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统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三单元单元过关检测Word版含解析

单元过关检测 (三)考:40 分分: 100 分一、(本大共12 小,每小 5 分,共60 分)1.秦置尚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武帝后,尚逐提升,但两之世,尚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千石;到隋唐,尚省已经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
尚省的演程表示()A.中枢力机构的逐成熟B.皇相的矛盾尖C.古代中央集的不停加D.制皇的高度展答案A分析据资料能够看出从秦代置尚以到达隋唐尚省力不停加大,机构不停健全,体了以尚中心的中枢力机构的逐成熟, A 正确。
B 资料没有体,清除;尚省的演与地方没关,故 C ;资料只述尚省的演,没有波及其余部与之分,故 D 。
2.王是南北朝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郡氏的合称,后成赫世家大族的代名。
唐朝刘禹曾感:“旧王堂前燕,入常百姓家。
” 从某种程度上反应出唐朝()A .官特遇到否认C.世家大族于消逝B.君主集空前化D.政基生化答案D分析据资料“王是南北朝期⋯⋯ 赫世家大族”“ 入常百姓家可知,通科制,冲了世家大族,大了治基,故 D 正确。
A 、B ”两资料不可以体,清除; C 不切合史,清除。
3.有学者《新唐》列中1443 名官的根源行剖析以下:明()A.唐朝文官政治的特点明B.政治底被科政治代替C.唐朝政治拥有必定开放性D.选官制度遇到佛道思想的冲击答案C分析从表格中“入宦门路”和“比率”能够看出, C 项正确。
从“开国功臣” 可知 A 项错误; B 项“完全”太绝对,清除; D 项与资料没关,清除。
4.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期间基本没有出现这类现象。
这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A .皇权不停增强B.长久处于分裂C.外戚权力弱落D.皇权相对削弱答案D分析联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是专制皇权发展的表现,汉唐明三代国家一致,政治相对稳固,专制皇权增强,而魏晋南北朝期间,国家分裂,朝代更替屡次,皇权虚弱,故 D 项正确, A 项错误。
B、C 两项与资料现象没关,故排除。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四部分 第十二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单元过关检测(十二)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广西百校联考)15世纪,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
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
下列对此说法认识正确的是() A.当时欧洲经济水平全球领先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C.经济发展推动西欧积极探索D.英国和荷兰是航海时代先驱答案 C解析西欧的对外殖民探索,是建立在利益驱动的基础之上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正确。
当时欧洲的经济水平并不是全球领先,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14世纪,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新航路的开拓者,故D项错误。
2.(2018·乌鲁木齐一模)马克思认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由“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这一“转变”始于()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的开展C.世界市场的形成D.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答案 A解析马克思认为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类历史走向世界历史,推动世界走向一个整体,故A项正确。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B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C项错误;19世纪中期世界殖民体系确立,故D项错误。
3.(2018·江苏扬州中学5月质检)《新全球史》载:“1500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文化间的碰撞比之前几百年间的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
”这表明在新航路开辟后() A.欧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B.跨文化互动才得以展开C.文化碰撞阻断跨洋交流D.欧洲维持世界力量平衡答案 A解析材料中“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表明,欧洲的影响力在逐步扩大,在世界力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A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3讲课后作业Word版含解析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 ·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 )春秋战国期间人材流动十分屡次,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放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律,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材流动 ()A.致使诸侯争霸场面的形成B.促进百花怒放现象的出现C.促进井田制向小农经济演进D.推进了新、旧社会的转型答案D分析诸侯为了争霸而延揽人材,推感人材流动,诸侯争霸是人材流动的原因,故 A 项错误;百花怒放现象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期间政治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故 B 项错误; C 项与资料所述不符,清除;资料表示,春秋战国期间人材流动十分屡次,且各国任用他国人材当官,推进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 D 项正确。
2. (2019 ·华中师大附中月考 )周公将从太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再三重申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代广泛以为儒家思想的创始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假如鉴于孔子()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次序之中B.更为着重等级规范和尊卑次序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次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答案D分析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次序之中是指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出现于西周而不是孔子所为,故 A 项错误;更为着重等级规范和尊卑次序也是指分封制与礼乐制度低等级次序威严,是孔子从周的表现而不是儒家思想中心,故 B 项错误;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次序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故 C 项错误;孔子儒家思想既关注了人文道德,也关注了血缘亲情,故 D 项正确。
