王位。

在英国历史上, 安茹王朝的亨利二世曾进行过司法改革, 试图削弱宗教法庭权力, 结果遭到坎特伯雷大主教贝克特的激烈反对。

1170年, 贝克特被亨利二世手下的骑士杀害, 整个基督教世界为之震惊。

1172年亨利二世迫于教廷和民众压力, 跪在贝克特墓前认罪忏悔。

并在教皇面前下跪, 宣布英国是教皇的侍臣国, 年年向罗马教廷纳贡。

在当时的情况下,国王必须借助神权才能维护其统治。

自诩为上帝化身的教皇凌驾于英国君主之上。

(二)亨利八世的改革早在1 4世纪下半叶, 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约翰·威克里夫就主张宗教改革。

他提出许多主张, 如英国教会应当脱离罗马教廷, 不再向其纳贡, 他还反对教会拥有大量土地, 并公开谴责教廷。

他的思想对以后日后西欧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到了16世纪, 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君主亨利八世发动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 创立了基督教新教的三大派别之一—安立甘教会, 正式宣告英国教会脱离了罗马教皇的控制。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有着深刻的政治和历史原因。

(三)短暂的复辟亨利八世去世后, 爱德华六世成为国王, 英国宗教改革进一步发展。

爱德华六世早逝后, 玛丽一世登上了王位。

女王玛丽一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她很快恢复了罗马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地位, 把不承认教皇是英国教会首脑的人统统诬为“异教徒”。

许多新教徒被监禁, 遭受酷刑。

“血腥玛丽”虽然在英国恢复了天主教会和宗教法庭, 残酷迫害新教徒, 但无法迫使国会通过归还修道院土地的法令。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无论如何不肯归还已到手的利益。

他们在国会下院的代表占了多数, 坚决抵制玛丽的政策。

(四)宗教和解1558年, 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 面临着棘手的宗教问题。

她通过宗教和解, 力求在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这两个宗教集团之间达成一种妥协:她一方面全面恢复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法案, 恢复英国国教;另一方面又尽量使国教的宗教仪式与天主教趋于一致, 并保留了主教制, 这固然部分是为了使旧教徒容易接受国教, 但是更主要的是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宗教制度, 从而禁止其他新教派别对专制王权造成威胁。

17世纪初, “清教运动”在英国兴起。

清教徒主张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 简化宗教仪式,废除主教制度, 甚至提出各地区教会独立, 摆脱封建君主对教会的控制。

这实际上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掌握国家政权的尝试。

在伊丽莎白的晚年, 清教运动一直是她的心头大患。

(五)清教徒的胜利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终于在清教的旗帜下发动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

在将近半个世纪复杂而曲折的斗争中, 各个阶级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又常以清教各派、英国国教和天主教之间的相互斗争表现出来。

直至1688年的“光荣革命”, 国教徒和清教徒共同迎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信奉新教的荷兰奥伦治亲王为英国国王奥伦治亲王成为英国国王威廉三世, 与他的妻子玛丽二世共同统治英国。

他们除了确认英国国教的地位之外, 对其它新教派也给予自由。

此时的英国国教已几经变迁, 明显地加尔文化了, 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宗教。

“旧的国教会来庆祝欢乐的天主教礼拜日, 反对枯燥的加尔文派礼拜日。

新的资产阶级化的国教会则采用一种礼拜日, 这种礼拜日至今还装饰着英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52页)。

英国的宗教改革也就此告一段落。

总体上来看, 英国宗教改革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这场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 实质上以强化专制王权为主要目的;二是这场改革的曲折性十分明显, 中间历经多次的恢复与反恢复,可谓是一波三折,但最终改革者还是获得了胜利。

宗教改革对英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 宗教改革打破了教皇对世俗国家的控制, 建立了国家的外部主权。

1529年, 亨利八世亲自主持召开了国会, 并免去了罗马教廷在英国的代表约克人主教兼国王枢机人臣乌尔西的职务, 剥夺其公民权, 没收其则产, 从而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33年, 亨利八世制定并颁布了著名的《上诉法》, 宣称:“本英格兰为一主权国家, 并一向为世界所承认, 受一最高首脑国王之统治”, “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能够对包括僧侣和俗界在内的所有人的一切行为进行审判”,“在国土之下的僧侣和世俗人组成政治社会, 各自在宗教领域和世俗领域享有司法行政权, 不受任何来自帝国之外势力的千涉。

”在此文件中英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指出主权国家及主权的排他性特征, 教会的地位消失了, 主权在土构成了专制王权的基本特征。

所以, 宗教改革是“英格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 它意味着英格兰突然与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欧洲的决裂”, 从而宣告英吉利民族及其国家都享有独立的政治地位, 英国近代国家主权得以确立。

同时在当时英国在既无强大的常备陆军, 又无抵御外来入侵的强人海军的条件下, 国教中保留一些天主教的因素, 有效地缓解了外敌对英国的入侵威胁, 对维护英国的民族独立和保持国内政治稳定起了积极作用。

其次, 重新确立了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534年, 宗教改革会议通过的《至尊法令》规定:“国土陛下, 他的后嗣与继承者, 这个国王的诸国王, 应取得、接受和被成为那叫安立甘教会的英格兰教会在尘世的唯一的最高首脑”, 享有全权, 纠正异端, 革除流弊。

《至尊法令》实际上是英国国土和英国国家的一个“独立宣言”, 它表明英国比法国和西班牙更明确地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打破了昔日二元体制下, 国土与教会各有其主、相互在权力与则富等方面激烈斗争的局面, 使英王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教会转为专制君主的统治工具。

此后, 英国国土又陆续通过相关法案, 没收大批教会土地及其他财产, 从根本上打击了宗教界的封建贵族, 使英吉利民族真正立于民族国家的坚实基础之上。

而修道院的解散及其土地的再分配, 对封建关系的瓦解起了重要作用。

它既为16世纪的主要圈地者乡绅提供了扩大地产的大好时机, 又为其圈地提供了方便, 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可以说, 宗教改革给资产阶级发展壮大其经济力量提供了重要条件和机遇, 实质上是在特定条件下, 开展了一场初步的资产阶级土地革命, 为资产阶级发展政治力量提供了重要条件和机会。

再次, 宗教改革激发了英国民众的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一个基本要素之一,国家政权若不同民族意识相结合, 便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

从英国民族意识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是一个转折点。

它不仅承认了英国人长期追求的“英国是一个帝国”的愿望, 实现了国家主权独立, 而且促进了英国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狄更斯指出:“在英国如同在尼德兰, 新教主义最终变得不可避免地与民众的民族自我表现混为一体”。

正是在宗教改革的历程中, 英国民众开始认为英国不同于并且优于其他欧洲国家开始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优越感。

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说, 宗教改革对英国人来说, 既是一次对外来统治力量的抵抗运动, 也是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运动。

它从新教思想中演绎出了那些与民族国家建立紧密相连的道德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