3.(2019 ·中原名校联考 )战国期间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要决议,也向孟子征采建议。
后因相互政见不合,孟子要走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
这反应出()A.齐国学术气氛日渐宽松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挤C.儒学没法逢迎社会需要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受重视答案D分析资料未反应战国期间齐国政治气氛的宽松,故 A 项错误;资料“相互政见不合”是孟子走开齐国的原由,与其思想受排挤没关,故 B 项错误;资料“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反应出儒家思想仍旧遇到统治者的重视,故 C 项错误;由齐宣王“向孟子问政”“重要决议也向孟子征采建议”可知,D项正确。
【人民版】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第五单元 第1讲 课后作业(含解析)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8·河北张家口期末)《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A.加强中央集权的紧迫性B.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C.设立内阁制度的有效性D.中央官职制衡的必要性答案 B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言论。
从材料中的“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来看,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这一说法是说明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故选B项。
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A项;朱元璋时期没有设立内阁制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2.(2019·安徽定远月考)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其含义是指宰相制度下()A.容易形成极端专制B.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不易产生明君贤臣D.政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答案 B解析黄宗羲是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他反对君主专制,由材料“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是其基本矛盾之一。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君权,因此黄宗羲这一言论是指宰相制度下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所以B项正确。
A项与材料含义相悖,C项无法得出这一结论,D项错在材料与政治腐败无关,均排除。
3.(2019·衡阳联考)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答案 B解析根据图表看出,唐代、宋代丞相人数明显多于其他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削弱了相权,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以分散相权,明朝废除宰相,相权从秦朝的位高权重到日益削弱直至废除,君主专制日益加强,B项正确,C项错误;元朝宰相权力有所反弹,A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2讲课后作业Word版含解析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 ·云南玉溪月考 )黍和稷应属于同一类农作物,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 多次,“稷”字出现40 次;《诗经》中提到的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是 28 次和 10 次。
据此能够做出的判断是()A.黍比稷栽种的历史更为悠长B.《诗经》是反应农业的书本C.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农作物D.黍比稷更具生产生活适用性答案C分析从资料“甲骨文中‘黍’字出现 300 多次,‘稷’字出现 40 次;《诗经》中提到的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能够看出,在商周期间黍和稷都是重要的农作物,故答案为 C 项。
资料不可以说明 A 项结论,故清除;《诗经》是文学作品,清除 B 项; D 项依据资料信息不可以得出,清除。
2.(2019 ·福建三明返校考 )战国考古史记录,河北西家庄的赵国旧址出土的铁农具占这个旧址出土的所有农具的65%;河北兴旺燕国冶铁旧址发现农具铁范28副 51 件;辽宁抚顺的燕国旧址出土的铁农具占所有出土工具的85%。
资料说明战国期间 ()A .铁农具推进农业发展B.中原出现最早的铁农具C.铁农具应用较为广泛D.政府很重视推行铁农具答案C分析依据资料可知,铁农具在所有农具中的比重很高,反应出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铁农具,故 C 项正确。
资料没法表现铁农具推进农业发展,故 A 项错误;河北西家庄赵国旧址、河北兴旺燕国冶铁旧址、辽宁抚顺的燕国旧址都是战国期间的旧址,没法表现中原出现最早的铁农具,清除 B 项;资料没有波及政府重视推行铁农具的有关信息,故 D 项错误。
3.(2018 ·甘肃玉门期中 )春秋期间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晋国鼎力士姓牛,名子耕。
这反应了当时()A.农耕经济高度发达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牛耕技术备受尊崇D.栽种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答案C分析常以“ 牛”“ 耕”作为名、字,说明牛及牛耕技术在当时很重要,故C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3讲课后作业Word版含解析

课后作业一、1.(2019 ·黑江大中学月考)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和尚要敬爱父亲母亲;也倡导忠君国,有的寺院称‘ 国寺’,有的称‘ 国寺’。
慧在山,就曾儒家的《服》,述服的。
” 明在中国佛教()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一体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C.与印度初期佛教理背叛D.成了世俗化的理学答案B分析“中国佛教和尚要敬爱父亲母亲;也倡导忠君国,有的寺院称‘ 国寺’ ,有的称‘ 国寺’” 表示佛教与儒家理道德相,也倡导忠君国,体佛教主交融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故 B 正确, D ;资料没法体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一体,清除 A ;资料没法体中国佛教完整离开了印度初期佛教,清除 C 。
2.(2019 ·浙江宁波十校考 )朱熹在《戊申封事》中写道:“愿陛下自今过去,一念之必而察之;此公理耶,人欲耶?果公理也,敬以充之⋯⋯人欲也,敬以克之。
”朱熹段的意是()A .以儒家理来正君心 B.“存公理,人欲” C.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D.理学与儒学的关系答案 A分析资料“ 愿陛下自今过去,⋯⋯ 公理也,敬以充之⋯⋯ 人欲也,敬以克之”能够得出治者治理天下做到存公理、人欲,体出朱熹的主是正君心,故 A 正确。
B 与资料要旨不符,故清除; C 是得“理”的法门路,资料不可以体,故清除; D 资料没有体,清除。
3. (2019 ·广西州模 )史学家穆曾:若从代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既是属于理的,亦可属于科学的。
其“科学”主要表在()A .属于唯物主的范围B.通践方式探究理C.用理常治D.人拥有正当私欲答案B分析程朱理学是唯心主,故 A ;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即通践方式探究理,故 B 正确; C 不是“科学”的表,故清除;资料没有体人的私欲,故 D 。
4.四五是儒家思想的中心体,在儒学展史上,《》《孟子》《大学》《中庸》的地位不停提高,了由“五代”向“四代”的,促成一化的是 ()A .宗法制度逐渐崩溃B.汲取糅合子学C.科制度开始立D.程朱理学日起答案D分析儒学展史上,由“五代”向“ 四代” 的主要原由是程朱理学日起,特是朱熹著的《四章句集注》成后代科考依照的教科,大大提高了“四”的地位。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第五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单元过关检测(五) 考试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宁夏银川一中月考)朱元璋长子朱标因病去世,其他诸子中唯燕王朱棣的才能突出。
于是朱元璋与大臣们商议:“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翰林学士刘三吾对曰:“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于是朱元璋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
这表明( )A.立嫡大事皇帝一人独断B.朱元璋的决策权受到了制约C.燕王朱棣已有夺嫡之心D.朱元璋以传统方式调和矛盾答案 D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在确立王位继承的问题上,朱元璋按照嫡长子(孙)继承制的原则调和诸子在权力继承上的矛盾,故D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朱元璋在废除丞相之后决策大权完全由皇帝所有,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燕王有夺嫡之心,C项错误。
2.(2019·江西上饶一模)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
这一举措( ) A.保障了决策的正确性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C.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答案 C解析 材料做法并不能真正保障决策的正确性,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六部权力扩大,B项排除;六部过去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现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C 项;朱元璋废中书省后,不存在丞相,故D项错误。
3.(2019·衡水中学摸底)清朝明确规定:入值军机参与机密的军机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
皇帝在选用军机大臣时,必须顾及社会舆论和臣工态度。
材料意在说明( )A.皇帝的用人权受到一定限制B.军机处设立主要是处理一些机密C.军机处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D.军机处设立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军机人员的选用需要有一定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皇帝在用人时不能随意,故A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1讲课后作业Word版含解析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 ·河北黄骅月考 )据史料记录,商王判定大事,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建议,即王自己、卿士、庶民 (人 )、卜 (龟 )和筮。
如王、卿士和庶民一致赞同,而卜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
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商代()A .商王垄断决议权B.政治带有迷信色彩C.王权受制于族权D.已孕育初期民主制答案B分析卜筮是掌管占卜的官员,商王决议要遵从卜筮的建议,说明政治带有迷信色彩,故 B 项正确。
依照“卜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说明商王听取不一样的建议,没有垄断决议权,故 A 项错误;资猜中“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 不可以说明王权受制于族权,故 C 项错误;资料说明商代的政治制度表现了神奇色彩,没有说明民主制,故 D 项错误。
2.(2019 ·河南洛阳联考 )西周初年多地发生反叛,周公东征,平定了殷地的“三监之乱”,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权利后,分封齐、鲁、燕、卫等国。
这说明西周期间()A.分封制是当时的一项制度创新B.实现了对东方的垂直管理C.分封制是稳固统治的重要手段D.政治中心开始向东部转移答案C分析周武王伐纣灭商,成立周代,为进行有效统治,推行分封制,因此分封制不是周公执政期间的制度创新,故A项错误;周公正叛后,在东方分封了齐、鲁、燕、卫等国,对这些地域推行的是间接收理,不是垂直管理,郡县制才属于垂直管理,故 B 项错误;周公正定“三监之乱”和清除殷商余孽后,分封齐、鲁、燕、卫等国,主要目的是对这些地域进行监察和管理,能够看出分封制是当时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故 C 项正确;从资料没法看出政治中心的转移,故D项错误。
3. (2018 ·甘肃会宁一中期末) 周天子分封时,既规定了受封诸侯“以供王职”“法例周公”等,同时又要给于受封者颁赐礼器,并载之文告,宣布于世。
周王室这些规定 ()A.旨在流传周王朝先进的文化B.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C.突显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D.范了侯的平时生活行答案C分析资料“ 受封侯‘ 以供王’‘ 法周公’⋯⋯ 于受封者礼器” 的粗心是受封的侯替国王事,遵从周代法律,接受周王封,体了周王与侯的隶属关系,故 C 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
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
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
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
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
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
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4.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
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
材料说明(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解析:B 清朝的满族人具有政治特权,汉人与满人权力不会实现平衡,A项错误;从军机大臣及章京中较多的汉人人数可知汉人可以进入中央政府核心,B项正确;军机处的建立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但材料体现的是军机大臣的构成,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5.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C 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在雇佣关系方面,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故C项正确;本题易错选D项,农民“或纳税完官”,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封闭性是自然经济的最基本特征,但是自然经济不等于其本身完全是封闭的,封闭的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开放性的史实存在,比如家庭手工业剩余产品投入市场,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等史实。
6.(2017·福建福州一模)两宋时,凤翔府(今属陕西)、洪州府(今属江西)、温州府(今属浙江)均为产纸重地。
当地纸户常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温州府纸户还得以用纸代役。
这表明两宋时(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货币税取代实物税C.抑商政策略有松弛D.工商业进一步发展解析:D 材料反映了两宋造纸业的发达,既包括北方(陕西),也包括南方(江西、浙江),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A项错误;“直接纳纸代赋”说明实物税仍存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工商业的态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造纸业的发达,甚至出现了“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用纸代役”,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7.(2018·安徽合肥摸底)下面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解析:A 根据题图可知,当地工场工人占到约三分之一的比例,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中能体现租佃关系,但租佃关系开始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人在当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是无法判断他们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
8.福建的抗倭名将谭纶(1520-1577年)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
这表明谭纶的主张是( )A.清除倭寇残余势力B.开放海禁政策C.对福建人剿抚并重D.采取富民政策解析: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福建人靠海洋获利生存,禁海导致民贫变为盗贼。
基于他的这种认识,可知他的主张是开海禁,从根源上清除闽人为盗,故答案为B项。
9.(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这反映出( ) 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解析:B 材料信息的意思是:孔子在编写《春秋》时,虽不直接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但却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以是否合乎礼法为标准,对历史事件含蓄地进行道德评判,以达到劝戒的目的,故孟子、朱熹的话都是在强调孔子在《春秋》中的“暗含褒贬”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
10.(2017·山西大同月考)“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 )A.井田制的瓦解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百家争鸣的出现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解析:B 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三纲五常”等观点。
题干中“以孝治国”“夫为妻纲”反映出儒家思想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主流思想,故B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两者与题干信息没有关系,故A、C两项错误;地方势力的发展会冲击中央集权,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11.(2017·山西重点中学联考)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罢黜百家的结果B.科举制度的繁荣C.宋明理学的影响D.民间书院的兴盛解析:C 汉代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地位不高;宋代理学家朱熹将《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孟子》、《大学》、《中庸》集为“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经典,孔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项正确。
A项是汉代的因素;B项与此并无直接关系;孔子地位的变化是官方行为,D项错误。
12.(2018·湖南衡阳期末)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的郑氏家族,极其重视祭祖,族人参加祭祀时,要诵读族谱,击鼓讲唱:“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以干天刑…… ”这表明郑氏家规( )A.强调尊卑等级关系B.弱化族人社会责任C.巩固宗法血缘制度D.立足伦理注重规范解析:D 材料“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毋纵奢以干天刑”强调的是遵循儒家的纲常伦理、安分守己、遵规守纪,故D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出“尊卑等级关系”,排除A项;郑氏家规注重族人的社会责任,B项错误;材料强调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及社会责任,并未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且C项表述与事实不符。
【新知生成】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
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
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
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
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
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
富人阶层普遍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
而“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